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0 毫秒
1.
文章通过体外模拟消化试验,在棕榈仁粕中添加不同梯度的纤维素酶和甘露聚糖酶,以加酶前后棕榈仁粕粘度和能量改变量为衡量指标,确定棕榈仁粕的最佳复合酶酶谱及酶活含量,以期为生产实践中更好利用棕榈仁粕这一非常规饲料原料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黑曲霉ASP-1,以麸皮和豆粕为辅助发酵料,料水比1:1.2,温度30℃,121℃灭菌30min,接种量按孢子量106个/g添加孢子悬浮液,对棕榈粕进行发酵。通过正交实验得出最佳发酵配方为:棕榈粕90%、麸皮8%、豆粕2%,;最佳发酵时间48h;发酵后能量值为18413J/g;还原糖含量为5.1%,水解完全;β-甘露聚糖酶可达205.7U/g。  相似文献   

3.
中性蛋白酶对菜粕品质改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中性蛋白酶的添加量、酶解料水比、酶解时间及酶解温度对菜粕蛋白品质和硫甙降解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中性蛋白酶最佳酶解条件。结果表明:中性蛋白酶酶解菜粕的最佳条件是酶添加量125U/g、料水比1:1.2、酶解时间48h、酶解温度45℃。在此条件下,菜粕经酶解后,小肽含量从33.54mg/g提高到137.26mg/g,比原菜粕提高了4.09倍;硫甙含量从50.94μmol/g减少到26.31μmol/g,比原菜粕降低了48.34%。  相似文献   

4.
棕榈粕是一种优质饲粮,但棕榈粕中抗营养因子甘露聚糖含量高。β-甘露聚糖酶可降解甘露聚糖,改善饲料营养价值。真菌是甘露聚糖酶的主要来源之一,但目前所查阅的文献中,未见枝孢菌来源甘露聚糖酶的报导。芽枝状枝孢菌SD01可在棕榈粕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并在发酵上清液中检测到甘露聚糖酶活性。本试验旨在用棕榈粕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发酵芽枝状枝孢菌(Cladosporium velox)SD01生产甘露聚糖酶,并对其酶学性质、底物特异性和降解产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芽枝状枝孢菌SD01来源甘露聚糖酶最适pH 4.5;最适温度75℃;在pH 4.0~6.0及50℃以下条件稳定;对侧链分支频率低的甘露聚糖的降解活性较高。本研究制得了枝孢菌属来源的甘露聚糖酶,并对其相关酶学性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用纤维素酶和甘露聚糖酶,每种酶设3个水平,每个水平4个重复,研究纤维素酶和甘露聚糖酶对椰子粕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纤维素酶对椰子粕干物质、蛋白质消化率分别提高了23.72%~35.30%、31.16%~34.65%;纤维素酶添加量为10 000 U/kg时,干物质、蛋白质消化率改善效果相对最佳,分别为35.30%、34.14%。15 000和1 000 000 U/kg添加量的甘露聚糖酶组,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3.46%和1.11%;与对照组相比,甘露聚糖酶对椰子粕蛋白消化率都有明显提高效果(22.52%~29.80%);甘露聚糖酶添加量为15 000 U/kg时,干物质、蛋白质消化率分别提高3.46%、28.09%。结果显示,本试验条件下,纤维素酶和甘露聚糖酶均可以改善椰子粕中干物质和蛋白质的消化率,纤维素酶、甘露聚糖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10 000、15 000 U/kg,并且纤维素酶对椰子粕中干物质和蛋白质的消化率略高于甘露聚糖酶。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通过透析袋体外酶解的方法,研究甘露聚糖酶和纤维素酶对玉米-小麦-豆粕型日粮还原糖生成量、干物质和粗蛋白质体外酶解效果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甘露聚糖酶的添加浓度分别为5、15、25、35、45 U/g,纤维素酶的添加浓度分别为1、3、5、7、9 U/g,每个添加水平分别设6个重复。结果表明:甘露聚糖酶和纤维素酶的添加浓度分别由5 U/g提高至45 U/g和由1 U/g提高至9 U/g时,显著提高了日粮的还原糖生成量(线性和二次,P0.05)。以还原糖生成量为评价指标,甘露聚糖酶和纤维素酶添加的最适添加浓度分别为20.7 U/g和6.3 U/g。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激光共聚焦技术与体外酶解技术相结合评定饲用酶制剂在酶解原料上的效果,试验采用复合酶制剂(木聚糖酶5万U/g、纤维素酶1 000 U/g、甘露聚糖酶5万U/g、β-葡聚糖酶5万U/g)分别对原料麸皮、豆粕、玉米、菜粕、小麦进行体外酶解,对照组不进行酶解处理,通过激光共聚焦拍照观察原料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复合酶处理过的原料细胞壁均发生断裂,包裹在其中的蛋白质部分被释放出来;复合酶处理组蓝色荧光强度较未处理组极显著降低。综上可知,采用激光共聚焦技术和体外酶解相结合,通过细胞结构的变化可更加直观、有效、科学地评定酶制剂的酶解效果。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研究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最佳工艺条件及肉鸡营养价值,为开发肉鸡非粮饲料原料提供参考。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甘露聚糖酶、纤维素酶和α-半乳糖苷酶单独添加对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得到甘露聚糖酶、纤维素酶和α-半乳糖苷酶混合添加处理棕榈仁粕的最佳比例,制得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通过肉鸡饲养试验测定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表观代谢能和氨基酸标准回肠消化率。结果表明:与未处理棕榈仁粕相比,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粗蛋白含量增加15.10%,粗纤维和中性洗涤剂纤维含量分别下降25.10%和21.96%。处理后的棕榈仁粕肉鸡表观代谢能增加33.81%;有16种(88.9%)氨基酸标准回肠消化率显著增加(P>0.05),增加幅度为5.48%~148.28%,赖氨酸和精氨酸的标准回肠消化率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菌酶协同处理显著增加了棕榈仁粕的营养价值,对提高棕榈仁粕利用率、扩大我国饲料原料来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棕榈粕的饲用价值,本研究评估了12种不同甘露聚糖酶对棕榈粕中甘露聚糖的酶解效果,筛选酶的最适添加量,对比研究了直接发酵组(对照组)、甘露聚糖酶组、发酵菌剂组和甘露聚糖酶+发酵菌剂组的固态发酵效果及在禽和反刍上的体外仿生消化率。结果表明:在甘露聚糖酶添加量2‰时,8#酶的还原糖含量最高为6.46%(对照组1.9%),还原糖占甘露聚糖的比例由4%提升至14%;对0‰~10‰甘露聚糖酶添加量处理棕榈粕结果表明,在酶添加量8‰时,8#酶的还原糖含量最高为9.9%(对照组2.1%),还原糖占甘露聚糖的比例由4%提升到21%;四种方式处理棕榈粕发酵72 h,结果表明甘露聚糖酶+发酵菌剂组在pH、粗蛋白质(CP)、乳酸、还原糖、酸溶蛋白/粗蛋白质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0.001);禽和反刍体外仿生消化结果表明,甘露聚糖酶+发酵菌剂组禽的干物质消化率(DDM)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0.001),反刍体外总产气量相比对照组从20 mL提升至70 m L左右,反刍体外发酵菌体蛋白(MCP)(P <0.001)、NH3-N(P=0.00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综上,8#甘露聚糖酶...  相似文献   

10.
采用微波协同酶法提取甜地丁槲皮素,分别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提取工艺参数条件。结果表明,酶解pH值对槲皮素得率有显著性影响,微波协同酶法的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酶解pH值4.5,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70 min、复合酶(纤维素酶∶果胶酶=2∶1)用量0.8%,在此条件下槲皮素得率达到1.20 mg/g。优化得到的微波协同酶法提取工艺稳定、可行,可作为甜地丁槲皮素提取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研究旨在探讨添加复合酶的高含量棕榈粕-椰子粕日粮中补充β-甘露聚糖酶对樱桃谷鸭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9日龄樱桃谷肉鸭1470羽,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98羽。正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含棕榈粕5%、椰子粕10%;代谢能11.08MJ/kg),负对照组日粮比基础日粮低209kJ/kg(含棕榈粕5%,椰子粕10%;代谢能10.87MJ/kg),试验。Ⅰ~Ⅲ组日粮分别在负对照日粮中添加150g/t FE806G、FE806G1和FE806G2,试验期29d。结果表明,在负对照组日粮中添加复合酶FE806G或在此基础上补充β-甘露聚糖酶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樱桃谷肉鸭末重、日增重和存活率,降低了采食量和料重比,试验Ⅰ~Ⅲ组末重、日增重和存活率均高于负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采食量和料重比与负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了2.04%(P>0.05)、6.04%(P<0.05)、4.39%(P>0.05)和2.91%(P<0.01),7.55%(P<0.01),6.22%(P<0.01)。添加复合酶FE806G的试验Ⅰ组料重比明显高于正对照组(P<0.05),而在添加复合酶FE806G的基础上补充β-甘露聚糖酶的试验Ⅱ、Ⅲ组料重比分别比正对照组降低了1.76%(P<0.05)和0.35%(P>0.05)。因此,在添加复合酶FE806G的高含量棕榈粕-椰子粕日粮中补充500或1 000IU/gβ-甘露聚糖酶均能提高樱桃谷肉鸭的生长性能,且以添加500IU/g为宜。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菌酶协同发酵玉米副产品型饲料,以pH、还原糖含量作为指标验证发酵质量,设计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参数,包括菌种、酶制剂及发酵条件。通过单菌和混合菌发酵试验确定菌种最佳添加比例。结果表明:酿酒酵母、植物乳杆菌混合发酵效果最好,添加比例为1∶1。试验添加单酶和多酶发酵玉米副产物饲料结果显示,纤维素酶和葡聚糖酶混合发酵效果最佳,比例为1∶1,最佳添加总量为200 U/g。采用3因子(发酵温度、料水比、接菌量)3水平设计正交试验优化发酵条件。最终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0℃,料水比1∶1.2(g/mL),接菌量12%,此条件下,可使饲料中粗蛋白质、粗纤维及粗脂肪含量发生大幅变化。  相似文献   

13.
黑曲霉变种(A.niger v.Tiegh)CGMCC1182、黑曲霉MA-56(A.niger MA-56)CGMCC2722和黑曲霉XY-1(A.niger XY-1)CGMCC1182分别为α-半乳糖苷酶、β-甘露聚糖酶和木聚糖酶生产菌株。为获得高产α-半乳糖苷酶、β-甘露聚糖酶和木聚糖酶的复合酶制剂,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黑曲霉三种菌株在固态发酵条件下产复合酶制剂的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结果表明,黑曲霉混菌发酵生产复合酶的最适培养基组成为:麸皮∶豆粕为7∶3(m/m),在此基础上(以麸皮和豆粕总量为10 g计算)添加玉米芯1.0 g,魔芋粉0.1 g,葡萄糖0.5 g,(NH4)2SO4 0.2 g,NaNO3 0.1 g,MgSO4 0.1 g,KH2PO4 0.2 g,H2O 11 mL。产酶最适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30℃,固形物与加水比1∶1,α-半乳糖苷酶、β-甘露聚糖酶和木聚糖酶接种比例为5∶6∶6,接种混合孢子悬浮液2.5 mL(以一支菌种斜面加30 mL无菌水为标准),300 mL三角瓶中装量8 g培养基,发酵60 h时,复合酶产量达到最优,α-半乳糖苷酶、β-甘露聚糖酶和木聚糖酶三种酶制剂的活力分别可以达到221、894、10188 IU/g。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探究响应面法优化筛选6种非淀粉多糖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β-甘露聚糖酶、α-半乳糖苷酶、果胶酶)添加于肉鸡玉米-豆粕-杂粕型饲粮中最优组合酶谱。采用第3代单胃动物仿生消化系统(SDS-Ⅲ)进行模拟胃肠液体外消化试验,首先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在肉鸡玉米-豆粕-杂粕型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5个水平的6种非淀粉多糖酶,每个水平设5个重复,以还原糖释放量(RS)和干物质消化率提高值(IDMD)为评价指标,确定单酶的最佳添加量;据此结果,进一步利用软件Design-Expert 8.06 Box-Behnken响应面法设计6因子3水平L_(54)(3~6)试验,对6种单酶进行复配组合,以RS和IDMD为响应值,确定6种单酶的最佳组合酶谱。结果表明:在1~3周龄肉鸡玉米-豆粕-杂粕型饲粮中优选出的6种非淀粉多糖酶酶谱为木聚糖酶11.40 U/g、β-葡聚糖酶3.76 U/g、纤维素酶8.52 U/g、β-甘露聚糖酶8.19 U/g、α-半乳糖苷酶6.24 U/g、果胶酶1.60 U/g,该酶谱催化反应的RS和IDMD分别为9.71 mg/g和2.86%;在此条件下进行3次重复试验,得到RS和IDMD分别为9.59 mg/g和2.81%,与理论最优值的误差分别为1.24%和1.75%,表明所得酶谱能反映出对RS和IDMD的较好结果。在4~6周龄肉鸡玉米-豆粕-杂粕型饲粮中优选出的6种非淀粉多糖酶酶谱为木聚糖酶11.90 U/g、β-葡聚糖酶5.26 U/g、纤维素酶8.32 U/g、β-甘露聚糖酶7.96 U/g、α-半乳糖苷酶6.29 U/g、果胶酶6.17 U/g,该酶谱催化反应的RS和IDMD分别为10.45 mg/g和2.95%;在此条件下进行3次重复试验,得到RS和IDMD分别为10.34 mg/g和2.92%,与理论最优值的误差分别为1.05%和1.02%,表明所得酶谱能反映出对RS和IDMD的较好结果。综上所述,1~3周龄肉鸡饲粮6种非淀粉多糖酶最佳酶谱是木聚糖酶11.40 U/g、β-葡聚糖酶3.76 U/g、纤维素酶8.52 U/g、β-甘露聚糖酶8.19 U/g、α-半乳糖苷酶6.24 U/g、果胶酶1.60 U/g;4~6周龄肉鸡饲粮6种非淀粉多糖酶最佳酶谱是木聚糖酶11.90 U/g、β-葡聚糖酶5.26 U/g、纤维素酶8.32 U/g、β-甘露聚糖酶7.96 U/g、α-半乳糖苷酶6.29 U/g、果胶酶6.17 U/g。  相似文献   

15.
酶解鲟鱼鱼鳍制备蛋白粉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对比研究3种蛋白酶水解鲟鱼鱼鳍的效果。结果表明:单酶水解选择胃蛋白酶为水解的最适酶种,双酶水解采用正交试验确定其最佳的复合酶种为胃蛋白酶加木瓜蛋白酶,水解条件为温度37℃和50℃、酶用量3000U/g、分别在最适pH2.5与pH6.5下水解6h、料比1∶2,蛋白质回收率可达到97.17%;经过酸浸预处理后水解液基本无腥苦味,经真空冷冻干燥可制得纯度83.65%的蛋白粉。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复合酶提取葡萄籽中原花青素,探究了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质量比、复合酶浓度、酶解时间、酶解温度、pH和料液比对葡萄籽中原花青素提取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提取工艺,得到最佳的提取工艺参数为:当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质量比为1︰1时,复合酶浓度1.0%,酶解时间60min,酶解温度50℃,pH=5,料液比1:21g/m L,原花青素得率最高,达3.805%。原花青素提取液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弱酸、暗光、50℃左右的环境下保存和使用稳定性最好。酶解法提取葡萄籽中原花青素条件温和,利于其在饲料中的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评价几种单一酶、复合酶对饲料原料的水解效果,进行了体外酶解试验。共采用2种单一酶制剂(木聚糖酶):酶制剂1号、2号;4种复合酶制剂:酶制剂3、4、5、6号。预试验显示上述酶有基本相似的最适水解反应参数:料水比为1:10、pH 5.5、温度37℃和时间5小时。在此参数下,研究添加木聚糖添加量为10U/g饲料原料、50U/g饲料原料、100U/g饲料原料三个浓度梯度进行体外酶解。实验结果显示:以还原糖增长率为指标,复合酶酶解效果比单一酶制剂好;复合酶中酶制剂5号酶解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采用还原糖法研究了不同酶解时间、温度、pH值及酶浓度条件对纤维素酶酶解小麦麸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素酶酶解小麦麸皮的最适条件为:酶解时间15min,温度37℃,pH值6,最适酶浓度0.04IU/mL。  相似文献   

19.
该文分析了硫色曲霉固态发酵获得的复合酶在不同pH值条件下,各组分酶活的表现活力、耐生长猪胃酸稳定性以及对麦麸和豆皮的降解作用。结果显示,该复合酶中含有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果胶酶、甘露聚糖酶和纤维素酶(CMCase)等多种酶。在pH值4.0~7.0之间,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甘露聚糖酶和CMCase均有很好的表现活力;在pH值2.5~4.0之间,果胶酶有较好的表现活力。在生长猪的胃液(pH2.8)中40℃保温6h,β-葡聚糖酶、果胶酶、甘露聚糖酶和CMCase的酶活损失都不超过30%。在40℃和pH5.5条件下保温8h,可以降解麦麸(无淀粉)和豆皮18%的干物质。与传统的动物饲养试验相比,这种分析评判饲料酶的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和客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以自筛选得到的1株黑曲霉为试验菌株,经固态发酵获得了较高活性的酸性β-甘露聚糖酶。以此酶粉为样本,在相应的pH条件下测定分析其他酶系的活力表现。测定此酸性β-甘露聚糖酶的最适反应pH及最适反应温度,并对其酸稳定性及对胃蛋白酶和胰酶的抗降解作用也进行了特定分析。结果发现,该酶系中除了含有高活性的酸性β-甘露聚糖酶,还含有酸性蛋白酶、木聚糖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等多种酶活。在pH 2~6,此酸性β-甘露聚糖酶表现出很好的活力,最适酶促反应pH约在3.5;在酸性缓冲液(pH 2.8)中40℃保温8 h,酸性β-甘露聚糖酶的酶活几乎没有损失。在胃蛋白酶环境中(pH 2.8)40℃保温5 h,此酸性甘露聚糖酶表现出非常好的抗降解能力,在胰酶环境中(pH 7.5)40℃保温5 h,酶活力损失不超过20%,在实际生产中具有很广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