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1 毫秒
1.
为了探讨复方诺氟沙星注射液的抗菌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用药依据。特选用临床常见畜禽病原菌对复方诺氟沙星注射液、诺氟沙星注射液、硫酸黄连素注射液进行了体外抗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如下。1材料和方法1.1试验用药复方诺氟沙星注射液(湖南省动物药厂出品,批号:050805。组方5%诺氟沙星 0.5%硫酸黄连素);5%诺氟沙星注射液;0.5%硫酸黄连素。均为上海铜仁兽药有限公司出品。1.2试验菌株鸡大肠杆菌(C83845)、猪大肠杆菌(C83515)、大肠杆菌(8099)、巴氏杆菌(C44-41)、禽巴氏杆菌(C48-75)、猪金黄色葡萄球菌(C56023)、鸡金黄色葡萄球菌(C56024…  相似文献   

2.
通过药敏试验掌握细菌对药物的敏感度,选择最佳治疗药物,提高治病的效果,这是在畜禽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次试验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研究测定培氟沙星、卡那霉素、黄连素、复方黄连素(培氟沙星+黄连紊)对猪的致病性大肠杆菌C83645的药物敏感度,从而得出首选治疗药物。试验表明,培氟沙星平均抑菌圈为16.7mm、卡那霉素平均抑菌圈为12mm、黄连素平均抑菌圈为6.6咖,复方黄连素平均抑菌圈为21mm。根据药敏实验的判定标准,则可得出猪大肠杆菌C83645对这四种药的敏感度为:复方黄连素为极敏。培氟沙星为高敏,卡那霉素为中敏,黄连素为低敏。猪大肠杆菌C83645引起的疾病,这四种药物中首选治疗药物为复方黄连素。  相似文献   

3.
利用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法测定采自四川和浙江8个地区桑叶的δ~2H、δ~(18)O和δ~(13)C值,探索不同地域条件、不同生长季节以及老桑叶、嫩桑叶间的氢、氧、碳稳定同位素变化规律,并对数据进行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δ~2H、δ~(18)O和δ~(13)C 3种同位素比值在不同地区来源的桑叶中有显著差异,利用δ~2H、δ~(18)O和δ~(13)C值可对桑叶产地进行溯源。  相似文献   

4.
为了考察硫酸黄连素与硫酸粘菌素的联合抑菌作用,对硫酸黄连素和硫酸粘菌素单一和联合应用分别对仔猪大肠杆菌(C83901),猪多杀性巴氏杆菌(C44—1),鸡白痢沙门氏菌(C79—6),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硫酸黄连素对以上4株茵的MIC值分别为:32,128,64,128μ/mL;硫酸粘菌素对以上4株菌的MIC值分别为:64,128,128,256μg/mL;联合应用对上述4株菌的FIC指数分别为:0.375,0.375,0.25,0.5。结果显示上述4株菌对硫酸黄连素与硫酸粘菌素联用的FIC指数均小于0.5,表现为协同作用。二者最佳比例为1:2—1:4,这为复方制剂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牛是食源性大肠杆菌 O15 7∶ H7的天然贮藏库。因此 ,在屠宰前先减少大肠杆菌 O15 7∶ H7的数量 ,可降低人类感染这种急性致病菌的几率。当可以利用硝酸盐厌氧生长的细菌 (例如大肠杆菌 )与氯酸盐接触时 ,细胞内的硝酸盐还原酶在将硝酸盐转变为亚硝酸盐同时也将氯酸盐转变为亚氯酸盐 ,从而导致细菌死亡。由于氯酸盐只对具有硝酸盐还原能力的细菌起作用 ,这就意味着可以采用补饲氯酸盐的方法减少屠宰前牛体内的大肠杆菌 O15 7∶ H7数量。饲喂育肥型高谷物日粮的实验牛 ( n=8)被人为地感染 3株大肠杆菌 O15 7∶ H7后 ,分别给饮用添加 2 .5 m M硝酸钾与 10 0m M氯化钠 (对照 ,n=4 )和 2 .5 m M硝酸钾与 10 0 m M氯酸钠 (氯酸盐处理 ,n=4 )的水。 2 4 h后氯酸钠处理组的瘤胃内所有大肠杆菌 O15 7∶ H7株的数量下降了 2个数量组 ( 10 4到 10 2 ) ,粪便中的数量则下降了 3个数量级 ( 10 6到 10 3)。氯酸盐处理组瘤胃中总肠杆菌和大肠杆菌数从 10 6减少到10 4 ,在其余的胃肠道段 (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 )也降低了2个数量级。氯酸盐处理组减少了整个肠道中大肠杆菌O15 7∶ H7的数量 ,但没有改变可培养的厌氧菌总数或瘤胃发酵模式。因此 ,采用屠宰前补饲氯酸盐的方法来减少大肠杆菌 O15 7∶ H7数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黄连素与抗菌药物联用对大肠杆菌体外抗菌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献报道,黄连素与甲氧苄氨嘧啶(TMP)、氟喹诺酮类药物联合,用于治疗志贺氏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细菌感染,疗效明显增强。本试验研究了黄连素分别与氨苄西林、环丙沙星联合对禽大肠杆菌、氨苄西林、环丙沙星耐药性鸭大肠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以便对临床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DMY)--3,5,7,3',4',5'-六羟基2,3双氢黄酮,为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熊大胜等(2000)和熊皓平(2002)体外抑菌试验表明,DMY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青霉菌及黑曲霉菌等16种细菌均有一定抑菌作用.其中对大肠杆菌的MIC为0.12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的MIC均为0.0625%.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地锦草黄酮的临床治疗效果,对自然感染大肠杆菌病的仔猪进行了临床疗效试验,并与黄连素注射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地锦草黄酮注射剂(10mg/kg)的治疗效果与同剂量的黄连素注射剂相当.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对四川省10个县(市)的鸭大肠杆菌性生殖器官病分离的534株细菌进行了血清型鉴定,其结果是:1、鉴出的253株大肠杆菌分属于12个O抗原组,其中主要为08,占76.3%(193/253),其次为O1、O15g和O28;2、在253株大肠杆菌中,44株具有K88抗原,占17.4%,38株具有K99抗原,占15.0%;3、在253株大肠杆菌中,106株无运动力,占41.9%,有运动力的147株,占58.1%,分属于17个H抗原组,主要是H38 (29.2%)、H7 (12.9%)和H3 (12.1%),其次H24、H29和H37;4.O8∶H-(56株)、O8∶H38(25株)、O8∶K88∶H-(15株)、O8∶H7(12株)等血清型为本次传染病的常见致病血清型。  相似文献   

10.
黄连素与其它抗菌药物联用对大肠杆菌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黄连素又名小檗碱,为毛莨科黄连属植物,是黄连、黄柏等中药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原虫、抗脂质过氧化作用,能增强白细胞、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对细菌毒素有明显的解毒功能,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肠道细菌感染.文献报道[1~3],黄连素与甲氧苄氨嘧啶(TMP)、氟喹诺酮类药物联合,用于治疗志贺氏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细菌感染,疗效明显增强.本试验研究了黄连素分别与氨苄西林、环丙沙星联合对禽大肠杆菌、氨苄西林、环丙沙星耐性鸭大肠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性具有一定的生产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采用倍比稀释法分别测定黄连素和黄芪多糖对4株鸡源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棋盘稀释法测定黄连素与黄芪多糖联用对4株鸡源大肠杆菌的MIC,并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结果表明,单独使用黄连素对各菌株的MIC分别为0.75、0.5、0.375、1.0mg/mL;单独使用黄芪多糖对各菌株的MIC分别为15、10、10、15mg/mL;两者联合使用时对各菌株的FIC分别为0.75、0.75、1.5、0.625,平均FIC为0.91。通过联合用药,使黄连素的抗菌潘性提高。T2~8倍,黄芪多糖的抗菌活性提高了1~2倍。黄连素和黄芪多糖联合使用,能够减少药物的使用量,可用于防治鸡大肠杆菌病。  相似文献   

12.
二氢杨梅素和土霉素体外抑菌作用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DMY)——3,5,7,3’,4’,5’-六羟基2,3双氢黄酮,为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熊大胜等(2000)和熊皓平(2002)体外抑菌试验表明,DMY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青霉菌及黑曲霉菌等16种细菌均有一定抑菌作用。其中对大肠杆菌的MIC为0.12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的MIC均为0.0625%。  相似文献   

13.
牛是食源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天然贮藏库。因此,在屠宰前先减少大肠杆菌O157:H7的数量,可降低人类感染这种急性致病菌的几率。当可以利用硝酸盐厌氧生长的细菌(例如大肠杆菌)与氯酸盐接触时,细胞内的硝酸盐还原酶在将硝酸盐转变为亚硝酸盐同时也将氯酸盐转变为亚氯酸盐,从而导致细菌死亡。由于氯酸盐只对具有硝酸盐还原能力的细菌起作用,这就意味着可以采用补饲氯酸盐的方法减少屠宰前牛体内的大肠杆菌O157:H7数量。饲喂育肥型高谷物日粮的实验牛(n=8)被人为地感染3株大肠杆菌O157:H7后,分别给饮用添加2.5mM硝酸钾与100mM氯化钠(对照,n=4)和2.5mM硝酸钾与100mM氯酸钠(氯酸盐处理,n=4)的水。24h后氯酸钠处理组的瘤胃内所有大肠杆菌O157:H7株的数量下降了2个数量组(104到102),粪便中的数量则下降了3个数量级(106到103)。氯酸盐处理组瘤胃中总肠杆菌和大肠杆菌数从106减少到104,在其余的胃肠道段(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也降低了2个数量级。氯酸盐处理组减少了整个肠道中大肠杆菌O157:H7的数量,但没有改变可培养的厌氧菌总数或瘤胃发酵模式。因此,采用屠宰前补饲氯酸盐的方法来减少大肠杆菌O157:H7数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猪戊型肝炎病毒单克隆抗体的抗原识别位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ELISA叠加试验,对6株具有ELISA反应特性的猪戊型肝炎病毒(SHEV)单克隆抗体(McAb-αC11、αC12、γH1、γF8、BC4和CH8)的抗原识别位点进行检测。抗体反应增值结果表明,6株单抗分别针对4个不同抗原位点,McAb-γH1,BC4,CH8识别的位点各不相同,其中McAb-γH1、BC4识别的位点有部分重叠,McAb-αC11、αC12,γF8识别同一位点,位于γH1,BC4识别位点的重叠区内。  相似文献   

15.
家蚕体内叶酸的存在形态和转换代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high 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 ,HPLC)技术 ,探讨了家蚕体内叶酸化合物的存在形态和转换代谢途径。用添加蝶酰谷氨酸 (pteroylglutamicacid ,PteGlu)的人工合成饲料饲育 5龄幼虫 ,其体内叶酸的主要存在型 ,血淋巴为PteGlu ;血淋巴以外的组织为四氢叶酸 (H4PteGlu)。脂肪体是H4PteGlu的主要储存场所。叶酸转换代谢酶的检索分析结果也证实家蚕缺乏哺乳动物体内的 5 ,10 亚甲四氢叶酸 ( 5 ,10 CH2 H4PteGlu)→ 5 甲基四氢叶酸 ( 5 CH3 H4PteGlu)→H4PteGlu转换途径。家蚕体内叶酸代谢方式简单 ,推测主要和核酸合成系、丝氨酸 /甘氨酸转换系相联系  相似文献   

16.
为了确定不同纤毛抗原的猪大肠杆菌和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试验动物发病的最小菌(毒)含量,用不同菌数的E.coliC83549(K88)、C83644(K99)和C83710(987P)菌株培养物对出生18~24h的仔猪进行攻毒,用不同毒素含量的C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分别对出生18~24h的仔猪和家兔进行攻毒。结果表明,引起仔猪发病的大肠杆菌三种菌株的最低含量均为150×108CFU,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1日龄仔猪和家兔发病的最低毒素含量分别75和80小鼠MLD。  相似文献   

17.
为了比较7株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定殖能力,采用灌胃感染的方式,将7株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分别感染小鼠。对粪便中的细菌以及盲肠内定殖的细菌进行分离、计数,发现牛源菌株C1的定殖能力最强,且定殖维持时间最长。对C1菌株的基因组序列分析得到1对功能未知的双组份调节系统(TCS),N5512/N5520。PCR检测显示N5512/N5520存在于绝大多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临床分离株(98.5%),而在其他致病型的大肠杆菌中没有检测到。本研究为大肠杆菌O157∶H7的定殖和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实验性鸡大肠杆菌病的超微动态病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 12日龄 SPF鸡 180只 ,随机分为 4组 ,分别气管内注射致病性大肠杆菌 O18分离株 (大肠杆菌接种组 )、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mild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MPAIV) H9N2株 (MPAIV接种组 )、先接种 MPAIV再接种大肠杆菌 (混合接种组 ) ,并设健康对照组 ,分别于接种后不同时间 ,取气管、肺、气囊、胸腺、法氏囊、脾、肝和肾组织 ,制作超薄切片 ,电镜观察。结果表明 ,MPAIV与大肠杆菌混合接种组比大肠杆菌接种组出现病变的时间早、恢复慢 ;在大肠杆菌接种组 ,接种后 3h气囊上皮和间质细胞中都可见典型的大肠杆菌 ;在混合接种组 ,接种后 3h,气囊间质细胞的吞噬泡中可见多个 MPAIV粒子。由此认为 ,MPAIV可使鸡大肠杆菌病严重化 ,大肠杆菌对 MPAIV的入侵和在鸡体内的复制可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将致猪水肿病大肠杆菌 F18ab菌毛提纯 ,以其免疫 BAL B/ c小鼠 ,利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 ,经 3次融合 ,共筛选出 4株能稳定分泌针对 F18ab菌毛的特异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 4 G8、4 H11、4 A2和 3A12 ,腹水单抗的直接凝集价最高可达 1∶ 32 0 0。免疫印迹试验表明 ,4株腹水单抗均可特异识别 F18ab菌毛 Mr 15 0 0 0左右的主要亚单位多肽。应用所研制的单抗对 11株猪水肿病大肠杆菌分离株 F18ab菌毛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 ,结果显示 ,上述分离株中F18ab菌毛的出现率为 72 .7% (8/ 11) ,检出的 F18ab菌毛阳性分离株的 O血清型均为 O1 39。  相似文献   

20.
2011年5-6月德国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O104:H4暴发情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5月以来,德国首先暴发了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coli,STEC)O141:H4引起的人类疾病,并波及欧洲、北美等16个国家,发病总人数超过4000人,死亡50人。本次暴发的STECO104:H4是肠聚集性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