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经过4个世代的选育,淮猪新品系I系生长性状均达到或超过了选育目标,日增重、活体背膘及料肉比基本达到稳定状态。25~90kg日增重四世代(699.66g/d)比零世代(670.00g/c)提高了近30g;达90kg体重活体校正背膘厚,四世代(12.64mm)比零世代(13.77mm)降低1.13mm;料肉比四世代(2.97:1)与零世代(3.06:1)差异不显著,但基本稳定在3.00:1左右。淮猪新品系I系在生长性能方面的选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作者研究了豫农白猪Ⅱ系的肥育和肉质性状。研究结果表明,经过4个世代的选育,豫农白猪Ⅱ系种猪日增重、活体背膘厚、料肉比分别从零世代的699.49g、12.10mm、2.79提高到四世代的763.90g、8.47mm、2.71;分别提高64.41g、-3.63mm、-0.07;胴体分析结果表明,胴体瘦肉率、眼肌面积、胴体6~7肋间膘厚分别由零世代的61.93%、38.75cm^2、2.29cm,提高到四世代的66.14%、44.03cm^2、1.41cm,分别提高4.21%、5.28cm^2、-0.88cm。肉质性状方面,除系水力由82.98%提高到84.96%外,肉色、pH、大理石纹四世代分别为6.05、3.20、3.13,与零世代相比略有下降,但仍属正常。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ECI1基因多态性与背膘厚性状的遗传关系,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286头淮猪新品系Ⅱ系Ⅱ世代个体ECI1基因的遗传变异,统计分析ECI1基因型与背膘厚性状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培育中的淮猪新品系猪群中存在丰富的ECI1基因多态性,CC型个体的活体背膘厚显著高于TT型个体(P0.01),TC型个体处于中间。该研究进一步验证了ECI1基因对淮猪新品系育肥性状的影响效应,为ECI1基因作为淮猪新品系的分子遗传标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嘉兴黑猪新品系选育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嘉兴黑猪新品系是以优良地方品种嘉兴黑猪为基本育种素材,导入18.75%外来瘦肉型公猪血缘,采用现代遗传育种学原理,经过10多年的精心培育而成.尤其是经过"九五"期间6年5个世代系统严格选育,其主要经济性状均已达到或超过育种目标.初产母猪头胎平均产仔数11.27头,产活仔10.86头,经产母猪平均产仔数达14.36头;纯种猪肥育期(25~75kg)日增重493 g,料重比3.36;75 kg屠宰胴体瘦肉率52.1%,平均背膘厚2.75 cm.以新品系猪为母本,用长白公猪、大约克公猪、皮特兰公猪进行二元杂交,3个杂交组合肥育期(25~90 kg)平均日增重587 g,料重比为3.29;90kg屠宰平均胴体瘦肉率为55.5%,屠宰率72.17%,平均背膘厚为3.04 cm,其生产水平达到了"二洋一土"杜长嘉三元杂种猪的水平.筛选出的最优杂交组合长白猪×新品系,日增重634 g,料重比3.07,胴体瘦肉率55.4%,是一个较理想的高产、优质杂交组合,值得生产上大力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5.
永新加系种猪选育与配套组合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经6世代选育,大约克体重达100kg背膘厚为12.7mm,30~100kg平均日增重841g,料重比2.4,体重达100kg的校正日龄为159d,经产母猪窝均产仔数11.4头,窝均产活仔数10.8头;长白体重达100kg的背膘厚为12.5mm,30~100kg的平均日增重为821g,料重比2.4,体重达100kg的校正日龄为161d,经产母猪窝均产仔数10.3头,窝均产活仔数9.9头;杜洛克体重达100kg的背膘厚12.5mm,30~100kg平均日增重844g,料重比2.3,体重达100kg的校正日龄为162d,经产母猪窝均产仔数10.2头,窝均产活仔数8.5头。3个品种胴体瘦肉率在65%以上。加系种猪适应强,在广西高温高湿条件下具有较强优势,其体形好,四肢粗壮,后躯丰满,繁殖力强,生长快,耗料低,健康程度高,肉质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以淮猪新品系Ⅱ系一世代(190头)、二世代(244头)为试验材料,采用PCR-RFLP方法分别检测IGF-1基因的HhaⅠ酶切位点、Pit-1基因的RsaⅠ酶切位点的多态性,并与生长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0~90kg平均日增重、达90kg校正日龄在一世代、二世代、两个世代合并中,IGF-1基因的AA型个体均有优于AB、BB型个体的趋势,但差异都不显著(P>0.05);Pit-1基因的DD型个体均有优于CD、CC型个体的趋势,但差异都不显著(P>0.05)。虽然IGF-1基因、Pit-1基因的不同基因型个体在一世代、二世代的达90kg校正背膘厚的趋势不一致,但是在两个世代合并中以IGF-1基因的AA型个体、Pit-1基因的DD型个体最薄,但差异不显著(P>0.05)。若将IGF-1基因、Pit-1基因作为生长性状的遗传标记用于淮猪新品系的选育,需要在淮猪新品系Ⅱ系后续世代中扩大样本含量并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7.
《养猪》2016,(4)
为测定新美系猪生长肥育性能,试验选择生长发育正常、体重33.77 kg左右、系谱档案完整的新美系长白、大白、杜洛克和巴克夏母猪各12头,按品系分4栏饲养。预试期7 d,正试期83 d。试验期间,各品系猪饲喂相同营养水平饲粮(前期消化能13.58 MJ/kg,粗蛋白质16.07%;后期消化能13.40 MJ/kg,粗蛋白质14.66%),饲养试验结束时用B超测定试猪活体背膘厚。结果表明,试验全期,日增重,大白猪最高为780.12 g,巴克夏猪最低为702.93 g,大白猪日增重比巴克夏猪日增重显著高10.98%;料重比,大白猪最低为2.54,巴克夏猪最高为2.96;达100 kg体重日龄,长白猪、杜洛克猪和巴克夏猪分别比大白猪(164.02 d)多1.05 d、2.4 d和4.03 d,但各品系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达100 kg体重背膘厚杜洛克猪最低为10.72 mm,巴克夏猪最高为12.44 mm,但各品系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在该试验条件下,新美系长白猪和大白猪的生长肥育性能较好,杜洛克猪次之,巴克夏猪较差。  相似文献   

8.
作者研究了豫农白猪 系的肥育和肉质性状。研究结果表明 ,经过 4个世代的选育 ,豫农白猪 系种猪日增重、活体背膘厚、料肉比分别从零世代的 6 99.4 9g、12 .10 m m、2 .79提高到四世代的 76 3.90 g、8.4 7mm、2 .71;分别提高 6 4 .4 1g、- 3.6 3mm、- 0 .0 7;胴体分析结果表明 ,胴体瘦肉率、眼肌面积、胴体 6~ 7肋间膘厚分别由零世代的 6 1.93%、38.75 cm2 、2 .2 9cm,提高到四世代的 6 6 .14 %、4 4 .0 3cm2 、1.4 1cm,分别提高 4 .2 1%、5 .2 8cm2 、- 0 .88cm。肉质性状方面 ,除系水力由82 .98%提高到 84 .96 %外 ,肉色、p H、大理石纹四世代分别为 6 .0 5、3.2 0、3.13,与零世代相比略有下降 ,但仍属正常。  相似文献   

9.
抗仔猪断奶前腹泻猪专门化新品系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江西农业大学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仔猪断奶前腹泻(ETECF4ac)抗病基因育种技术”结合常规育种技术,历时6 年培育了BN101系、BN102 系和BN103 系3 个抗仔猪断奶前腹泻基因(MUC13 基因)抗性型(GG)纯合的瘦肉型抗仔猪断奶前大肠杆菌(ETEC)F4ac 腹泻猪专门化新品系。3 个新品系仔猪断奶前腹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未经选育群体,且其生长、繁殖、产肉以及体型外貌等性状均表现优良,达100 kg 平均日龄分别为155.43 d、158.21 d 和159.27 d,100 kg 体重平均活体背膘厚分别为:8.96 mm、9.47 mm 和9.52 mm,经产母猪平均总产仔数分别为:10.43 头、12.31 头和12.79 头,料肉比分别为:2.38、2.44 和2.48,且变异系数都在10% 以下。这些专门化新品系的成功培育实现了我国抗病种猪培育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0.
彭兴  赵云翔  李私丞  江威  朱琳  郑伟 《猪业科学》2019,36(9):108-109
扬翔华系杜洛克是以美系杜洛克和丹系杜洛克为育种素材,通过多个世代持续选育而成的一个瘦肉型猪专门化品系。该研究以扬翔华系杜洛克7个不同世代后备猪为对象,针对其生长性状的选育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扬翔华系杜洛克后备公、母猪从第5世代开始,后面3个世代生长速度均显著优于前面各世代(P 0.05),且第7世代后备公、母猪校正115 kg体重日龄分别达到了166.28 d和171.36 d,均显著快于0世代(P 0.05)。后备公、母猪在校正115 kg体重日龄方面的平均世代改良比例分别达到了1.76%和1.72%。在校正115 kg体重背膘厚方面,扬翔华系杜洛克后备公、母猪平均世代改良比例分别达到了1.77%和2.44%。扬翔华系杜洛克在校正115 kg体重日龄及校正115 kg体重背膘厚方面取得较大遗传改良。扬翔华系杜洛克公、母猪达115 kg体重日龄平均每个世代减少2.69 d和2.49 d,115 kg体重背膘厚平均每个世代降低0.15 mm和0.20 mm。文章主要总结了扬翔华系杜洛克猪专门化品系生长性状选育的阶段性成果,为后续研究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湘沙猪配套系以地方良种沙子岭猪和引进品种巴克夏、大白猪为育种素材,经过5个世代的持续选育,分别育成XS1系(终端父本)、XS2系(母系父本)、XS3系(母系母本)3个专门化品系。各专门化品系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育种目标,遗传稳定。XS1系初产总仔数10.7头,产活仔数10.3头;经产总产仔数11.8头,产活仔数11.4头;公猪达100 kg日龄165.4 d,背膘厚9.9 mm;母猪达100 kg日龄166.5 d,背膘厚10.8 mm。XS2系初产总仔数10.0头,产活仔数9.5头;经产总产仔数10.2头,产活仔数9.8头;公猪达100 kg日龄168.8 d,背膘厚12.5 mm;母猪达100 kg日龄169.7 d,背膘厚13.5 mm。XS3系初产总仔数10.2头,产活仔数9.4头;经产总产仔数11.1头,产活仔数10.3头;公猪达50 kg日龄193.9 d,背膘厚15.6 mm;母猪达50 kg日龄185.7 d,背膘厚17.9 mm。配套系父母代总产仔数12.4头,产活仔数11.9头。配套系商品猪30~100 kg期间平均日增重832.44 g,料重比3.16;100.6 kg屠宰,屠宰率73.0%,胴体瘦肉率58.2%,系水力93.26%,肌内脂肪含量2.9%,肉质优良,市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2.
桑梓湖长白猪新品系以新丹系和原有老丹系长白为材料,全年实行大群测定,运用Blup育种软件选育,经过1997~2001年共5年四个世代的测定与选择,其主要经济性状已达到了育种目标。初产母猪平均产仔数(10.82±0.97)头,经产母猪平均产仔数(11.58±0.84)头,长白公猪达100kg日龄(158.9±8.2)天,30~100kg日增重(868.8±87.5)克,料重比2.25±0.11,校正100kg背膘(1.32±0.18)厘米,长白母猪100kg日龄(157.3±6.82)天,30~100kg日增重(841.1±80.7)克,料重比2.39±0.16,校正100kg背膘(1.35±0.19)厘米。运用BLUP分析五年选育累计,日龄缩短3.52天,背膘降低2.02毫米。长白眼肌面积(48.98±3.73)厘米2,胴体瘦肉率69.05%,且氟烷基因阴性,肉质优良;长大日增重达855.2g,达100kg日龄163.1天,达100kg背膘厚1.51cm,窝产仔数11.32头。用地方改良品种作母本,桑梓湖长白做父本,日增重提高61克,背膘下降0.56厘米,活体估测瘦肉率上升10.11%,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近五年来在选育同时,共向社会提供种猪19549头,其中长白原种3611头,商品猪3.1万头,创利1109万元,创社会效益1.96亿元。  相似文献   

13.
经过五个世代的选育,大白猪的主要性状均达到或超过了选育目标,公母猪的30-90kg日增重平均每个世代分别提高9.3g和29.0g,达90kg 体重平均前膘厚平均每个世代分别降低0.8mm和1.0mm,综合选择指数分别比零世代提高了12.9和20.2。选育后的大白猪生长快,瘦肉率高,繁殖性能好,肉质优良,遗传稳定,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14.
杜洛克猪专门化品系是以丹系杜洛克为育种素材,采用不完全闭锁的群体继代选育法,运用最佳线性无偏估计(BLUP)法、综合选择指数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等育种新方法,主选日增重和活体背膘厚等性状。经5个世代选育,产仔数达10.48头,产活仔数9.85头;肥育期日增重831g,料重比2.55:1,活体背膘厚11.83mm;瘦肉率69.5%,肌内脂肪为2.95%,主选性状全面达到或超过育种目标,成功培育了一个高性能的专门化父本新品系(ZFD系)。  相似文献   

15.
滇陆新品系猪选育属云南省“八五”、“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由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主持,陆良县畜牧食品局、县种猪试验场合作攻关,运用现代遗传育种理论,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历时7年,完成了滇陆系0~5世代选育.5世代初产11头,经产12.54头;达90kg体重日龄184d;日增重640g;料比3.25:1;瘦肉率51.25%.与大约克杂交,杂种优势显著.杂优肉猪体重达90kg日龄151d,料比3.21:1,日增重842g,瘦肉率57.45%,且肉质优良.  相似文献   

16.
刘志武  闻殿英 《养猪》1992,(4):13-14
黑花猪瘦肉系的选育从1980年组成基础群后,到1992年已进行了五个世代,截止1991年零——四世代的选育结果表明:初产猪的产仔数,育肥猪达90.00千克体重的日龄、日增重、肉料比、瘦肉率、平均背膘厚、分别由零世代的7.83头,240.5天,565.00克,4.69、47.33%,3.44厘米提高到8.22头,204.9天,614.22克,3.02、53.64%和2.77厘米,与引进的瘦肉型公猪杂交有明显的杂交优势,深受用户欢迎。除世代选育核心群外,世代猪已推广到齐齐哈尔市郊区讷河、克东、拜泉等所属重点县。大庆油田、双河农场、花园农场、扎兰屯市、安达市等市、县,场基础母猪饲养量近  相似文献   

17.
利用MUC13抗病基因育种新技术,培育出三个抗大肠杆菌(ETEC)F4ac仔猪断奶前腹泻猪专门化新品系.在此基础上,通过配合力杂交试验,筛选出最佳杂交组合方式,形成邦农Ⅰ号(BN Ⅰ号)猪配套系.BN Ⅰ号猪配套系商品肉猪不仅具有高效的抗仔猪断奶前ETEC F4ac腹泻特性,且表现出优异的生长和产肉性能,商品猪BN301达100 kg体重校正日龄为157.56 d,100 kg体重活体校正背膘厚为11.17 mm,30~100 kg日增重为892.59 g,料肉比为2.37,屠宰率为76.68%,胴体瘦肉率为65.83%,肌内脂肪含量2.39%,变异系数在10%以内,群体整齐度好,具备较高的综合经济效益和推广价值,在前期已得到较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8.
选择0-4世代约90 kg的淮猪新品系I系进行胴体及肉质测定.结果显示,经过世代选育,4世代瘦肉率基本稳定在63%;腿臀比例,1、2、3、4世代间差异不显著;三点平均背膘厚3、4世代基本在18~19 mm;肉色、大理石纹各世代间差异不显著;4世代滴水损失最小为2.10%;2、3、4世代的拿破率均高于1世代;肌内脂肪,至4世代时已基本稳定在2.90%左右.  相似文献   

19.
杜洛克猪专门化品系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洛克猪专门化品系是以丹系杜洛克为育种素材,采用不完全闲锁的群体继代选育法,运用最佳线性无偏估计(BLUP)法、综合选择指数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等育种新方法,主选日增重和活体背膘厚等性状。经5个世代选育,产仔数达10.48头,产活仔数9.85头;肥育期日增重831g,料重比2.55:1,活体背膘厚11.83mm;瘦肉率69.5%,肌内脂肪为2.95%,主选性状全面达到或超过育种目标,成功培育了一个高性能的专门化父本新品系(ZFD系)。  相似文献   

20.
为充分利用地方猪种资源,培育优质、高效的专门化母本新品系,以长白猪、梅山猪、通城猪和湖北白猪为遗传资源,进行了湖北白猪新品系的选育。经过6个世代持续选育,各品种在品系的血统比例分别为45.15%、23.39%、7.08%和24.38%。湖北白猪优质系初产母猪产仔数达12.13头/窝,经产母猪达13.52头/窝,经产母猪产活仔数12.74头/窝;肥育期平均日增重达到621.39 g,达90 kg体重日龄为179.26 d,料重比3.15。90 kg体重阶段屠宰率为74.96%,屠体背膘厚为2.64cm,瘦肉率为58.69%,眼肌面积为38.02 cm2,肌内脂肪含量3.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