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浅谈禽白血病的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禽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病毒(AL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肿瘤病.ALV在鸡群中的存在分为A、B、C、D、J、E等多种亚型.近10年所报道的分离的ALV毒株大部分为J亚群,少部分为A、B亚群.目前国内外已经建立了很多ALV的检测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试验(IF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原位杂交(ISH)、荧光定量RT-PCR(QRT-PCR)等.本文就目前国内外禽白血病的检测中较常用的一些方法做一简述.  相似文献   

2.
我国禽白血病病毒生物学特点及其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我国流行的禽白血病病毒(ALV),总结了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学和病毒生物学特性,并阐述了ALV-J常用的分离鉴定方法,提出了控制和根除ALV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禽白血病、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和马立克病是禽类最为常见的3种肿瘤病,可导致家禽出现严重的免疫抑制,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对养禽业危害巨大。出现混合感染时,疾病的致病力和致肿瘤能力都远大于单一感染,导致的免疫抑制也更为严重。禽白血病由禽C型反转录病毒科的禽白血病病毒(ALV)引起,根据病毒囊膜糖蛋白gp85抗原性的差异,ALV可分为A~J 10个亚群,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ALV-J)是最近较为流行的外源性病毒,可引起鸡的骨髓细胞瘤。禽网状内皮组  相似文献   

4.
1日龄肉鸡感染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以及共感染禽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REV)后,肉鸡生长发育明显受阻,体重增重明显下降(P<0.05),法氏囊、胸腺明显萎缩(P<0.05),在用新城疫疫苗免疫后,感染组血清中新城疫抗体效价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ALV—J和REV共感染后,这种抑制作用更为明显(P<0.01)。ALV—J单独感染后,鸡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弱毒疫苗免疫后的抗体反应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别,但ALV—J与REV的共感染可明显延缓鸡对IBDV弱毒疫苗免疫的抗体反应。  相似文献   

5.
1净化意义禽白血病病毒(ALV)在自然条件下可通过饲料、饮水、孵化、输精、性别鉴定、污染粪便、疫苗及免疫接种等途径传播,带毒母鸡经蛋垂直传播给下一代。感染ALV的鸡其抗体产生动态规律是50日龄抗原阳性率开始上升,抗体阳性率低于10%。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抗原阳性率远大于A亚型禽白血病病毒(ALV-A)。ALV-J感染可显著干扰抗体产生,ALV-A感染则抗体水平较高。ALV感染鸡后会出现抗原阳性率上升而抗体阳性率下降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抗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囊膜蛋白特异性单克隆抗体JE9,建立了检测ALV—J env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的ELISA方法。应用该方法检测SPF鸡血清、鸡抗禽流感H9亚型阳性血清、鸡沙门氏菌阳性血清、鸡腺病毒阳性血清、鸡新城疫阳性血清.结果均为阴性,无交叉反应;抗ALV—J阳性血清与ALV—J特异性单克隆抗体JE9能相互阻断;ALV—J阳性血清经酸处理后,ELISA检测的D490差值明显下降。对部分攻毒鸡血清样本及田间ALV—J阳性血清样本进行电镜观察,可见ALV—J样病毒粒子及ALV—J样免疫复合物。经与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ALV—J env抗体结果比较表明,建立的ELISA方法与IFA方法两者具有较好的群体符合率,群体符合率为8/9。这些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ELISA方法在ALV—J的诊断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REV和ALV-J共感染鸡病毒血症及抗体反应的相互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为了研究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痛毒(REV)、禽J亚群白血病病毒(ALV—J)共感染时对彼此病毒血症及抗体反应的影响,2日龄SPF鸡分别接种REV、ALV—J或同时2种病毒造成共感染,对各感染组7周内的病毒血症及抗体反应进行动态检测。相对于单一感染,共感染时,2种病毒的病毒血症水平动态均无明显变化。在单独感染ALV—J后5周有30%(5/16)的鸡产生抗体,而有REV共感染时,没有鸡产生针对ALV—J的抗体(o/16),表明REV感染可明显抑制鸡体对ALV—J抗体的反应,而REV与ALV—J共感染对REV抗体反应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宁夏肉用种鸡J亚群禽白血病的实验室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宁夏某肉用种鸡场发病的肉种鸡病料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将其接种于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从中分离到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从患鸡肝组织切片中观察到大量髓细胞样瘤细胞,散在或呈簇状,髓细胞样瘤细胞的细胞质内显现嗜酸性颗粒。在用抗ALV—J囊膜糖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进行的间接荧光抗体(IFA)试验中.病料接种cEF后的IFA试验呈现强阳性。用一对ALV—J特异性的引物对病料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扩增出了2.2kb的特异性条带。上述观察和试验证实,该肉用种鸡场肉种鸡发生的疫病为J亚群禽白血病。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河南地方品种鸡禽白血病病毒感染状况,2015年10月至2017年4月,在河南地区9个种鸡场,采集了5个河南地方品种1 450只开产母鸡的泄殖腔拭子、血清和蛋清,利用ELISA方法检测3种样品中的禽白血病病毒p27抗原和血清中的禽白血病病毒A/B亚型、J亚型抗体。结果:河南地方品种鸡群总体ALV p27抗原阳性率为泄殖腔拭子22. 62%、血清26. 83%、蛋清12. 90%;鸡群总体血清ALV-A/B亚型、J亚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4. 76%和19. 52%。5个品种鸡群的血清ALV p27阳性率依次为河南斗鸡84. 48%、淅川乌骨鸡53. 78%、固始鸡19. 81%、三黄鸡17. 22%、卢氏鸡16. 67%,但同品种不同场区间差异较大。表明河南省地方品种鸡群存在不同程度的ALV感染,且可能存在ALV-A/B亚型和ALV-J亚型的同时感染。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属世界上首次报道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感染对蛋鸡产蛋性能的影响。尸体剖检观察到产蛋鸡的生殖系统发育不良,表现为卵巢、输卵管幼稚型,输卵管粗细不均。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卵巢组织中有大量的胞浆内充满球形嗜酸性颗粒的骨髓瘤细胞。用特异性抗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囊膜糖蛋白gp85的单克隆抗体检测不产蛋鸡的卵巢、输卵管等待检的组织切片,均检出病毒阳性抗原。结果表明ALV—J的感染造成产蛋鸡卵巢、输卵管发育不良,是蛋鸡不产蛋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上世纪50年代消灭了牛瘟是值得骄傲的,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口蹄疫、猪瘟、羊布氏杆菌病、牛结核和新城疫等老疫病长期持续流行,又出现了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高致病性禽流感、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不同动物多种亚型的口蹄疫等,且流行面越来越广。  相似文献   

12.
禽白血病病毒(ALVs)至今已分离鉴定到8个亚型,即A~I亚型,其中有6个亚型(A~F亚型)已从鸡分离到。美国学者Payne等(1989)从肉用型鸡体内分离到1株低致病力的新的ALV。经SDS—PAGE的蛋白图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贵州省是否存在内源性禽白血病病毒(ALV)感染情况,试验选取无明显ALV症状的送检病料,采用RTPCR方法对ALV进行扩增。结果:扩增出1条744 bp左右的目的条带。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基因序列分析,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序列与E亚型ALV中的ev-1、ev-3株同源性最高(99.5%),与J亚型ALV中的HPRS-103株同源性较低(42%)。系统进化树中该序列与内源性ALV中的ev-1、ev-3株属同1个分支,亲缘关系最近,说明其属于内源性ALV。  相似文献   

14.
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既能通过种蛋垂直传播给后代,也能通过鸡之间直接接触发生水平传播,而使用污染了ALV的活疫苗也是一种常见的传播途径。本课题组应用PCR方法,对3个种鸡场2年来使用的包括由10家疫苗公司生产的11种类型共计18份活疫苗样品进行了ALV的检测。结果有两份样品的检测呈阳性(占11.12%),它们分别是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和鸡痘疫苗,病毒亚型的鉴定结果显示,它们分别属于ALV的J和A亚型,而B、C和D亚型均未从样品中检出。本试验的结果表明,目前部分种鸡场使用的活疫苗中存在J和A亚型ALV的污染。这提示我们,疫苗污染可能是目前ALV在鸡群中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应引起种鸡场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正禽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病毒(Avirus leukosis virus, ALV)引起的禽的淋巴细胞白血病、成红细胞白血病、髓性细胞白血病等多种肿瘤性疫病。宿主范围广,不同品种和品系的禽对病毒的感染差别较大。主要流行A、B、C、D、J、K和E亚群禽白血病,且外源性病毒较内源性病毒传染性和致病性强。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品种鸡均有不同程度的单独或混合感染A、B、J、K亚群禽白血病。  相似文献   

16.
针对鸿光麻鸡育种三系配套的Q系、N系、L系群体开展的禽白血病净化,应用禽白血病病毒(ALV)p27抗原、ALV-A/B亚型抗体以及ALV-J亚型抗体3种ELISA商品检测试剂盒,分别于开产(19周)以及留种前(43周)母鸡种蛋蛋清、公鸡泄殖腔棉拭子或病毒细胞培养物以及血清样品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淘汰阳性鸡,阴性鸡留种,并对留种鸡群及其种蛋、雏鸡、后备鸡、开产种鸡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同时对使用的活疫苗全部进行外源病毒抽检。经过连续6个世代的净化,结果显示,Q系、N系、L系的p27抗原阳性率分别由2010年的28.19%、12.83%、20.44%下降到2016年的0.77%、0.53%、0.81%。禽白血病净化效果显著,进展明显。  相似文献   

17.
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分子生物学特点和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禽白血病(avian leucosis,AL)主要导致成年鸡的死亡率增加,是危害养鸡业的主要疾病之一,而且禽白血病的感染发生率与人的血癌发生率呈一定的正相关。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ALV-J)是近年来发现的禽病毒白血病/肉瘤群(ALSV)的成员,有着广泛的宿主范围,主要诱导骨髓细胞性骨髓瘤白血病。本文主要论述了有关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以及各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鸡J亚群白血病的诊断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典的禽白血病病毒(ALV)可被划分为A、B、C、D和E5个亚群,A、B、C和D亚群是外源性的白血病病毒,而E亚群则主要以前病毒的形式而无处不在。经过多年的努力,到80年代中期,世界发达国家已基本上消除了这类经典的外源性白血病病毒的感染。在1988年,英国的Payne等人从肉用型鸡群中分离出一株新的ALV,根据病毒感染宿主的范围,病毒干扰及交叉中和试验等确定这是一类新的ALV,称之为J亚群(ALV-J)。短短十几年间,该病毒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我国在1999年由杜岩等人从市场上的商品代肉鸡中分离检测到ALV-J。本文就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病理学诊断、免疫学检查和综合防治措施等方面介绍了J亚群白血病的诊断与防治。  相似文献   

19.
最常见的传染性家禽肿瘤病毒主要有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禽淋巴白血病病毒(ALVs),其中包括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ALV—J)。禽病毒性肿瘤的性质决定了它们具有相当的传染性,这一特性造就了这类疾病对养禽环境和种禽资源的严重污染,并导致它们的广泛流行:同时,由于这些传染性肿瘤病毒对鸡体均具有显著的免疫抑制能力,因此,禽病毒性肿瘤对家禽养殖业的危害是双重性的。  相似文献   

20.
<正> 禽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包括各种良性和恶性肿瘤,白血病病毒是一种反转录病毒(类似于人的艾滋病毒,但不感染人)。禽白血病病毒分为A、B、C、D、E和J等亚群.其中A、B、C、D和J亚型属于外源性禽白血病病毒,不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