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玉米秸秆比表面积对其营养物质降解和瘤胃微生物黏附特性的影响。以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浏阳黑山羊为试验动物,采用尼龙袋试验研究2种比表面积(0.664和1.135 m2/g)玉米秸秆的瘤胃降解特性与发酵后玉米秸秆表面黏附的瘤胃微生物组成。结果表明:增加玉米秸秆比表面积可显著提高其干物质(DM)的快速降解部分(P<0.05),极显著提高粗蛋白质(CP)的快速降解部分以及DM、中性洗涤纤维(NDF)、CP的有效降解率(P<0.01)。增加玉米秸秆比表面积可显著提高白色瘤胃球菌、反刍兽月形单胞菌、嗜淀粉瘤胃杆菌在玉米秸秆表面的黏附数量(P<0.05),显著降低产琥珀酸丝状杆菌的黏附数量(P<0.05)。提高玉米秸秆比表面积可极显著降低Chao1指数(P<0.01),并显著提高解琥珀酸弧菌属和链球菌属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降低纤维杆菌属、密螺旋体属、产乙酸糖发酵菌属、瘤胃杆菌属的相对丰度(P<0.05)。综上所述,提高玉米秸秆比表面积不影响表面黏附细菌的种类,但是会增加瘤胃功能微生物的黏附数量,改变微生物的...  相似文献   

2.
正目前在畜牧业养殖成本中饲料成本占到了60%~80%,养殖成本的高低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为什么牛羊可以食草长肉?为什么奶牛可以食草泌乳?大量研究证实,反刍动物的这些特性都与瘤胃微生物的活动相关。据此,我们在系统研究瘤胃微生物的基础上,模拟瘤胃微生物的作用原理,创建了发酵秸秆(草)生产高蛋白饲草技术,给动物增加一个体外人工瘤胃,对饲草进行饲前预加工。秸秆发酵生产高蛋白饲草技术体系可以概括为:模拟瘤胃微生物作用原  相似文献   

3.
利用微生物提高秸秆粗蛋白质的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物理、化学的方法对秸秆类粗饲料进行预处理后接种适宜的微生物,试图提高CP含量。本研究以微生物菌种筛选,培养条件的比较,生产工艺的探索和饲喂生长肥育猪试验。结果表明,秸秆通过米曲霉(Aspergillas oryzae)30 155及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 persoon ex Friex)4.203双菌发酵可提高CP3-4个百分点,可代替生长肥育猪饲粮中的麦麸约8.0%-10.0%。  相似文献   

4.
<正> 作物的秸秆主要是由植物的细胞壁组成。细胞壁的基本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可以通过瘤胃微生物的作用为反刍动物消化利用,加上细胞的内容物,从理论上说,占秸秆于物质80%以上的成分是可以被消化利用的。但是由于纤维素、半纤维素在细胞壁中是与木质素、硅等以复合体的形式存在,使得实际消化率一般只有40%。将秸秆进行氨化处理,可以提高秸秆的消化率,从而提高秸秆的营养价值。其基本原理如下:首先,氨的水溶液——氢氧化铵呈碱性,它对秸秆的碱化作用可以使纤维素、半纤维素与木质素分离,引起细胞壁膨胀,结构变得疏松,使秸秆易于消化,其次,氨与有机物形成醋酸铵,是一种非蛋白氮化合物,是反刍家畜瘤胃微生物的营养源;它能  相似文献   

5.
《饲料工业》2017,(21):14-18
农作物秸秆是反刍动物重要的粗饲料来源,但因其自身复杂的细胞壁结构阻碍了它在瘤胃中的有效降解。提高秸秆利用率的调制方法主要有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农作物生物发酵秸秆作为饲料广泛应用于反刍动物日粮中,并且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深受牛羊饲养者的重视。系统、客观地评价发酵秸秆饲料的饲用价值对于秸秆用作反刍动物日粮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就秸秆生物发酵的概念、应用效果及评定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保增乐”是一种以曲霉真菌发酵提取物为主要成分,完全不含药物的调控瘤胃微生物的添加剂。其作用是促进瘤胃微生物增殖,使奶牛肠道中其它的微生物共生,刺激瘤胃制造挥发性脂肪酸,改善瘤胃内微生物区系及其活动,可提高粗料的采食量与消化率,进而起到提高泌乳牛产奶量和使干奶期母牛增重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试验利用瘤胃微生物体外降解不同比例组合(8∶2、7∶3、6∶4、5∶5、4∶6、3∶7、2∶8)的玉米秸秆与苜蓿干草混合粉,通过测定不同发酵时间段气体产量与干物质降解率,初步探索瘤胃微生物对玉米秸秆与苜蓿干草混合粉的降解规律。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粉和苜蓿干草粉配比为3∶7的组合有利于瘤胃微生物生长繁殖,其次是4∶6组合。  相似文献   

8.
<正>1物理处理将秸秆处理切短、切碎,牛饲料切成3~4厘米长,羊1.5~2.5厘米长,以利用增加瘤胃微生物对秸秆饲料的接触,提高饲料进食量和通过瘤胃的速度。这种方法对玉米芯、稻草和麦秸都很有效,但不适合所有粗饲料,这种简单的物理处理对牛的来食量和减少浪费有一定的效果,但对秸秆等粗饲料的消化率和利用率并未提高多少,因此效果甚微。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通过瘤胃体外发酵法研究不同尿素添加剂量对蒸汽爆破玉米秸秆瘤胃发酵和功能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采用2×3双因素试验设计,即2种玉米秸秆底物(未处理玉米秸秆与蒸汽爆破玉米秸秆)和3个尿素添加剂量(0、20、100 mg/dL),体外发酵72 h后测定总产气量、瘤胃发酵参数和功能微生物数量。结果显示:1)蒸汽爆破处理使玉米秸秆中中性洗涤纤维(NDF)和半纤维素含量降低,中性洗涤可溶物(NDS)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增加。2)与未处理玉米秸秆相比,蒸汽爆破玉米秸秆的总产气量显著升高(P0.01);随着尿素添加剂量的增加,总产气量线性降低(P0.01)。3)玉米秸秆类型和尿素添加剂量对干物质消失率(DMD)(P0.01)和氨态氮(NH3-N)浓度(P=0.02)有显著的交互作用,蒸汽爆破玉米秸秆的DMD显著高于未处理玉米秸秆(P0.05);相同尿素添加剂量下,蒸汽爆破玉米秸秆的NH3-N浓度显著低于未处理玉米秸秆(P0.05)。4)与未处理玉米秸秆相比,蒸汽爆破玉米秸秆的总挥发性脂肪酸(VFA)和乙酸浓度显著升高(P0.05);随着尿素添加剂量的增加,玉米秸秆的总VFA(P0.05)和乙酸浓度(P=0.04)存在二次剂量效应。5)玉米秸秆类型与尿素添加剂量对于总菌(P0.01)、甲烷菌(P=0.04)和原虫数量(P0.01)存在显著交互作用。结果提示,蒸汽爆破处理改变玉米秸秆的化学组成,通过增加功能微生物的数量来改善瘤胃发酵;在本底氨浓度(10.82 mg/dL)的基础上,添加适量(20 mg/dL)尿素可提高玉米秸秆体外发酵的总VFA产量,而过量添加尿素则会抑制玉米秸秆体外瘤胃发酵,但蒸汽爆破处理可缓解高氨浓度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利用微生物法处理秸秆,可以大幅度提高其营养价值。它与用物理方法如切碎、蒸煮、热喷,或用化学方法如氮化、碱化等相比,具有很多优点。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处理,能略微提高半纤维素消化率,但纤维素和木质素变化不大,对秸秆的营养价值和消化率的提高,效果不明显。微生物法处理秸秆可根本改变秸秆作为饲料的缺陷,从而提高消化率和营养价值。利用微生物法处理秸秆,国内外已作了大量工作。现介绍一种新型实用的微生物处理秸秆技术——海星秸秆发酵活干菌。 一、技术来源及效益 海星秸秆发酵活干菌是一种从国外引进生产的一  相似文献   

11.
秸秆微贮饲料是在农作物秸秆中加入微生物高效活性菌种——秸秆发酵活干菌,装入密封的容器(如水泥池、地窖、塑料袋等)中,经一定的发酵过程,使农作物秸秆变成质地柔软、消化率高、具有酸香味的优质饲料。 一、秸秆微贮的原理 微贮即农作物秸秆经微生物活干菌的发酵而贮存。其发酵过程是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筛选培育出的微生物活干菌剂,经溶解复活后,兑入浓度为1%的盐水中,再喷洒在铡短的秸秆上,在适宜的温度和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研究了在精料完全相同而粗饲料不同的日粮条件下妊娠期青年荷斯坦奶牛瘤胃发酵和氮代谢规律。试验动物为4头三位瘘管妊娠期青年荷斯坦奶牛,采用2×2交叉试验。结果表明,改善粗饲料质量可以提高十二指肠非氨氮流量,其中增加的非氨氮以瘤胃微生物氮为主。秸秆型日粮和青贮型日粮对瘤胃pH值、氨氮浓度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等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秸秆饲料快速发酵剂是通过综合运用微生物法、生化法、物理法发酵转化秸秆,提高秸秆营养成分和利用价值,可使秸秆的粗纤维降低4%~6%,粗蛋白提高4%~6%,消化吸收率提高20%~30%,同时提高了适口性和采食量。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发酵玉米秸秆对泌乳期奶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本试验选取3头体况相近、健康的泌乳期荷斯坦奶牛,对照组饲喂未处理秸秆,试验Ⅰ组饲喂低菌量发酵秸秆,试验Ⅱ组饲喂高菌量发酵秸秆,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试验分为3期,每期20 d。结果表明,饲喂发酵玉米秸秆奶牛瘤胃液pH,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乙酸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提高(P0.05);对瘤胃内丙酸、丁酸浓度和乙酸/丙酸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发酵玉米秸秆能够改善瘤胃内环境,提高瘤胃发酵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不同条件处理的氨化玉米秸秆对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分组设计,以3头体况良好、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中国荷斯坦奶牛作为瘤胃液供体,各处理分别以经0.15 MPa、0.20 MPa、0.25 MPa三种压强处理的氨化玉米秸秆为发酵底物(以未处理的玉米秸秆作为对照组),通过体外产气法,测定72 h内6个时间点(第3,6,12,24,48,72小时)的产气量及瘤胃发酵参数。结果表明:各处理组体外瘤胃发酵产气量及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15 MPa、0.20 MPa及0.25 MPa组的体外瘤胃发酵产气量分别提高了43.68%、29.24%及45.02%。0.25 MPa组产气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三组。各组体外发酵的pH值(6.72~6.82)、NH_3-N浓度(12.06~13.94 mg/dL)均在正常范围内。与对照组相比,0.15 MPa、0.20 MPa、0.25 MPa组乙酸/丙酸的比例均显著降低,其中以0.25 MPa组的效果最为明显。说明快速氨化处理玉米秸秆可显著提高玉米秸秆中纤维类物质的降解率,从而改变玉米秸秆的体外瘤胃发酵模式,改善玉米秸秆品质的最优氨化处理为0.25 MPa。  相似文献   

16.
由河北农业大学朱宝成教授和他的研发团队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的农作物秸秆处理技术——发酵秸秆生产高蛋白饲草技术,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业内的广泛关注(我刊于上期也做了相关报道)。据了解,这项技术主要是模拟瘤胃微生物的发酵原理,在外部环境中通过降解秸秆中的纤维素产生挥发性脂肪酸,转化利用外源无机氮合成菌体蛋白,对饲草进行饲喂前的加工,从而提高秸秆的利用率,节省饲料用粮。经大量的试验证明,采用秸秆发酵生产高蛋白饲草技术,能够使作物秸秆中粗蛋白含量提高8~10个百分点,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达到40%以上。有业内人士预言,本项技术的研发成功,将在我国秸秆利用技术上掀起一场新的革命,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长期以来秸秆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的问题。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详尽地了解朱宝成教授和他的研发团队的这一科技创新成果,本期我们将全文刊登朱教授撰写的文章《超级人工体外瘤胃——秸秆发酵生产高蛋白饲草技术》,敬请分享。  相似文献   

17.
秸秆生物饲料,就是农作物秸秆等饲料中加入微生物高效活菌种——复合微生物发酵剂,放入密封的容器(如水泥窖、土窖等)中贮藏,经一定的发酵过程,使农作物秸秆变成具有特殊的酸香味,草食家畜喜食的饲料。经复合微生物发酵后的秸秆饲料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酶、其它营养物质及一些重要的辅助因子,对改善反刍动物瘤胃的内环境、刺激某些有益菌的繁殖、促进动物生长和提高生产性能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白腐真菌在农作物秸秆中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秸秆是反刍动物粗饲料的重要来源,但秸秆本身特有的细胞壁结构使其不能被反刍动物充分降解利用。主要原因是秸秆细胞壁中的木质素与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坚固的酯键紧密地镶嵌在一起,限制了消化酶对细胞壁及细胞内容物的消化作用。与物理、化学等处理方法相比,利用微生物处理秸秆,具有投资少,操作简便,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在微生物处理中,尤以白腐真菌处理秸秆效果最佳,能真正降解细胞壁,切断木质素与纤维素、半纤维素之间的酯键,释放出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然后被反刍动物的瘤胃微生物降解利用,从而提高秸秆的利用率和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丽华 《中国饲料》2021,1(10):58-61
文章旨在评估不同水稻秸秆类型及添加桉树原油对水牛采食量、瘤胃发酵、养分表观消化率及瘤胃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试验采用4×4拉丁方设计,将4头带有瘤胃瘘管的水牛按2×2阶乘法随机分配到4组。试验因子为两种水稻秸秆(普通水稻秸秆和尿素处理水稻秸秆)及添加或不添加桉树原油。结果:尿素处理水稻秸秆添加桉树油较其他组显著提高了水牛干物质和粗饲料摄入量(P<0.05),与未处理的水稻秸秆相比,无论是否添加桉树油,尿素处理水稻秸秆使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显著提高14.29%(P<0.05)。尿素处理秸秆组瘤胃氨氮浓度显著高于水稻秸秆组(P<0.05),尿素处理水稻秸秆组氮摄入量和粪氮排泄量较水稻秸秆组分别提高108.44%和84.78%(P<0.05),同时氮吸收和氮沉积量分别提高130.52%和158.50%(P<0.05),而尿囊素吸收、尿囊素排泄及微生物蛋白合成量分别显著提高19.96%、56.45%和57.47%(P<0.05)。尿素处理水稻秸秆添加桉树油较水稻秸秆组(不加桉树油)微生物氮合成效率显著提高42.50%(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日粮补充2?mL/d桉树油可以作为瘤胃发酵及微生物的调控剂,具有提高微生物蛋白合成,降低甲烷生成的潜力。 [关键词]桉树原油|水稻秸秆|水牛|瘤胃发酵|营养物质消化率  相似文献   

20.
秸秆生物学转化和应用吉增福,周纬武,景耀先内蒙古哲里木畜牧学院谢宝昌,赵宏坤,方武,刘泽庭,吉新卫,海宏应用瘤胃微生物制成的瘤胃饲料可作为猪的饲料。但是,营养成份低,纤维素降低的不明显,有待于改进和提高。秸秆加工成细粉,加入由土壤分离的食纤维细菌,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