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军团病(Legionnaires Disease,LD)是1976年在美国首次发现的人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为嗜肺军团病杆菌(LDB),有10个血清型,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至今,已有20多个国家先后报告有本病流行或散发,遍及五大洲。1982年我国在南京地区发现了第一例LDB感染病人,同年又从一例病人分离到一株LDB(6型),  相似文献   

2.
在1976年夏季,美国菲列得尔菲亚洲的军人团体集会中,流行一种奔马性肺炎,182人发病,49人死亡。从病死者体内分离出一种过去从未叙述过的细菌,于是叫做军团病细菌,其后正式定名为亲肺军团杆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该菌原初仅能在豚鼠体内及鸡胚里繁殖,现则已有特殊培养基〔如Mueller-Hinton琼脂补充有1%血红蛋白(供铁)及1%Isovitalex(半  相似文献   

3.
嗜肺军团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LP)是引起人类军团病的主要病原菌,动物也存在军团菌的感染。为了解云南省动物中军团菌的感染情况,我们用微量凝集试验对云南省耿马县、华坪县的鼠、狗、马、骡、驴、黄牛、水牛、山羊血清进行了LP-1、LP-3和LP-6的血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自从1985年我国新疆报告从瘫痪羊羔脾脏分离出两株 Lp1,1986年以色列从2只死亡牛犊肺组织中培养出 Lp1后,人们开始注意到军团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疾病。关于健康家畜禽中军团菌感染情况,国内外仅见零星报告,调查菌型谱局限于个别种(型),对其临床和流行病学意义认识肤浅。为了解南京地区家畜禽中多种(型)军团菌自然感染和传播特点,我们于1987年10月和1988年3月对南京地区部分猪、鸡、鸭进行了嗜肺军团菌1—8血清型(Lp1—8)、博兹曼军团菌(Lb)、米克达德军团菌(Lm)、杜莫夫军团菌(Ld)和高曼军团菌(Lg)自然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肉碱是位于生物细胞线粒体内膜结构的一种成分,又称肉毒碱或维生素Bt,Krimberg(1905)首先在肌肉中发现肉碱。Traenkel(1948)在昆虫体内及幼虫发育的有关成分中发现一种生长因子(当时称为维生素Bt),Carter等(1952)从酵母、动物肝脏中获得了肉碱的结晶,定名为Carniter。1959年发现肉碱在脂肪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前言 乳清酸(Orotic Acid)是Biscaro和Belloni(1905)首次在牛奶中发现的核酸代谢物,存在于各种哺乳动物的乳汁中及各种微生物变异体的嘧啶核苷酸合成途径中(Mitchell,1947,1948)。维生素B_(13)是Novak和Hauge(1948)在牛奶的蒸馏干燥可溶物中发现的促进大鼠和小鸡的生长因子;Wright(1950)发现它对乳酸菌也有促生长作用。随后Manna(1953)证明乳清酸和维生素  相似文献   

7.
家畜住肉孢子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住肉孢子虫最初是Miescher(1843)在欧洲的小鼠肌肉中发现的,其后在其它动物的肌肉中也相继发现。Kuhn(1865)在猪肉中发现了该原虫,并以Miescher 的名字命名为Synchytium mies-cheriahum。Lankester(1882)把本种作为模式种,新设Sarcocystis 属。住肉孢子虫住分类上属原生动物亚界、原生动物门、孢子虫纲、真球虫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了长白、约克夏和杜洛克猪群的RYR基因的多态性,分别分析了RYR基因与猪的产仔数(TNB)、初生重(LBW)、仔猪28日龄重(LWT28)、背膘厚(TheBackfatThickness)、死胎数(ND)之间的相关关系。对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在约克夏、杜洛克猪群中,有氟烷基因存在;长白猪群中,未发现有该基因存在。通过对RYR基因分型研究,在约克夏和杜洛克猪群中,未发现有隐性纯合基因型(nn)个体,仅存在纯合基因型(NN)个体和杂合型(Nn)个体。不同氟烷基因型(NN,Nn)之间在产仔数方面存在差异性显著(P<0.05)。约克夏猪群中,比较了头胎的平均产仔数,结果发现,Nn个体的产仔数(TNB)比NN个体平均多1.7045头/胎;杜洛克猪群中,Nn个体的产仔数(TNB)比NN个体平均多2.5758头/胎;经产胎次中,平均产仔数分别多0.3898和0.9956头/胎。杂合型(Nn)个体显著高于纯合基因型(NN)个体(P<0.05)。在两层和三层膘厚检测中发现,在杜洛克猪群和约克夏猪群中,纯合基因型个体均低于杂合基因型个体,因此在背膘厚方面两种基因型(NN,Nn)个体存在差异性显著(P<0.05)。在仔猪28日龄重方面,杂合型(Nn)个体则低于纯合基因型(NN)个体,差异性显著(P<0.05);仔猪初生重方面,纯合基因型个体的仔猪初生重与杂合型个体差异不显著(P>0.05);死胎数方面,?  相似文献   

9.
红细胞免疫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Siegel(1981)[1]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发现红细胞(RBC)有多种免疫功能,提出"红细胞免疫系统"新概念以来,国内外学者就红细胞免疫进行了大量研究,相继发现RBC具有吞噬抑制因子(PIF)、NK细胞增强因子(NKEF)、特异性肿瘤坏死因子诱导因子和广谱趋化因子受体.上述发现充分证明RBC是血循环中十分重要的天然免疫细胞,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在机体免疫应答及其调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正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PCV)是迄今为止能够感染哺乳动物的最小病毒,目前已发现有PCV1、PCV2和PCV3 3种血清型。PCV1于1974年首次在猪肾细胞(PK-15)中发现,可感染猪但对其无致病性;PCV2于1998年首次被分离和鉴定,是引发猪群出现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等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Porcine circovirus-associated disease,PCVAD)的主要病原体;PCV3于2016年首次在患有PDNS的母猪和流产胎儿中检测出,随后在亚洲、欧洲、美洲等地区的猪群中被陆续发现,  相似文献   

11.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 TSE)包括牛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 BSE) ,鹿和麋鹿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CWD) ,人的克雅氏病 ( CJD)和新型—变异型克雅氏病 ( nv CJD)等。该类疾病致病性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 ( CNS) ,共同特点包括空泡形成、神经肌质增生、抗蛋白酶的非正常折叠同形物( prpsc)聚集、神经细胞死亡。目前尚无有效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措施。我们发现了一种容易在组织中简便检测的分子标识物 ,即针对红细胞系特异的转录本表达水平急剧降低是 TSE的一个共同特点。发现了在 TSE致病机理中红细胞系的介导作用。此发现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研…  相似文献   

1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25匹三河马血清中白蛋白(ALB)、酯酶(Es)、α1-B糖蛋白(A1B)和维生素D结合蛋白(GC)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在4个位点中,白蛋白(ALB)和酯酶(Es)位点呈现多态性,其中在白蛋白(ALB)位点发现3个基因型,即AA、AB和BB,由等位基因ALBA和ALBB控制,其基因频率分别为0.40和0.60;在酯酶(Es)位点发现4个基因型,即FF、Ⅱ、FI和IS,由等位基因EsF、Es1和EsS控制,其基因频率分别为0.40,0.56和0.04,而α1-B糖蛋白(A1B)、维生素D结合蛋白(GC)2个位点均呈现单态性.  相似文献   

13.
钩端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下称钩体)是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的病原体。钩端螺旋体病(下称钩病)在世界多数国家均有发现,多种动物有感受性。1880年拉利(Larrey)在法国殖民军中发现钩病患者,同年发现于犬,1935年在牛,1938年在狐、山羊和猪中检出。1923—1934年,钩病在我国河南、山东、山西等地人群中流行。解放后广西、广东、河南、河北、山东以及其他若干省份均有发生,东北地区也有本病存在。钩病的主要特征是短时间发热,具有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性素质、  相似文献   

14.
<正>蓝舌病最早于1905年发现于南非,主要存在于南纬40°至北纬53°之间的地区,包括美洲、非洲、澳洲以及亚洲。我国自1979年在云南分离到蓝舌病病毒以来,湖北(1983)、安徽(1985)、四川(1988)、山西(1993)、广西(1985)等省份分别报道发现了蓝舌病,此后蓝舌病普查中有29个省(市、地区)发现该病〔1〕。2006~2008年蓝舌病相继出现在荷兰、卢森堡、丹麦、瑞士、捷克以及英国,同年受到感染的  相似文献   

15.
低海拔茶园茶饼病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茶饼病(Exobasidium vexans Massee)是多雾、阴湿、短日照、高海拔茶园的主要病害之一。笔者曾先后多次到江西九江(庐山)、吉安(井冈山)、丰城(罗山)、婺源(鄣山)等海拔900m以上的茶园做调查,在这些高海拔茶园中,仅在庐山茶园发现有茶饼病。在江西四十多年对四十多个县、市14 900hm~2的其他茶园(平地、坡地、岙地等)调查,也从未发现  相似文献   

16.
<正>凝集素(Lectin)是有机体中具有识别作用的一类蛋白质,它在生命过程中可能起着某种重要作用.凝集素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自 1888年H·Stillmark首次在蓖麻籽中发现凝集素以来,人们已陆续在植物、动物乃至于人类的某些组织和细胞中发现了凝集素.在昆虫方面,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相继在雪隐肉蝇(Sarcophaga peregina),蓖麻蚕(Philosamia Cynhthia ricini),家蚕(Bombyx mori)以及柞蚕(Antheraea  相似文献   

17.
在兽医文献中,有关畜禽间皮细胞瘤的报道很少。据Smith(1966)统计六种家畜(狗、牛、马、猪、羊、猫)的8,159例肿瘤中,共发现间皮细胞瘤23例,占0.28%。其中牛比较多些,在1,371例肿瘤中有19例,占1.3%;狗5,854例中仅有3例,占0.05%;猪167例中有1例,占0.6%;马(464例)、羊(129例)及猫(174例)均未发现间皮细胞瘤。家禽中仅鸡有少数病例报告。鸭的间皮细胞瘤则尚未见到正式报告。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浙江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在畜禽寄生蠕虫调查和历次防治研究中,把收集的虫体进行分类、鉴定比较,并经有关专家确认,发现了在形态学上与目前国内外报道有明显区别的16种寄生于牛、羊、兔、鸭体内寄生蠕虫的新虫种。即:(1)羊菲策吸虫(Fisc-hoederius ovis),发现于嘉兴,寄生在湖羊瘤胃内;(2)兔菲策吸虫(Fischoederiuscuniculi),发现于舟山,寄生在家兔肓肠内;(3)浙江菲策吸虫(Fischoederius chek-  相似文献   

19.
<正>自Tyzzer(1907)首次发现小鼠隐孢子虫(C.muris)以来,国内外学者对隐孢子虫病进行了大量研究,已在人、哺乳动物、禽类、爬行动物和鱼类等多种动物中发现15个种类的隐孢子虫感染[1-3],其中可感染牛的隐孢子虫种为安氏隐孢子虫(C.an-dersoni)、小球隐孢子虫(C.parvum)、牛隐孢子虫(C.bovis)、小鼠隐孢子虫(C.muris)、犬隐孢子虫(C.ca-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各省市在畜禽血清中发现有携带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作者在吉林辉南县某乙肝患者家中饲养的老母鸡血清中发现HBsAg,而且也发现有其它标志物(Ab-HBs和HBeAg)。为摸清畜禽血清中是否携带HBsAg,笔者应用反向间接血凝法(RPHA)检测来自安徽几个县市的1125份畜禽血清,结果总阳性率为20.18%。各种畜禽血清阳性率分别是鸡19.29%、鸭17.86%、鹅14.29%、黄牛28.33%、水牛21.82%、山羊24.17%、猪20.36%、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