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病死牛病变肺脏组织为研究对象,通过革兰氏染色和PCR鉴定确定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株的血清型,进行分离菌株的小鼠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株为未知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对硫酸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硫酸庆大霉素、乳酸环丙沙星高度敏感;小鼠多杀性巴氏杆菌最小致死量为1.2×108CFU/m L。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从青岛某香猪养殖厂病死猪组织内分离到的致病菌,本试验通过病原菌形态观察、16S rRNA扩增和生化试验对其进行鉴定,并对该致病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动物致病性试验及血清型鉴定。结果表明,3株分离菌均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血清型均为A型;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该菌致病力较强,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_(50))为1.8×10~5cfu/mL;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头孢哌酮、哌拉西林、头孢噻肟等敏感,对氧氟沙星耐药。  相似文献   

3.
临床上,呼吸道疾病对牛群的危害较为严重。为明确某牛场断奶牛群呼吸道疾病的发病原因,指导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采集了病死牛的病料样品,进行了病原学检查和鉴定。经细菌分离培养、涂片镜检、PCR和生化鉴定,确定分离菌株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分别命名为PM1和PM2。致病力试验结果显示,两株细菌对接种小鼠均具有致死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头孢类药物、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等高度敏感,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浙江嘉善某养殖场引起牛蛙腐皮病的致病菌,并探究益生菌与牛蛙腐皮病病原菌间的相互作用,为今后利用益生菌防控牛蛙腐皮病的发生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通过常规的细菌分离纯化、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16S rDNA序列扩增,确定引起牛蛙腐皮病的致病菌;根据药敏试验筛选抗菌药物,并从生物防控的角度探究枯草芽孢杆菌等益生菌与致病菌间的相互作用.[结果]从患病牛蛙的内脏及体表溃烂处共分离获得9株疑似致病菌株,经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确定菌株NWt-2为引起牛蛙腐皮病的致病菌;综合其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可确定菌株NWt-2为布韦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ouvetii).菌株NWt-2对丁胺卡那、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头孢氨苄和硫酸阿米卡星等5种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对青霉素、复方新诺明、诺氟沙星、氟苯尼考、复方磺胺嘧啶、盐酸林可霉素和盐酸大观林可霉素等7种抗菌药物不敏感(耐药).浓度为105 CFU/mL的枯草芽孢杆菌和紫色杆菌对菌株NWt-2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45±0.46和0.97±0.38 mm.[结论]布韦不动杆菌是引起浙江嘉善养殖牛蛙发生腐皮病的致病菌,可选用丁胺卡那、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头孢氨苄和硫酸阿米卡星等抗菌药物进行防治.鉴于枯草芽孢杆菌对布韦不动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在当前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普遍存在耐药性的情况下,选择枯草芽孢杆菌等益生菌进行生物防控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对海南陵水某鳄鱼养殖场发病死亡鳄鱼进行病理解剖和病原分离鉴定,获得的分离菌株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其培养特性、生化反应等与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生化特性基本一致,两者的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高达99.9%,在系统发育树中与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同属一发育分支。该菌的人工感染试验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NIH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2.5×105/只,具有较强的致病作用;在耐药性上,该菌株对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氟苯尼考等13种抗生素敏感,对红霉素、氨苄青霉素、青霉素、阿莫西林、链霉素、克林霉素及萘啶酸等9种抗生素有耐药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疑似患有支原体肺炎肉牛中分离出致病菌,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从爆发牛支原体肺炎的某牛场病牛肺组织中分离致病菌,并对其进行致病性检测和药敏试验。通过16S rDNA序列测定与系统进化分析,进行病原菌的鉴定。[结果]除分离到牛支原体外,还分离到1株致病性细菌FC-1。该菌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球杆状,对大环内酯类药物具有耐药性,对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16S r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该菌为1株鲍氏不动杆菌。[结论]导致牛支原体肺炎的病原除牛支原体外,还可能存在其他病原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7.
2015年3月,黑龙江省林甸花园乡某牛场,犊牛爆发咳嗽,死之前头往后仰抽搐,口腔里有唾液。通过对病死犊牛剖检结果可见,病灶主要集中在肺部,无菌采取病料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将所分离的细菌通过临床检查、生物学特性鉴定和PCR鉴定分析,确诊是由巴氏杆菌及化脓隐秘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肺炎从而导致死亡。动物实验也显示纯培养物对小鼠致死率较高,药敏试验表明这两种菌对链霉素、环丙沙星、氨苄西林、头孢呋肟等药物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8.
新疆某牛场的犊牛出现咳喘、鼻镜干燥、精神不振、食欲废绝、呼吸困难甚至出现死亡的症状,通过对患病牛群的发病情况、剖检、细菌分离鉴定、PCR鉴定等试验方法进行检查。结果显示:病死牛肺部可见明显出血并且伴有肺部实质性肝变;牛支原体和多杀性巴氏杆菌PCR检测都为阳性,曼氏杆菌PCR检测为阴性。通过实验室诊断最终确定该牛场为多杀性巴士杆菌和牛肺炎支原体混合感染。本研究通过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等方法找到病因,为此类疾病的防控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动杆菌院内感染株的菌型分布、产酶与耐药率,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按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菌株分离鉴定,以Nitrocefin法检测β-内酰胺酶,用三维试验与K-B法进行酶型分析与药敏试验.结果:在212株不动杆菌中,鲍曼不动杆菌175株占82.5%、洛菲不动杆菌25株占11.8%、醋酸钙不动杆菌12株占5.7%.β-内酰胺酶阳性占63.7%,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40.7%、AmPC酶54.1%、金属酶(MBL)4.5%、同时产ESBL与AmPC酶0.7%.对常用抗菌素耐药率:产酶菌株高于不产酶株;鲍曼不动杆菌高于其它不动杆菌.亚胺培南(IPM)敏感率97.2%、头孢哌酮/舒巴坦(SCF)敏感率65.6%,其它抗菌素敏感率均未超出50%;IPM除对产MBL菌株耐药外,对其它产酶株与不产酶株均保持敏感.结论:不动杆菌的菌型分布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产AmPc与ESBL是主要耐药机制;除对IPM比较敏感外,不动杆菌对其它常用抗菌素普遍耐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引起下呼吸道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为临床提供使用抗生素的依据.方法 对ICU病房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标本进行常规细菌培养,挑选可疑菌株进行分离和鉴定,并对分离出的166例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的敏感性普遍降低,敏感性最高的抗生素为氨苄西林/舒巴坦、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敏感率分别为85.54%、84.94%和81.93%.耐药性最高的抗生素是哌拉西林、四环素和复方新诺明,敏感率分别为13.86%、11.45%和10.24%.结论 治疗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应首选氨苄西林/舒巴坦、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而哌拉西林、四环素和复方新诺明由于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应谨慎选用.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某鹅场鹅巴氏杆菌病疫情发生的原因,采集初诊为鹅巴氏杆菌感染病例的肝脏、心脏等样品进行细菌分离纯化,经过染色镜检、培养特性、生化试验、种与血清型PCR鉴定、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等进行鉴定,并根据GenBank中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型相关基因设计引物进行其血清型相关基因的克隆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到1株荚膜A型鹅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属于多杀亚种,血清型Ⅰ型,具有较强致病性,对实验小鼠最小致死量为5 cfu。该分离菌株具有多重耐药性,仅对头孢三嗪、头孢噻吩、头孢他啶、头孢唑肟和氟苯尼考5种药物敏感。成功克隆的该分离菌株荚膜合成相关基因hyaD hyaC的开放阅读框4 155 bp,与已发布基因序列同源性高达99%;血清型Ⅰ型PCR的扩增基因片段303 bp,与巴氏杆菌C48 1株扩增基因片段序列完全相同。综上,该株血清型Ⅰ型荚膜A型的鹅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株,是鹅场疫情发生的病原,克隆的荚膜合成相关基因和菌体血清型特异性基因遗传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哈密某牛场犊牛死亡的病因,对从病死犊牛肺脏组织中分离到的一株革兰阴性短杆菌,进行了细菌分离纯化、16S rDNA测序鉴定、小鼠致病性试验、药敏试验检测。鉴定该分离菌为肺炎克雷伯氏菌,其16S rDNA扩增序列与GenBank中肺炎克雷伯氏菌同源性达99%。对小鼠致病性强。该菌分离株对硫酸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敏感;对阿奇霉素、头孢曲松钠、替米考星注射液和乳酸环丙沙星中度敏感;对氟苯尼考、头孢拉定、盐酸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硫酸庆大霉素耐药。  相似文献   

13.
杨宁  黄海  张希  魏赟  巫火连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289-11292
[目的]探讨暹罗斗鱼的发病原因和病害防治方法。[方法]对暹罗斗鱼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并通过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和16S rD-NA测序对其鉴定,同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菌株DY001为暹罗斗鱼嗜水气单胞菌病的病原菌。经鉴定,确定菌株DY001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该病原菌对暹罗斗鱼的半致死量(LD50)为0.04×106CFU/g。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病原菌对阿奇霉素、奥复星、氟哌酸、复方新诺明、菌必治、甲氧苄啶和氯霉素等抗生素敏感。[结论]嗜水气单胞菌是引起此次暹罗斗鱼发病的病原菌,而药敏试验结果将为其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引起某养殖场肉牛体温升高、流涎、流鼻液、呼吸困难等症状疾病的病原菌,采集病牛鼻腔拭子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和敏感药物筛选。对分离的优势菌株ZZC-JM-1进行群集运动特性、生化特性、16S rRNA测序等试验。结果表明,该优势菌为卡氏变形杆菌,该菌的生长在含1%和2%琼脂的培养基上呈现群集运动,而琼脂含量达到3%时生长被抑制;除麦芽糖和蔗糖试验为阳性外,其余生化特性均与卡氏变形杆菌一致;ZZC-JM-1的16S rRNA基因与卡氏变形杆菌的同源性达99.7%,并与卡氏变形杆菌聚为一支。小鼠腹腔注射7.35×107 CFU·mL-1 ZZC-JM-1菌液(每只小鼠注射0.2 mL),7~14 h全部死亡;病理剖检可见肺、肝、脾等器官充血、肿大。ZZC-JM-1对常见抗菌药物耐药,对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高度敏感。综上,该研究从体温升高、呼吸道症状为主症的病牛分离到一株对小鼠具有强致死性的卡氏变形杆菌,该卡氏变形杆菌可能为肉牛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或继发感染病原菌,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马建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4,(14):4371-4373
[目的]了解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原菌感染情况与耐药现状.[方法]随机采集库尔勒地区某牛场患子宫内膜炎奶牛的子宫黏液20份,进行实验室细菌学的分离、生化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出89株菌,其中链球菌45株,占50.56%;葡萄球菌24株,占26.97%;大肠杆菌13株,占14.60%;蜡样芽胞杆菌7株,占7.87%.分离出的单一菌株的检出率为80% (16/20).引起该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病原菌是链球菌、葡萄球菌.对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蜡样芽胞杆菌这4种菌抑菌效果最好的药物依次分别为奥复星、氟苯尼考、甲氧苄啶、氟苯尼考.[结论]该研究可为指导子宫内膜炎的临床用药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林启存  冯晓宇  蔡丽娟  许宝青  刘凯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7942-17943,17948
[目的]分析评价杂交鳢及亲本对病原菌的抗病力水平。[方法]通过人工感染试验方法,开展了杂交鳢(乌鳢♂×斑鳢♀)及其亲本对两种病原菌的抗感染试验。[结果]以嗜水气单胞菌为试验菌株、菌液浓度9×108 cfu/ml(100、10-1、10-2、10-3 4个稀释度)、注射剂量0.5 ml时,3 d内杂交鳢LD50平均值介于乌鳢与斑鳢间,且差异均不显著;以诺卡氏菌为试验菌株、菌液浓度7×109 cfu/ml(100、10-1、10-2、10-3 4个稀释度)、注射剂量0.5 ml时,30 d内杂交鳢LD50平均值介于斑鳢与乌鳢间,且差异也均不显著。[结论]高浓度感染时,嗜水气单胞菌、诺卡氏菌对3种鳢鱼均有极强的致病性,108 cfu/ml菌液浓度时,3种鳢鱼死亡率达100%;不过低浓度感染时致死率明显减弱,且不同品种对病原菌的耐受力有些差异。  相似文献   

17.
以临床分离得到的2株鸭(Anas domestica)源肠球菌(Enteroco ccns)分别接种小白鼠,观察感染后小白鼠的主要临床症状和病变特点,测定感染小白鼠的发病率、死亡率及半数致死量,并制作切片,光镜下观察各组织病变,以探讨这2个菌株对小白鼠的致病性。结果表明,2株肠球菌均能造成小白鼠发病,其中北京株致病性较强。该病原主要侵害小白鼠肝脏、脾脏和肾脏,最明显的病变特征为脾肿大、淤血,镜下见脾脏淋巴细胞明显减少、脾巨细胞增多、脾小体萎缩等;肝脏淤血、出血,甚至坏死,镜下见肝窦状隙扩张,聚集有细菌团块或淋巴细胞,窦上皮细胞肿胀;肾间质血管淤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以及肾小管的蛋白管型等。揭示肠球菌可引起小鼠感染发病并导致组织病变而死亡。  相似文献   

18.
从四川省某大型养殖场病死猪肺脏分离到一株副乳房链球菌,观察该菌株的生长特性、染色特性,进行生化鉴定、药敏鉴定、毒力试验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的16S rRNA序列与副乳房链球菌的同源性为99%。分离株在TSA琼脂培养基上呈光滑圆形,半透明的菌落,在血琼脂上呈β溶血;对小鼠的致病性试验测得LD50为206×107 cfu·只-1;药敏试验表明,其对头孢类药物较为敏感,对喹诺酮类、四环素类以及氨基糖苷类不敏感。该研究为该菌的临床诊断、疾病预防、选药治疗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