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50、100和150 mg/kg 磺胺二甲嘧啶连续投喂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5 d,于给药期间第1、2、3、4、5天及停止投喂药物的第1、2、3、4、5、7、10天取样,测定中国明对虾免疫相关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和酚氧化酶(PO)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磺胺二甲嘧啶不同给药剂量对酶活性的作用效果不同,投喂渔药期间(0–5 d),低浓度组 SOD 和 PO 活性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KP 活性于投药第2、3天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随后逐渐升高,于第5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ZM 活性于投药第3、4天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于第5天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中浓度组 SOD 活性在前2 d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投药3、4 d 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KP 活性于第5天活性最高,为对照组的1.14倍;LZM 活性在3、4、5 d 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O 活性在投喂药物前期1–3 d 呈上升趋势,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于第3天达到最高值。高浓度组 SOD 和 LZM 活性在投药期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KP 活性于投药期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O 活性于1、2 d 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随后逐渐下降。停止投喂药物阶段(6–15 d),3个浓度组各免疫相关指标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研究表明,低浓度磺胺二甲嘧啶对中国明对虾的免疫机能具有一定的影响,高浓度磺胺二甲嘧啶对中国明对虾的免疫机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抑菌或杀菌的同时,要综合考虑所选择给药剂量对对虾生理机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考察A3α-肽聚糖(Peptidoglycan,PG)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养成期对其免疫酶活性的影响,设立了连续投喂、间隔投喂和浸浴共6个实验组。连续投喂组中PG的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0.01%、0.05%和0.1%;间隔投喂组中PG的添加量为0.05%;浸浴组的给予方式为50mg/ml,3h/次/15d。分别在30、60和90d时,测定对虾体内及血浆上清中的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活性,另外,在60d和90d时,测定对虾血细胞内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活性。结果表明,30d时,PG浸浴组、0.05%和0.1%PG添加量组的ACP活性,各PG作用组的AKP活性均较对照组高,且0.1%PG添加量组的ACP活性及0.05%和0.1%PG添加量组的AKP活性较对照组增长显著(P<0.05);60d时,除间隔投喂组外,各组的ACP活性均较对照组高,且0.1%PG添加量组增长显著(P<0.05),而各实验组的AKP活性均较对照组高,且0.05%PG添加量组增长显著(P<0.05),除浸浴组外,各组血细胞内PO活性均有提高;90d时,浸浴组和间隔组的ACP和AKP活性均较对照组高,且间隔投喂组的AKP活性增长显著(P<0.05);间隔投喂组的血细胞内PO活性较对照组有增长。实验证明,PG能激活对虾的免疫力,并可作为免疫增强剂应用于对虾的生产。  相似文献   

3.
以刺五加、藿香、党参和五味子组成中草药复方一(添加量0.4g/kg);茵陈、大黄、黄芩等组成复方二(0.75g/kg);贯众、大青叶、板蓝根、紫草根等组成复方三(1.86g/kg),水煎剂拌饲。在水温(15.5±1)℃下,将体质量(115±4)g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 Brandt饲养于室内半径为1m的圆形水泥池中2.5个月,饲养试验期间每月前15d投喂上述药饵,后15d投喂基础饲料,对照组全程投喂基础饲料,日投喂量为2%,并于试验第16d、46d和76d测定鱼体质量、血清、肝脏、脾脏及头肾中免疫酶的活性,探讨三个中药复方对施氏鲟生长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组中草药均能促进施氏鲟生长,与对照组相比,复方Ⅱ组促进施氏鲟生长显著(P0.05)。实验第16d,复方Ⅰ和Ⅲ组中草药可显著提高施氏鲟头肾中溶菌酶(LZM)、碱性磷酸酶(AKP)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P0.05),复方Ⅱ组和Ⅲ组施氏鲟脾脏中AKP及血清中CAT活性显著提高(P0.05);实验第46d,复方Ⅰ和Ⅲ组施氏鲟脾脏和头肾中LZM、AKP和CAT活性、血清中AKP活性及复方Ⅰ组肝脏中AKP活性显著提高(P0.05);实验第76d,复方Ⅰ和Ⅱ组施氏鲟肝脏中AKP活性和脾脏中LZM活性及复方Ⅱ组施氏鲟脾脏中CAT活性显著提高(P0.05)。综合比较,中草药复方Ⅱ在间断性给药方式下提高施氏鲟生长及免疫能力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向对虾配合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诺氟沙星投喂中国对虾7d,分析不同时间诺氟沙星对中国对虾肌肉及鳃溶菌酶(LSZ)、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及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5mg/kg诺氟沙星可以显著抑制中国对虾肌肉SOD活力(P<0.05),而对鳃SOD活力则整体呈现促进作用,该浓度组肌肉和鳃CAT及LSZ活力整体高于对照组,而AKP和ACP活力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0 mg/kg诺氟沙星对中国对虾肌肉SOD活力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而对鳃SOD活力则整体呈现抑制作用,该组肌肉和鳃CAT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肌肉LSZ活力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鳃LSZ活力则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向饲料中添加60 mg/kg诺氟沙星对中国对虾肌肉、鳃SOD、CAT、LSZ活力整体呈现促进作用,而对AKP和ACP活性则呈现显著抑制作用(P<0.05).  相似文献   

5.
试验研究了饥饿、次饱食、饱食和过饱食4个不同投喂水平(即2%、3%、4%和5%体重)对刺参[初始体重为(5.80±0.02)g]生长性能、体成分、消化性能以及刺参体壁与体腔液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和溶菌酶(LZM)活性的影响。试验在室内静水养殖系统中进行,试验水温为19–21℃,为期60 d。结果显示,在次饱食水平下,刺参特定生长率达到最高,显著高于饥饿水平和过饱食水平(P0.05),但与饱食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刺参肠道胰蛋白酶活性均随着投喂水平的提高而升高,在过饱食水平下达到最高,显著高于饥饿水平和次饱食水平(P0.05),但与饱食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刺参肠道淀粉酶活性随着投喂水平的提高呈现先下降后保持稳定的趋势,在饱食水平之后达到稳定;在饱食水平下,刺参体壁和体腔液AKP、SOD及LZM活性均表现出较高水平,表明在饱食投喂水平下,刺参抗病能力最强;不同投喂水平对刺参体壁营养组成以及刺参脏壁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因此,建议刺参养殖采用饱食水平进行投喂。  相似文献   

6.
试验研究了饥饿、次饱食、饱食和过饱食4个不同投喂水平(即2%、3%、4%和5%体重)对刺参[初始体重为(5.80±0.02)g]生长性能、体成分、消化性能以及刺参体壁与体腔液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和溶菌酶(LZM)活性的影响.试验在室内静水养殖系统中进行,试验水温为19-21℃,为期60 d.结果显示,在次饱食水平下,刺参特定生长率达到最高,显著高于饥饿水平和过饱食水平(P<0.05),但与饱食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刺参肠道胰蛋白酶活性均随着投喂水平的提高而升高,在过饱食水平下达到最高,显著高于饥饿水平和次饱食水平(P<0.05),但与饱食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刺参肠道淀粉酶活性随着投喂水平的提高呈现先下降后保持稳定的趋势,在饱食水平之后达到稳定;在饱食水平下,刺参体壁和体腔液AKP、SOD及LZM活性均表现出较高水平,表明在饱食投喂水平下,刺参抗病能力最强;不同投喂水平对刺参体壁营养组成以及刺参脏壁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因此,建议刺参养殖采用饱食水平进行投喂.  相似文献   

7.
几种免疫增强剂对草鱼SOD、CAT及AKP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草鱼放入网箱中,投喂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剂量的黄芪多糖、枸杞多糖和金丝桃素的饲料,研究其对草鱼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添加中药免疫增强剂的饲料60d后,与对照组相比,血清中CAT和AKP活性变化不明显(P0.05);血清中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中药免疫增强剂对增强草鱼免疫活性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氟苯尼考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以低、中、高(10、20和40 mg/kg·BW)3种剂量氟苯尼考药饵连续投喂脊尾白虾5 d,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于停止投喂药饵后的第3、6、12、24、48、96、168和240 h取血淋巴,测定血蓝蛋白(HEM)含量、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低、中剂量组HEM含量均在3 h时间点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在3–48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低、中剂量组ACP活性在3 h和6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在3–168 h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低、中剂量组AKP活性在3 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48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在3–48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低、中剂量组T-SOD活性整体高于对照组,分别在6 h和24 h达到最高值(P0.05),高剂量组在24 h和48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低、中、高剂量组CAT活性均在3 h和6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之后在12–96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于24 h达到最低值(P0.05);低、中、高剂量组T-AOC活性均在3–96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于48 h达到最低值(P0.05),且出现剂量效应。本研究结果为氟苯尼考在海水养殖生产中使用的安全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氟苯尼考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以低、中、高(10、20和40 mg/kg·BW)3种剂量氟苯尼考药饵连续投喂脊尾白虾5d,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于停止投喂药饵后的第3、6、12、24、48、96、168和240 h取血淋巴,测定血蓝蛋白(HEM)含量、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低、中剂量组HEM含量均在3h时间点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在3-48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低、中剂量组ACP活性在3h和6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在3-168 h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低、中剂量组AKP活性在3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48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在3-48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低、中剂量组T-SOD活性整体高于对照组,分别在6h和24 h达到最高值(P<0.05),高剂量组在24 h和48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低、中、高剂量组CAT活性均在3h和6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之后在12-96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于24 h达到最低值(P<0.05);低、中、高剂量组T-AOC活性均在3-96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于48 h达到最低值(P<0.05),且出现剂量效应.本研究结果为氟苯尼考在海水养殖生产中使用的安全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转vp28蓝藻(Anabaena sp.PCC7120)口服剂对凡纳滨对虾抗白斑综合征病毒能力及其相应的免疫反应,本研究将此口服剂免疫幼虾7 d,再分别通过投喂攻毒和浸泡攻毒,测定其存活率及相应的免疫指标。投喂攻毒和浸泡攻毒的实验组存活率分别为78.8%和83.19%,表明该口服剂能显著增强对虾抗白斑综合征病毒的能力。蓝藻口服剂免疫对虾的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酚氧化酶(PO)、过氧化氢酶(CAT)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在免疫后2 h均有上升趋势,且在48或96 h达到最高值,这表明该口服剂能引起对虾体内酶活性变化。投喂攻毒的对虾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攻毒后的对虾肝胰腺SOD活性分别比阳性对照组、野生型组、空载体组显著提高42.10%、32.26%和16.04%,且攻毒后的肌肉SOD活性分别比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野生型组和空载体组略微提高17.70%、11.50%、15.00%以及10.00%。实验组攻毒后的对虾肝胰腺PO、CAT和AKP活性比阳性对照组分别提高12.17%、88.80%和240.07%,比野生型组分别提高21.49%、30.90%和100%;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比阴性对照组略微提高,而在肌肉中各组ACP活性无显著性差异。同时浸泡攻毒组结果与投喂攻毒组具有类似的趋势。浸泡攻毒的实验组CAT和AKP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处理组,且CAT活性比投喂攻毒更为显著。浸泡攻毒的实验组肝胰腺PO活性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野生型组和空载体组,而各组肌肉ACP活性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转vp28蓝藻口服剂能够增强凡纳滨对虾抗病能力并延缓对虾死亡。转vp28蓝藻PCC7120本身可作为幼虾饵料直接投喂,无需提取纯化,有望大规模应用于对虾养殖产业。  相似文献   

11.
2种免疫多糖对刺参组织主要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口服不同剂量海藻硫酸多糖、壳聚糖对刺参(Apostichopus iaponicus)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SZ)、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25%、0.5%、1.0%海藻硫酸多糖(质量百分比);0.5%、1.0%、2.0%壳聚糖,以基础饲料饲喂组为对照,饲喂7d.于投喂后第2天、5天、9天和15天检测ACP、AKP、LSZ与SOD活性.结果显示,投喂后15d内,各实验组ACP、AKP活性均随时间和剂量增加持续升高,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添加1.0%海藻硫酸多糖与2.0%壳聚糖效果最佳,1.0%海藻硫酸多糖组的ACP、AKP酶活最高,分别是对照组的3倍、2.3倍,2.0%壳聚糖添加组的ACP、AKP活性分别是对照组的3.9倍、4.4倍:LSZ活性则随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最高时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LSZ活性与免疫多糖添加量不成正比关系,0.5%海藻硫酸多糖与1.0%壳聚糖组效果最佳,酶活最高分别是对照组的1.4倍、3.3倍;SOD活性均在第2天显著升高,短暂的升高后逐渐降低趋于对照,1.0%海藻硫酸多糖、2.0%壳聚糖组SOD酶活最高,分别是对照组的1.7倍、2.1倍.研究结果表明,海藻硫酸多糖和壳聚糖可作为刺参免疫增强剂使用,建议其适宜添加量分别为1.0%海藻硫酸多糖、2.0%壳聚糖.  相似文献   

12.
在水温10~12℃下,将体质量(224.14±26.73)g的白点鲑Salvelinus pluvius和体质量(152.12±7.46)g的亚东鲑Salmo trutta fario饲养在直径1m、水深0.7m的玻璃钢材质圆桶中,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5%的复方中草药(大黄、黄芪、连翅、黄苓和丹皮)进行投喂,在投喂0d、7d、14d、21d和28d时从鱼尾柄腹侧用肝素处理的容器抽血采样,测定血液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肠道淀粉酶(AMS)、脂肪酶(LPS)和蛋白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含量,研究复方中草药对鱼血液抗氧化能力、非特异性免疫力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摄食含复方中草药饲料14d时的亚东鲑血液T-AOC活力和SOD活力显著高于0d(P0.05),MDA含量和CAT活力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7d和14d的亚东鲑血液AKP活力和ACP活力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14d时NO浓度和LZM活性与0d差异显著(P0.05);肠道蛋白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淀粉酶活力和脂肪酶活力在14d时在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摄食含复方中草药饲料14d的白点鲑血液T-AOC活力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MDA含量和SOD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21d时CAT活力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AKP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7d、14d时ACP活力和NO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1d时LZM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14 d时淀粉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肠道蛋白酶活力和脂肪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摄食含复方中草药的饲料,对白点鲑、亚东鲑血液的抗氧化性、非特异性及消化酶指标有促进作用,投喂14 d时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将泥鳅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低(0.025 mg/L)、中(0.25 mg/L)、高(2.5 mg/L)剂量 Ce~(3+)染毒组;低(0.025 mg/L)、中(0.25 mg/L)、高(2.5 mg/L)剂量Cd~(2+)染毒组;低(0.025 mg/L Cd~(2+)+0.025 Ce~(3+))、中(0.25 mg/L Cd~(2+)+0.25 mg/L Ce~(3+))、高(2.5 mg/L Cd~(2+)+2.5 mg/L Ce~(3+))剂量联合染毒组,每组60尾.分别于第1、2、3、5、7、10 d测定肝脏中SOD和POD的活性.结果表明:低剂量 Ce~(3+)染毒组SOD、P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中剂量 Ce~(3+)染毒组SOD活性前3 d高于对照组,自5 d开始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高剂量 Ce~(3+)染毒组SOD活性前2 d显著高于对照组,从第3 d开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中、高剂量 Ce~(3+)染毒组POD活性前5 d高于对照组,从第7 d开始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低剂量Cd~(2+)染毒组SOD、P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中剂量Cd~(2+)染毒组SOD活性前7 d高于对照组,第10 d开始低于对照组,中剂量Cd~(2+)染毒组POD活性始终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Cd~(2+)染毒组SOD活性前2 d高于对照组,从第5 d开始低于对照组,高剂量Cd~(2+)染毒组POD活性前2 d高于对照组,从第3 d开始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低、中剂量联合染毒量组SOD、P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剂量联合染毒组SOD、P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Ce~(3+)在低质量浓度下可以提高泥鳅体内SOD、POD活性,高质量浓度下则抑制SOD、POD活性.  相似文献   

14.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和1%美人鱼发光杆菌灭活菌、0.1%美人鱼发光杆菌活菌配制成3种免疫实验饲料,以基础饲料为空白对照组饲料,每组设3个平行样。对个体质量为(4.83±0.36)g的凡纳滨对虾进行为期20 d的饲养实验,分别在0、5、10、15和20d进行取样,以血清中的酚氧化酶(PO)、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UL)活性为免疫指标,探讨了美人鱼发光杆菌作为免疫制剂对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的影响;在投喂免疫饲料后的第22天,按0.004 2 kg/kg体重的剂量,直接投喂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病料,并记录累积死亡率。结果表明,美人鱼发光杆菌免疫实验组对凡纳滨对虾血清中PO、ACP、AKP、UL和SOD活性影响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在饲料中添加美人鱼发光杆菌后,明显提高了对虾抵御WSSV感染的能力。其中0.1%美人鱼发光杆菌活菌实验组的抗病毒感染能力最强,WSSV感染14d内累计死亡率为63.3%±5.8%;而对照组为96.7%±3.3%。研究表明,美人鱼发光杆菌添加在对虾饲料中能提高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将其作为对虾免疫增强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以初始体长为(4.70±0.36)cm的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类型饲料添加剂对日本囊对虾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实验设4个试验组(A~D组)和1个对照组(E组)分别投喂饲料:对照组为实验用配合饲料,A组为在配合饲料中添加0.1%的维生素C;B组为在配合饲料中添加0.16%的低聚糖;C组为在配合饲料中添加6×105cfu·g-1的芽孢杆菌;D组为混合添加组(由A、B、C 3组各1/3的量组合而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均显著提高了日本囊对虾的增长率(P0.05);A、B、D组显著提高了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但是各组间差异不显著;与其它试验组相比,D组中日本囊对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最高。非特异免疫结果发现,D组肌肉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酚氧化酶(PO)的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组肝胰腺中SOD、T-AOC、PO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ACP和AKP与对照组差异并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维生素C、低聚糖、芽孢杆菌及3种添加剂的复合制剂投喂日本囊对虾,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虾的生长性能,改善非特异性免疫力。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不同投喂水平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生长、肠道消化酶活性及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分别以初始体重为(68.85±0.44)g和(26.67±0.17)g的2种规格黄鳝为研究对象,大规格按照体重的2.8%、3.6%、4.4%和5.2%投喂;小规格按照体重的3.0%、4.0%、5.0%、6.0%和7.0%投喂;每个处理组设置3个重复,大规格组50尾/箱,小规格组100尾/箱,实验持续56 d。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投喂水平的增加,2种规格黄鳝增重率、饲料系数、肝体比以及全鱼脂肪含量都显著升高(P0.05),但全鱼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大规格黄鳝在投喂水平为4.4%和5.2%时增重率达到最高水平,且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大规格黄鳝肠道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随投喂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大规格黄鳝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总胆固醇(TC)含量先升后降,血清甘油三脂(TG)含量呈上升趋势;大规格黄鳝在投喂水平为4.4%时,SOD和溶菌酶(LZM)活性达到组间较高水平。随着投喂水平的增加,小规格黄鳝肠道胰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血清TG、TC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血糖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在投喂水平为6%时,小规格黄鳝的SOD和LZM活性均处在较高水平。本研究表明,当大规格黄鳝投喂水平为4.4%、小规格黄鳝投喂水平为5%–6%时,黄鳝的生长性能达到较佳状态。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作为饵料生物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对其生长、蜕皮及代谢水平的影响,进行了间隔投喂试验,设置对照组(全程投喂配合饲料)、间4组(1天磷虾鲜肉和4天配合饲料间隔投喂)、间2组(1天磷虾鲜肉和2天配合饲料间隔投喂)、间1组(1天磷虾鲜肉和1天配合饲料间隔投喂)及全虾组(全程投喂磷虾鲜肉),养殖试验持续36 d。结果表明,间1组、间2组和间4组对虾体长(Lt)、体重(Wt)、特定生长率(SGR)、相对增重率(WGR)均高于对照组,但都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间4组和间2组对虾成活率(SR)较对照组分别升高5%和10%,全虾组对虾Lt、Wt、SGR、WGR、S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投喂磷虾鲜肉能够刺激对虾的蜕皮,其中,投喂磷虾鲜肉各组对虾平均日蜕皮率(ADMR)均高于对照组,在对虾日蜕皮率(DMR)≥10%天数上,全虾组间1组间4组对照组间2组。间1组和全虾组对虾血淋巴中胆固醇(T-CH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全虾组葡萄糖(GLU)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投喂磷虾鲜肉影响了对虾肝胰腺中代谢相关酶活力,其中,间2组和间1组对虾肝胰腺中磷酸果糖激酶(PFK)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全虾组对虾肝胰腺中丙酮酸激酶(PK)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间1组、间2组和全虾组对虾肝胰腺中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合以上结果,适量投喂南极磷虾鲜肉能够一定程度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蜕皮,影响对虾代谢水平。此外,南极磷虾鲜肉不宜投喂过多,以1天磷虾鲜肉和4天配合饲料间隔投喂为宜。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研究拌饵投喂不同剂量盐酸恩诺沙星对鲟鱼血清中一些指标(GPT、GOT、AKP、SOD和溶菌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投喂30mg/kg体重(正常量)组的试验鱼血清中上述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投喂300mg/kg体重(超10倍量)组的试验鱼血清中GPT、GOT、AK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SOD和溶菌酶活性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超量使用盐酸恩诺沙星使试验鱼血清中的GPT、GOT、AKP活性升高,反应出对肝脏等组织有一定的损伤。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的最低适宜投喂频率,将实验鱼的投喂频率分别设定为2、1、0.5、0.25、0.125次/d,养殖56 d后测定其生长、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结果显示,随着投喂频率降低,史氏鲟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和脏体比显著降低(P0.05),但存活率和肥满度无显著性变化(P0.05)。在抗氧化指标中,随着投喂频率降低,肝脏T-AOC、SOD活性呈逐渐降低的趋势,2次/d组T-AOC活性与0.5、0.25、0.125次/d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各组之间SOD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肝脏CAT活性和GSH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0.5、0.25次/d组肝脏CAT活性显著高于0.125次/d组(P0.05),1次/d组GSH含量显著高于0.5、0.25和0.125次/d组(P0.05);肝脏MDA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0.5、0.25、0.125次/d组MDA含量显著高于2、1次/d组(P0.05)。免疫指标中,随着投喂频率降低,实验鱼肝脏LZM活性逐渐降低,2次/d组与0.125次/组差异显著(P0.05);而肝脏IgM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0.25次/d组显著高于2、0.125次/d组(P0.05)。综合各项指标,建议史氏鲟幼鱼的最低适宜投喂频率为1次/d,以避免投喂频率过低对鱼体造成的胁迫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不同投喂水平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生长、肠道消化酶活性及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分别以初始体重为(68.85±0.44)g和(26.67±0.17)g的2种规格黄鳝为研究对象,大规格按照体重的2.8%、3.6%、4.4%和5.2%投喂;小规格按照体重的3.0%、4.0%、5.0%、6.0%和7.0%投喂;每个处理组设置3个重复,大规格组50尾/箱,小规格组100尾/箱,实验持续56d.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投喂水平的增加,2种规格黄鳝增重率、饲料系数、肝体比以及全鱼脂肪含量都显著升高(P<0.05),但金鱼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大规格黄鳝在投喂水平为4.4%和5.2%时增重率达到最高水平,且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大规格黄鳝肠道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随投喂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大规格黄鳝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总胆固醇(TC)含量先升后降,血清甘油三脂(TG)含量呈上升趋势;大规格黄鳝在投喂水平为4.4%时,SOD和溶菌酶(LZM)活性达到组间较高水平.随着投喂水平的增加,小规格黄鳝肠道胰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血清TG、TC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血糖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在投喂水平为6%时,小规格黄鳝的SOD和LZM活性均处在较高水平.本研究表明,当大规格黄鳝投喂水平为4.4%、小规格黄鳝投喂水平为5%-6%时,黄鳝的生长性能达到较佳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