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5 毫秒
1.
分别给宝石鲈(Scortum bacoo)幼鱼(初始体重11.12±0.87 g)喂以蛋白水平为30.89%、36.67%、40.08%、44.90%和49.14%的等能颗粒饲料,以探讨宝石鲈对饲料中蛋白质的需求量。室内网箱25 d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蛋白含量30.89%时,宝石鲈幼鱼的终体重、相对增重率最小,均显著低于其它组(P<0.05),其余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的终体长、相对增长率、成活率和蛋白质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30.89%组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36.67%、44.90%和49.14%组(P<0.05),极显著高于40.08%组(P<0.01)。增重率的折线分析表明,宝石鲈幼鱼对饲料蛋白的最适需要量是39.71%。  相似文献   

2.
以进口鱼粉和豆粕为饲料蛋白源,研究了6种蛋白水平(分别为27%、30%、33%、36%、39%和42%)的等能饲料对芙蓉鲤鲫幼鱼增重和肠道、肝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显著地提高了鱼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肥满度(P<0.05),并降低了饵料系数和脏体比,还显著地提高了肠道组织蛋白酶、食糜蛋白酶和GOT及GPT活性(P<0.05)。随着饲料中蛋白水平的上升,肝脏蛋白酶和食糜、肠道组织、肝脏淀粉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
不同蛋白水平对鲮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秘鲁鱼粉为饲料蛋白源,研究4种蛋白水平(20%、30%、40%、50%)的饲料对鲮(Cirrhinus molitorella)肠和肝胰腺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肠和肝胰腺的蛋白酶比活性有所增加,其中50%组与20%组差异极显著(P<0.01),40%组与20%组差异显著(P<0.05);肠和肝胰腺的淀粉酶比活性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略有下降,50%组与20%和30%组有显著差异(P<0.05);脂肪酶比活性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也有所下降,20%组与30%组,40%组和50%差异极显著(P<0.01),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试验前4周鲮的消化酶比活性均有所增加,第4周后增加到最大值,此后略有下降,但也基本稳定在同一个水平,表明鲮消化酶活性对饲料蛋白含量具有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4.
饲料中不同蛋白质水平对花鲈幼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饲料中不同蛋白质水平对花鲈幼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试验采用白鱼粉为主要蛋白源,配制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5.0%、37.5%、40.0%、42.5%、45.0%的5种饲料,对平均初始体重为(84.81±0.92)g的花鲈幼鱼进行为期75d的饲养试验,以确定花鲈幼鱼饲料中蛋白质的适宜水平。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为39.85%组的花鲈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效率最高,其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极显著高于34.76%组和37.54%组(P<0.01),与42.34%组差异不显著(P>0.05);其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34.76%、42.34%和45.03%组(P<0.05),而与37.54%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以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为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得出,蛋白质含量为38.87%~41.50%时,花鲈幼鱼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最好。  相似文献   

5.
以基础饲料为对照,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1%绿康源(试验Ⅰ组)、1%绿康源+0.1%合生素(试验Ⅱ组)、0.1%合生素(试验Ⅲ组)、2%小肽(试验Ⅳ组),连续投喂300尾初始体重31 g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gibelio)60 d后,测定试验鱼生长,肠消化酶活性及血清、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表明:(1)试验Ⅲ、Ⅳ组增重率(WG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FC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Ⅱ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2)试验Ⅲ、Ⅳ组的肠蛋白酶、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脂肪酶活性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Ⅰ、Ⅱ组中仅后者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除试验Ⅱ组血清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外(P<0.05),不同添加剂对血清SOD、CAT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Ⅰ、Ⅱ、Ⅲ组肝胰脏SOD、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Ⅳ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说明,试验Ⅲ组显示明显的促生长和抗氧化效果,试验Ⅰ、Ⅱ组对提高试验鱼的抗氧化作用明显,试验Ⅳ组则生长最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饲料蛋白水平对大规格鳙(Aristichthys nobilis)生长、血液生化指标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鱼粉、豆粕为主要蛋白源,制备蛋白水平质量分数分别为20%、24%、28%、32%、36%和40%的6种膨化饲料饲养鳙8周。[结果]鳙的生长性能(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均在饲料蛋白水平32%时达最佳值;当饲料蛋白水平在28%时,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保留率表现最好;饲料蛋白水平对鳙的肥满度具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蛋白水平对鳙前、中肠淀粉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当蛋白水平为28%时,后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饲料蛋白水平对鳙前、中、后肠脂肪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中后肠蛋白酶活性随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均在蛋白水平为28%时达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而前肠蛋白酶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36%和40%蛋白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32%蛋白组葡萄糖和补体C_3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而饲料蛋白水平对鳙血清中总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溶菌酶(LZM)均无显著影响。丙二醛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都在28%蛋白组达最佳值,但与32%蛋白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以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为指标,采用二次曲线模型分析表明鳙膨化饲料中蛋白质的适宜需求水平为29.28%~32.44%。  相似文献   

7.
翘嘴红鲌幼鱼最适蛋白需求量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鱼粉为蛋白源,配制5个不同蛋白水平的等能、等氨基酸平衡模式的半纯合饲料,饲养翘嘴红鱼白幼鱼2个月,探讨蛋白质的最适需要量。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鱼的增重率、蛋白效率均具有显著的影响(P<0 05),质量分数为42 76%的饲料组鱼体增重显著高于32 58%、37 64%饲料组(P<0 05),但与47 53%和52 49%饲料组没有显著差异(P>0 05)。蛋白效率在各组之间的差异与增重率在各组之间的变化相类似。翘嘴红鱼白幼鱼最大增重的适宜蛋白水平为43 19%~48 68%,蛋白效率最大的饲料蛋白质质量分数为42 50%,饲料蛋白质量分数为37 64%、42 76%、47 53%3个饲料组的蛋白效率差异不显著(P>0 05)。在本试验条件下,翘嘴红鱼白幼鱼的蛋白质最适需要量为42 50%~43 19%。  相似文献   

8.
5个饲料蛋白水平对杂交鳢生长、消化酶、肌肉营养成分等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投喂8周后,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杂交鳢的增重率增加,饲料系数降低;饲料蛋白水平为46.1%时,杂交鳢的增重率最大,与38.3%、40.1%试验组之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与42.2%、44.3%试验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饲料转化效率不断提高。此外,杂交鳢的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表现出正态分布的特性,含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而淀粉酶活性则表现为正相关变化。  相似文献   

9.
以初始体重为(5.85±0.19)g的红白锦鲤幼鱼为实验对象,研究虾青素有效添加量为130 mg/kg时,饲料蛋白水平(25.49%、30.84%、35.04%、40.68%、45.88%)对锦鲤体色、生长及免疫的影响。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饲养20尾鱼,表观饱食投喂60 d后,实验结果显示:饲料蛋白水平为35.04%时,实验鱼体表红质a*值最高,与蛋白水平40.68%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与此同时,皮肤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升高(P<0.05),最大值出现在蛋白水平45.88%组。蛋白水平为35.04%时,实验鱼的增重率(RWG)、特殊生长率(RSG)以及蛋白质效率(RPE)最高。蛋白水平对实验鱼溶菌酶(LZM)以及实验鱼肝胰脏(CAT)、乳酸脱氢酶(LDH)无显著影响(P>0.05),蛋白水平为45.88%时,SOD活力显著降低(P< 0.05)。上述研究说明,虾青素添加量为130 mg/kg时,使锦鲤生长、着色达到最好效果的适宜饲料蛋白水平为35.04%。同时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在配合饲料中,提高饲料蛋白水平不会持续提高锦鲤对虾青素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豆抗原蛋白大豆球蛋白(Glycinin)对鲤稚鱼、幼鱼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的影响。【方法】以鱼粉为动物蛋白源,混合油脂(m(玉米油)∶m(鱼油)=1∶1)为脂肪源,糊精、面粉为糖源,分别配制大豆抗原蛋白Glycinin添加量为0(CK),30,60,90,120g/kg的5种等氮(稚鱼、幼鱼饲料粗蛋白分别为400和360g/kg)等能(稚鱼、幼鱼饲料总能分别是16.9和15.2MJ/kg)的试验饲料。分别以初始体质量为(10.12±0.08)g/尾的鲤稚鱼和(116.89±0.13)g/尾的鲤幼鱼为试验对象,在控温单循环养殖系统中,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探讨大豆抗原蛋白Glycinin对鲤稚鱼、幼鱼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的影响。【结果】在鲤稚鱼和幼鱼的配合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大豆抗原蛋白Glycinin,导致其肠道和肝胰脏蛋白酶活力不同程度下降。其中,鲤稚鱼大豆抗原蛋白Glycinin添加量为30,60,90和120g/kg组的前肠和后肠蛋白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30和60g/kg组中肠和肝胰脏蛋白酶活力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90和120g/kg组中肠和肝胰脏蛋白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鲤幼鱼配合饲料中,当大豆抗原蛋白Glycinin的添加量为30和60g/kg时,前肠和后肠蛋白酶活力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90和120g/kg组前肠和后肠蛋白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30g/kg组中肠蛋白酶活力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60,90和120g/kg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肝胰脏蛋白酶活力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大豆抗原蛋白Glycinin对鲤稚鱼和幼鱼肠道及肝胰脏淀粉酶活力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大豆抗原蛋白Glycinin添加量为30g/kg时,鲤稚鱼前肠和后肠蛋白酶活力显著下降,添加量为60g/kg时,鲤幼鱼中肠蛋白酶活力显著下降,但大豆抗原蛋白Glycinin对鲤稚鱼和幼鱼淀粉酶活力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矿源性黄腐酸(Fulvic acid,FA)对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日龄樱桃谷肉鸭480只,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试验组Ⅰ、试验组Ⅱ、试验组Ⅲ分别饲喂含0、0.25‰、0.50‰和0.75‰的矿源性FA的玉米-豆粕型饲粮,研究矿源性黄腐酸对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饲粮添加不同比例的FA对肉鸭全试验期的体重、增重、采食量和料重比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个别周龄的体重、采食量和料重比有显著的影响(P0.05);FA对血清总蛋白浓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试验组Ⅱ和试验组Ⅲ尿素氮浓度显著大于其他2组(P0.05),尿酸浓度随着饲粮中FA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而试验组Ⅰ尿酸浓度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FA对粪中的尿素氮和尿酸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肉鸭日粮FA含量的增加,排泄物中尿酸和尿素氮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肉鸭饲粮中添加黄腐酸钾能够提高饲料氮的利用率,生产中肉鸭饲粮中的FA含量以0.75‰为宜。  相似文献   

12.
选用1日龄健康五龙鹅雏,采用4×2二因子设计研究饲粮中不同钙磷水平对0~4周龄五龙鹅生产性能、血浆钙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以及胫骨灰分及钙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钙水平对五龙鹅体增重及料重比影响显著(P<0.05);对饲料消耗影响极显著(P<0.01);饲粮钙水平为0.65%时的体增重最高,料重比最低,饲料消耗最高;不同磷水平对体增重、饲料消耗影响显著(P<0.05),但对料重比无影响;钙磷间的交互作用对体增重、饲料消耗及料重比影响显著(P<0.05).②不同钙水平对血浆钙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当饲粮钙水平为0.65%时血钙最高,对血浆磷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对血浆AKP活性影响显著(P<0.05),以0.65%钙水平的AKP活性最低;不同磷水平对血浆钙含量影响显著(P<0.05),对血浆磷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对血浆AKP活性影响不显著(P>0.05);钙磷间的交互作用对血浆钙磷水平及AKP活性影响极显著(P<0.01).③不同钙水平对胫骨粗灰分及钙含量影响显著(P<0.05),以0.65%钙水平时的灰分及钙含量最高,对胫骨磷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不同磷水平对胫骨粗灰分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对胫骨钙磷含量影响显著(P<0.05);钙磷互作对胫骨灰分及钙磷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以燕山绒山羊育成公羊为试验动物,旨在通过饲养试验和消化代谢试验探究日粮不同能氮比对燕山绒山羊育成公羊生长性能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从而得出燕山绒山羊育成公羊合适的能量、蛋白水平及能氮比例。【方法】 选择体况良好、体重为(24.96±2.95)kg的6月龄燕山绒山羊育成公羊81只,采用两因子三水平设计,按3×3(能量×蛋白)完全随机设计分为9组(n=9),采用3个可消化粗蛋白(DCP)水平(8.5%、9.5%和10.5%)和3个代谢能(ME)水平(9、10和11 MJ/kg·DM),设计9种日粮并做成全混合颗粒饲料,每组绒山羊对应一种日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50 d,在试验中期,绒山羊平均体重达到30 kg时,每组选择4只放入消化代谢笼进行为期10 d的消化代谢试验(预试期7 d,正式期3 d),采用全收粪尿法进行消化代谢试验,连续3 d收集绒山羊剩料、粪和尿。【结果】 (1)随着日粮ME水平的提高,日增重(ADG)差异不显著(P>0.05),干物质采食量(DMI)和料重比(F/G)显著降低(P<0.05);随着日粮DCP水平的提高,ADG和DMI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中DCP水平组显著高于其他两水平组(P<0.05),F/G差异不显著(P<0.05);日粮ME×DCP水平对DMI交互作用显著。Ⅴ组ADG最高为(222 g·d -1),显著高于Ⅰ组、Ⅳ组和Ⅵ组的ADG(P<0.05)且高于其他5组的ADG,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2)随着日粮ME水平的提高,粪能显著降低,消化能、总能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日粮DCP水平和ME×DCP交互作用对能量消化代谢影响不显著(P>0.05)。(3)随着日粮ME水平的提高,摄入氮、粪氮显著降低(P<0.05),可消化氮有降低趋势,高ME水平组氮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两水平组(P<0.05);随着日粮DCP水平的提高,摄入氮、尿氮、可消化氮和氮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日粮ME×DCP水平对氮消化率交互作用显著(P<0.05)。(4)提高日粮ME水平会显著提高干物质(DM)、有机物(OM)、粗脂肪(EE)和钙(Ca)的消化率(P<0.05);低DCP水平组Ca的消化率显著低于其他两水平组(P<0.05)。【结论】 燕山绒山羊育成公羊日粮ME和DCP分别为10 MJ·kg -1DM和9.5%时最适宜,ADG最高(222 g·d -1),F/G较低。  相似文献   

14.
试验选取30头平均体重为(60±0.20)kg杜×长×大三元杂交育肥猪,随机分为3个日粮处理:正常蛋白日粮(对照组,14.52%蛋白),低蛋白日粮添加0.49%丙氨酸(负对照组,12.52%蛋白),低蛋白日粮添加1.0%酪氨酸(试验组,12.52%蛋白)。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期为6周。试验结果表明,①饲喂低蛋白日粮对育肥猪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无显著影响(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负对照组和试验组摄入氮均显著降低(P<0.05),尿氮排放量和总氮排放量均显著下降(P<0.05),粪氮排放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低蛋白日粮中添加酪氨酸可显著提高蛋白质表观生物学价值和净蛋白利用率(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负对照组和试验组血清尿素氮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其余血液生化指标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④与对照组相比,降低日粮蛋白水平对育肥猪胴体重、屠宰率、背膘厚、胴体直长和胴体斜长均无显著影响(P>0.05)。⑤饲喂低蛋白日粮对育肥猪背肌pH45min、pH24h、蒸煮损失和滴水损失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低蛋白日粮中添加酪氨酸可显著提高肉色红度值(P<0.05)。⑥与对照组相比,饲喂低蛋白日粮对育肥猪血浆激素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饲喂低蛋白日粮不影响育肥猪生长性能并减少氮排放,补充酪氨酸可提高育肥猪表观生物学价值和净蛋白利用率并改善肉色。试验填补酪氨酸在低蛋白日粮中研究空白,为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为了确定淇河鲫饲料中黄霉素的适宜添加量,以不添加黄霉素为对照,研究了饲料中添加2,4,6和8mg/kg黄霉素对淇河鲫生长性能、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黄霉素组淇河鲫的生物学综合评价高于对照组;添加4和6 mg/kg黄霉素处理组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全鱼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在各处理组和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处理组血清中葡萄糖和甘油三酯含量高于对照组;4,6和8 mg/kg黄霉素添加组血清游离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 mg/kg黄霉素添加组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8 mg/kg黄霉素添加组(P<0.05),4和6 mg/kg黄霉素添加组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4和6 mg/kg黄霉素添加组胰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 mg/kg黄霉素添加组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黄霉素添加组胰脂肪酶和肠脂肪酶酶活性高于对照组,其中6 mg/kg添加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果提示,饲料中添加适量黄霉素能促进淇河鲫生长,提高淇河鲫消化酶活性,但不影响鱼体营养成分,其中以添加4 mg/kg黄霉素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试验研究了用高赖氨酸转基因水稻分别替代40%,100%玉米配制日粮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免疫器官和部分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150只1日龄AA鸡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日粮,试验Ⅰ组、试验Ⅱ组日粮用转基因水稻分别替代40%,100%的玉米。结果表明:21日龄肉仔鸡体重和体增重,3组之间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但单位增重耗料,两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前期,两试验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法氏囊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试验Ⅱ组除碱性磷酸酶(ALP)、总胆固醇(CHO)与其他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后期,两试验组之间除葡萄糖(GLU)差异显著(P<0.05)外,其他各项生化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高赖氨酸转基因水稻分别替代40%,100%玉米能提高肉仔鸡早期生长,且对肉仔鸡各阶段生产性能及血液指标基本无显著影响,从而确保了肉鸡生产性能的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在配合饲料中用螺旋藻Spirulina meal替代不同比例(0%、25%、50%、75%、100%)的鱼粉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及其营养组成的影响。每组设3个平行,仿刺参初始体重为(3.40±0.15)g,投喂期为28d。饲养结果表明,各组仿刺参的成活率较高(98.33%~100%),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饲料中用螺旋藻替代鱼粉的量为25%时,仿刺参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用螺旋藻替代鱼粉的量超过25%时,仿刺参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与全鱼粉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饲料中用螺旋藻替代鱼粉的量对仿刺参壁体比及全参营养组成(蛋白质、脂肪、水分和灰分)没有显著影响(P〉0.05)。以上结果表明:仿刺参对植物蛋白源螺旋藻具有较好的利用率,但从仿刺参的生长效果来看,建议鱼粉和螺旋藻按3:1的比例搭配为好。  相似文献   

18.
研究日粮不同蛋白质和赖氨酸水平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日粮蛋白质水平增加4%,平均体重显著上升6.84%、饲料转化率显著上升7.2%(P<0.05);日粮赖氨酸水平增加0.2%,体重呈二次曲线变化,饲料转化率显著提高4.9%(P<0.05)。2)随日粮蛋白质水平增加,胸肌和腿肌剪切力值上升,即嫩度极显著下降55%(P<0.01);低蛋白质水平下随赖氨酸水平增加0.2%,宰后45 min的胸、腿肌pH显著下降4.1%、3.8%(P<0.05)。这表明生长速度与肌肉品质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探讨了维生素A对断奶到2月龄新西兰肉兔生产性能、免疫指标、血清及肝脏维生素A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活力的影响。选用30日龄断奶新西兰肉兔80只,随机分成5个处理,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A(3000、6000、12 000、24 000 IU/kg),试验期23 d。日粮维生素A添加水平对生长肉兔料重比影响显著(P<0.05),对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影响(P>0.05):VA添加水平达6000 IU/kg时,试兔的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最好。不同维生素A水平对试验兔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影响不显著(P>0.05)。随着日粮VA添加水平的提高,肝脏VA含量显著升高。日粮添加维生素A能极显著提高血清抗氧化酶活性。断奶至2月龄生长肉兔日粮维生素A添加水平以6 000IU/kg为宜。过量摄入维生素A可使生产性能下降,增加机体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