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提高黑木耳的选种效率,利用TTC-脱氢酶还原法检测黑木耳菌丝活力,并利用液体深层培养和栽培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TTC试验结论与液体深层培养试验和栽培试验结论一致,试验表明M10菌株细胞活力最强,M14菌株细胞活力最弱,证明了TTC试验结论的可靠性,此方法可在室内快速检测黑木耳菌丝活力。  相似文献   

2.
王爱仙  巫仁高  邓文明  胡蕾 《食用菌》2010,32(3):22-22,24
当前南方袋料栽培黑木耳生产中,采用的黑木耳菌株存在抗杂能力差,菌丝活力弱,栽培制袋污染率高,遇高温多雨天气易发生流耳烂袋等问题,从而制约了南方区域黑木耳袋料栽培的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选育出适应南方地区栽培的黑木耳袋料栽培新菌株。笔者采集逆环境中生长良好的野生黑木耳并加以驯化,获得了2株野生驯化菌株,经出菇试验,  相似文献   

3.
研究浓度为0.5 g/L的4种盐Zn(CH_3COO)_2、CuSO_4、FeSO_4、CaCl_2对5个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菌株菌丝生长速度、生物量、酪氨酸酶活力、黑色素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Zn(CH_3COO)_2与CuSO_4抑制黑木耳菌株菌丝的生长;CaCl_2可增加发酵过程中5个菌株的生物量;4种盐均可增加黑木耳菌株青瑞、青灰小碗发酵过程中酪氨酸酶活力,Zn(CH_3COO)_2抑制菌株黑旺十三发酵过程中酪氨酸酶活力,CuSO_4与CaCl_2抑制菌株波密发酵过程中酪氨酸酶活力;Zn(CH_3COO)_2与CaCl_2可增加5个黑木耳菌株的黑色素产量。  相似文献   

4.
以黑木耳(Auricularia heimuer)菌株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温度下黑木耳菌株菌丝生长速率,确定黑木耳培养最适温度;探究不同温度和时间高温胁迫后菌丝恢复生长情况,以确定黑木耳高温胁迫最适条件.结果发现,黑木耳最适培养温度为30℃,高温胁迫最适条件为44℃处理2 h;在此最适高温胁迫条件下研究黑木耳菌丝恢复生...  相似文献   

5.
黑木耳是我国传统的珍贵食用菌和出口产品,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黑木耳以往一直采用段木栽培,由于木材资源的消耗和生态林保护的需要,代料栽培已成为黑木耳生产的主要方式。近年来,浙江龙泉、云和,福建南平、古田、莆田等南方区域袋栽黑木耳迅速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目前生产上使用的主栽菌株新科1号、Au139等因菌丝活力较弱,抗霉菌能力差,不耐高温等,在栽培过程中易受霉菌感染而发生流耳、烂袋等问题。我们通过采集在恶劣环境条件(连续雨天、高温高湿等恶劣气候)下生长良好的野生黑木耳,对其进行分离、驯化、活力比较试验,活性酶、DNA指纹测定及出菇试验等,选育出黑木耳新菌株Au053(自编菌号)。该菌株表现出菌丝萌发、定植快,制袋污染率低,遇高温高湿连续阴雨天气不易流耳、烂袋等特性。1菌株特性Au053属中温偏高型菌株。子实体呈不规则朵状或片状,多皱缩,耳片柔软,耳面疏生短绒毛,鲜耳红褐色或褐色(图1),干耳黑色或暗褐色,口感胶柔滑润。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5~29℃,出耳最适温度22~25℃,32℃时也能正常出耳,出耳温度及耐高温温度比主栽菌株高2~3℃。菌丝走速后期略慢于主栽品种,走满袋时间较主栽品种长5~7天。接种后萌...  相似文献   

6.
在黑龙江省黑木耳优良品种春季选育的基础上对10个野生黑木耳菌株和24个栽培菌株进行了秋季栽培比较试验。结果从10株野生菌株中筛选出2个较优菌株A15和A6;从24个栽培菌株中筛选出7个较优菌株M4,M14,M8,M15,M25,M3和M37。  相似文献   

7.
《食用菌》2020,(5)
为了筛选耐高温黑木耳菌株,研究从酶学方面研究黑木耳菌株适应高温胁迫的能力。将两个黑木耳菌株(DH2、10号)培养7 d后菌丝44℃热激4 h,考察热激前后黑木耳菌丝体保护酶活性变化。结果发现44℃热激4 h后较耐受高温的黑木耳菌株DH2菌丝体SOD活性、CAT活性迅速升高,POD活性、MDA含量在菌丝恢复时升高;不耐受高温的黑木耳菌株10号菌丝体POD活性、SOD活性、CAT活性、MDA含量迅速升高,在菌丝恢复时降低。因此,高温胁迫下不同黑木耳菌株菌丝保护酶活性变化趋势不同,可能与菌丝体高温耐受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对保藏了21年的3个黑木耳菌株进行菌丝形态、菌株酶活力及菌株遗传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保藏菌株经CPDA培养活化后,保藏21年菌丝生长速度与4℃保藏菌丝生长速度无差别;酶活性与4℃保藏菌种比较有一定的差别,不同菌株反映不同;酯酶同工酶研究表明不同方法保藏的菌株,其同工酶酶谱基本谱带无改变,但特征性谱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食用菌》2019,(6)
为筛选适合商洛市当地袋料栽培的抗杂、抗逆、肉厚色深、优质高产的黑木耳优良菌株,引进7个黑木耳菌株进行袋栽比较试验。结果:综合供试黑木耳菌株菌丝生长,抗杂性,耳基形成早晚,抗逆性,黑木耳产量和商品质量,并结合商洛气候因素,得出黑威15、黑威单片、黑威半筋、西乡2号四个菌株综合性状优良;四菌株为中熟,单片耳,肉厚色深,抗杂抗逆性好,优质高产,可作为商洛市袋料栽培主推黑木耳菌株。  相似文献   

10.
温度是影响黑木耳菌丝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适宜温度下,黑木耳菌丝生长迅速、健壮,抗逆性强。据报道,黑木耳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0~32℃,33℃以上对菌丝生长不利。也有报道,最适温度为24~32℃,达38℃菌丝即受到抑制。此外,还有不同温度的报道资料,不一一列出了。我们于1984年7、8月,在一间西晒的小房里栽培黑木耳,白天温度达35℃以上,菌丝生长仍然良好,9月中旬正常出耳。本文叙述了该菌株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菌丝的生长情况。供试菌种引自湖南益阳县微生物所的黑木耳7号菌株。试验采用直径9厘米的培养皿,装棉籽壳培养基30克(含水量60%),经20磅/cm~2灭菌1小  相似文献   

11.
目前关于黑木耳菌丝退化的机制尚不清楚,试验通过测定黑木耳老化过程中胞外酶活力的变化进行探究。结果表明,随着老化处理时间的不断延长,滤纸酶、半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漆酶、果胶酶、淀粉酶、总蛋白酶的活力均呈下降趋势,纤维二糖酶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胞外酶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探究黑木耳菌丝老化生理及机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20个(M1~M20)黑木耳菌株为试材,采用拮抗试验和酯酶同工酶试验分析了其遗传多样性,以期为辽宁黑木耳的亲缘关系和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试验共检出迁移率不同的谱带21条,20个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060~1.000。当遗传相异系数为0.50时,供试菌株被聚成3个类群,M1和M9自成一类,其余为第三类。说明绝大多数黑木耳菌株亲缘关系很近,且聚类分析结果与形态观察及拮抗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共在西藏林芝地区的20个不同地点采集到20株优良野生黑木耳菌株,然后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通过常规筛选程序进行菌种筛选,以期得到适合当地栽培出耳的优良黑木耳菌株。结果表明,20株试验菌株中X6菌株的母种、原种及栽培种中菌丝的生长速度、抗污染能力和长势等均优于其他试验菌株与对照菌株,然后通过栽培试验和商品性能分析,确定X6为优良菌株。最后通过rDNA的ITS序列对筛选所得菌株进分子生物学鉴定,ITS基因序列比对表明,X6菌株为木耳属黑木耳种。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壳寡糖对黑木耳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低浓度的壳寡糖对黑木耳的菌丝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可明显缩短菌丝萌发及满袋时间,同时可显著提高黑木耳菌丝生长过程中纤维素酶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为考察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在固体培养基质中菌丝生物量,以液体培养的纯菌丝为标准,用抗羊肚菌菌丝抗原的鼠源单克隆抗体(C6A8)及兔源多抗(TM02)建立了羊肚菌菌丝生物量的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双抗体夹心检测法.该方法检测羊肚菌菌丝生物量的线性范围为2.58×102~6.6×104 mg/L,线性回归方程为y=0.0949X-0.0338,R2=0.9943;不同抗原浓度实验反应证明方法具有很好的重现性;这个方法用于黑脉羊肚菌(M.angusticeps)、尖顶羊肚菌(M.conica)、宽圆羊肚菌(M.rotunda)、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金顶侧耳(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的反应结果显示方法对羊肚菌属的供试菌株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其它种类的供试菌株不能引发特异的免疫反应.按照方法检测野生羊肚菌(M.esculenta)子实体周围土样,结果土壤基质中羊肚菌菌丝含量为0.75 mg/g.  相似文献   

16.
以秦巴山区黑木耳菌株‘神农A8’为试材,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设计对黑木耳液体种培养基进行响应面优化。结果表明:黑木耳液体种培养基最佳碳源、氮源分别是葡萄糖、牛肉粉,葡萄糖浓度、牛肉粉浓度以及KH2PO4浓度对菌丝生物量影响较大,优化得到黑木耳液体种培养基的配方是2.16%葡萄糖、0.48%牛肉粉、15%马铃薯、0.33%KH2PO4、0.1%MgSO4·7H2O,菌丝生物量的预测值为11.11g/L,采用上述优化的黑木耳液体种培养基进行验证性试验,测得菌丝生物量为11.37g/L,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2.34%。因此,说明响应面法优化黑木耳液体种培养基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以辽宁省主栽的9个黑木耳菌株为材料,通过耐高温培养试验,比较了供试菌株的耐高温能力。结果表明:经45℃高温培养8 h后,试验菌株菌丝均不能恢复生长,经42℃高温培养8 h后,只有黑29和纯黑山可恢复正常生长,长势强,菌丝浓白、细密、健壮,但菌落有较明显高温抑制圈,其他菌株菌丝不生长或出现了不同的衰老变化。黑29和纯黑山在南方地区也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采集到的61株野生黑木耳菌株中筛选出一株产量和质量皆优良的菌株。方法:按常规育种程序进行筛选。结果:N56号菌株的纤维素酶活力为4 633 U/g,生物学效率为93.7%,产量为42 g±5 g/袋,菌丝生长速度为5.4 mm/d,远远高于对照菌株黑微29。结论:N56号菌株的各方面性状皆优于对照株黑微29,可作为产业化开发的母种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8个羊肚菌不同菌株间的拮抗性、菌丝体生长特性及菌核形成试验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羊肚菌不同菌株间的差异属于种类或地理分布差异,其导致了生物学特性和外形上的差别。美味羊肚菌菌株M918与尖顶羊肚菌菌株M928亲缘关系及生物学特性相近,M316、M318、M320、M326各有差异。菌株M918、M928的菌丝生长速度及浓密程度明显优于其它菌株,生长旺盛,抗杂能力强,日平均生长速度可达1cm·d-1,是一种菌丝生长较快、菌核形成较多的羊肚菌优良品种,适宜羊肚菌人工栽培和营养菌丝发酵使用的菌种。  相似文献   

20.
用平板、空试管、断培养基等方法培养羊肚菌菌丝,在显微镜下原位直接观察菌丝间的融合和非融合现象。观察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梯棱羊肚菌M. importuna、七妹羊肚菌M. septimelata、Mel-21和秋天羊肚菌M. galilaea、Mes-16、Mes-19、Mes-20、Mes-21等9个物种,共100多个菌株菌丝间2 000多个接触点;并历经6年时间,用300多个菌株在国内外100多个地点超过500公顷面积进行出菇试验。结果发现:同一单孢菌株的菌丝分枝间有少量部位的可自体融合,融合点不产生新的分枝菌丝;同一物种的不同单孢菌株间菌丝不融合,同一物种的多孢菌株培养物内部相互不融合;不同物种间的菌丝都不融合;不融合的菌丝接触点出现Ⅱ型、X型、Y型、T型、π型等状况交叉而过,细胞接触而不融合;未见菌丝间的有性融合;菌丝接触后出现死亡、缠绕、卷曲、打结、膨大等现象;羊肚菌菌丝体纯培养物可以形成分生孢子和菌核。出菇试验结果表明,腐生型羊肚菌物种的出菇率,超过200个单孢菌株100%,超过100个多孢菌株100%,超过50个纯组织分离物小于50%,超过30个组孢混合菌株小于50%;出菇菌株在形态和产量有显著差异。共生型羊肚菌的菌种都不出菇。能出菇的同一物种的多孢菌株出菇后表现出子实体形态多样性,不同物种混合播种后出菇的子实体为原来物种的形态特征。结论:羊肚菌单孢培养物菌丝间不发生有性融合,单个孢子自身可孕,完全能够单孢出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