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弹涂鱼仔鱼的摄食、生长和成活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其永  张杰 《水产学报》1988,12(3):203-212
本文主要论述大弹涂鱼仔鱼阶段有关摄食和生长发育,以及不同饵料对仔鱼生长和成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孵化后3—5日龄即仔鱼危险期,正处于内源性(包括混合性)营养转入外源性营养。颗粒有机碎屑是仔鱼的开口饵料,培育期间以底栖硅藻分解后形成的颗粒有机碎屑为饵料,其后期仔鱼成活率高达42.04%。6日龄起逐渐加投桡足类幼体和成体,其16日龄后期仔鱼平均全长可达6.15mm,平均体重1.24mg.  相似文献   

2.
三种开口饵料试喂蓝星鱼和斑马鱼仔鱼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蓝星鱼 (Trichogastertrichopterous)和斑马鱼(Brachydoniorerio)是世界性淡水热带观赏鱼 ,其摄食都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尤其在内源性营养转化到外源性营养的过渡阶段 ,开口饵料是其生长 ,存活的重要条件。实际养殖中各种原因往往造成鱼苗大量死亡 ,因此 ,这一过渡阶段 ,被一些学者称为“敏感时期”。观赏渔业的迅速发展 ,对鱼苗需求量增大、质量要求更高 ,开口饵料更加引起广泛的关注。目前关于不同开口饵料试喂蓝星鱼和斑马鱼仔鱼效果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 ,笔者选用天然饵料、杨氏饵料和蛋黄…  相似文献   

3.
在鲈鱼人工育苗过程中,仔鱼开口饵料及饵料的营养强化显得非常重要,试验过程中,在仔鱼期和稚鱼期分别发生了2次比较严重的病害现象。  相似文献   

4.
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Gunther)又称江团。体粉红色,背部稍带灰色,腹部白色,各鳍灰色。分布于长江及辽河等水域,为生活于江河的肉食性底层鱼类。陈吻鮠孵化出膜后。由内源性营养转为外源性营养的阶段,适口饵料成为其生长、成活的重要条件。目前,有关不同通口饵料试喂长吻鮠仔鱼效果的研究鲜见报道。因此,我们选用天然饵料轮虫、丰年虫和豆浆三种饵料进行了试验,以期为选择合适的长吻鮠仔鱼适口饵料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土池育苗条件下大弹涂鱼早期仔鱼开口摄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土池育苗条件下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早期仔鱼的摄食进行了分析。在水温20~32℃,盐度15~20,池水透明度18~25cm的环境中,初孵仔鱼至孵化后4日龄为大弹涂鱼前期仔鱼发育阶段,其中初孵仔鱼至孵化后1日龄属于内源性营养期;从孵化后2日龄至4日龄属于混合营养期。混合营养期仔鱼除依靠吸收卵黄囊和油球为营养以外,还从土池水体中摄食含有拟铃虫的颗粒有机碎屑以及少量的双壳类担轮幼体、面盘幼体和多毛类担轮幼体。孵化后5日龄开始进入后期仔鱼发育阶段,已属于外源性营养期。孵化后5~7日龄仔鱼基本上依靠摄食土池水体中的桡足类无节幼体、桡足幼体和多毛类担轮幼体,但还摄食少量的颗粒有机碎屑。大弹涂鱼仔鱼是碎屑食物链起点的捕食者,虽然有机碎屑并非活饵料,但它附着或包含着拟铃虫、底栖硅藻和细菌等活饵料,是由无生命的碎屑和有生命的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受精卵孵化及仔鱼的饵料选择,研究了点带石斑鱼工厂化育苗技术。结果表明,采用泥蚶受精卵及担轮幼虫为初孵仔鱼的饵料是可行的;采用海水浓缩小球藻在点带石斑鱼营养转换期能及时足量的提供,解决高温育苗时藻类培养难题;采用配合饵料能提供全面的营养,防止了饵料的转换和饵料营养不足导致大量死亡,同时能减少相互间的残杀。经过50d培育出平均全长2.82cm的幼鱼约5.75万尾,育苗成活率达23%。  相似文献   

7.
暗纹东方鲀仔鱼的生长特性及其开口饵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计算机图形分析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什系统对暗纹东方鲀仔鱼的生长情况进行了周长、面积和长度3个参数的数学统计,求得其经验公式。研究了萼花臂尾轮虫、草履虫和蛋黄颗粒3种不同饵料对暗纹东方鲀仔鱼的摄食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6日龄前是卵黄囊期营内源性营养,5~13日龄是混合性营养期,也是决定仔鱼成活率的关键期。喂以萼花臂尾轮虫实验组的仔鱼具有最高的存活率和最大的生长率。因此,萼花臂尾轮虫是暗纹东方鲀仔鱼最适宜的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8.
黄鲷胚胎及卵黄囊仔鱼的形态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人工暂养1周年的野生黄鲷[Dentex tumifrons(Temminck et Schlegel)]进行注射催产激素,成功完成黄鲷的人工繁殖、孵化并培育出黄鲷幼鱼。通过对人工催产所获得的黄鲷受精卵胚胎发育、卵黄囊仔鱼形态发育全过程进行观察,研究其胚胎发育特征。结果表明:(1)黄鲷受精卵和初孵仔鱼比其他鲷科鱼类的略小,受精卵径为0.834~0.998 mm、油球直径为0.184~0.198 mm、初孵仔鱼全长2.25 mm。(2)在水温(19.5±0.5)℃、盐度34.0条件下,受精卵经36~40 h孵化出仔鱼。(3)3日龄仔鱼消化道开通,但还不能摄食;4日龄仔鱼下颌能自如活动并摄取食物,仔鱼卵黄吸收完毕进入外源营养和内源营养混合期。(4)7日龄仔鱼油球完全吸收,仔鱼进入外源性营养期。(5)仔鱼在4日龄若未能摄食到食物则在8~9日龄开始死亡。文中还就黄鲷胚胎和卵黄囊仔鱼与同科鱼类真鲷、黑鲷的区别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采捕山东威海外海黄海海域的太平洋鳕(Gadus macrocephalus)亲鱼进行驯化和培育,在人工条件下成功驯化存活野生亲鱼49尾,经短期促熟培育后,通过人工授精方式获得了多批次受精卵。对胚胎和早期仔鱼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详细描述了从受精卵到早期仔鱼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结果显示,太平洋鳕成熟卵子为沉性卵,圆球形,卵径为0.9–1.1 mm,无油球。胚胎发育分为5个时期,分别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在水温为9–10℃、盐度为27–29的海水中孵化,受精卵历时312 h 30 min孵化出膜。初孵仔鱼全长为(3.85?0.12)mm,6日龄仔鱼开口,肛门与外界相通,进入混合营养期。8日龄仔鱼卵黄囊消耗殆尽,开始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仔鱼开口饵料为轮虫(Rotifer),12日龄开始摄食卤虫(Artemia saline)无节幼体。6日龄仔鱼鳔原基形成,16日龄鳔充气成为亮泡状。12日龄仔鱼形成肠道第1个生理弯曲,22日龄仔鱼第2个肠道生理弯曲形成。研究结果可为太平洋鳕亲鱼驯化培育和苗种培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饥饿对点带石斑鱼饵料转换期仔鱼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在盐度29、水温27.8~28.8℃的条件下,进行点带石斑鱼仔鱼饥饿实验,确定仔鱼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PNR);观察饥饿条件下点带石斑鱼饵料转换期(初孵仔鱼,5、8、10、15和20日龄)的存活与生长、油球利用、鳍棘生长和游泳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点带石斑鱼从初次摄食到PNR期仅2~3d,这个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发生在孵化后的第5天,即转入外源性营养的第3天。在饥饿条件下初孵仔鱼,5、8、10、15和20日龄仔鱼的全部死亡时间分别为7 d、3 d、4 d、3 d、4 d和6 d;半数死亡时间分别为5 d、1.5 d、2 d、1.5 d、2d和3.5d,说明5日龄和10日龄是点带石斑鱼早期发育中最为敏感的阶段。饥饿会延缓初孵仔鱼对油球的利用。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仔鱼的生长与正常条件下仔鱼的生长差异显著(P<0.05)。饥饿仔鱼体长较短,头大且体瘦,长期饥饿后脑后部下陷;行为变化表现为表层集群游动觅食,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和静伏底。  相似文献   

11.
以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仔鱼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4个处理组,分别在孵化后第3天(对照组)、延迟1 d(D1组)、延迟2 d(D2组)和延迟3d(D3组)投喂轮虫,探讨延迟投饵对半滑舌鳎仔鱼生长、存活和体成分的影响.实验水温21~22℃,盐度为31.00,试验周期为15 d.结果显示,仔鱼于孵出后第3天进入混合营养期,从第4天开始加速生长,第5天进入外源性营养期.延迟投饵2 d,会使仔鱼的干重、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投饵天数的延迟,仔鱼的存活率也随之降低.在仔鱼开口后4 d内,各组死亡率差异不大;开口后第6天(孵化后第8天),仔鱼死亡率呈现明显差异.在孵化后第10天,延迟投饵3 d的仔鱼几乎完全死亡.  相似文献   

12.
采捕山东威海外海黄海海域的太平洋鳕(Gadus macrocephalus)亲鱼进行驯化和培育,在人工条件下成功驯化存活野生亲鱼49尾,经短期促熟培育后,通过人工授精方式获得了多批次受精卵.对胚胎和早期仔鱼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详细描述了从受精卵到早期仔鱼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结果显示,太平洋鳕成熟卵子为沉性卵,圆球形,卵径为0.9-1.1 mm,无油球.胚胎发育分为5个时期,分别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在水温为9-10℃、盐度为27-29的海水中孵化,受精卵历时312 h 30 min孵化出膜.初孵仔鱼全长为(3.85±0.12) mm,6日龄仔鱼开口,肛门与外界相通,进入混合营养期.8日龄仔鱼卵黄囊消耗殆尽,开始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仔鱼开口饵料为轮虫(Rotifer),12日龄开始摄食卤虫(Artemia saline)无节幼体.6日龄仔鱼鳔原基形成,16日龄鳔充气成为亮泡状.12日龄仔鱼形成肠道第1个生理弯曲,22日龄仔鱼第2个肠道生理弯曲形成.研究结果可为太平洋鳕亲鱼驯化培育和苗种培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水产动物幼体发育和畜禽类不同。水产动物幼体阶段刚刚由内源性营养转为外源性营养,此时消化系统尚未完善,仅有极短的肠道具有消化功能。由于肠道短,食物通过肠道的时间短,所以此时仔鱼的消化功能极其有限,从而对外源性饵料非常挑剔,再加上个体非常小,所以不能摄食人工饲料,只能摄食水中的小型浮游生物,比如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水产学家试图配制全价微囊颗粒饵料来取代生物饵料,至今尚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生物饵料和微囊颗粒饲料相比,各有千秋。生活于自然水体中的饵料生物营养丰富,个体小,适合水产动物摄食,能够提供水产动物幼体生长发…  相似文献   

14.
(二)生物饵料培养与强化技术 1.植物饵料的培养技术:我们在轮虫培养、轮虫的营养强化和早期仔鱼培育过程中都要使用单胞藻,目前最常用的单胞藻是小球藻和等鞭金藻,Howell(1979)认为:在大菱鲆育苗过程中使用等鞭金藻,仔鱼的成活率比较  相似文献   

15.
大黄鱼人工育苗技术总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大黄鱼受精卵的孵化和生物饵料的营养强化技术,以及仔,稚鱼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提出了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的鱼苗培育技术,并对人工育苗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鳔器官的发育对海水鱼类人工培育苗种的影响,仔鱼期鳔的形成和充气是影响闭鳔海水鱼类人工育苗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鳔发育异常一是导致仔稚鱼死亡,二是导致脊柱前凸。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影响海洋闭鳔鱼类鳔器官充气的因子有营养因子和环境因子,充气量,水表面的油膜,温度,盐度和光照等环境因子影响仔鱼水表面吞饮空气,影响鳔的充气率,仔鱼摄食EPA和DHA含量低的饵料后,活力差,仔鱼到达水表面吞饮空气的能力下降,鳔的开腔率降低,此外仔鱼体内甲状腺素的含量可能对仔鱼鳔的开腔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幼敏 《科学养鱼》2005,(11):16-17
5.仔鱼前期暂养 暂养是为了确保带卵黄囊鱼苗由内源性营养安全过渡到外源性营养(主动摄食):如把刚破膜的鱼苗直接放入鱼苗池中培育就会造成大量死亡,暂养在专用暂养池、育苗框或网箱中均可。  相似文献   

18.
大黄鱼人工育苗技术总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大黄鱼受精卵孵化和生物饵料的营养强化技术,提出了仔鱼期、稚鱼期、纪鱼期的培育技术,并对人工育苗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  相似文献   

19.
对人工授精大银鱼卵的胚胎发育的观察表明:在水温7±1℃条件下,大银鱼胚胎发育历时894h。仔鱼孵出6—8d后卵黄囊消失,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非受精卵发育到原肠期死亡,原肠晚期是计算受精率的可靠时间。  相似文献   

20.
线纹尖塘鳢仔鱼期历时14~15 d,初孵仔鱼个体只有2.85 mm;混合营养期短,仅2~3 d,这对仔鱼的成活极为不利。仔幼鱼的摄饵大小L(mm)与口宽D(mm)呈正相关,关系式为D=2.0349L 0.2371,开口饵料大小为150~200μm轮虫。15日龄进入稚鱼期,历时29~30 d;27日龄后,全长约15 mm的稚鱼可以驯食人工混合饲料。45日龄后仔鱼发育成早期幼鱼,此时全长约27.2 mm。依仔幼鱼的食性与生长发育特性,2002~2005年间进行池塘规模化育苗,由前期仔鱼育成全长22.0~34.0 mm早期幼鱼523.7万尾,成活率20.3%~2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