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重庆地区表观健康猪中猪链球菌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调查重庆地区表观健康猪的猪链球菌带菌情况,并揭示健康猪群携带猪链球菌的公共卫生学意义。随机采集重庆市17个区县(市)定点屠宰场表观健康猪的腭扁桃体1 360份,进行猪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并对致病性较强的1、2、7、9、14型及1/2型进行分型与毒力因子分析。结果共分离到225株猪链球菌,分离率为16.54%;检出猪链球菌2型4株,猪链球菌7型3株,猪链球菌9型3株,猪链球菌1/2型1株;毒力因子谱分析发现多数(10/11)分离株缺失部分毒力因子,但也存在具有全部已知毒力因子的强毒株,且在国内首次检出小片段mrp型猪链球菌1/2型1株和7型2株。结果提示,重庆地区健康猪群带菌现象普遍,且流行菌株具有与国外不同的特点,对屠宰场工作人员健康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2.
为了调查诸城地区某水貂养殖场粪便源大肠杆菌的表观及其分子特征,采集某个水貂养殖场的水貂粪便进行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对分离鉴定的大肠杆菌进行血清型鉴定和对14种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表型鉴定;使用PCR检测耐药基因以及Ⅰ整合子基因盒的携带情况,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来分析菌株的克隆关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来分析相同克隆群菌株的遗传相似性。结果显示,自82份水貂粪便样品分离到62株大肠杆菌,分离率75.61%;大肠杆菌分离株对AMP和TET的耐药率超过90%,多重耐药菌株(MDR)占比为85.48%。PCR检测到5类耐药基因的存在,qnrS检出率最高,为61.29%(38/62);aaC2、aaC4、sul1和aac(6')-Ib-cr耐药基因与菌株产生相应的耐药抗性存在一致性(P<0.01)。分离菌株中Ⅰ类整合子可变区域的优势结构为dfrA27-aadA2-qnrA。鉴定出致病性血清型的存在,且对应菌株都具有多重耐药性,优势血清型为O104:H4。分离株中存在33个STs,ST46为优势STs(16.13%),具有3个主要克隆群,依次为CC10、CC46和CC176;与致病性相关菌株的STs和人源大肠杆菌具有共同的遗传背景。本研究表明,养殖场的水貂受到致病性和多重耐药性大肠杆菌的污染,相同克隆群菌株的耐药基因分布具有多态性,表观特征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3.
为了调查诸城地区某水貂养殖场粪便源大肠杆菌的表观及其分子特征,采集某个水貂养殖场的水貂粪便进行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对分离鉴定的大肠杆菌进行血清型鉴定和对14种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表型鉴定;使用PCR检测耐药基因以及Ⅰ整合子基因盒的携带情况,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来分析菌株的克隆关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来分析相同克隆群菌株的遗传相似性。结果显示,自82份水貂粪便样品分离到62株大肠杆菌,分离率75.61%;大肠杆菌分离株对AMP和TET的耐药率超过90%,多重耐药菌株(MDR)占比为85.48%。PCR检测到5类耐药基因的存在,qnrS检出率最高,为61.29%(38/62);aaC2、aaC4、sul1和aac(6′)-Ib-cr耐药基因与菌株产生相应的耐药抗性存在一致性(P0.01)。分离菌株中Ⅰ类整合子可变区域的优势结构为dfrA27-aadA2-qnrA。鉴定出致病性血清型的存在,且对应菌株都具有多重耐药性,优势血清型为O104:H4。分离株中存在33个STs,ST46为优势STs(16.13%),具有3个主要克隆群,依次为CC10、CC46和CC176;与致病性相关菌株的STs和人源大肠杆菌具有共同的遗传背景。本研究表明,养殖场的水貂受到致病性和多重耐药性大肠杆菌的污染,相同克隆群菌株的耐药基因分布具有多态性,表观特征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4.
从新疆5个地区8个奶牛场乳房炎奶样中分离的101株β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中随机选64株用小鼠进行毒力测定,同时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RAPD)技术分别以3个随机引物进行基因相关性分析,建立种系进化树。结果表明,55%的菌株对小鼠具有较强毒力(可致小鼠2/3死亡),且在乌鲁木齐、奎屯和伊犁地区占据优势。基因相关性分析表明,当相对基因相关性为0.35时,被检测菌株主要分布于6个进化群,86.5%的菌株分布在A、B、C和E4个进化群。其中,50%菌株属于A群,13.5%属于B群,5.8%属于C群,17.3%属于E群。从地区分布可见,乌鲁木齐、伊犁和奎屯地区分离的菌株分别有69.6%、61.1%和71.4%分布在A群;昌吉3个牛场48%、24%的分离菌株分布在B群和C群;库尔勒牛场35.7%、57.1%的分离菌株分布在A群和E群。26株对小鼠具有致死性的菌株分布在A群,这些菌株占致死小鼠菌株的74.3%。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安徽地区禽源沙门氏菌的流行菌株和耐药情况,本研究通过培养特性、镜检、生化试验、PCR和血清型鉴定等,对疑似发病禽的116份病料进行沙门氏菌分离鉴定,并采用Kindy-Bauer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试验共分离到42株禽源沙门氏菌,其中包含5个大群11种血清型。B群30株、A群2株、D群7株、C1群2株、C2群1株,其中以B群鼠伤寒沙门氏菌为优势菌株。42株分离菌对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低于20%,而对氨苄西林、链霉素、呋喃唑酮、大观霉素、复方新诺明和多西环素的耐药率达50%以上,其中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达97.62%,且41株分离菌株存在多重耐药。结果表明,目前安徽地区禽源沙门氏菌优势流行株是鼠伤寒沙门氏菌,流行菌株呈现较严重的耐药性。本研究为指导临床用药及禽源沙门氏菌的综合防制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
选取来自山东等10省698株鸡源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PCR、微量肉汤稀释法、MLST技术方法进行系统进化群分群、耐药表型检测、分子分型,并采用Bio Numerics v4.0软件和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显示,低致病群B_1群为48.85%(341/698)和非致病群A群24.64%(172/698)分布较多,高致病群D群20.20%(141/698)和B_2群为6.31%(44/698)。鸡源大肠杆菌耐药严重,12种药物的耐药率约在50%以上。B_2和D群菌株对8种抗菌药的耐药率高于A和B_1群菌株,其中对庆大霉素、大观霉素、头孢噻呋、氨苄西林和奥格门丁5种药物极显著性差异(P<0.01),对氟苯尼考和复方新诺明显著性差异(P<0.05)。135株高致病菌株经MLST分型得到48个ST型,ST117(12株)和ST354(12株)最多,其次是ST115(8株),ST2309(8株),ST10型(7株),ST69(6株),ST1011(5株),ST1158(5株)。有29个ST型各1株,18株菌株未分出序列型。不同地区大肠杆菌ST型分布存在差异,ST69和ST354型分布最为广泛(4个省),其次是ST115、ST117和ST2309型(3个省),ST10、ST48、ST57、ST362、ST371、ST1011和ST1158(2个省),其余36个ST型菌株仅在1个省市有检出。135株菌株分为35个聚类簇,其中23个聚类簇的遗传相似性在40%以下,但有6个聚类簇菌株间的遗传相似性均在80%以上。48个ST型菌株共获得了76种耐药谱。我国各地健康鸡群隐性携带相对较高比例的高致病菌株,且耐药程度相对严重,耐药谱较广。鸡源大肠杆菌菌株分布具有多态性和地域性,ST型与耐药谱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新疆地区奶牛乳房炎病例中大肠杆菌的种系分类群及其基因相似性,从新疆4个地区7个牛场奶牛乳房炎奶样分离的大肠杆菌中选出90株,用PCR扩增具有种系分类群标记的chuA、yiaA基因和TSPE4.C2 DNA片段.试验结果显示,所检测菌株中A群占93.33%,B1群占6.67%,未检测到属于B2和D群的肠外毒力株.进一步用RAPD技术分别以3个随机引物对这些菌株进行基因相似性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当相对基因相似性为0.25时,被检菌株分为10(A-J)个亚群,其中41.1%的菌株属于A亚群,21.1%的属于B亚群,17.8%的属于C亚群,其它20%的菌株不均匀的分布在7(D-J)个亚群中.其中,乌鲁木齐周边3个牛场50%的菌株、伊犁地区55.6%的菌株分布在A亚群,昌吉地区2个牛场66.7%分离菌株平均分布在A亚群和B亚群,库尔勒地区牛场25%分离菌株分布在A亚群,58.3%分布于C亚群.根据种系分类群标记研究结果显示,本次从奶牛乳房炎奶样中分离出的被检菌株均属于共生性大肠杆菌.基因相似性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菌株分布在3个亚群中,不同地区分离菌株的基因相似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南宁市禽肉产品中沙门菌血清型的分布情况和耐药情况,选取本实验室于2011~2012年分离自禽肉的70株沙门菌与参考血清进行玻片凝集试验,并采用K-B法检测其对16种常用抗生素药物的敏感性.血清型结果显示,70株分离株以B群为优势群,其次是E1群和D1群,这3个群占总数的68.6%;共鉴定出31个血清型,其中以德尔卑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和纽兰沙门菌为优势;药敏结果显示:分离株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均大于50%,三重以上耐药的菌株高达51.4%,耐药最多的菌株可耐受12种抗生素.研究结果表明,南宁市禽肉产品中的沙门菌血清型呈多样性,耐药情况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9.
嗜水气单胞菌分离株ERIC-PCR及RAPD分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ERIC-PCR和RAPD 2种方法对嗜水气单胞菌2009年分离菌株及实验室保存菌株共83株进行分子分型。参考相关文献设计并合成引物,分别进行PCR扩增及琼脂糖凝胶电泳,电泳结果经Quantity One软件数值化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除少数分离株外,使用2种方法对大多数菌株分型,均能得到多态性较好的指纹图谱。RAPD的AP12H引物能扩增出1~12个200~4 500bp之间的条带,可将嗜水气单胞菌分离株分为4群、12类。ERIC-PCR能扩增出4~16个100~5 800bp之间的条带,将嗜水气单胞菌分离株分为4群、17类,同一年代、同一地域分离株分别有聚成一类的趋势。2种分型方法均体现很好的分型能力。但ERIC-PCR分型与RAPD分型相比,重复性和稳定性更好,分辨力更高,且具备RAPD不要求模板序列已知而直接进行扩增的优点,更适合嗜水气单胞菌的分型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兽医学报》2014,(6):908-914
为研究鸭疫里默杆菌(R.anatipestifer)外膜蛋白A(OmpA)的遗传变异性,探讨与R.anatipestifer的血清型分类间的关系,对R.anatipestifer重庆、四川地区分离株进行了生化鉴定、16SrRNA基因和OmpA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除DY1210株不液化明胶及DZ1212株和JJ1212株水解七叶苷外,其他分离株生化特征均一致。R.anatipestifer所有分离菌株16S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达99%以上,均属于同一簇。ompA基因序列分3个基因群(Ⅰ群7株、Ⅱ群8株、Ⅲ群1株),其编码氨基酸序列分3个簇(Ⅰ簇8株、Ⅱ簇7株、Ⅲ簇1株),且不同血清型菌株属于同一基因群或氨基酸簇,同一血清型属于不同的基因群或氨基酸簇。结果表明,R.anatipestifer所有分离菌株ompA所属基因群或氨基酸簇与其血清型没有明显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苜蓿属植物的抗盐机理及外源油菜素内酯(EBR)对苜蓿属植物抗盐性的影响,选取蒺藜苜蓿、紫花苜蓿和金花菜3种苜蓿属植物为实验材料,研究NaCl胁迫及NaCl胁迫下喷施EBR对苜蓿属植物生长,体内无机离子吸收、分配及运输的影响。结果表明:1)NaCl胁迫会抑制苜蓿属植物的生长,影响植物体内K+、Ca2+、Mg2+离子的分配和运输。2)EBR能有效缓解NaCl胁迫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维持植物体内的离子平衡,从而提高植物的耐盐性。3)紫花苜蓿耐盐性较强,蒺藜苜蓿耐盐性较弱。4)在盐胁迫条件下,紫花苜蓿根部抑制对Na+的吸收,减少离子毒害作用;蒺藜苜蓿将根中的Na+向茎和叶中运输,通过叶片的脱落,维持生长点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2.
箭筈豌豆是我国传统肥饲兼用的豆科绿肥作物,有关箭筈豌豆根瘤菌的研究尚属空白。为获得抗逆性强的根瘤菌菌株,在青海主产区采集样本,经分离、鉴定得到61株箭筈豌豆根瘤菌。采用水培回接法,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5株对宿主结瘤生长促进作用较强的根瘤菌(J1-3-2、J2-6-2、J3-12-1、J4-3-3和J5-5-3)。对该5株根瘤菌进行了离体耐盐性评价,发现菌株J5-5-3最大耐盐极限值在0.9%左右,其他4菌株最大耐盐极限值均在1.2%左右,并且5菌株的耐盐特征呈3个明显不同类型:J3-12-1和J2-6-2耐盐性最强,菌株J1-3-2和J4-3-3居中,菌株J5-5-3最差。进一步采用盆栽方法评价了其中3株(每类型1株)根瘤菌-箭筈豌豆共生体的耐盐性,结果表明,在0.15%NaCl胁迫下接种根瘤菌J5-5-3植株结瘤数最多,在0.30%NaCl胁迫下3种接种处理无显著差异;在0.15%和0.30%NaCl胁迫下,接种J3-12-1共生体株高显著大于对照(P<0.05);在0.15%和0.30%NaCl胁迫下根瘤菌J3-12-1和J5-5-3可显著提高植株干重(P<0.05);J5-5-3在0.15%和0.30%NaCl胁迫下可显著提高植株含氮量并显著提高0.15%NaCl胁迫下的植株吸氮量(P<0.05);J3-12-1显著提高了0.15%NaCl胁迫下的植株吸氮量(P<0.05)。综合来看,J3-12-1和J5-5-3可以作为在盐胁迫下提高箭筈豌豆生物量和含氮量的预选菌株。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对西藏地区豆科牧草青贮饲料中的乳酸菌进行分离、鉴定,以期得到优良的乳酸菌菌株。以苜蓿和箭筈豌豆青贮饲料为试验材料,共分离得到6株同型发酵乳酸菌,经传统微生物培养和16S rRNA序列分析,3株(LCG9,CG35和AG11)为戊糖片球菌,2株(LCG3和LAG1)为植物乳杆菌,1株(LA3)为弯曲乳杆菌;除AG11和LAG1在5℃,LCG9和AG11在pH 3.0和8.0生长微弱外,其余乳酸菌菌株均在5~20℃,pH 3.0~8.0及3.0%和6.5% NaCl培养液中生长良好。从耐低温特性、产酸能力和发酵速率3个指标考虑,植物乳杆菌LCG3最适宜用于西藏青贮饲料生产的乳酸菌菌种。  相似文献   

14.
耐盐根瘤菌对紫花苜蓿接种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甘肃省临泽县盐渍地采集紫花苜蓿耐盐根瘤菌,编号为GL007,它能在pH值为14,NaCl浓度为1.539mol/L,Na2SO4浓度为1.971 mol/L的YMA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经温室蛭石盆栽试验对5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接种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根瘤菌与5个紫花苜蓿品种都能共生结瘤,表现出共生效应的多样性.接种该耐盐根瘤菌的紫花苜蓿与不接种的对照相比其结瘤数增加了11.4%~77.7%,有效瘤重增加了26.4%~80.8%,地上生物量鲜重增加了45.8%~87.5%,地上生物量干重增加了49.1%~106.3%,粗蛋白质含量增加了1.5%~13.5%,初步筛选出的与耐盐根瘤菌GL007最佳匹配的紫花苜蓿品种是金黄后,其地上生物量鲜重、干重、粗蛋白质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82.6%,106.3%和13.5%,与对照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高静  郭旭生  王国成 《草业科学》2013,30(8):1266-1271
本研究以藏北嵩草(Kobresia littledalei)上附着的乳酸菌为研究对象,分离得到肠膜明串珠菌肠膜亚种两株,融合魏斯氏菌11株,食物魏斯氏菌6株,然后对这3种试验菌进行不同温度及pH条件下的生长试验、耐盐试验及糖发酵试验等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条件下分离得到的相同菌株相比较,青藏高原极端环境中分离的魏斯氏乳酸菌和明串珠菌株都能在4~40 ℃的条件下生长,部分融合魏斯氏菌还可在50 ℃下微弱生长;耐酸碱试验表明,魏斯氏乳酸菌株都能在pH值为3.0和9.5的条件下生长;在耐盐性方面,部分魏斯氏菌可以在18%的NaCl下生长;在碳源利用方面,本研究提取的食物魏斯氏菌可利用半乳糖;融合魏斯氏菌可利用阿拉伯糖、蜜二糖、甘露醇。因此,藏北嵩草中所分离的乳酸菌比常规环境中的乳酸菌有较强的耐温性和耐酸碱性,而且能更广地利用碳源,从而为其在饲料青贮、酸奶发酵等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山西地区褐土胶质芽孢杆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波  赵艳  樊俊华 《草原与草坪》2010,30(4):89-92,96
从山西地区褐土中筛选出6株胶质芽孢杆菌,以辽宁菌种保藏中心提供的胶质芽孢杆菌(编号K0)为参照菌株,对其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耐盐性、耐酸碱性、温度敏感性等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圆形芽孢和丰厚的荚膜,菌落透明隆起,粘性强;过氧化氢酶试验呈阳性,能水解淀粉,VP阴性,不产生吲跺。K5、K0在3%NaCl浓度的培养基上能生长;在25~30℃供试胶质芽孢杆菌均能良好生长。研究可为高效胶质芽孢杆菌菌株材料的获得以及研制生物钾肥提供实践及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甘肃寒旱区苜蓿根瘤菌抗逆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1个分离自甘肃5个不同生态区域的苜蓿根瘤菌株耐酸、耐碱和耐盐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武威菌株耐盐能力最强,天水菌株耐酸能力最强,定西菌株大多数表现出突出的单一抗性,甘南菌株大多数兼备抗酸、抗碱等多抗能力;筛选出12个抗逆能力较强的菌株,其中W A 24菌株能在55 g/L N aC l盐培养基上生长,DA 53、QL 31B和TL 47菌株能在pH 3.5的酸性培养基上生长,DL 67和GA 26菌株能在pH 12的碱性培养基上生长。QA 33B菌株既能在50 g/L N aC l盐培养基上生长,又能在pH 12的碱性培养基上生长,DA 42、GL 21和W A 32可在pH 4.0~12的环境中生长。  相似文献   

18.
从已分离的多个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内生固氮菌株中筛选到两株固氮酶活性较高的菌株7D和BM13,为明确固氮菌株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研究了在不同的生长环境条件下菌株的生长量。采用Ashby无氮培养基,测定了温度、pH、渗透压以及不同氮源和碳源等环境条件对固氮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40℃的温度范围内、pH值3.92~9.64的酸碱环境和30g·L~(-1) NaCl的高渗透压下,固氮菌7D和BM13均能正常生长;菌株能耐受0~10mmol·L~(-1)的NH_4~+和NO_3~-,而且能利用蔗糖、甘油、麦芽糖、甘露醇和葡萄糖等多种碳源生长。说明狗牙根内生固氮菌株7D和BM13对环境因子有很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但两菌株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可望进一步研发成为优良的固氮微生物肥料生产菌种。  相似文献   

19.
为比较等渗的NaCl和PEG溶液模拟盐分和水分胁迫条件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子发芽过程的影响,选取5个紫花苜蓿品种分别对其种子发芽率和胚根长度进行统计。结果表明:5个品种受2种胁迫后,其发芽率和胚根长度变化趋势相似,即NaCl能显著降低紫花苜蓿种子的发芽率(P<0.05),PEG4000则影响不大;其胚根长度变化趋势为:受NaCl胁迫后胚根较粗短,PEG4000胁迫后细而长。对受2种胁迫影响较小的中苜三号发芽后其电导率、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发现,胁迫后电导率均增大,但受NaCl胁迫处理的差异极显著(P<0.01);游离脯氨酸积累均增高,其中PEG4000胁迫处理后,脯氨酸的积累极显著增高(P<0.01);中苜3号受等渗NaCl胁迫后,叶绿素含量最低,对照是其含量的2.3倍(P<0.01),受PEG4000处理后叶绿素含量有所上升,但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由此说明等渗胁迫条件下,盐胁迫比干旱胁迫对中苜三号的伤害更大。  相似文献   

20.
16份马蔺种质材料苗期耐盐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温室NaCl盐分胁迫试验方法,设置0、0.4%、0.8%、1.2% 4个NaCl质量分数梯度,对来自我国北方4个省区16份马蔺(Iris lactea var.chinensis)种质材料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并对其苗期耐盐性进行评价,筛选耐盐性较强的种质材料,为马蔺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耐盐新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结果表明,随盐胁迫质量分数的增加,叶片相对含水量呈下降趋势,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呈上升趋势,而叶绿素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胁迫质量分数0.4%时达峰值。采用系统聚类法将16份马蔺种质材料耐盐性分为较强、居中和较弱三大类,其中耐盐性较强的8份(BJCY ML001、BJCY ML016、BJCY ML012、BJCY ML023、BJCY ML007、BJCY ML011、BJCY ML024、BJCY ML029)、耐盐性居中的4份(BJCY ML006、BJCY ML005、BJCY ML031、BJCY ML013)和耐盐性较弱的4份(BJCY ML018、BJCY ML020、BJCY ML021、BJCY ML035),采用标准差系数赋予权重法对其耐盐能力大小进行排序, BJCY ML007耐盐能力最强,BJCY ML035耐盐能力最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