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为了解河南省长垣市奶山羊小反刍兽疫疫情流行情况和免疫抗体水平,2018—2020年,采用阻断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法和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对长垣市32家奶山羊散养户采集羊血清和鼻拭子样品,进行羊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及病原学检测。结果表明,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血清抗体合格率分别为83.13%、85.64%和86.67%,平均85.17%,高于国家规定的70.00%。病原学监测全部样品为阴性。提示长垣市总体疫苗免疫效果良好,羊群具有抵抗小反刍兽疫侵袭的基本能力。为长垣市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逐步消灭小反刍兽疫和退出小反刍兽疫免疫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018—2020年呼伦贝尔市边境4个旗市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检测和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了解掌握呼伦贝尔边境地区小反刍兽疫流行情况。2018—2020年春季、秋季共6次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呼伦贝尔边境地区小反刍兽疫免疫合格率为80.7%、78.8%、82.1%、82.9%、98.3%和97.7%,病原学检测阳性率均为0%。2018—2020年呼伦贝尔边境4个旗市小反刍兽疫免疫效果较好,总体能够达到国家要求,2020年免疫效果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连续3年病原学检测结果均未发现阳性样品,结合临床无疑似病例,判断3年来呼伦贝尔市边境地区小反刍兽疫防控策略有效,各项防控措施到位,对境外疫情传入起到阻隔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做好河南省小反刍兽疫防控工作,全面掌握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水平及病毒感染状况,按照2020年河南省动物疫病专项监测方案要求,在全省开展了小反刍兽疫专项监测。在群内采用随机采样原则,对全省所有种羊场以及较大规模羊场(存栏量≥3 000只)进行调查,共监测60个养殖场,采集血清学样品1 817份,病原学样品1 718份,使用竞争ELISA、荧光RT-PCR分别检测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水平及病毒核酸。结果显示:小反刍兽疫平均免疫抗体合格率为73.80%,其中商品场免疫抗体水平优于种羊场;不同企业生产的小反刍兽活疫苗免疫抗体合格率均高于70%的农业农村部最低标准;不同区域羊场免疫抗体水平有所差异,免疫2次及以上的羊场免疫抗体水平优于只免疫1次的;所有样品小反刍兽疫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结果表明,河南省近期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的风险较低,防控成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如东县小反刍兽疫免疫状况及其流行特点,科学评估防控效果,笔者对2017-2019年全县小反刍兽疫血清学和病原学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共采集397个养殖场(户)1808份血清学样品,305份羊棉拭子病原学样品。应用竞争ELISA、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分别进行免疫抗体和病毒核酸检测。数据显示,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分别为93.27%、93.56%和94.11%。所有规模场(户)免疫抗体效果均符合农业部标准;病原学样品未检测出阳性样品。结果表明如东县小反刍兽疫整体防控效果好,免疫质量高。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羊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水平,分析影响场(村)免疫抗体合格的因素,2019年12月—2020年1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存栏量≥100只的规模养羊场10个和有散养羊的村25个,采集羊血清样品1 327份,检测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同时对采样场(村)进行问卷调查;并将小反刍兽疫免疫相关影响因素,用SPSS 21.0软件进行二元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西双版纳州小反刍兽疫的真实场群免疫合格率和个体免疫合格率分别为88.0%(95%CI,76.7%~99.2%)和73.8%(95%CI,71.0%~76.6%),均超过了农业农村部要求的最低标准(70.0%);补免、免疫人员为兽医、年免疫次数为1或2的养羊场(村)是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合格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州小反刍兽疫免疫效果良好,而保证免疫密度、免疫次数和规范免疫操作有助于保持和提高免疫效果。建议持续加强对养殖户和基层兽医的免疫技术指导,做好每年两次的集中免疫工作,及时补免,确保羊群处于有效保护状态。该研究掌握了西双版纳州的小反刍兽疫免疫情况,找出了潜在的免疫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做好小反刍兽疫防控和消灭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新平县小反刍兽疫(PPR)的免疫效果,科学防控小反刍兽疫。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2018—2022年,共采集免疫山羊血清样品2 046份,利用抗体阻断ELISA检测方法,进行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检测与分析。结果显示:小反刍兽疫平均抗体阳性率80.89%(1 655/2 046);其中:规模场个体免疫阳性率84.72%(981/1 158),散养户个体免疫阳性率75.90%(674/888);公羊免疫抗体阳性率84.39%(1 043/1 236),母羊免疫抗体阳性率75.56%(612/810);“小反刍兽疫弱毒活疫苗(Clone9株)”免疫抗体阳性率80.95%(799/987);“小反刍兽疫—山羊痘二联活疫苗”免疫抗体阳性率80.83%(856/1 059)。结果表明:规模场个体免疫阳性率高于散养户,差异显著(P<0.05);公羊抗体阳性率高于母羊,差异显著(P<0.05);小反刍兽疫弱毒(Clone9株)单苗和二联活苗抗体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为全面掌握山东省小反刍兽疫的病原分布和免疫效果,按照《山东省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实施方案》,分别于2018年 和2019年,通过问卷调查结合实验室检测,在全省开展了小反刍兽疫专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018—2019年山东省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合格率均在80%以上,达到了国家和省级的要求,抗体水平平稳(χ2=0.003,P=0.956 32,P>0.05);病原学检测均未发现阳性样品。问卷统计结果显示:疫病方面,目前养羊场以细菌性疾病感染为主,没有发现小反刍兽疫疫情;饲养场(户)基本能够做到调入羊只的隔离、检疫,以及养殖场的定期消毒。结果表明,山东省羊群的小反刍兽疫免疫保护水平较高,防控措施执行较为到位,防控形势比较理想。今后需持续开展小反刍兽疫专项流行病学调查,从而为今后小反刍兽疫免疫政策的制定和强制免疫退出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
2018年下半年和2019年上半年上海浦东新区兽医实验室对各乡镇规模羊场及散养户进行羊小反刍兽疫的血清学和病原学调查,血清抗体检测采用ELISA方法,病毒检测采用荧光RT-PCR方法。2018年下半年共采集血清样品833份,抗体阳性数750份,抗体阳性率为90.03%;采集口鼻棉拭子样品356份,检测结果全为阴性。2019年上半年共采集血清样品471份,抗体阳性数432份,抗体阳性率91.72%;采集口鼻棉拭子样品171份,检测结果全为阴性。羊小反刍兽疫的免疫抗体平均阳性率90.64%,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阴性。通过本次调查,得知上海浦东新区羊小反刍兽疫的免疫状况比较良好,发生该疫病的风险比较低,同时为评估该区羊小反刍兽疫的防控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江苏部分地区规模化肉羊场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的免疫情况,采用ELISA法对2017~2019年江苏省7个地区规模化养殖场的临床健康肉羊血液样品进行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抗体检测。结果显示:2017年,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率70.85%,达到国家规定(70%);2018和2019年,未达到国家规定。2017、2018、2019年,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93.97%、75.71%和83.33%,均符合国家规定。结果表明,应进一步加强肉羊口蹄疫的免疫接种,有助于该地区其他动物口蹄疫的防控。  相似文献   

10.
从2015年开始,河池市对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和病原进行监测,样品主要来自全市11个县(区)定点监测与日常监测,每年春秋两防检查采集,以期了解河池市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和流行情况,科学评估免疫效果和小反刍兽疫发生的风险。监测结果显示:2017-2020年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84.1%、90.4%、93.8%、95.5%,4年均达到农业农村部规定的70%以上的要求;病原分别监测1095、1139、886、650份,结果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抽检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后的部分羊群,分别于免疫后的7、14、21、28 d对免疫羊进行抗体及病毒核酸(包括疫苗毒)跟踪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比对分析,继而掌握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在机体内的消长规律及影响因素,进一步了解该疫苗辽宁省羊群中的免疫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表明,该疫苗在免疫7d后,免疫群体均能够达到免疫合格率高于70%的标准,且未出现疫苗排毒现象,证明该疫苗的免疫效果确实、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重大烈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山羊和绵羊等小反刍兽。该病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通过早期诊断和疫苗免疫的方式控制。本文主要就小反刍兽疫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PPR) is an acute, highly contagious disease of small ruminants caused by a morbillivirus,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 (PPRV). The disease is prevalent in equatorial Africa, the Middle East, and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A live attenuated vaccine is in use in some of the countries and has been shown to provide protection for at least three years against PPR. However, the live attenuated vaccine is not robust in terms of thermotolerance. As a step towards development of a heat stable subunit vaccine, we have expressed a hemagglutinin-neuraminidase (HN) protein of PPRV in peanut plants (Arachis hypogea) in a biologically active form, possessing neuraminidase activity. Importantly, HN protein expressed in peanut plants retained its immunodominant epitopes in their natural conformation. The immunogenicity of the plant derived HN protein was analyzed in sheep upon oral immunization. Virus neutralizing antibody responses were elicited upon oral immunization of sheep in the absence of any mucosal adjuvant. In addition, anti-PPRV-HN specific cell-mediated immune responses were also detected in mucosally immunized sheep.  相似文献   

14.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PPR) is an acute, febrile, highly contagious and economically important viral disease of small ruminants. A polyclonal antibody based indirect ELISA was developed for detection of antibodies to PPR virus in the serum samples of goats and sheep using purified PPR viral antigen propogated in Vero cell culture. A threshold (cut-off) value was set as twice the mean of the negative population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known negative serum samples in respect of PPR virus antibodies in the test. A total of 1544 serum samples from goats and sheep were screened by indirect ELISA and competitive ELISA. The indirect ELISA compared very well with competitive ELISA, with a high degree of specificity (95.09%) and sensitivity (90.81%). When compared with virus neutralization test, the present assay had 100% specificity and 80% sensitivity. With serum samples, the assay could clearly differentiate animals from the infected population from uninfected on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indirect ELISA may be a good alternative tool to competitive ELISA for seroepidemiological surveys.  相似文献   

15.
小反刍兽疫诊断及其免疫防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接触性传染病,目前已给中国养羊业造成巨大损失与威胁。作者对PPR的流行病学、诊断方法及疫苗研制进展等方面作一简要综述,以期为该病的防控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N蛋白是病毒粒子的主要结构蛋白,也是诊断小反刍兽疫的主要靶蛋白。为获得高效表达的可溶性N蛋白,并建立基于N蛋白的小反刍兽疫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通过优化密码子、优化表达条件等条件探索,在大肠埃希菌表达系统中获得了高效表达的可溶性N蛋白,进一步基于N蛋白建立了间接ELISA检测方法,该方法对其他相关的羊类病原无交叉反应,其组内与组间变异系数均低于9%,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对480份临床血清样品进行检测,同时用法国IDVET竞争ELISA试剂盒进行比较,符合率达到98.33%。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发成熟的小反刍兽疫抗体检测试剂盒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建立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HDV)病原学检测方法,用纯化的抗EHDV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包被ELISA板,用兔抗EHDV IgG作为夹心抗体,IgG作为夹心抗体建立EHDV双抗夹心ELISA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进行了试验.用ELISA分别检测EHDV、蓝舌病病毒(BTV)、水疱性口炎病毒(VSV)、赤羽病病毒...  相似文献   

18.
小反刍兽疫(PPR)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山羊、绵羊等小反刍动物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反向遗传学是在获得生物基因信息的基础上,对基因进行突变、缺失等操作,进而研究基因变化对表型的影响。本文综述了包括PPRV在内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反向遗传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PPRV及同科属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建立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为评估小反刍兽疫弱毒活疫苗(75/1株)的临床免疫效果,通过免疫试验、免疫场的跟踪检测以及荧光RT-PCR检测方法,对疫苗免疫安全性、免疫抗体持续期、抗体效价消长情况进行了临床免疫测试和评估。结果显示,疫苗免疫安全性良好,免疫后14d可以检测到疫苗核酸,免疫后7d开始产生特异性抗体,抗体持续时间达12个月以上。研究表明临床用小反刍兽疫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产生良好的临床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20.
小反刍兽疫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引起的一种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高.近年来,小反刍兽疫(PPR)呈扩散的趋势,成为重要的跨国动物传染病之一,我国周边国家频繁器发该病.2007年7月25日暴发于西藏自治区日土县的我国首例小反刍尊疫疫情,更是对我国如何做好该病的防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了增强广大兽医工作者和相关人士对本病的认识,文中就小反刍兽疫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特征以及诊断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