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明捻转血矛线虫阿苯达唑敏感株和耐药株在转录组水平的差异,挖掘耐药相关基因,本研究采用Illumina HiSeq 4000对敏感虫株和耐药虫株进行转录组测序,构建cDNA文库,通过质控后,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敏感和耐药虫株相比较共获得218个显著(P≤0.05)差异表达基因,对显著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有121、82和102个基因分别注释到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三大类的206个GO terms上。KEGG数据库分析显示,有42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参与31条KEGG信号通路,显著富集在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药物代谢-其他酶等通路。在敏感株和耐药株中,筛选出GST、CYPs和UGT等9个耐药相关基因,这些基因在捻转血矛线虫耐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RNA-Seq预测出敏感虫株和耐药虫株差异表达基因在功能分类和代谢通路等方面的生物学特征,挖掘出耐药相关基因,进一步为捻转血矛线虫药物靶点预测及耐药性早期鉴别诊断的建立提供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捻转血矛线虫阿苯达唑耐药株给药前后比较转录组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捻转血矛线虫阿苯达唑耐药株给药前后在转录组水平上的差异,本研究采用Illumina Hiseq4000对给药前后的捻转血矛线虫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得到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GO和KEGG数据库对其进行功能注释及富集性分析,并利用荧光定量PCR验证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结果显示,共筛选获得851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包括584个上调基因和267个下调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有458、418和367个基因分别注释到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和细胞组分三大类;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显示,有173个差异表达基因参与到75条KEGG通路中,显著富集在核糖体合成、细胞凋亡、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PPAR)等信号通路。本试验初步筛选了阿苯达唑耐药株给药前后的差异表达基因,为深入探索捻转血矛线虫耐药性分子机制、筛选对耐药性检测的分子标记及耐药性早期鉴别诊断方法的建立提供重要数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P糖蛋白(Pgp)与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Hco)耐伊维菌素(IVM)药物的相关性,分别从山西榆次和内蒙古乌审旗分离得到伊维菌素敏感和耐药虫株,并运用RT-qPCR法,检测比较Hco-Pgp-2和Hco-Pgp-9在捻转血矛线虫乌审旗耐药株(WS-R)和山西敏感株(SX-S)之间的表达差异性。结果显示,Hco-Pgp-2和Hco-Pgp-9在耐药株WS-R中,雌虫的表达量均低于雄虫;而在敏感株SX-S中,雌虫的表达量均高于雄虫。雌虫Hco-Pgp-2和Hco-Pgp-9表达量,均是耐药株WS-R低于敏感株SX-S,而雄虫则相反。由此推断,这种性别间的表达差异可能与虫体耐药性相关,可以作为耐药性监测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国内开展驱虫药耐药性相关研究中虫种资源缺乏问题,该研究采用国际通用方法开展了华北地区捻转血矛线虫耐伊维菌素虫株的分离工作,并采用传统形态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对来源不同的耐伊维菌素捻转血矛线虫虫株进行分离,结果显示:华北地区分离到了4株对伊维菌素6倍耐药及1株对其敏感的捻转血矛线虫。该研究将为国内开展捻转血矛线虫耐伊维菌素研究及新型驱虫药物的开发提供虫种资源。  相似文献   

5.
基于ITS序列的捻转血矛线虫系统进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分析捻转血矛线虫ITS序列的变异与虫株特性之间的关系,对捻转血矛线虫不同药物抗性虫株(苯并咪唑类药物抗性虫株、伊维菌素抗性虫株、莫西菌素抗性虫株、药物敏感虫株)、不同宿主来源虫株(长颈鹿、牛、绵羊、山羊、牦牛)和不同地理位置(中国、美国、意大利、法国、也门、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的分离株,以及毛圆科的其他线虫的ITS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捻转血矛线虫与毛圆科其他线虫的ITS-2基因的相似性高,基于该基因建立的系统进化树可以很好地区分毛圆科不同属的线虫;捻转血矛线虫的抗药性特点与其ITS-1基因的变异进化关系不大;不同地理位置的捻转血矛线虫分离株的ITS-2基因变异很小;从野生动物长颈鹿体内分离的捻转血矛线虫的ITS-1基因与家养反刍动物分离株的差异较明显。研究结果表明捻转血矛线虫ITS序列在种内相对保守,不同虫株间变异较小,在毛圆科线虫的分子分类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谷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Glucl)gbr-2基因在捻转血矛线虫抗伊维菌素虫株是否存在突变,以及变异情况如何,本试验以捻转血矛线虫耐伊维菌素虫株作研究对象,提取基因组DNA后以特异性引物扩增gbr-2基因,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分析。同时以敏感株虫体作对照。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耐药株的基因序列发生了突变,在80~170 bp处出现多处突变;在192~207 bp处的碱基发生丢失。两者同源性为88.9%。试验结果说明,捻转血矛线虫抗伊维菌素虫株的谷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gbr-2基因确实存在突变,为进一步了解捻转血矛线虫抗伊维菌素虫株的耐药性分子机制,以及筛选耐药性检测的分子标记,建立耐药性的早期检测手段提供重要数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不同年份山羊源捻转血矛线虫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基因的遗传变异情况,提取2015年-2020年间陕西省咸阳地区44株山羊源捻转血矛线虫的核糖体DNA(rDNA),对其ITS基因进行扩增、测序与分析.结果显示,44株捻转血矛线虫的ITS-1序列长度为400 b...  相似文献   

8.
《中国兽医学报》2019,(12):2342-2349
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是最重要的家畜寄生虫之一。已报道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转甲状腺素蛋白(transthyretin,TTR)参与虫体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目前捻转血矛线虫转甲状腺素蛋白(Hc-TTR-51)的定位及功能尚未见报道。研究首先克隆捻转血矛线虫Hc-ttr-51基因,然后分析其蛋白在捻转血矛线虫、HEK 293T细胞内的定位情况,最后RNA干扰Hc-ttr-51基因分析对秀丽隐杆线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从而对其功能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捻转血矛线虫Hc-ttr-51基因在虫体各发育阶段均有表达,与其他发育期虫体相比,L1、L3、雄成虫该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上升。在L3期虫体体内该蛋白广泛表达,L4期和成虫体内该蛋白特异性表达于性腺。在HEK 293T细胞中,该蛋白在细胞质中呈明显的点状分布。RNA干扰秀丽隐杆线虫Hc-ttr-51基因表达后,虫体产卵量极显著下降,体长体宽显著缩短,咽泵率显著下降。以上研究为捻转血矛线虫生长发育特性、疫苗研究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旨在解析3种不同形态阴门盖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的遗传进化差异,本研究从养殖场山羊皱胃中分离到捻转血矛线虫虫体,采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71条雌虫虫体阴门盖的形态结构特征,并基于捻转血矛线虫ITS-1、ITS-2和nad4基因位点,采用PCR法对不同阴门盖的虫体进行扩增,通过比对多位点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经显微镜观察发现,本研究分离到的捻转血矛线虫雌虫阴门盖存在舌瓣形、亚球形和舌-球混合形3种形态,所占比例分别为45.07%(32/71)、50.70%(36/71)和4.23%(3/71)。对43条雌虫全长和阴门至虫体末端长度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3种不同形态阴门盖的捻转血矛线虫全长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0.05),而3种不同形态阴门盖的捻转血矛线虫阴门至虫体末端的长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基于捻转血矛线虫ITS-1、ITS-2和nad4基因进行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形态阴门盖虫体的9个样品在3个基因位点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碱基差异,多态性位点分别为10、13和43个,核苷酸多态性分别为0.85%、1.34%和1.97%。基于ITS-1和ITS-2构建的遗传进化树显示,研究中所用样品与GenBank上H.contortus的参考序列处于同一进化支,表明本研究所分离到的虫体均属捻转血矛线虫。捻转血矛线虫雌虫的阴门盖存在形态学差异,不同形态阴门盖虫体在ITS-1、ITS-2和nad4基因位点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碱基差异,此研究结果为捻转血矛线虫的种类鉴定和遗传进化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干燥作用对捻转血矛线虫L3期幼虫mRNA表达的影响,筛选并分析干燥相关表达基因,本试验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得到了捻转血矛线虫干燥相关基因,通过相对荧光定量PCR验证所获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在秀丽隐杆线虫中通过RNA干扰抑制相关同源基因的表达检测干燥后复苏虫体生存率以研究基因抗干燥功能。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序列GH-U02A与已知捻转血矛线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氨基酸同源性为94%。对秀丽隐杆线虫Ce-gst-7基因进行RNA干扰后,虫体在干燥后的生存率降低,证明gst基因在线虫中有抗干燥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内蒙古地区捻转血矛线虫阿苯达唑耐药虫株Ⅰ型β微管蛋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情况,对来自内蒙古乌审旗、察右后旗和科右前旗3个地区各19条捻转血矛线虫雄虫进行ITS-2基因特异性PCR鉴定为捻转血矛线虫后,扩增出Ⅰ型β微管蛋白基因,测序后对耐药相关167、198和200位点突变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这3个地区均未发现167位点突变,主要是198和200位点发生突变,总体上看198位点突变频率高于200位点。分析这57条雄虫基因序列发现4种基因型,分别是198纯合耐药型及200纯合敏感型、198纯合敏感型及200纯合耐药型、198纯合敏感型及200杂合耐药型和198及200均杂合耐药型。而耐药基因型频率乌审旗为100%,察右后旗68.42%,科右前旗94.74%,这与粪便虫卵减少试验结果一致。研究结果为捻转血矛线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个新思路,可有效避免耐药性或者减缓耐药性的产生,减少畜牧养殖行业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2.
林麝捻转血矛线虫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鉴定林麝粪样中疑似血矛属线虫虫卵的虫种,本研究提取四川和陕西地区林麝粪样中疑似血矛属线虫的虫卵DNA,对其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全序列进行PCR扩增与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4个疑似血矛属线虫的虫卵DNA样品ITS全序列片段大小为786 bp~788 bp,序列相似性为99.0%~100%;经序列BLAST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所有疑似血矛属线虫的虫卵样品均为捻转血矛线虫,与NCBI基因库中多株捻转血矛线虫的ITS序列相似性为97.0%~99.5%。研究结果表明,寄生于林麝的血矛属线虫为捻转血矛线虫,从而为控制林麝捻转血矛线虫病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鉴定绵阳地区山羊粪便中疑似血矛属线虫虫卵的虫种,本研究提取绵阳地区三个县山羊粪便中疑似血矛属线虫的虫卵DNA 60份,采用PCR技术扩增其核糖体第二内转录间隔区(rDNA ITS-2)基因序列,并与GenBank上公布的捻转血矛线虫同源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60份疑似血矛属线虫的虫卵DNA样品均得到191bp的ITS-2片段;60条ITS-2序列共形成15条不同的序列,含有17个单变异位点,与GenBank中多株捻转血矛线虫的同源性达95.8%~100%;ML系统发育树显示,本研究得到的15种类型ITS-2序列与已报道的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聚类形成一个分支。综上可得,60份来自山羊的血矛属线虫均为捻转血矛线虫。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猪塞内卡病毒A(SVA)感染、干扰素(IFN-α)处理对猪肾细胞(PK-15)微RNA(microRNA,miRNA)转录谱的影响,本研究分别构建SVA感染的PK-15(PK-15/SVA)、IFN-α处理的PK-15 (PK-15/IFN),SVA感染再经IFN-α处理的PK-15细胞(PK-15/SVA/IFN),通过荧光定量PCR(qPCR)分别检测各组细胞中SVA VP1及IFN-αm RNA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与PK-15相比,PK-15/SVA及PK-15/SVA/IFN细胞中SVA VP1基因的转录水平极显著升高(P<0.001),PK-15/SVA/IFN中IFN-α的转录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分析各组细胞mi RNA的转录谱,采用Spss软件统计各组细胞中转录差异miRNA的数量;利用基于负二项分布的DESeq2筛选各组细胞中转录显著差异mi RNA;采用miRanda、PITA和RNAhybrid 3个软件预测各组细胞转录显著差异miRNA的靶基因,通过miREvo和mird...  相似文献   

15.
为了了解新疆伊犁地区捻转血矛线虫对苯并咪唑类药物的抗药性情况,本课题组对该地区某绵羊场捻转血矛线虫种群Ⅰ型β微管蛋白基因苯并咪唑抗药性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了调查。在通过捻转血矛线虫ITS-2种特异性PCR鉴定为捻转血矛线虫的基础上,分别扩增了27条捻转血矛线虫雄虫的Ⅰ型β微管蛋白基因,测序后对抗药性相关的167,198位点和200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羊场的捻转血矛线虫种群的抗药性突变只发生在198位点和200位点,以198位点的抗药性突变为主,没有在167位点发现抗药性突变。共发现了4种基因型,198纯合敏感型及200位点纯合敏感型(20; 74. 07%)、198杂合抗药型及200位点纯合敏感型(3; 11. 11%)、198纯合敏感型及200位点杂合抗药型(2; 7. 41%)和198纯合抗药型及200位点纯合敏感型(2; 7. 41%)。该羊场捻转血矛线虫种群中存在198位点的纯合抗药型突变,说明有抗药性的风险,需要引起注意。本研究首次从分子水平报道了新疆伊犁地区捻转血矛线虫种群Ⅰ型β微管蛋白基因存在苯并咪唑抗药性突变,这对该地区以及其他类似地区的捻转血矛线虫病的防控以及抗药性的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选取捻转血矛线虫脂肪酶(Lipase)进行基因克隆、表达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探究。PCR克隆捻转血矛线虫lipase基因,构建表达载体,获得融合蛋白质,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该蛋白质的抗原特性;酯类酶解反应检测该融合蛋白质脂肪酶活性;实时定量PCR检测该基因在捻转血矛线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转录情况;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验该抗原蛋白质在虫体组织的定位情况。结果表明,去除lipase基因信号肽序列后,基因片段长864bp,融合蛋白质大小50ku;该融合蛋白质在37℃左右、pH为7的条件下酶活力最高;雄性成虫lipase转录量相对虫体其他阶段最高;该抗原蛋白质主要表达于虫体表皮和肠腔。Lipase具有较好的抗原性,可能与捻转血矛线虫发育和宿主免疫调节有关,深入研究捻转血矛线虫Lipase的特性对寻找新的免疫保护性抗原和药物靶标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鉴定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m)链霉素(Str)敏感株与耐药株(MIC=1024μg/mL)在转录组水平上的差异,本研究采用RNA-seq技术对Str敏感株与耐药株进行双向测序,筛选得到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KEGG和ARDB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组和富集性分析,并利用荧光定量PCR对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共筛选获得62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包括581个上调基因和44个下调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多数发挥细胞膜转运功能;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信号通路富集性分析显示,大多数差异表达基因分布在ABC转运蛋白与双组分系统代谢途径中;采用ARDB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耐药基因分析,显示其中的耐药基因主要为氨基糖苷转移酶类和外排系统两类。本研究结果表明,禽源Pm对Str的耐药机制可能与细胞膜上多药外排泵的过量表达和氨基糖苷转移酶类灭活抗菌药物有关。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禽源Pm对Str的耐药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捻转血矛线虫病作为反刍动物最常见的消化道线虫疾病,已经给养殖业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该寄生虫对伊维菌素早已经产生严重的耐药性,为该病的防治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在捻转血矛线虫对伊维菌素产生耐药性的研究进展中,已报道了3种可能耐药机制,分别为靶向GABA门控Cl-通道、降低谷氨酸门控Cl-开放频率和结合外排转运蛋白。调控型非编码RNA (miRNA和lncRNA)在不同病原耐药性研究中相继报道,发现miRNA和lncRNA与P糖转运蛋白、细胞色素P450和GABA门控Cl-通道等耐药机制相关。但是该非编码RNA在捻转血矛线虫对伊维菌素耐药性的研究中鲜有报道,所以要突破耐药性的问题,要将非编码RNA与已报道的可能耐药机制相关联,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关键的耐药靶点。本文主要总结了该病对伊维菌素耐药性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为耐药性后续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为鉴定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avian Pasteurella multocida,Pm)四环素(Tetracycline,Tet)敏感株与耐药株(MIC=32μg/mL)在转录组水平上的差异,本研究采用RNA-seq技术对Tet敏感株与耐药株进行双向测序,通过GO、KEGG和ARDB数据库对表达差异基因进行注释和富集性分析。结果显示,共筛选出44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包括103个上调基因和339个下调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多数富集于核糖体结构成分、rRNA结合、跨膜运输和离子转运等生物过程;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信号通路富集性分析,大多数差异表达基因分布在ABC转运蛋白与核糖体代谢途径中;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耐药基因注释(ARDB),发现其中的耐药基因主要为核糖体保护蛋白和外排系统两类。本研究表明禽源Pm对四环素耐药的耐药机制可能与细胞膜上ABC转运蛋白的过量表达以及核糖体保护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地克珠利耐药虫株与敏感虫株在基因水平的差异,进而解析地克珠利耐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实验室保存的2株柔嫩艾美耳球虫地克珠利耐药虫株和2株柔嫩艾美耳球虫地克珠利敏感虫株为研究对象,将4个虫株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NGS),通过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密度分布解析耐药株与敏感株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与敏感株相比,耐药株在第13号染色体0.1~1 Mb区间内的SNP比较富集。本研究结果为解析鸡球虫14条染色体上抗原变异位点和耐药性位点等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