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荔枝是一种重要的热带水果,采后腐烂比较严重,尤其是在经过商业化的硫磺处理和酸化处理后腐烂更严重。已有研究发现,在销售环节中荔枝易感染的真菌主要有拟茎点霉菌、拟盘多毛孢菌、青霉菌、木霉菌、链格孢菌和镰刀菌。其中,青霉菌是最主要的致病菌,尤其是在硫磺处理和低温贮藏环境下最容易发生。商业化的SO2熏蒸刺激荔枝果皮细微开裂,不仅引起水分迅速流失,造成荔枝果皮褐化,而且为在果皮表面繁殖的腐烂病菌入侵提供通道。  相似文献   

2.
为了丰富生防木霉菌(Trichodermaspp.)种资源,在园林植物八宝景天(Sedum spectabile)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优势木霉。根据该菌株菌落的形态特征、形态学显微观察、菌株rDNA-ITS序列分析以及邻接法同源性比对等结果判定木霉菌株种类。采用平板对峙法将该菌株与3种土传病害病原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进行对峙培养。并用该木霉诱导山新杨(Populus davidiana×P.albavar.Pyramidalis)组培苗,观察离体叶片抵抗细链格孢菌侵染的能力。结果表明,此木霉为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命名为Tl-70。该菌株对3种土传病害病原真菌均有较明显的拮抗作用。对核盘菌的抑菌率最高为77.71%,显著高于对细链格孢菌和立枯丝核菌的抑制率(P0.05);对立枯丝核菌的抑菌率为58.56%,显著高于对细链格孢菌的抑制率(P0.05);对细链格孢菌的抑菌率最低,为53.32%。并且,该木霉能提高山新杨组培苗叶片拮抗细链格孢菌侵染的能力。说明此菌株是具有潜力的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3.
防治紫花苜蓿真菌病害的生防菌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革兰氏染色、显微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了2种具有拮抗潜力的微生物的分类地位,采用PDA培养基平板对峙法测定了其对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等9种常见的紫花苜蓿主要病原真菌的拮抗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这2种菌分别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卡那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kanamyceticus)。前者对供试病原菌的抑菌率为24.02%~71.11%,其中对苜蓿尾孢菌(71.11%)、苜蓿匍柄霉(64.76%)和粉红镰孢(60.55%)抑菌效果最强;后者对供试病原菌抑菌率为49.95%~76.90%,其中对三叶草刺盘孢(76.90%)、苜蓿茎点霉(70.94%)、苜蓿匍柄霉(68.01%)和苜蓿小光壳(60.99%)抑制效果较强。两株菌对供试苜蓿9种病原真菌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该研究结果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和卡那霉素链霉菌作为紫花苜蓿多种病害的生物防治资源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用于生物防治的白僵菌菌株和家蚕来源白僵菌的关系,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对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白僵菌生防菌株Bb10和收集自广西象州、宜州、环江等蚕区的4株家蚕白僵菌分离株进行分离鉴定,并对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毒力进行比较。菌株的鉴定结果表明:象州寺村镇的家蚕白僵菌Bb9和广西生防白僵菌Bb10均为卵孢白僵菌;象州中平镇的家蚕白僵菌Bb3和环江家蚕白僵菌Bb12为球孢白僵菌;宜州家蚕白僵菌Bb11为小球孢白僵菌。上述5株白僵菌的菌落形态、营养生长量、产孢量等生物学性状及对家蚕的毒力存在差异。生长最快的是Bb9菌株和Bb10菌株,且二者的菌落形态均呈棉絮状,但Bb10菌株的分生孢子较Bb9菌株的分生孢子要大很多;产孢量最高的是Bb10菌株和Bb11菌株;Bb3菌株对家蚕的毒力最强,Bb9菌株和Bb10菌株的毒力相对较弱。上述结果暗示广西蚕区白僵病的病原来源非常复杂,部分蚕区的家蚕白僵菌与生防用白僵菌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可作为家蚕白僵病的溯源和防控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出李果腐病菌、桃枝枯病菌和蓝莓枝枯病菌的有效防治药剂,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1种杀菌剂对上述3种拟茎点霉病菌(Phomopsis sp.)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40%氟硅唑WP、40%咪鲜胺EW和12.5%腈菌唑EC等3种药剂对蓝莓枝枯病菌、桃枝枯病菌和李果腐病菌的毒力最强,EC50值均小于1μg/mL。其中40%氟硅唑WP对桃枝枯病菌和李果腐病菌的毒力最强,EC50值分别为0.02和0.13 μg/mL;40%咪鲜胺EW对蓝莓枝枯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值为0.66 μg/mL。本研究结果为这3种病害的田间防治药剂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一株桑树内生拮抗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经过严格表面消毒的桑树根、茎、叶中分离获得内生细菌76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作为指示菌进行拮抗菌的筛选,其中5个分离株具有抑菌活性,复筛选出抑菌活性及热稳定性最强的G21菌株。进一步研究表明G21菌株对家蚕病原真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绿僵菌(Metarhizium)均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该菌株的形态及部分生理生化特征为:革兰阳性,杆状,产芽孢,接触酶阳性,好氧。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与芽孢杆菌(Bacillus)的同源性达到99.8%。综合以上鉴定结果确定G21菌株为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7.
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茎部及根部分离内生细菌,采用对峙培养法测定内生细菌对紫花苜蓿根腐病菌厚垣镰孢菌(Fusarium chlamydosporum)、辣椒根腐病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马铃薯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和核桃枝枯病菌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和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的拮抗作用,测定优良拮抗菌株的固氮、溶磷(无机磷)和分泌生长素的能力,并对所筛选的优良拮抗内生细菌进行形态学特征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从紫花苜蓿茎部及根部共分离得到的80株内生细菌中,39株对紫花苜蓿根腐病菌的抑菌率高于50%,9株抑菌率在61%以上,分别为MS-43 (63.96%)、MS-40 (63.75%)、MS-46 (63.54%)、MS-2 (63.13%)、MS-31 (62.29%)、MS-52 (62.08%)、MS-80 (61.88%)、MS-55 (61.46%)和MS-33 (61.25%);MS-33、MS-40、MS-43、MS-46和MS-52对其他6株镰刀菌(Fusarium spp.)的抑菌率均高于60%,MS-43的平均抑菌率达66.11%,具有固氮能力和分泌生长素能力;通过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和16S rDNA序列相似性分析,菌株MS-43属于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  相似文献   

8.
通过木霉属5个菌株与草坪禾草褐斑病菌、草坪禾草镰刀枯萎病菌的对峙培养试验,发现哈茨木霉1、哈茨木霉2、深绿木霉、钩状木霉及桔绿木霉的抑菌效果很好,可以作为草坪镰刀枯萎病菌的生物防治拮抗菌加以利用。在这5株木霉中以哈茨木霉对草坪镰刀枯萎病菌的拮抗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芒果可可球二孢枝枯病菌对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以期为该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本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来自中国芒果主产区海南、广东、广西、云南、 四川、贵州、福建和台湾 8 省份的 104株芒果枝枯病菌对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芒果枝枯病菌株对甲基硫菌灵的EC50范围为0.0056~1.2852μg/mL,平均值为(0.3923±0.2267) μg/mL,最大EC50值是最小EC50值的229.5倍。菌株对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频率分布近似呈单峰曲线,平均EC50值可作为菌株对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基线。根据抗性分级标准,104株菌株中,均未出现抗性菌株。芒果可可球二孢枝枯病菌对甲基硫菌灵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生产上仍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但不同菌株的敏感性之间具有一定差异性,存在潜在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10.
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茎部及根部分离内生细菌,采用对峙培养法测定内生细菌对紫花苜蓿根腐病菌厚垣镰孢菌(Fusarium chlamydosporum)、辣椒根腐病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马铃薯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和核桃枝枯病菌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和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的拮抗作用,测定优良拮抗菌株的固氮、溶磷(无机磷)和分泌生长素的能力,并对所筛选的优良拮抗内生细菌进行形态学特征和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从紫花苜蓿茎部及根部共分离得到的80株内生细菌中,39株对紫花苜蓿根腐病菌的抑菌率高于50%,9株抑菌率在61%以上,分别为MS-43?(63.96%)、MS-40?(63.75%)、MS-46?(63.54%)、MS-2?(63.13%)、MS-31?(62.29%)、MS-52?(62.08%)、MS-80?(61.88%)、MS-55?(61.46%)和MS-33?(61.25%);MS-33、MS-40、MS-43、MS-46和MS-52对其他6株镰刀菌(Fusarium spp.)的抑菌率均高于60%,MS-43的平均抑菌率达66.11%,具有固氮能力和分泌生长素能力;通过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和16S?rDNA序列相似性分析,菌株MS-43属于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  相似文献   

11.
曹师  史敏  李彦忠 《草业科学》2018,35(5):1098-1105
红豆草壳二孢叶斑黑茎病(Ascochyta onobrychidis)是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在分离此病菌的同时得到一种对此病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微生物,为评价此拮抗菌的开发利用前景,本研究采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方法鉴定了其分类地位,并测定了其对红豆草壳二孢的抑菌效果。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结合其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将该拮抗菌鉴定为微白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idoflavu),在高氏一号培养基上菌落为黄白色,可产生黄白色水溶性色素,孢子丝钩状,顶端螺旋形;在平板对峙试验中该菌的菌落对红豆草壳二孢菌落的相对抑制率达74.33%,同时该菌发酵液对红豆草壳二孢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80.95%和93.87%。该菌具有生物防治红豆草壳二孢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嘉峪关市洋葱基盘腐烂病病原鉴定及药剂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嘉峪关市洋葱基盘腐烂病害的病原、致病性和优势病原种群,对4个采样区洋葱基盘腐烂病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了分离,并根据其培养性状和形态学特征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害的病原为尖镰孢菌、茄镰孢菌和串珠镰孢菌,其中尖镰孢菌为优势种。室内致病性测试结果表明,3种镰孢菌均可引起洋葱基盘腐烂病,其中尖镰孢菌的致病性最强,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高,分别为84.4%和65.3,极显著高于(P<0.01)其他2种菌。为筛选化学防治有效的杀菌剂,采用平皿菌丝生长抑制法在室内测定了多菌灵、百菌清、恶霉福和施菌克4种药剂对以上3种镰孢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4种杀菌剂对3种镰孢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200 μg/L的施菌克抑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桑叶穿孔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桑树病害之一,目前尚未明确其病原物。2015年8月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发生桑叶穿孔病的桑园观察桑树感病症状后,将采集的桑树病叶带回实验室分离、鉴定病叶上分布的微生物菌株以及微型害虫种类。采用细菌和真菌的常规分离方法,从病叶样本中分离并依据菌落特征初步鉴定的细菌有5种43株,基于细菌菌株的16S r DNA序列鉴定为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23株、菠萝泛菌(Pantoea ananatis)10株、栖稻假单胞菌(Pseudomonas oryzihabitans)2株、Pseudomonas argentinensis 3株以及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5株;分离并依据菌落特征和菌株ITS r DNA序列初步鉴定的6种真菌分别是黑孢菌(Nigrospora sp.MF01)、稻黑孢菌(Nigrospora oryzae MF02)、球黑孢霉(Nigrospora sphaerica MF03)、白腐真菌(Phanerochaete sordida MF04)、拟茎点霉(Phomopsis sp.MF05)和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 MF06)。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病叶叶面有桑蓟马(Pseudodendrothrips mori)、桑粉虱(Pealius mori)、叶螨(Tetranychus sp.)和叶甲(Chrysomeloidea sp.)4种微型害虫,这些微型害虫危害桑叶的创伤可能有利于病原菌感染致病。上述结果为进一步探究桑叶穿孔病的发生机制及致病菌的鉴定积累了重要的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近年来广西省天峨县发生严重的珍珠李叶枯病原,采集天峨县珍珠李病叶,对病原进行分离和鉴定。本研究从病叶中分离到2种真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序列分析表明2种真菌分离物分别与GenBank中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sp.)具有99%的相似性。离体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均能使健康叶片产生症状,并通过柯赫氏法则(Koch’ postulates)验证。结合真菌分离物的分离比率,将广西天峨县珍珠李叶枯病原初步鉴定为胶孢炭疽菌。  相似文献   

15.
生物防治白僵菌与家蚕病原白僵菌的生物学特性初步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广州市森林保护用生防白僵菌Bb2、华南农业大学保存生防用白僵菌Bb7以及收集自广东省化州蚕种场、化州市笪桥村、翁源县硝村等蚕区的3株家蚕白僵菌分离株(Bb8、Bb13、Bb14),分别用PDA培养基进行分离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对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比较,为开展家蚕白僵病的病原溯源和防控研究,以及为评估蚕区使用白僵菌农药对养蚕生产安全的影响提供实验依据。结果表明,上述5株白僵菌的菌落形态、营养生长量、产孢量等生物学性状存在差异,生长最快的是Bb2菌株,产孢量最高的是Bb8菌株和Bb13菌株;2株僵蚕蛹来源白僵菌Bb8、Bb14的分生孢子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呈球形或近球形,二者同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研究结果还显示部分蚕区的家蚕白僵菌与生物防治用白僵菌有一定程度的生物学特征相似性,而相同地区的家蚕病原白僵菌也存在差异,这暗示广东蚕区家蚕白僵病的病原来源复杂,对于2株生防用白僵菌菌株Bb2、Bb7是否为家蚕病原白僵菌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植物内生真菌是一类具有开发潜力的新型微生物资源。为了从药用植物猫爪草中分离有生物活性的内生真菌,试验采用常规组织块分离法分离内生真菌,形态学及分子鉴定结合进行菌株分类,圆纸片法和对峙培养法检测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栽培猫爪草的根、茎、叶中分离纯化获得23株内生真菌,形态学初步鉴定为7个属;检测到有8株内生真菌对病原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病原真菌核盘菌、灰葡萄孢菌都有抑制作用。同属镰刀菌(Fusarium sp.)的菌株R1、L6、L11,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sp.)P2及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L2菌株具有开发生物防治药物的潜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珠芽蓼内生菌Z17抑菌能力测定及其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振东  陈秀蓉  杨成德 《草业科学》2011,28(12):2096-2101
以高寒草地优势植物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的一内生细菌菌株Z17为研究对象,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其对7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能力,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2种方法确定其分类地位。该菌对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a maydis)、立枯丝核病菌(Rhizoctonia solani)、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西瓜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 f.Niveum)、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和小麦离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等均有抑制作用,抑菌谱较广。菌体杆状,菌体大小为(1.4~3.6) μm×(0.4~0.6) μm,革兰氏阳性,中生芽孢,与芽孢杆菌的形态一致;16S rDNA基因序列与莫海威芽孢杆菌(Bacillus mojavensis)的模式菌株BCRC 17531相似度达99.79%,在系统发育树上Z17与菌株BCRC 17531的遗传距离小于0.000 5,故鉴定为莫海威芽孢杆菌。该菌可能具有开发生物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为了弄清广西各猕猴桃产区猕猴桃果实病害的病原菌种类,作者于2021年8-9月采果期收集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河池市、百色市、贺州市及宜州市等5个市15个猕猴桃主产县38个代表性果园的成熟果实进行病果的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共计分离获得174份真菌材料和5份细菌材料,分别使用鉴定真菌的通用引物ITS1/ITS4和鉴定细菌的通用引物27F /1429R做PCR 扩增。将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确定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发现15个主产县猕猴桃果实病害的病原真菌主要有葡萄座腔菌科的2个属Botryosphaeria和Neofusicoccum、二孢菌属(Lasiodiplodia)、间座壳菌属(Diaporthe)、枝孢菌属(Cladosporium)、 镰刀菌(Fusarium)、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毛霉属(Mucor)和类拟盘多毛孢属(Neopestalotiopsis),其中葡萄座腔菌属、间座壳菌属、二孢菌属和Neofusicoccum为主要真菌,分别占获得真菌材料总份数的47.70%,29.89%,9.20%和6.90%,毛霉属和类拟盘多毛孢属为猕猴桃果实病原菌系首次报道。病原细菌种类有葡萄杆菌(Gluconobacter)、Atlantibacter 和泛菌属(Pantoea),这3个属的细菌在猕猴桃果实病原细菌相关报道中均未见报道。鉴定结果初步锁定了广西猕猴桃果实病害病原菌种类,可为猕猴桃果实病害的预测及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与蓝莓上已报道的类拟盘致病菌系统发育对比,发现有5株类拟盘菌株聚集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分支,表明这5株菌可能属于1个危害蓝莓的新纪录种;为确定该危害蓝莓的类拟盘多毛孢种类,采用三层次系统发育比较法和传统形态鉴定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5株病原菌均属于Pestalotiopsis kenyana,分生孢子大小为(20.7~28.8)μm×(4.7~7.2)μm,中间三色细胞同色,长为13.2μm~18.0μm,具2~3根顶端附属丝,1根基部附属丝。  相似文献   

20.
龙眼叶枯病菌疏毛拟盘多毛孢生长温度10~30℃,最适生长温度20~25℃;在14~26℃下培养时,RH100%和 pH 6.3~7.2产孢量最大;分生孢子萌发率则以在25℃和RH+水滴及在24~26℃和pH 6~7时较高。黑暗处理促进菌丝生长,日光灯照射有利于分生孢子形成。分生孢子致死温度57℃10min。该菌能利用多种单糖、双糖和醇类作碳源,葡萄糖和蔗糖增进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能很好利用供试氮源L-白氨酸、L-胱氨酸和L-天冬氨酸等。L-组氨酸作为氮源时病菌产孢量最大,而氯化氨作为氮源时病菌不产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