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暴发疑似鸽新城疫的某赛鸽场分离到1株病毒,通过血凝(HA)试验、血凝抑制(HI)试验及鸡胚中和试验初步鉴定为鸽新城疫病毒,进而进行了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测定和对不同动物红细胞的凝集试验,证明该分离株属新城疫强毒力毒株,将该毒株经鸡胚尿囊液增殖后用甲醛灭活,制成油佐剂来活苗,对鸽免疫后检测其血清抗体水平并进行攻毒试验,结果在免疫后21d抗体达到高峰,攻毒试验表明油佐剂灭活苗对鸽新城疫病毒感染有较强的保护力。  相似文献   

2.
鸽新城疫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SPF鸡胚从疑似鸽新城疫的信鸽饲养场分离到一株新城疫病毒。分离株利用电镜负染技术观察到典型的新城疫病毒粒子。生物学试验表明,该株病毒具有较强的毒力,最小致死量鸡胚平均致死时间(MDT)为68.4小时,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为1.375,6周龄雏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为1.34,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能引起细胞病变。动物回归试验证明,分离株能致2月龄鸽死亡。  相似文献   

3.
用SPF鸡胚从疑为鸽新城疫的浙江温州某肉鸽场分离到一株毒株。该毒株能凝集鸡红细胞,初代分离毒HA效价高达8 log2;且其凝集作用能被鸡新城疫标准阳性血清抑制;将分离毒回归鸽,复制出与自然病例相似的临床症状和病变,且感染后10d内全部死亡,说明为强毒株。试验结果表明该毒株为鸽新城疫病毒。  相似文献   

4.
2014~2016年,湖北、安徽、山东、河北、四川、陕西、天津等地的数家信鸽公棚疑似暴发鸽新城疫,导致大部分信鸽死亡或运动功能障碍,经济损失巨大。通过对病料利用鸡胚病毒分离法进行病毒分离,并结合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初步确定病料中均含有新城疫病毒。进一步通过RT-PCR方法对病毒的F基因进行扩增并测序和序列分析,发现分离毒株裂解位点均具有强毒的序列特点。F基因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分离株基因型均为VIb型。研究结果与目前报道的导致信鸽新城疫的病原主要为VIb型一致。本研究将信鸽新城疫的有效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进口鸽中分离到1株鸽Ⅰ型副黏病毒,经测定,其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为59.2h,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为1.92,属于速发型新城疫病毒。通过RT—PCR,扩增出了该分离毒株F基因的重要功能区片段,经测序分析,其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为112RRQKR^117,符合新城疫强毒裂解位点特征。用blastn和blastx分别搜索GenBank的核酸和蛋白数据库,发现它与2株鸽Ⅰ型副黏病毒具有99%的同源性,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为基因Ⅵ型。表明,该病毒为1株新的强毒力鸽源基因Ⅵ型新城疫病毒。  相似文献   

6.
从发病商品肉鸽组织中分离到3株新城疫病毒,对其基因序列和感染力进行测定和分析。用RT-PCR对3株病毒F基因进行了扩增,测序,3株新城疫病毒的F基因同源性比较及进化分析结果表明,3株病毒均属于Ⅵb亚型,且与2011年比利时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F蛋白裂解位点符合强毒特征;肉鸽攻毒试验进一步证实了3株新城疫病毒的高致病性,肉鸽感染新城疫病毒后通过呼吸道及消化道途径排毒,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试验结果证明了鸽感染新城疫病毒后的排毒时间及方式,为鸽新城疫的及早发现与防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某鸽场送检的6只通过病理剖检疑似新城疫(ND)的病鸽进行实验室诊断,包括细菌分离、新城疫病毒荧光RT-PCR检测、SPF鸡胚分离与鉴定,并测定其鸡胚分离物F3代EID50和ICPI.结果为内脏病料新城疫病毒荧光RT-PCR检测为阳性;SPF鸡胚分离到一株有血凝活性的病毒,经HA和HI鉴定为NDV,其F3代血凝价为1∶26,EID50为107.63,ICPI为1.19.根据病鸽的临床症状、鸡胚分离物EID50和IC-PI,确定该鸽新城疫病毒分离株为弱毒株.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广东地区某鸽场疑似鸽新城疫病毒感染的鸽群进行病原学诊断,试验采用血凝试验(HA)、血凝抑制试验(HI)、F基因扩增及序列测定等一系列综合试验对其进行病原学鉴定。结果表明:该分离株具有血凝活性,且这种血凝性可被新城疫病毒(NDV)标准阳性血清抑制,而不能被减蛋综合征病毒(EDSV)、禽流感病毒(AIV)-H5、AIV-H7、AIV-H9阳性血清抑制;用针对NDV F基因设计的特异性鉴定引物对该分离株进行PCR扩增,可扩增出相应的目的片段;该分离株与天津分离株AG/Tianjin/07的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高达99%。说明该分离株为鸽新城疫病毒,命名为Pigeon/Guangdong/SD54/2006。  相似文献   

9.
1985年我们从进口种鸽中首次检出鸽新城疫,在随后几年的进出口检疫业务中,不断从美国、台湾、香港等国和地区进口的种鸽中检出鸽新城疫,并分离到4株鸽新城疫病毒。为了进一步了解这4株鸽新城疫病毒免疫原性的强弱及其在制备油乳剂苗用于防疫上的潜在价值,笔者做了本试验。一、材料与方法 1.鸽新城疫病毒油乳剂苗的制备:将分离到的4株鸽新城疫病毒(编号为U、H、T、Z株),分  相似文献   

10.
新城疫是严重危害世界养禽业的一种禽类传染病。近年来,鸽新城疫的流行越来越严重,引起了养殖户和兽医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在4批发病鸽组织病料中分离到了4株鸽源新城疫强毒株和2株鸽源弱毒株。病毒分离株经鸡胚有限稀释法纯化5次后,新鲜尿囊液用于提取病毒RNA。经RT-PCR扩增、测序得到分离株的F基因和HN基因序列。通过对F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发现,4株鸽源强毒株属于ClassⅡ基因Ⅵb亚型,2株鸽源弱毒株与Class II基因II型疫苗株La Sota高度同源。进一步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4株鸽源新城疫病毒强毒株与目前国内流行株属于同一遗传分支,这些毒株与欧洲流行株亲缘关系十分相近,而与中国20世纪90年代鸽源分离株遗传距离稍远,因此推测当前鸽源流行强毒株可能源自欧洲。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鸽源毒株HN蛋白345~353位的一个线性抗原表位发生了改变,而血清学实验显示La Sota疫苗株和鸽源毒株的交叉血凝抑制存在明显差异,暗示鸽源毒株已经发生了抗原性变异。因此,使用鸡疫苗株La Sota免疫鸽存在免疫失败的风险,需要研发鸽专用新城疫病毒疫苗用于鸽新城疫的防疫工作。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采集病死鸽临床样品,用SPF鸡胚接种传代分离病毒后,通过血凝(HA)与血凝抑制(HI)试验、RT-PCR及F基因部分片段测序与分析对分离株进行鉴定,并通过测定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和动物回归试验评估分离株的毒力和致病性。结果表明,从病鸽组织病料中分离获得1株鸽Ⅰ型副黏病毒(PPMV-1),命名为GXP120012。分离株GXP120012的F基因裂解位点112-117位的氨基酸组成为R-R-Q-K-R-F,符合强毒株特征;GXP120012与PPMV-1参考毒株pi/CH/LLN/110713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8.9%,并处于同一遗传分支,基因型为Ⅵ型。该分离株的MDT为102 h,ICPI为0。动物回归试验发现,分离株GXP120012对鸽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而对鸡没有致病力。本试验结果为今后鸽新城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和疾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用SPF鸡胚从疑似鸽新城疫病鸽群中分离到1株病毒,该病毒株能凝集鸡红细胞,该凝集作用能被抗新城疫病毒阳性血清抑制。分离株经肌肉注射能使鸽发病和死亡,出现与自然发病鸽一致的症状和病变。收集发病鸽的病料再进行鸡胚增殖,又重新分离到此病毒。对该分离株进行理化特性研究,血凝素热稳定指数为10,病毒对氯仿、乙醚、胰蛋白酶、盐酸(pH5.0)敏感,0.1%甲醛溶液能完全灭活病毒。对该分离株进行毒力测定,鸡胚平均死亡时间为70.8h,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1.60。结果表明,分离株为中等毒力鸽Ⅰ型副黏病毒。  相似文献   

13.
鸽新城疫病毒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用SPF鸡胚从疑似鸽新城疫(鸽ND)病鸽群中分离到一株病毒QL株,该病毒株能凝集鸡红细胞(RBC),这种凝集作用能被抗新城疫病毒(NDV)阳性血清抑制;用抗NDV单抗PEG夹心ELISA测定分离株为阳性。分离株经肌肉注射能使鸽发病和死亡,出现与自然发病鸽一致的症状和病变,但肌注SPF鸡只感染,不见临床症状。对该分离株作进一步生物学特性鉴定,按照国际上规定的NDV毒力判定标准,测定了该毒株最低致死量致死鸡胚的平均死亡时间(MDT)、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和6周龄雏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结果MDT为105小时、ICPI为1.33、IVPI为1.0。试验结果表明本分离株为鸽新城疫病毒。  相似文献   

14.
白鹭源新城疫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只患病的白鹭的咽喉、泄殖腔棉拭子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血凝、血凝抑制试验和RT-PCR法鉴定为新城疫病毒。根据该毒株对鸡胚平均致死时间、鸡胚半数致死量、鸡胚半数感染量的测定和新城疫强弱毒鉴别的RT-PCR检测,表明该分离株为新城疫强毒株。  相似文献   

15.
应用鸡胚接种技术从南宁市郊区一个疑似发生新城疫鸡群采集的样品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对分离毒株进行血凝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和RT-PCR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毒株为新城疫病毒;对分离株进行毒力测定、致病性试验及对包含裂解位点的F基因部分片段的序列进行测定与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毒株对鸡胚平均致死时间为62.6 h,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为1.56,30日龄易感鸡攻毒后2 d开始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攻毒后5 d内全部死亡,表明该分离株属新城疫强毒株,F基因裂解位点氨基酸基为112RRRKRF117,F基因遗传进化分析发现该毒株属于基因Ⅶ型,与同年从广西发病的白鹭分离的新城疫毒株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6.
为了确诊云南省某赛鸽公棚疑似感染新城疫发病鸽子死亡的原因,采集病死鸽的组织样品,经9日龄鸡胚接种分离病毒,利用HA和HI试验、RT-PCR对分离株进行鉴定,并通过鸡胚接种试验测定鸡胚最小致死剂量和平均死亡时间,测定扩增核酸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从送检的病死鸽中分离到1株病毒,命名为Pi/YN/CH/0122/2018,该毒株能凝集鸡红细胞,其F2代尿囊液HA效价为27,血凝性能被NDV阳性血清所抑制,而不能被减蛋综合征、禽流感(H5、H7、H9)阳性血清抑制; RT-PCR检测NDV核酸呈阳性,毒株最小致死量和平均致死时间(MDT)分别为10-6和66 h;其核苷酸序列与鸽Ⅰ型副黏病毒的同源性较高,相似性达92. 3%,与LaSota株、F48E9北京株的同源性较低,相似性约为82. 4%、81. 2%;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为112R-R-Q-K-R-F117,符合NDV强毒株特征。结果表明,分离的鸽新城疫毒株是导致鸽子发病死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鸽新城疫野毒株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杨瑛  张长印 《畜牧与兽医》1998,30(5):198-200
对分离的G1、G2、G33株鸽新城疫病毒进行了电镜检查、致病性指数测定、血凝试验(HA),与鸡新城疫Lasota毒株的交叉血凝抑制试验(HI)、致病性试验。测得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分别为10-8.41,10-7.53,10-7.83;鸡胚最小致死量(LD)均为10-4;鸡胚平均致死时间(MDT)分别为80h,90h,96h;1日龄雏鸡脑内致病指数(ICPI)分别为1.60,1.50,1.55;分离毒株与Lasota毒株和其相应血清的交叉凝集抑制试验有明显差异。将分离毒株分别接种1月龄鸽各3只,4~10d全部出现典型神经症状,15d内死亡。结果表明所分离的3株病毒为鸽新城疫病毒,在抗原性上与鸡新城疫病毒存在一定差异,对鸡也有一定致病力。为制定防制措施,研制鸽新城疫疫苗,控制新城疫流行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SPF鸡胚培养法从上海川沙某具有典型新城疫症状和病理变化的高死亡率发病鸽场的死亡鸽体内分离到一株病毒.对该病毒E5代尿囊液进行病原学鉴定、RT-PCR鉴定、理化特性测定、致病指数、病毒血清学试验及鸽体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该病毒具有血凝性,且血凝特性可被新城疫病毒参考阳性血清所抑制,而不能被减蛋综合征病毒、禽流感病毒(H5、H9和H7)阳性血清抑制;该病毒对氯仿、乙醚和酸敏感;致病指数分别为:最小致死量鸡胚平均死亡时间为55.2 h,1日龄雏鸡脑内致病指数为1.8,6周龄雏鸡静脉致病指数为2.39.经鉴定,该分离毒株为鸽副黏病毒Ⅰ型强毒株,将其命名为鸽副黏病毒Ⅰ型(川沙株).  相似文献   

19.
2005年在山东地区部分肉鸽养殖场出现鸽子大量死亡现象,从死亡鸽中分离到三株鸽Ⅰ型副粘病毒(SD05027,SD05028,SD05029),其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分别为69h,69.6h,81.6h;鸡脑内接种指数(ICPI)为1.31,1.43,1.48,证明此次分离的三株病毒株均属速发型新城疫病毒。应用RT-PCR技术对F基因重要功能区片段扩增后进行序列测定,分析表明,F蛋白裂解位点处的序列(112R/K-R-Q-K-R-117F)与新城疫强毒在这一区域的序列相符。与多株已报道的NDV参考株相应片段进行序列比对和基因进化树分析,将其鉴定为基因VIb型。  相似文献   

20.
用SPF鸡胚从疑似鸽新城疫病鸽群中分离到1株病毒,该病毒株能凝集鸡红细胞,这种凝集作用能被抗新城疫病毒阳性血清抑制。病毒对氯仿、乙醚、胰蛋白酶、盐酸敏感。将病毒分离物回归鸽子,复制出与自然病例相似的临床症状,且全部感染鸽都发生了血清学抗体转换;静脉接种6周龄雏鸡,10 d后HI价显著增高,且其IVPI为0。试验结果表明该毒株为鸽新城疫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