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9 毫秒
1.
为明确农牧一体化生产模式下农田生态系统生产潜力及可利用生产资源特征,采用对比方法开展农牧一体化生产和常规模式生产研究。结果表明:1)放牧前,玉米田养鹅(raising geese in cornfields, RGICF)处理杂草总密度是对照(CK)的1.41倍,杂草地上生物量是CK的1.68倍;放牧后,RGICF处理和CK的杂草总密度和地上生物量均降低,其中RGICF处理下降幅度大于CK,农牧一体化生产提高了系统杂草群落的生产力。2)RGICF处理的杂草生物多样性均高于CK,说明农牧一体化生产维持了较高的生物多样性。3)与CK相比,RGICF处理的玉米植株总体生长状况低于CK,其玉米资源量也低于CK,其中玉米产量减产8.22%,但其养鹅收益足以补偿减产损失,经济效益显著高于CK,而且RGICF处理还可产生4 836.75 kg/hm~2有机肥(鹅粪和牛粪)用于还田。说明农牧一体化生产在维持较高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产生了更多的可利用资源,这为农田生产力提升和生产效益倍增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农牧一体化"下玉米田杂草多样性及玉米生长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农牧一体化和传统种植方式下玉米( Zea mays)田间杂草群落结构、玉米性状特征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放牧前后各杂草群落中杂草种类、功能类群、生物多样性指数,并对比研究各处理下玉米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从田间杂草群落结构来看,放牧前农牧一体化处理田间杂草7种,对照12种,农牧一体化处理的杂草总密度是对照的2.20倍,处理间杂草总密度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 P <0.05),农牧一体化处理的杂草优势种单一且多度分配比例大;放牧后,农牧一体化处理和对照的物种数较放牧前分别减少了4和6种,农牧一体化处理的杂草总密度是对照的3.44倍,处理间杂草总密度在统计学上差异仍显著( P <0.05),对照的优势种单一且多度分配比例大.从杂草功能类群结构来看,放牧前各处理双子叶一年生或越年生被子植物杂草功能类群占据较大优势,且放牧后其多度分配比例均有所提高.从杂草群落生产力来看,放牧前后农牧一体化处理生物量分别是对照处理的5.42倍和4.79倍,处理间生物量在统计学上差异极显著( P<0.01).从杂草群落多样性来看,放牧前农牧一体化处理的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Margalef 物种丰富度指数和 Simpson 多样性指数分别是对照的1.15倍、1.25倍和1.08倍,但其 Pielou 均匀度指数较低;放牧后农牧一体化处理的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和 Simpson 多样性指数是对照的1.29倍、1.64倍和1.10倍,其中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和 Margalef 物种丰富度指数处理间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 P<0.05),对照 Pielou 均匀度指数是农牧一体化处理的1.10倍,处理间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 P<0.05).放牧前,不同处理杂草群落的相似性系数为0.76,放牧后其相似度系数降低了0.23.从玉米植株性状来看,在农牧一体化处理下,吐丝期和成熟期的玉米株高、叶长、叶宽、穗位和茎粗均大于对照,玉米单株叶面积在放牧后有所降低,同时玉米植株的叶绿素在2个时期均低于对照.从玉米产量来看,农牧一体化处理较对照减产6.22%,但其减产所带来的损失可由鹅的产出得以补偿并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总之,农牧一体化处理在维持了较高的田间杂草多样性的同时,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放牧对山地草甸草地植物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山地草甸草地植物群落变化,为合理利用该类草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2018年连续3年采用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天山北坡中段山地草甸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轻度放牧(LG)、重度放牧(HG)和无放牧对照(CK),分析山地草甸草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多样性指数,以及多样性指数与地上生物量间的关系。【结果】 (1)不同放牧强度下山地草甸草地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绝对优势,主要优势种有细果苔草(Carex stenocarpa)、溚草(Koeleria cristata)、针茅(Stipa capillata)、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在重度放牧(HG)条件下,家畜首先采食适口性较好的植物,群落中适口性好的植物数量减少,群落优势地位逐步被有毒植物醉马草所替代。(2)CK与LG、HG条件下,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2016~2018年间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群落高度和盖度呈下降趋势(P<0.05);群落密度在2016~2017年间呈下降趋势(P<0.05)。(3)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物群落物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下降趋势,表现为CK>LG>HG;2016~2017年CK、LG、HG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018年CK与LG、HG之间差异显著(P<0.05)。(4)植物群落Piel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地上生物量在LG、HG和CK条件下,均呈现正线性相关关系(P<0.05)。【结论】 不同放牧强度下,山地草甸植物群落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有显著的正线性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4.
对黄土区典型草原进行封育+施肥(EF)、封育+火烧(EB)、封育(E)和放牧(G)处理,实地调查分析群落盖度、高度、密度、地上现存量和物种多样性,以研究不同干扰对黄土区典型草原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种干扰类型中,施肥+封育草地群落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最高,且优势度指数最高,这与禾本科草占优势地位有关,群落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最低,符合“生态位理论”;放牧地群落高度、盖度、密度和地上现存量最低,群落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最高,支持“中度干扰理论”;封育地密度和均匀度指数最高;具体表现为:4种干扰类型地上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为封育+施肥>封育+火烧>封育>放牧;说明长时间的封育对草地是一种严重干扰.群落丰富度指数(R和Ma)的排列顺序为放牧>封育+施肥>封育+火烧>封育,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D)的排列顺序为放牧>封育>封育+火烧>封育+施肥,优势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相反,群落均匀度指数(Jsw和Ea)的排列顺序为封育>放牧>封育+火烧>封育+施肥.不同干扰样地群落生产力与Shannon-Wiener和Simpson 多样性指数间呈负相关关系,这个结论可以用地上/地下竞争的相互作用来解释.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农牧一体化下"玉米田养鹅"生产模式的土壤温度影响机制,通过对比试验方法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田养鹅处理杂草群落平均密度为171.33株/m~2,是对照密度(11.11株/m~2)的15.42倍,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n=9),该处理下杂草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76,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0.77,均高于对照;玉米田养鹅处理的地上生物量为386.30g/m~2,是对照(5.67g/m~2)的68.13倍,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n=9),同时玉米田养鹅处理的盖度为90.56%,是对照(7.22%)的12.54倍,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n=9)。在白天土壤温度的变化过程中,玉米田养鹅处理较高的地上生物量和丰富的地表植被使得田间地下生物生理代谢活动旺盛,土壤呼吸作用增强,土壤CO2呼吸通量增加,高达308.64 mg/(m~2·h),显著高于对照的234.90mg/(m~2·h)(P0.05;n=9)。因此,在试验期间白天光照不足,地表接受光照辐射有限的情况下,生物代谢活动产生的热量是影响土壤温度的主导因素,白天的土壤温度高于对照。在夜间土壤温度的变化中,玉米田养鹅处理5~15cm的土壤含水量为16.14%,显著高于对照1.27%(P0.05;n=9),水的良好导热能力促进了土壤的散热,使得玉米田养鹅处理表层土壤夜间散热较快,以致夜间该处理下的土壤温度低于对照。因此,在"玉米田养鹅"模式生产过程的前期,生物代谢活动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玉米田养鹅"对农田生态系统杂草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生长状况的影响,以林芝市八一镇章麦村试验田为研究对象,运用对比方法,研究玉米田养鹅(Raising geese in cornfield,RGC)和对照(Control,CK)土壤理化性质、杂草多样性及玉米生长的异同,旨在通过田间状态的描述和中间状态的研究,为以后优化玉米田调控措施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RGC处理有19种杂草,其中以菊科植物最多,对照组仅有9种。不同功能群杂草密度相差很大,双子叶一年生或越年生被子植物功能群杂草密度远远高于其他5种功能群;RGC处理提高了杂草群落Shannon-Wiener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但降低了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2)RGC处理土壤含水率较对照高1.27%,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3)随着土层加深,RGC和对照土壤紧实度均呈逐渐增加趋势,且RGC对紧实度影响显著;4)对照土壤碱解氮含量为86.48mg/kg,略高于RGC处理2.67mg/kg(P0.05),速效钾含量为161.07mg/kg,略高于RGC处理28.66mg/kg(P0.05),而RGC的土壤中速效磷含量为120.98mg/kg,是对照(106.25mg/kg)的1.14倍(P0.05)。结论:RGC处理增加了农田系统杂草数量、种类和生物量,提高了生物多样性,使土壤紧实度明显减小、土壤含水率增加及土壤养分含量出现差异,且玉米各项农艺性状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土壤盐渍化水平对杂草群落多样性和玉米产量的影响,在松嫩平原西部选取3个不同盐渍化水平的采样点,T1(低盐渍化),T2(中盐渍化)和T3(高盐渍化)。采用“样方法”分析玉米灌浆期不同土壤盐渍化条件下杂草群落组成,并调查蜡熟期的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杂草群落总密度、总盖度和总地上生物量随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增加,其中高盐渍化(T3)条件下的最高,总密度为41.51株/m2,总盖度为35.11%及总地上生物量为227.07 g/m2。不同盐渍化水平的土壤杂草群落中共有的杂草物种数越多,其杂草群落的相似性系数越高。其中,中盐渍化(T2)和高盐渍化(T3)条件下的杂草群落之间的相似性系数最大,为0.82。杂草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与土壤盐渍化水平均呈不显著正相关,这3个指数随着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加重而增加。然而,群落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土壤盐渍化水平呈不显著负相关,该指数随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加重而降低。此外,同低盐渍化(T1)相比,高盐渍化(T3)条件下的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中的穗长、行粒数和穗粒重都降低,降低幅度分别为23%,23%和22%。杂草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地上生物量均会导致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中的穗长、行粒数和穗粒重降低,但不显著,然而,杂草群落丰富度指数与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中的穗长、行粒数和穗粒重均呈正相关,但不显著。综上,在一定的土壤EC范围内,随着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加重,植被群落种类增加,多样性增加,丰富度降低,地上生物量增加,玉米产量性状指标降低,但均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桑园套种大豆和苜蓿对杂草群落及其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桑园套种大豆(Glycine max L.)和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地上杂草群落及其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桑园套种大豆、苜蓿后与对照相比杂草密度分别降低了40.46%、30.50%;杂草的生物量与对照相比也显著下降;同时,套种大豆和苜蓿减少了优势杂草的密度,从而减轻优势杂草的危害;套种大豆、苜蓿其地上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别升高了76.92%和70.63%,香农指数分别比对照升高了133.33%、118.75%,均匀度指数分别升高了160.00%、130.00%,结果表明,桑园套种大豆和苜蓿有利于提高杂草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将呼伦贝尔羊草草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草地退化程度分别设置围封草地(对照)、轻度放牧草地、中度放牧草地和重度放牧草地4个样地,对其群落数量特征分析、并且将凋落物量与群落高度、群落盖度、物种多样性及地上生物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围封草地、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4个样地中,中度放牧时群落物种数最大;群落密度在重度放牧样地中最高。当放牧强度增大时,群落高度、群落盖度都相应减少;地上生物量逐渐降低;凋落物量逐渐降低;物种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加。凋落物的量与群落高度、群落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呈正相关;凋落物的量与物种多样性指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为寻求有机玉米田杂草防治技术,明确放养鸡对玉米田杂草控制和产量的影响,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设玉米大口期放养鸡30天处理和不放鸡对照,大口期后不再除草。结果显示:玉米大口期后不防治杂草,玉米产量仅有4 945 kg/hm~2,而在大口期放养鸡,产量增加31.0%(P0.05);放养鸡20天后杂草平均高度降低25.7%,杂草种类(4种)、平均总密度(17株/m2)、盖度(11.3%)和生物量(29.8 g/m2)均显著低于未放鸡玉米田杂草种类(10种)、平均总密度(86.3株/m2)、盖度(76.7%)和生物量(170.1 g/m2)(P0.05),进而使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降低,但将鸡收回后杂草多样性指数又得到恢复。因此,放养一定量的鸡可有效控制田间杂草,同时不会破坏农田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及生物多样性,并能保障粮食产量和安全。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利用小麦秸秆及浸提液对谷田杂草的化感作用。室内试验设置小麦秸秆浸提液1(T1)、2(T2)、10(T3)、100 g/L(T4)共4个处理和对照(CK1,0 g/L),测定对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 Beauv)、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狗尾草(Setaria viridis(L.) Beauv)、藜(Chenopodium album L.)4种杂草种子发芽率、根长、芽长、发芽化感指数、根长化感指数、芽长化感指数、综合化感指数的影响;田间试验设置0(CK2)、2 250(W1)、4 500(W2)、9 000 kg/hm2(W3)4种小麦秸秆覆盖还田量,50%(P1)、70%(P2)、100%(P3)3种地膜覆盖遮光处理,测定4...  相似文献   

12.
通过小区试验对比黑网覆盖、黑膜覆盖以及空白对照的杂草控制率、作物产量以及重金属镉锌含量,衡量覆盖黑网控草的效果。结果表明:在东南景天小区试验中覆盖黑网对杂草的控制率3次分别为93.08%、93.12%、77.99%,覆盖黑膜对杂草的控制率3次分别为100%、98.39%、87.39%,两种控草方法均对杂草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低Cd玉米小区试验的结果与之相似。与空白相比,覆盖黑网能显著增加东南景天产量、Cd含量和提取率;覆盖黑网的玉米小区追施喇叭口肥后地表径流营养元素(N、P、K)浓度低于覆盖黑膜,与对照相当。因此,覆盖黑网能够实现有效控制杂草,且施用化肥时可以不用掀开,适合在Cd污染土壤上应用。  相似文献   

13.
 根据旱育秧田的管理要求及杂草的发生特点,进行旱育秧田除草剂的筛选及混用配方研究.结果表明33%施田补891mL/hm2除草效果较好;40% F8426 22.5g/hm2与50%扑草净450g/hm2混用对阔叶杂草效果也较好;50%扑草净450g/hm2与60%丁草胺450mL/hm2混用对秧田杂草防效显着,通过混用后明显地扩大了农药的杀草谱,同时提高了对杂草的防效和对秧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探讨除草剂减施对麦田杂草的防治效果,以及对小麦生长过程中叶绿素SPAD值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药后45 d,10%苯磺隆WP 9.00 g/hm~2处理(减施60.00%)、10%苯磺隆WP 9.00 g/hm~2+5%(唑啉草酯+炔草酯)EC 30.00 g/hm~2处理(减施60.00%)、7%双氟·炔草酯OD 63.00 g/hm~2处理(减施25.00%)和28%唑草·苯磺隆WP 16.80 g/hm~2处理(减施33.33%)对麦田阔叶杂草的鲜质量防效分别为98.64%、98.99%、98.54%和98.68%,表明除草剂减量施用对麦田杂草仍具有较好的防效。施用除草剂后,小麦叶片叶绿素SPAD值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药后3 d、5 d、7 d,28%唑草·苯磺隆WP 33.60 g/hm~2处理(增施33.33%)小麦叶片叶绿素SPAD值显著低于7%双氟·炔草酯OD 63.00 g/hm~2处理(减施25.00%)、10%苯磺隆WP 9.00 g/hm~2处理(减施60.00%)和空白对照(CK)的叶绿素SPAD值,低于其他处理的叶绿素SPAD值。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25g/l氯氟吡啶酯EC在推荐剂量下,防除直播水稻田杂草效果、杀草谱,安全性及施药技术等指标,采取茎叶喷雾施药、定期调查的方法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氯氟吡啶酯杀草谱主要包括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及莎草科杂草,但对千金子无效;施药时间为直播水稻4~6叶期,推荐剂量为15~30ga.i./hm2,施药后25d对阔叶杂草综合防除效果达100%,与氰氟草酯混合使用,对千金子防效更好。建议在直播稻4~6叶期,25g/l氯氟吡啶酯EC22.5~30ga.i./hm2+100g/l氰氟草酯EC100~150ga.i./hm2混合喷施可以有效防除直播稻田杂草危害,水稻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16.
为了评价无患子外种皮提取物(以下称无患子提取物)及其与除草剂复配制剂的田间实际除草效果,作者在安徽省桐城市黄甲镇农田开展了无患子提取物及其与甲草胺、噁草酮的4种复配制剂防除玉米田杂草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玉米田主要杂草具有良好的防除效果。在3900~4500 mL·hm-2的用量范围内,施药后15 d和30 d,30%无患子提取物水剂对马唐、莎草的株防效分别达82%和87%以上,鲜重防效都达85%以上;对丁香蓼的株防效达75%以上,鲜重防效达82%以上;对总草的鲜重防效达83%以上。无患子提取物与甲草胺(含量20%)、噁草酮(含量6%)复配,在化学除草剂用量减半的情况下,依然表现出突出的除草效果。无患子提取物与甲草胺复配,在4500 mL·hm-2的用量下,施药后15 d和30 d,对马唐、莎草的株防效分别达90%和94%以上;对丁香蓼的株防效达79%以上;对总草的鲜重防效达88%以上。无患子提取物与噁草酮复配,在3600 mL·hm-2的用量下,施药后15 d和30 d,对马唐、莎草的株防效分别达94%和96%以上;对丁香蓼的株防效达94%以上;对总草的鲜重防效达96%以上。本研究结果对于减少化学除草剂的用量,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风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无患子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阔叶杂草的危害是显著降低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种子产量的主要因子之一,有必要研制对高羊茅种子生产安全和高效的除草剂复配制剂。根据2014-2015年的田间试验结果配制了6种芽前与芽后除草剂的混合制剂。于2015-2016年在上海闵行地区高羊茅种子生产田,以不除草、手工除草、7个单体药剂和1个常用药剂组合共10个处理为对照,对包含6个药剂组合在内的共计16个处理进行了田间试验,鉴定和比较了其治除杂草的功效和对高羊茅种子生产的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组合4药剂处理的高羊茅籽粒产量最高(604kg/hm~2),显著高于不除草对照(456kg/hm~2)的32%,比手工除草对照(499kg/hm~2)高出21%。其对杂草的治除效果处于中等水平,具有相对株数防效为83%~90%,杀草谱为6种,杂草伤害率为85%。与组合4功效相当值得推广应用的药剂还有组合5和苯磺隆。组合4、组合5和苯磺隆的推广应用将有利于降低高羊茅种子生产的田间杂草管理成本。  相似文献   

18.
[研究背景] 黄芩是我国重要中药材,人工种植模式下杂草防除困难,且目前没有登记的专用除草剂。[目的]筛选出适用于黄芩田防除一年生杂草的除草剂品种或组合。[方法]通过调查黄芩田杂草种类、数量,并针对主要杂草,从13种有代表性的茎叶处理除草剂中筛选出对黄芩安全性好的品种进行防效试验,确定除草效果及用量。[结果]60g/L烟嘧磺隆OD 750ml/hm212%砜嘧磺隆OD 120ml/hm2187.5ml/hm2以及10.8%精喹禾灵EW 450ml/hm2675ml/hm21350ml/hm2108g/L高效氟吡甲禾灵EC 375ml/hm2450ml/hm2900ml/hm2等处理对黄芩安全,鲜重抑制率-1.35%--17.96%;480g/L灭草松AS等其它药剂、处理的黄芩植株全部或多数枯死、植株弱小发黄,对黄芩不安全。12%砜嘧磺隆OD 120ml/hm2187.5ml/hm2240ml/hm2375ml/hm2处理药后30天对黄芩田一年生阔叶杂草的总体株防效为84.08%-90.55%,鲜重防效为89.30%-95.38%;对一年生禾本科杂草的总体株防效为54.90%-73.20%,鲜重防效为60.16%-78.52%。10.8%精喹禾灵EW 450ml/hm2675ml/hm2处理对黄芩田一年生禾本科杂草的株防效为90.20%-95.42%,鲜重防效为93.19%-97.00。108g/L高效氟吡甲禾灵EC 375ml/hm2450ml/hm2处理对黄芩田一年生禾本科杂草的株防效为95.42%-99.35%,鲜重防效为97.23%-99.54%。[结论]可以使用12%砜嘧磺隆OD 120-187.5ml/hm2防除黄芩田以反枝苋、马齿苋、牛筋草等为主的一年生杂草,对黄芩安全。禾本科杂草群体较大时,加入10.8%精喹禾灵EW 450-675ml/hm2108g/L高效氟吡甲禾灵EC 375-450ml/hm2,以增加对禾本科杂草的防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