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978-2007年三大棉区陆地棉品种特性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中国棉花品种志(1978-2007)》及品种审定公告,建立了1978-2007年间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审定推广的839份陆地棉品种的生育期、株高、第一果枝节位、铃重、衣分、皮棉产量、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等14个主要农艺经济性状的数据库。通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纤维长度、衣分、生育期、马克隆值、铃重在不同棉区不同品种间差异小,稳定性好,枯、黄萎病抗性、叶色和种植密度在各棉区品种间变化差异均很大。西北内陆棉区的枯、黄萎病抗性最好,长江流域棉区的枯、黄萎病抗性最差,种植密度表现为西北内陆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比强度表现为西北内陆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且相同棉区不同品种间变化差异较大;皮棉产量表现为西北内陆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综合以上结果说明西北内陆棉区特别是新疆棉区有利于发展优质棉,长江流域棉区应加强抗病品种的培育。  相似文献   

2.
南阳棉区属长江流域棉区的南襄亚区,棉铃虫的发生规律既不同于黄淮棉区,又不完全同于长江流域棉区。1992~1993年黄淮棉区棉铃虫大发生,南阳棉区却轻发生;1994年黄淮棉区、长江流域棉区棉铃虫大发生的势头得到控制,而南阳棉区却大暴发,且超常地发生了完全五代,主害代也由二代、三代演变到四代、五代,对棉花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相似文献   

3.
对新疆棉区纤维生态品质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棉区生态品质进行了评价。在新疆三大棉区中,东疆棉区综合品质最好,但纤维过粗;南北疆棉区棉纤维品质呈多态性分布,南疆的库尔勒棉区综合品质最优,但马克隆值略有偏高;北疆棉区以精河县棉区综合品质最优,但也存在马克隆值偏高的问题,精河、乌苏是北疆高品质棉区。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二熟棉区开始大量种植彩棉,但是由于对彩棉的特征特性认识不足,对彩棉栽培技术要点不明确,影响了彩棉的进一步发展。照搬新疆棉区种植模式并不适用,因此二熟棉区亟需适于当地的彩棉种植技术。本文作者介绍了一套适合二熟棉区彩棉的科学种植模式和合理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003年~2009年河西走廊棉区植棉成本、产出的深入分析,认为该棉区的植棉经济效益自2003年呈逐年降低态势,并针对棉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提高经济效益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中国棉花主产区的优势动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良斌 《湖北农业科学》2014,(13):3195-3198
利用比较优势模型和中国三大棉区2006-2010年的数据对中国棉花主产区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实证检验,旨在为中国主棉区提供一个动态优势比较。结果表明,在2006-2010年间,规模比较优势最高的为新疆;效率比较优势最高的是黄河中下游棉区的河南省;效益比较优势最高的是长江中下游棉区的安徽省。三大主产区均具有综合比较优势,以新疆棉区最高。  相似文献   

7.
北疆棉区划分及相应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当前北疆棉花大发展的形势,通过实地考察,根据各地气象资料,将北疆棉区划分为适宜棉区、次宜棉区、风险棉区,并提出各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今年3月,在长沙召开了全国主要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的座谈会,现将棉区各省有关棉铃虫的资料摘录介绍如下,以供我省植棉地区参考。 一、发生情况 棉铃虫在我国北部棉区是常发性害虫,近年来南方棉区,特别是长江流域棉区发生严重。  相似文献   

9.
《现代农业科技》2005,(18):20-21
邳州市北部棉区包括邢楼、岔河、四户等镇的全部棉区和戴庄、邹庄、车夫山、邳城等镇的部分棉区,常年植棉面积占全市种植面积的30%左右,单产水平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35%左右.近年来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单位面积生产力的走低也是北部棉区下滑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改变北部棉区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局面,缩小棉区间的差异,实现低产向中产或高产的转变成了北部棉区稳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不同熟性棉花品种在冀中棉区的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裂区设计,调查了冀中棉区棉花的生育期、"三桃"比例、霜前花率和霜前皮棉产量,分析了棉花早熟品种中50、中早熟品种33B和中熟品种冀棉298在冀中棉区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在冀中棉区不适宜种植早熟品种,中熟品种的适应性好于中早熟品种。冀中棉区适宜种植中熟品种。  相似文献   

11.
抗虫杂交棉新品种冀棉3536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冀棉3536是以陆地棉和海岛棉种间杂交后代南36为母本、转基因后代材料南2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抗棉铃虫、高产、抗病、杂种优势强和适应性广,适宜在冀中南及黄河流域同类生态春播棉区推广种植,2008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冀审棉2008004号)。  相似文献   

12.
合丰202是以农大326×GK12杂交后代的高代转基因抗虫稳定系145系为母本,以高产优质的206系(冀棉20号纯系)为父本,经过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转基因杂交抗虫棉品种。该品种抗棉铃虫、抗枯萎病、高产、优质、杂种优势强、适应性广,适宜在黄河流域的河北中南部,山东北部、西北、西南部,河南北部、东部、东南部,安徽淮河以北,江苏淮河以北,山西南部和天津棉区种植。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棉花育种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50年来河北省先后开展抗枯萎病、抗黄萎病、优质中长绒棉、低酚、杂交种、适合短季栽培和转基因抗棉铃虫等类型的棉花新品种选育,育成了冀棉1号、冀棉7号、冀棉8号、冀棉10号、冀棉11号、冀棉18号、冀棉19号、冀棉22号、冀棉25号、石远321、冀668和SGK321等有影响的棉花品种,在远缘杂交育种、种质资源创新、杂种优势利用及转基因后代选育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先后进行了7次大规模品种更新,为棉花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今后应在保持适纺中支纱棉花新品种选育优势的同时,加强适纺高支纱和中低支纱棉花新品种选育,育成品种必须抗(耐)枯、黄萎病,抗棉铃虫,霜前花率高,增强稳产性和适应性,并重视转基因育种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棉花育种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90年代,河北省审定了33个品种,其中河北省育成品种25个,占审定品种的75.8%,有8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6个获得国家攻关后补助,冀棉18、冀棉22、冀棉25分别在杂种优势利用、中长绒和抗病育种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评价了生产上推广种植的3个来源转基因抗虫品种在产量、抗虫、品质3个方面的表现,并针对河北省育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棉花育种的研究方向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天津地区棉花新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了8个棉花新品种进行田间比较试验,为指导棉花生产和减少农民购买棉种的盲目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冀棉228等3个品种的籽棉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冀杂1号,同时表现出较强的抗病虫能力和较好的产量结构。其中冀棉228表现突出,籽棉产量位居首位,银瑞361居第2位,科欣1号居第3位。  相似文献   

16.
以棉花耐黄萎病品种中棉41和感黄萎病品种冀棉11为材料,通过测定黄萎菌诱导前后活性氧积累及保护酶系活性的变化,研究其与棉花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接种黄萎菌后36h,2个品种的棉花叶片O2-产生速率均达到高峰,而中棉41O2-产生速率明显高于冀棉11;同时,叶片内丙二醛(MDA)的含量也均达到一个高峰,中棉41中MDA含量高于冀棉11;在接种后24h和36h,冀棉11和中棉41棉花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达到一个高峰,且冀棉11变化幅度大于中棉41;对于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在接种后24h,2个品种均达到一个高峰,但是耐病品种中POD活性增加幅度不及感病品种。在棉花与黄萎病菌互作的过程中,活性氧和保护酶系参与不同的抗性反应途径。  相似文献   

17.
抗虫耐除草剂棉花生存竞争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对抗虫耐除草剂棉花639017、当地棉花冀棉106在两种土壤类型条件下开展生存竞争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正常播种条件下,抗虫耐除草剂棉花和冀棉106在大坝沙壤土出苗率低于5%,在试验基地壤土出苗率低于10%,两种土壤类型下,棉花覆盖度均远低于杂草覆盖度,棉花株高仅20 cm左右,未完成正常生长发育。在地表撒播试验中,试验棉花均未出苗。另外栽培地竞争试验中,抗虫耐除草剂棉花株高及产量均低于冀棉106,部分生育期差异显著。表明:外源基因的导入并未增强抗虫耐除草剂棉花的生存竞争能力,因此,抗虫耐除草剂棉花无杂草化风险。  相似文献   

18.
衡棉4号是用GK12为外源抗棉铃虫Bt基因的供体,以具有海岛棉、陆地棉和野生棉遗传基础的省1322系作抗病亲本,以冀棉27为丰产亲本,在黄枯萎混生重病地、不防治棉铃虫的高压胁迫下连续定向选择培育而成.突出表现早熟、抗棉铃虫、高产和抗病.适宜在冀中南及同一生态类型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目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变化的情况下,发展长江流域机采棉产业的现状和必要性,明确了长江流域发展机采棉的优势,分析了机采棉推广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讨了长江流域机采棉发展的战略。对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长江流域机采棉发展区域化优化布局;充分利用本区域冬闲田发展小麦、油菜作物;在长江流域两湖(洞庭湖、鄱阳湖)两江(长江、汉江)近700000 hm2滩涂旱地宜棉区扩大种植棉油(麦)双直播双机采;形成以棉增油、棉油双稳的格局。  相似文献   

20.
采用非参数方法双产出模型研究中国棉花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以来,棉花生产资源配置效率区域差异及结构优化策略。分析结果表明,规模效率是制约长江与黄河流域棉花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政策含义:中央政府应进一步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力度消除制约中国棉花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并根据转型期中国棉花生产所表现出来的区域特征,稳定塔里木河流域棉花生产效率,改善长江流域棉花生产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消除黄河流域棉花低效生产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