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研究仍采用陈瑞阳的去壁、低渗法鉴定了西南农大桑树育种研究室收集、保存的部分桑树品种资源17种。期中发现川九、川十、川十三、甘洛桑为六倍体(2n=6x=84);西庆2号为四倍体(2n=4x=56);大红皮、瓜瓢、黑油、黑鲁、川十二、药桑为三倍体(2n=3x=42);川八、川十一、川十四、沱桑、捋桑、石棉26号为二倍体(2n=2x=28)。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陈瑞阳的去壁、低渗法鉴定了新疆桑树品种资源16种的染色体倍数性。其中发现药桑为二十二倍体(2n=22x=308);和田白桑、沙溪1号、阿白1号、阿白2号、伽克1号为三倍体(2n=3x=42);库粉红、新小桑、皮八桑、依白1号、站1号、库1号、红旗1号、吐胜2号、吐白1号、阿白9号为二倍体(2n=2x=28)。  相似文献   

3.
染色体倍性鉴定是开展桑树进化研究及多倍体育种的基础。选择11份只开雄花的雄株桑种质资源,以其有丝分裂中期的造孢细胞为材料,利用去壁低渗法制备染色体标本,观察其染色体数目。按照桑树染色体基数为7(x=7)的理论,在11份桑种质资源中鉴定得到9个四倍体(2n=4x=28)、1个六倍体(2n=6x=42)和1个十八倍体(2n=18x=126)。试验结果表明,造孢细胞是鉴定雄株桑种质资源染色体倍性较为理想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由日本东北农业试验场(原日本蚕丝试验场东北分场)育成的桑树新品种一密茂,经十多年的个体选拔、系统选拔、抗性鉴定以及系统适应性(密植)试验和养蚕试验,均达到了预定的育种目标(高产、优质、抗病、抗寒和适合密植),1988年5月31日正式向日本农林产省登录,并命名为“桑农林10号”。密茂是以同质四倍体(2n=56)的剑持(用秋水仙碱处理2倍体的剑持冬芽后获得)为母本。改良鼠返(2倍体)为父本杂交后选出的新品种(3倍体)。它的主要品种特性如下:  相似文献   

5.
赖草属三个八倍体和两个十二倍体物种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研究报道了赖草属3个八倍体和2个十二倍体植物的核型.核型公式如下,含糊赖草(Leymus ambiguus),2n=8x=56=42m(6SAT) 12sm(6SAT) 2st(2SAT);大赖草(L. racemosus),2n=8x=56=2M 46m 8sm;毛穗赖草(L.paboanus),2n=8x=56=42m 14sm(2SAT);窄颖赖草(L.angustus),2n=12x=84=62m 22sm;卡瑞赖草(L.karelinii),2n=12x=84=72m 12sm.它们的核型属2A或2B型.其中前2种的八倍体核型和2个十二倍体植物的核型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植物染色体制片新方法一去壁低渗法对四川省的50多个野生桑树品种进行了染色体倍数性的鉴定。在其中发现了七个六倍体。它们分别是平4号、平5号、平6号、平7号、平8号、糯岩桑、剑14号。其余40多个品种为二倍体。在发现的六倍体桑中,有5个原产于四川省平武县,一个于其相邻的剑阁县,另一个原产叫南的会东县。并从细胞遗传学的角度探讨了三倍体和六倍体桑的形成机制。均为在成熟分裂时的退行现象(regresion)所致。即在成熟分裂的某时期,遭遇寒流,则分裂中止进行。第一分裂中期如果出现退行现象,则省略后期直接进入中间期,因此形成的巨大核为复旧核(resti tution hucreus),这就形成了不还原染色体数的配子,而且多能生殖,此配子和正常的几配子受精即成为3倍体。3倍体桑树在减数分裂时,如因寒流的影响,也极易形成3n的配子,3n配子互相受精,即成为六倍体。在四川发现大量的六倍体,这时桑树的遗传学研究和多倍体育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六倍体和二倍体交杂,得到4倍体,可以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7.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来源于我国不同省份的8个大粒裸燕麦品种进行了核型分析及进化趋势研究,旨在为燕麦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开发利用和良种培育提供细胞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8份大粒裸燕麦材料的核型公式分别为:青莜3号:2n=6x=42=22m+20sm (4SAT);平安莜麦:2n=6x=42=18m+24sm (4SAT);白燕2号:2n=6x=42=18m+24sm (2SAT);花早2号:2n=6x=42=20m+22sm (2SAT);花晚6号:2n=6x=42=14m+28sm (6SAT);晋燕8号:2n=6x=42=22m+20sm (4SAT);宁莜1号:2n=6x=42=16m+26sm (2SAT);定莜6号:2n=6x=42=16m+26sm (4SAT),8个燕麦品种的核型均属于2B型.进行聚类及进化趋势分析发现,白燕2号为最进化的品种,青莜3号为最原始的品种.  相似文献   

8.
从桑芽离体培养应用育种的立场出发,以在试管内培育多倍体桑为目的,在规定浓度的秋水仙碱液和含有秋水仙碱液的MS培养基中接种2倍体和3倍体桑品种的分离芽,根据规定时间浸渍或培养处理。实施这些处理后,对培养而获得的个体,鉴定其形态与染色体数的变异,调查秋水仙碱的处理效果。实验经3次重复后,从处理个体中获得了形态正常,而染色体数为2n=84的6倍体。这些6倍体是岛之内、福岛大叶(都为3×)的离体芽经浸渍或培养所得,都是用MS+BA1mg/1+3%果糖培养基经前培养后,分别进行处理、移植而得。育成个体细胞分裂正常,没有混倍体细胞,但其它的2×,3×品种中的异常个体,在2倍体(2n=28)的正常细胞中混有2n=56(4x)细胞,在3倍体(2n=42)的正常细胞中混有2n=84(6x)的细胞和两者中都混有高倍体细胞的混倍体。这些结果暗示,桑芽离体培养经秋水仙碱处理,能够诱发多倍体。  相似文献   

9.
人工三倍体桑树新品种嘉陵20号的选育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嘉陵 2 0号是用化学诱变与人工杂交相结合的染色体工程育成的人工三倍体桑树新品种 (2n =3x =4 2 )。母本为 792 0 (2n =2x =2 8) ,父本为人工四倍体西庆 4号 (2n =4x =5 6 )。该品种营养生长旺盛 ,枝条直立粗长 ,叶形大 ,叶肉肥厚 ,全年公顷产叶量比对照品种湖桑 32号 (2n =2x =2 8)增加 31 81%。养蚕试验万头蚕产茧层量比对照提高 5 84 % ,4 - 5龄蚕 10 0kg桑叶产茧量比对照提高 7 4 5 %。桑叶 (干物 )蛋白质含量 2 7 5 2 % ,比对照高 4 14百分点 ;可溶性糖含量 5 5 3% ,比对照高 1 0 4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以野生长穗桑(Morus wittiorum Hand-Mazz)多倍体(2n=7x=49)种质资源云7组培苗的不定芽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碱处理一定时间后进行组织培养,观察、鉴定萌发多倍体植株的染色体加倍的效果。不定芽经2 g/L秋水仙碱溶液(以二甲基亚砜作为渗透剂)浸泡2.5 d后,其死亡率为53.76%。以此接近半致死率的诱导条件诱导供试桑树不定芽的染色体加倍,并对其组培苗的腋芽持续多代分离筛选,经过染色体计数观察与流式细胞技术鉴定其倍性,最终得到2株稳定的十四倍体(2n=14x=98)长穂桑植株。诱变植株移栽至室外环境后生长状态良好,由此实现了对野生长穂桑种质资源染色体的人工加倍。  相似文献   

11.
1.本文研究了四川省桑树品种资源163份材料染色体的倍数性,发现其中三倍体13个,四倍体2个,六倍体12个,八倍体1个,其余135个为二倍体。 2.在163份材料中,栽培型119个,野生型44个,栽培型中三倍体6个,其余113个皆为二倍体。野生型中三倍体7个,四倍体2个,六信体12个,八倍体1个。多倍体数占野生型总数的一半。表明野生型中有极为丰富的多倍体。 3.在已进行分类鉴定的104份材料中,分属桑树8个种。在不同种群中多倍体数量和倍性均有很大差异,华桑中发现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六倍体,八倍体,倍性丰富。在蒙桑和鬼桑中有六倍体,为首次报道。在园叶桑、鸡桑、白桑中有三倍体。 4.多倍体研究在研究桑树起源,分化,遗传育种上具有重要价值。四川省桑树野生资源中,倍性极为丰富,表明四川省在桑树起源研究上有重要地位。多倍体具有许多特殊优良性状。多倍体育种是现代桑树育种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桑树不同倍数体间形态学与组织学差异的比较研究(英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 2倍体、3倍体和 4倍体桑树的形态学和组织学差异进行了研究 ,测定了不同倍数性桑树的单条长度、株条长度、单叶重、单叶面积和气孔的叶绿体数。结果表明 ,所有这些数量性状在不同倍数性间都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单条长与株条长度为 3x >2x >4x,单叶重 ,叶面积和叶绿体数为 4x >3x >2x。此特征可以作为多倍体育种程序中初始阶段鉴别与筛选不同倍数体的辅助指标。研究还表明 ,3倍体有着优良的经济性状 ,由两种杂交组合培育的三倍体中 ,平均单条长 2x♀× 4x 显著长于 4x♀× 2x ;从 2倍体杂种实生苗诱导的 4倍体比 2倍体无性系诱导的 4倍体有更好的经济性状。  相似文献   

13.
采用火焰于燥、Giemsa染色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桑属的育104号(白桑)、沙2(广东桑)、强兵(瑞穗桑)、雅安7号(鸡桑)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沙2、育104号的核型公式是2n=2x=28=24m+4sm,强兵的核型公式是2n=2x=28=26m+2sm;雅安7号的核型公式为2n=3x=42=39m+3sm.育104号与沙2的核型相近.可归为同一类,强兵和雅安7号属于另一类.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不同地区罂粟的核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不同地区生境条件下的罂粟生态型的染色体核型变化,利用普通压片法对来自中国5个省(市)的10份罂粟材料染色体数与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来源的罂粟材料可分为白花1号和白花2号2个生态型,染色体倍性均为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2x=22条,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IRL)为2L+3M2+5M1+1S;白花1号的核型公式是K(2n) =2x=22=18sm+4st,平均核型不对称系数(Ask)为72.04%,核型分类标准属于4A型;白花2号的核型公式是K(2n)=2x=22=16sm+6st,平均核型不对称系数为73.00%,核型分类标准属于4B型;不同地区的白花1号和白花2号的核型均为极不对称型,但核型发生了多样性变化。  相似文献   

15.
二倍体和四倍体新麦草细胞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蒙农四号新麦草二倍体和四倍体的细胞学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四倍体蒙农四号新麦草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8(2n=4x=28),二倍体为14(2n=2x=14);四倍体植株叶片的长、宽较二倍体有所增加;四倍体植株的气孔增大,气孔密度和表皮毛密度减小且均与二倍体植株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两种倍性植株的气孔大小、密度及表皮毛密度间均存在变异,其中变异幅度最小的是上表皮气孔长(6.57%),变异幅度最大的是下表皮毛密度(17.58%)。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野生桑染色体倍数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酸解法去壁染色压片法 ,对贵州 117份野生桑种质资源进行了染色体倍数性研究。结果为 :二倍体 (2 n=2× =2 8) 6 2份 ;六倍体 (2 n=6× =84 ) 4 2份 ;混倍体 (二倍体与六倍体 )13份。简析了野生桑多倍体的形成及用途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番红花根尖细胞进行染色体常规制片,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显示,番红花为2倍体(2n=2x=24)植物,核型公式为K(2n)=2x=24=2t+2st+8sm+12m,其中,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6对,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4对,近端着丝粒染色体(st)1对,端着丝粒染色体(t)1对.核型类型为2B,并且倍性不是...  相似文献   

18.
以不同类型的桑树特异种质资源的冬芽为材料,分别在含有不同种类生长调节剂及添加量的培养基中培养诱导桑树再生植株,考察桑树特异种质资源利用冬芽培养再生植株的可行性,筛选适宜的生长调节剂及其用量。结果表明:供试桑树种质资源的冬芽在不添加生长调节剂的培养基中外植体停止生长,添加生长激素TDZ能较好地诱导和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与生长,但会抑制生长芽的再生长,而添加细胞分裂素6-BA能促进冬芽的再生,且添加3.0 mg/L 6-BA的培养基中冬芽再生率显著高于添加1.0 mg/L 6-BA的培养基;8份桑树种质资源的冬芽在含3.0 mg/L 6-BA的改良培养基中培养,新疆药桑和小花叶皮桑的丛生芽诱导率最高,其冬芽的再生率均为66.7%,滇桑次之,再生率为55.5%,天目山桑和斯里兰卡的再生率分别为40.0%和25.0%;5份桑树种质资源的冬芽再生组培苗转移至生根培养基中培养1个月后,只有滇桑和新疆药桑分别诱导出再生根系(诱导率为分别为20.0%、14.3%)后移栽成活。研究结果初步显示,离体组织再生培养是保存和利用天然22倍体新疆药桑、渐危种滇桑等珍稀桑树种质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以白鹤芋(Spathiphyllum floribundum)‘Mojo’品种的组培苗根尖为试验材料,采用常规压片法,比较不同取材时间、预处理方法对染色体制片的影响,并对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于08:45-09:15取材,用0.002 mol·L-18-羟基喹啉或0.07mmol·L-1放线菌酮预处理4h所得的染色体制片效果最佳。白鹤芋的染色体数目为2n=2x=30,为二倍体,‘Mojo’品种有B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30=20m+6m(SAT)+2sm+2sm(SAT)(B染色体),其中3号和8号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其余的染色体都是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3号、4号、6号和9号的染色体具随体。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比为1.73;核型属2A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6.37%。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选用四倍体湖桑197号(2n=56)为母本,二倍体的桐乡青(2n=20)和新一之濑(2n=28)二个桑品种的混合花粉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育成了三倍体桑(2n=3x=42)二个单株,经体细胞染色体镜检,染色体数为42,形态上观察,花而不实,高度不孕,显示出典型的三倍体桑特征。这二个单株暂定名为杭临桑1号和杭临桑2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