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评价几种单一酶、复合酶对饲料原料的水解效果,进行了体外酶解试验。共采用3种单一酶制剂(木聚糖酶):酶制剂1号、2、3号;5种复合酶制剂:酶制剂3、4、5、6、7、8号。预试验显示上述酶有基本相似的最适水解反应参数:料水比为1:10、p H5.5、温度37℃和时间5小时。在此参数下,研究添加木聚糖添加量为10U/g饲料原料浓度梯度进行体外酶解。实验结果显示:以还原糖增长率为指标,不同来源的酶,酶解效果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了评价单一酶制剂和复合酶制剂对小鸡粉料分解能力,选取4种酶制剂进行体外酶解,酶制剂分别以编号1、2、3、4表示,以木聚糖酶为基准,添加量为50U/g底物.体外酶解的条件:料水比为1:10、体系pH为5.5、温度为40℃、时间为3h.结果表明:复合酶制剂的体外酶解小鸡粉料的效果明显比单一酶制剂的酶解效果要好,复合酶制剂中1号比4号好.  相似文献   

3.
为了评价几种单一酶、复合酶对饲料原料的水解效果,进行了体外酶解试验。共采用2种单一酶制剂(木聚糖酶):酶制剂1、3号;4种复合酶制剂:酶制剂2、4、5、6号;1个固体发酵木聚糖酶(8号)和1个液体发酵木聚糖酶(7号)。预试验显示上述酶有基本相似的最适水解反应参数:料水比为1∶10、p H 5.5、温度37℃和时间5小时。在此参数下,研究木聚糖添加量为10U/g饲料原料浓度梯度进行体外酶解。实验结果显示:以还原糖增长率为指标,不同来源的酶,酶解效果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激光共聚焦技术与体外酶解技术相结合评定饲用酶制剂在酶解原料上的效果,试验采用复合酶制剂(木聚糖酶5万U/g、纤维素酶1 000 U/g、甘露聚糖酶5万U/g、β-葡聚糖酶5万U/g)分别对原料麸皮、豆粕、玉米、菜粕、小麦进行体外酶解,对照组不进行酶解处理,通过激光共聚焦拍照观察原料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复合酶处理过的原料细胞壁均发生断裂,包裹在其中的蛋白质部分被释放出来;复合酶处理组蓝色荧光强度较未处理组极显著降低。综上可知,采用激光共聚焦技术和体外酶解相结合,通过细胞结构的变化可更加直观、有效、科学地评定酶制剂的酶解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了评价植酸酶对饲料原料的水解效果,进行了体外酶解试验。采用7种植酸酶:编号1-7号。预试验显示上述酶有相似的最适水解参数:料水比为1∶10,pH 5.5,温度37℃和时间5h。在此参数下,添加植酸酶10U/g饲料原料进行体外酶解。结果显示:以无机磷增长率为指标,6号对蛋白类饲料原料的效果最佳,而对能量饲料原料的作用效果与其他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通过透析袋体外酶解法研究碱性蛋白酶和木聚糖酶对玉米-豆粕型日粮还原糖生成量、干物质和粗蛋白质体外酶解效果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碱性蛋白酶的添加浓度分别为20、40、60、80、100 U/g,木聚糖酶的添加浓度分别为10、20、30、40、50 U/g,每个添加水平分别设5个重复。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添加浓度由20 U/g提高至100 U/g时,可显著提高日粮还原糖生成量和干物质酶解效率(二次,P<0.05);木聚糖酶添加浓度由10 U/g提高至50 U/g时,显著提高日粮干物质酶解效率(二次,P<0.05)。以干物质消化率为评价指标时,根据二次曲线方程计算得出碱性蛋白酶和木聚糖酶的适宜添加浓度分别为65 U/g和33 U/g。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通过透析袋体外酶解的方法,研究甘露聚糖酶和纤维素酶对玉米-小麦-豆粕型日粮还原糖生成量、干物质和粗蛋白质体外酶解效果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甘露聚糖酶的添加浓度分别为5、15、25、35、45 U/g,纤维素酶的添加浓度分别为1、3、5、7、9 U/g,每个添加水平分别设6个重复。结果表明:甘露聚糖酶和纤维素酶的添加浓度分别由5 U/g提高至45 U/g和由1 U/g提高至9 U/g时,显著提高了日粮的还原糖生成量(线性和二次,P0.05)。以还原糖生成量为评价指标,甘露聚糖酶和纤维素酶添加的最适添加浓度分别为20.7 U/g和6.3 U/g。  相似文献   

8.
为改善棕榈粕的营养价值,本试验利用正交结合熵权TOPSIS法对甘露聚糖酶、酸性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组成的复合酶水解棕榈粕的条件进行了优化。以棕榈粕为原料,还原糖、三氯乙酸可溶蛋白含量为指标,筛选了复合酶的组成和各酶的最适浓度;采用单因素试验获得料水比、复合酶酶解时间、酶解pH值以及酶解温度的最适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结合熵权TOPSIS方法获得最佳酶解条件。结果:复合酶组成和含量分别为酸性蛋白酶250 U/g、甘露聚糖酶45 U/g、纤维素酶160 U/g;各因素最适条件为料水比1∶3、酶解时间24 h、pH值4.8、温度37℃;最佳酶解条件为料水比1∶2、酶解时间24 h、pH值4.8、温度42℃。结论:复合酶在料水比1∶2、时间24 h、pH值4.8、温度42℃条件下水解棕榈粕,反应后还原糖含量达到65.29 mg/g,酸溶蛋白含量达到3.86%,粗纤维降解至8.58%。  相似文献   

9.
该试验旨在通过透析袋体外酶解的方法,研究木聚糖酶和果胶酶对小麦-玉米-豆粕型日粮还原糖生成量、干物质和粗蛋白体外酶解效果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木聚糖酶的添加浓度分别为10、30、50、70、90 U/g,果胶酶的添加浓度分别为3、6、9、12、15 U/g,每个添加水平分别设5个重复。试验结果表明:当木聚糖酶添加量为50、70、90 U/g时,还原糖生成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它低剂量添加组(P0.05);果胶酶添加量为12 U/g时,还原糖生成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3 U/g添加组(P0.05);木聚糖酶添加浓度由10 U/g提高至90 U/g时,提高了还原糖生成量(线性和二次,P0.05)和粗蛋白质酶解率(线性和二次,P0.05);果胶酶添加浓度由3 U/g提高至15 U/g时,提高了还原糖生成量(二次,P0.05)。  相似文献   

10.
复合酶制剂配伍方案的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要根据畜禽的消化生理特性、配合饲料的营养特性及单一酶制剂的催化活性等数据,通过动物试验和体外消化试验进行筛选,并在生产实践中进行不断完善和提高。我们用 5种酶制剂进行了不同配伍方案的动物试验研究,现将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 1材料 酶制剂均由广东江门市生物技术开发中心酶制剂厂提供。糖化酶 6 200U/g,活力单位定义为: 1ml酶液在 40℃, pH值 4.6条件下, 1h水解可溶性淀粉产生 1mg葡萄糖为 1个酶活力单位;β-葡聚糖酶 470U/g,活力单位定义为:在标准条…  相似文献   

11.
蝇蛆生物活性肽的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蝇蛆为试验材料,设酶解温度、复合酶量、酶配比、酶解时问和pH值5个因素,每个因素4个水平进行L15(4^5)正交试验设计,以水解度作为评价指标,筛选脱脂蝇蛆粉的最佳酶解条件。结果表明:脱脂蝇蛆粉的最优酶解条件为A1B3C3D4E3,即温度(A)45℃,酶量(B)8000U/g,风味酶:木瓜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配比(C)是35%:50%:5%:10%,酶水解时间(D)为7h,pH(E)为7.5。脱脂蝇蛆粉溶液水解度的最大影响因素为酶解温度。  相似文献   

12.
在体外环境下,应用酶解法评价了来源不同的饲用木聚糖酶对不同饲料原料的作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4种酶中酶Ⅱ的作用效果最好。结果表明,体外酶解试验可以有效的评价饲用酶制剂的作用效果,为针对不同饲料配方合理选择饲用酶制剂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通过透析袋体外酶解的方法,研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对玉米-豆粕型日粮还原糖生成量、干物质和粗蛋白质体外酶解效果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设对照组,试验1、2、3、4、5组,其中试验组淀粉酶的添加浓度分别为0.4、0.8、1.2、1.6、2.0U/g,试验组纤维素酶的添加浓度分别为1.0、2.0、3.0、4.0、5.0U/g,每个添加水平分别设5个重复。试验结果表明:淀粉酶添加浓度由0.4U/g提高至2.0U/g时,试验1、2、3、4组还原糖生成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0.22%、26.46%、6.99%、3.93%(二次,P<0.05),试验5组还原糖生成量下降1.72%(二次,P<0.05);试验1、2、3、4、5组干物质酶解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3.67%、4.58%、4.68%、5.69%、6.13%(线性,P<0.05)。纤维素酶添加浓度由1.0U/g提高至5.0U/g时,试验1、5组还原糖生成量相较于对照组分别降低1.31%、1.82%(二次,P<0.05),试验2、3、4组较对照组分别提高8.05%、32.76%、19.70%(二次,P<0.05)。以干物质酶解率为评价指标,淀粉酶添加的最适浓度为0.8U/g,以还原糖生成量为评价指标,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最适添加浓度分别为1.05U/g和3.08U/g。  相似文献   

14.
选取1日龄健康艾维茵肉仔鸡288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4个重复,每重复12羽。研究在玉米-豆粕-杂粕型日粮中,降低日粮代谢能水平50kcal/kg并添加复合酶(含有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β-甘露聚糖酶)和复合酶 内源酶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并探讨在复合酶中有无必要复配内源酶。结果表明:降能50kcal/kg影响了肉鸡的生产性能,而酶制剂的添加能提高肉鸡的日增重,降低采食量和料重比;另外,添加100g/t组与300g/t组获得了相近的生产性能,因此两种酶制剂的最适添加量为100g/t;复合酶组获得了比复合酶 内源酶组更好的生产性能,说明复合酶中没必要配入内源酶。结果提示,酶制剂能较好的提高肉仔鸡日粮的代谢能值,试验酶制剂至少提升肉仔鸡日粮代谢能50kcal/kg,复合酶中没必要复配入内源酶。  相似文献   

15.
纤维素酶在0、10、20、30、40U/g的添加量下,体外酶解苜蓿草粉6、12、18、24、36h,研究酶解率的变化。结果表明,苜蓿草粉的酶解率随纤维素酶添加量的增加以及酶解时间的延长而提高。最佳的酶解时间是24h,理想的酶浓度是30U/g,此时的酶解率为17.05%。  相似文献   

16.
笔者以国家标准及农业行业标准方法对5种小麦型复合酶中主要酶系进行了活力测定,并采用实验室体外模拟消化法对其降解小麦麸的效果进行了评定,旨在说明酶活与实际应用效果的关系,为评价和选择酶制剂提供参考。经检测,C样品的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β-葡聚糖酶的酶活最高,而A样品的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β-葡聚糖酶的酶活最低,其他3个样品的纤维素酶活力基本一致,木聚糖酶和β-葡聚糖酶的酶活有一定的差别。将5种复合酶以相同的添加量作用于小麦麸进行体外模拟消化试验,检测反应后生成还原糖的量发现,其对麸皮的酶解能力:E>C>B>D>A。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植酸酶用于肉鸡小麦型饲粮的最佳复合酶谱。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不同水平的β-葡聚糖酶(30、60、90、120、150和180 U/g)、木聚糖酶(200、400、600、800、1 000和1 200 U/g)、纤维素酶(200、400、600、800、1 000和1 200 U/g)和植酸酶(500、1 000、1 500、2 000、2 500和3 000 U/kg)分别添加于肉鸡小麦型饲粮中,采用模拟胃肠液体外消化试验,研究单酶的最佳添加水平;据此,采用4因子3水平L9(34)正交设计和体外法研究4种单酶复配效应,每种酶各设计3个添加水平:β-葡聚糖酶为100、150和200 U/g,木聚糖酶为900、950和1 000 U/g,纤维素酶为900、950和1 000 U/g,植酸酶为1 500、2 000和2 500 U/kg,以还原糖生成量、植酸磷降解率、饲料残渣总能为判定指标,确定4种单酶的最佳复合酶谱。结果表明:1~3周龄肉鸡小麦型饲粮中,当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添加水平分别为150、960、950 U/g时,分别获得最大还原糖生成量0.918、1.161、0.927 mg/g,当植酸酶添加水平为2 010 U/kg时,获得最大植酸磷降解率92.35%;4~6周龄肉鸡小麦型饲粮中,当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添加水平分别为150、950、960 U/g时,分别获得最大还原糖生成量0.920、1.160、0.929 mg/g,当植酸酶添加水平为1 940 U/kg时,获得最大植酸磷降解率92.23%;当4种酶的复合酶谱为β-葡聚糖酶150 U/g、木聚糖酶950 U/g、纤维素酶900 U/g、植酸酶2 500 U/kg时,还原糖生成量、植酸磷降解率、饲料残渣总能均获得较优值。综上,肉鸡小麦型饲粮中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植酸酶的最佳添加水平,1~3周龄分别为150、960、950 U/g和2 010 U/kg,4~6周龄分别为150、950、960 U/g和1 940 U/kg,且2个阶段肉鸡小麦型饲粮中4种酶的最佳复合酶谱为β-葡聚糖酶150 U/g、木聚糖酶950 U/g、纤维素酶900 U/g、植酸酶2 500 U/kg。  相似文献   

18.
木聚糖酶、甘露聚糖酶体外酶解数据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模拟体内消化过程,考察木聚糖酶和甘露聚糖酶对各种饲料原料的降解效果,建立常用饲料原料的酶解数据库。实验在体外条件下,通过胃蛋白酶、胰酶和饲用酶三步消化结合透析法研究了外源木聚糖酶和甘露聚糖酶对各种饲料原料的酶解情况。结果表明,木聚糖酶和甘露聚糖酶对各种饲料原料的降解有明显的差异性。甘露聚糖酶对豆粕的降解效果明显好于其它原料,对棉粕的降解效果差。木聚糖酶对玉米、小麦和麦麸的酶解效果显著,对大豆和DDGS的酶解效果差。通过建立甘露聚糖酶、木聚糖酶与各种能量饲料间的酶解数据库,为针对不同饲料配方合理选择饲用酶制剂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适合反刍动物日粮类型多酶组合配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试验针对适合在内蒙古地区较常用反刍动物日粮类型(玉米、豆粕、青干草、玉米青贮),利用体外试验筛选出了多酶组合配方和最佳添加量,通过体内试验比较了2种添加方法。结果为:复合酶的合理的组合为酶Ⅰ:酶Ⅱ:酶Ⅲ:酶Ⅳ=水平1:水平2:水平2:水平1;适合添加量为0.1%和0.2%,从成本核算考虑应是0.1%;从绵羊增重效果看,复合酶添加方法为喷洒在粗饲料中优于直接添加在精料中。  相似文献   

20.
蝇蛆生物活性肽的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蝇蛆为试验材料,设酶解温度、复合酶量、酶配比、酶解时间和Ph值5个因素,每个因素4个水平进行L16(45)正交试验设计,以水解度作为评价指标,筛选脱脂蝇蛆粉的最佳酶解条件.结果表明:脱脂蝇蛆粉的最优酶解条件为A183C3D4E3,即温度(A)45℃,酶量(B)8000U/g,风味酶:木瓜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配比(C)是35%:50%:5%:10%,酶水解时间(D)为7 h,Ph(E)为7.5.脱脂蝇蛆粉溶液水解度的最大影响因素为酶解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