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SH2B衔接因子蛋白1(SH2B adaptor protein 1,SH2B1)基因在猪不同组织和生长发育各阶段背部脂肪中的表达情况,预测调控该基因的miR-276-3p对猪背部脂肪表达的影响。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H2B1基因在猪脂肪、下丘脑等6种组织,以及在30、60、90、120和180 d猪背部脂肪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靶标预测SH2B1基因的调控miRNA,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276-3p对该基因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SH2B1基因在猪的6种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脂肪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在肌肉组织中表达量最低。在猪生长发育各阶段背部脂肪中SH2B1基因均有表达,在前期(30和60 d)表达量较低,在中、后期(90、120和180 d)持续高表达,且显著高于前期表达量(P0.05)。高、低背膘厚组背部脂肪中miR-276-3p与SH2B1基因均呈差异表达,且两者表达呈相反趋势,miR-276-3p在高背膘厚组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低背膘厚组(P0.05),而SH2B1基因在高背膘厚组中的表达量却显著高于低背膘厚组(P0.05)。miR-276-3p可通过靶向负调控SH2B1基因,影响猪背部脂肪的沉积。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猪背部脂肪沉积和背膘厚差异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鉴定松辽黑猪背最长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找出与猪脂肪沉积相关的潜在候选基因。通过对松辽黑猪进行活体背膘厚测定,选择具有极端背膘厚的3对个体(高、低各3头)为研究对象。取背最长肌组织提取RNA,并对其进行双末端转录组测序,然后,基于edgeR包的配对方法筛选差异基因,并进行生物学功能富集分析。结果鉴定出59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88个基因在高背膘厚组猪背最长肌组织中高表达,402个基因在低背膘厚组猪背最长肌组织中高表达。通过生物学功能分析发现,有42条显著富集通路,鉴定出的与脂肪沉积相关的通路有脂肪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以及PPAR信号通路等,筛选出FABP3、FADS1、FADS2、OLR1、ACSL1、LIPA和PLIN2为脂肪沉积性状的候选基因。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松辽黑猪肌内脂肪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对于背膘厚度性状的强度选择,使猪肉品质变劣。为了研究不同背膘厚度对猪肉品质的影响以及相关脂肪生成基因的表达,本试验以松辽黑猪作为试验动物,利用B型超声波背膘测定仪测定其活体背膘厚度,选出背膘厚度极端高与极端低的个体各6头,屠宰后对背最长肌进行pH24、肉色、滴水损失、剪切力、肌内脂肪含量等肉质性状测定,分析不同背膘厚度的肉质性状是否存在差异。同时,检测了背最长肌内脂肪生成相关基因(FASN、ACACA和ME1)的表达水平,以期初探影响肉质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高背膘厚度组的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低背膘厚度组(p <0.05),背膘厚度对其它肉质性状影响均不显著(p>0.05)。脂肪酸合成酶(FASN)基因的表达水平在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 <0.05),且在高背膘厚度组上调表达。乙酰辅酶A羧化酶(ACACA)基因和苹果酸酶(ME1)基因的表达水平在两组间没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猪HMGA1基因的组织表达及其多态性与背膘厚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旨在探究HMGA1基因在猪不同组织、不同日龄下不同品种中的表达谱,并对该基因编码区及3′UTR区的多态性与猪背膘厚进行关联分析。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白猪HMGA1基因在7种组织的表达情况,及其在60、150和210日龄大白猪和民猪背部脂肪中的差异表达。对576头大白猪×民猪F2代资源群体的基因组DNA重测序进行HMGA1序列分析,筛选其编码区及3′UTR区SNPs,并以屠宰体重为协变量与背膘厚(第6~7肋)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HMGA1 mRNA在大白猪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组织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在肺中的表达量最高,而在心和肌肉中微量表达。在60和150日龄时,HMGA1基因在民猪背部脂肪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大白猪(P0.05);210日龄时在两个猪种中的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对F2群体HMGA1序列分析,在编码区检测出1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其中包含2个错义突变位点:g.3261GA和g.5818GA,且g.3261GA位点与背膘厚显著关联(P0.05)。在3′UTR区检测到3个SNPs,且位于小RNA(microRNA, miRNA)结合靶点,其中g.7217GC和g.7280TC与背膘厚显著关联(P0.05)。研究结果表明,HMGA1作用于猪背部脂肪组织,且该基因g.3261GA、g.7217GC和g.7280TC位点可作为猪背膘厚选育的潜在分子标记,为猪的分子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miR-181a和miR-181d-5p在荣昌猪原代前体脂肪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通过比对种子序列差异分析miR-181a和miR-181d-5p在猪、人、大鼠和小鼠不同物种间的序列保守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81a和miR-181d-5p在猪肌肉和背部皮下脂肪组织中表达;利用miRandn和TargetScan在线软件预测miR-181a和miR-181d-5p的靶基因,并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使用RNAhybrid在线软件预测miR-181a和miR-181d-5p与其靶基因的结合自由能。取7日龄雄性荣昌猪背部皮下脂肪组织分离原代前体脂肪细胞。分别设计miR-181a和miR-181d-5p的靶基因野生型和突变型载体,并与对应的miRNA共转染前体脂肪细胞,进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验证miRNA与靶基因的靶标关系,测定miR-181a和miR-181d-5p与其靶基因的结合情况。构建miR-181a和miR-181d-5p的模拟物(miR-181a mimics、miR-181d-5p mimics)、抑制物(miR-181a inhibitor、miR-181d-5p inhibitor)、阴性对照(NC)及其靶基因的干扰siRNA (Gene-siRNA),转染细胞6 h后进行诱导分化。6 d后,分别对不同处理的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情况,油红O染色鉴定甘油三酯生成情况。【结果】 保守性分析结果表明,miR-181a和miR-181d-5p在猪、人、大鼠和小鼠间具有高度序列保守性;miR-181a与miR-181d-5p在猪不同组织中定量结果显示,miR-181a与miR-181d-5p在猪脂肪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靶基因预测结果表明,miR-181a与miR-181d-5p的靶基因分别为线粒体甘油3-磷酸脱氢酶(GPD2)和环腺苷酸反应元件(CREB1);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发现,miR-181a和miR-181d-5p的靶基因可以抑制甘油三酯生成,调节脂肪细胞分化,且miR-181a和miR-181d-5p与其靶基因的自由结合能均<-87.8 kJ/mol;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结果表明,转染miR-181a与miR-181d-5p的mimics可以极显著抑制靶基因3'-UTR野生型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中的荧光素酶活性(P<0.01),但不影响靶基因突变型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中的荧光素酶活性。诱导分化结果表明,与未分化脂肪细胞(0 d)相比,miR-181a表达量在分化的第4天显著升高(P<0.05),到第6天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miR-181d-5p及GPD2和CREB1基因表达量在分化的第4、6天均极显著升高(P<0.01)。miR-181a和miR-181d-5p的细胞转染试验均得到相似结果,与NC组相比,mimics组miR-181a与miR-181d-5p的表达量均极显著上升(P<0.01),inhibitor组miR-181a与miR-181d-5p表达量均极显著下降(P<0.01);mimics和siRNA组的GPD2与CREB1基因表达量均极显著下降(P<0.01),inhibitor组GPD2与CREB1基因表达量均极显著上升(P<0.01);mimics和siRNA组PPARγ和C/EBPα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或极显著上升(P<0.05;P<0.01),inhibitor组PPARγ和C/EBPα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下降(P<0.05);油红O染色结果表明,与NC组相比,mimics和siRNA组细胞脂滴数目增加,inhibitor组细胞脂滴数目减少。【结论】 miR-181a和miR-181d-5p可以分别靶向结合GPD2CREB1基因3'-UTR区域序列,降低GPD2和CREB1基因的表达,促进猪前体脂肪细胞成脂分化。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miRNA表达量与猪胴体及肉质性状的相关性,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检测了引进猪种大约克夏猪和6个四川省地方猪种背部皮下脂肪中miR-1和miR-369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除miR-1与藏猪差异不显著外,2种miRNA在大约克夏猪背部皮下脂肪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地方猪种(P<0.05);地方猪种中,miR-1和miR-369表达水平分别在藏猪和雅南猪中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miR-1和miR-369在背部皮下脂肪中表达水平均与瘦肉率、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miR-369表达水平还与平均背膘厚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试验表明miR-1和miR-369可能对猪脂肪沉积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生成起负调控作用,对多不饱和脂肪酸生成起正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苹果酸酶1(malic enzyme 1,简称ME1)是机体内源性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与生物体脂肪酸合成效率之间存在密切相关,猪的脂肪沉积能力与ME1的表达水平有关。为了研究该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调控,本试验分别用PCR、实时荧光定量RT-PCR(qPCR)和定点突变等方法,克隆了猪ME1基因5′调控区,分析了其多态性与猪背膘厚及脂肪组织中ME1mRNA表达水平的关系,还通过构建不同删除载体分析了该基因5′调控区的功能。结果表明,在猪ME1基因5′调控区的-486位点和-1 068位点分别有一个由C到T和由G到A突变产生的SNP,后者与商品猪的背膘厚关联显著(P〈0.05)。qPCR检测结果显示,在-1 068位点,等位基因G有增加ME1mRNA表达的趋势,接近显著水平(P=0.051 8)。删除试验结果显示,该基因的5′调控区614~717bp和263~405bp区段分别有增强和抑制猪ME1基因表达的顺式元件。  相似文献   

8.
9.
为探究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ACADM)基因在不同品种猪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猪脂肪沉积性状的相关性,采用Sanger测序法对藏猪(58头)和大约克猪(60头)ACADM基因起始密码子上游1 kb区域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筛选与基因分型,选取180日龄藏猪和大约克猪各10头屠宰后分别采集肝脏、背脂、心脏和背最长肌组织,利用RT-qPCR技术检测了ACADM基因的表达水平,同时测定其背膘厚和背最长肌组织中肌内脂肪含量。结果显示:在ACADM基因起始密码子上游1 kb区域,存在C-101G和C-569G这2个突变位点,藏猪与大约克猪等位基因频率呈极显著差异(P<0.01);在藏猪与大约克猪的肝脏、背脂、背最长肌和心脏组织中ACADM基因表达趋势完全一致,藏猪极显著高于大约克猪(P<0.01);经ACADM基因表达量与背膘厚、肌内脂肪含量相关性分析发现,ACADM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与背膘厚和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通过以上结果推测这2个突变位点可能是调控ACADM基因表达的重要功能位点,从而导致猪脂肪沉积性状的差异。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ACADM基因对猪脂肪沉积的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0.
旨在研究miR-128-1-5p对绵羊前体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调节作用。本研究经理论预测和试验研究验证miR-128-1-5p的靶基因;过表达miR-128-1-5p后,用qPCR检测增殖标志基因的表达,CCK-8和EdU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用q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miR-128-1-5p和其靶基因在前体脂肪细胞分化中的表达趋势;通过过表达或抑制miR-128-1-5p研究其对绵羊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调节机制;用油红O染色检测成脂能力。结果表明,KLF2是miR-128-1-5p的靶基因。前体脂肪细胞增殖过程中,过表达miR-128-1-5p后,增殖标志基因的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细胞活力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新生细胞数显著减少(P<0.05)。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miR-128-1-5p与KLF2的表达呈负相关;过表达miR-128-1-5p极显著下调了KLF2 mRNA的表达量(P<0.01),显著下调了KLF2蛋白的表达量(P<0.05),显著或极显著上调了分化标志基因mRNA的表达(P<0.05或P<0.01),产生更多脂滴;抑制miR-128-1-5p则结果相反。综上所述,miR-128-1-5p与KLF2存在结合位点。miR-128-1-5p抑制绵羊前体脂肪细胞的增殖,在分化过程中通过靶向抑制KLF2的表达,促进前体脂肪细胞分化和脂滴沉积。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金华猪回肠菌群结构和脂肪酸结合蛋白发育性变化及其与脂肪沉积的相关性。试验分别选取45(D45)、90(D90)、150(D150)和270(D270)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金华猪各4头,测定其体重和背膘厚;并采集回肠黏膜及其内容物,通过荧光定量PCR测定回肠黏膜中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表达,采用基于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分析金华猪回肠菌群结构。结果表明:1)随着日龄的增加,金华猪体重和背膘厚均显著增加(P<0.05)。2)回肠黏膜中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s binding protein,FABP)编码基因FABP1、FABP2和FABP4表达量随着日龄的增加均呈显著增加(P<0.05)。3)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金华猪回肠的优势菌门;在属水平上,狭义梭菌属1(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土孢杆菌属(Terrisporobacter)、Romboutsia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为主要优势菌属;随着日龄的增加,狭义梭菌属1(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相对丰度先增加后降低;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土孢杆菌属(Terrisporobacter)和Romboutsia相对丰度先降低后增加;PCoA分析表明,各日龄有显著不同的聚类。4) 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金华猪回肠黏膜中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1、FABP2和FABP4表达水平与背膘厚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480 1、0.597 9和0.795 3;金华猪回肠菌属EpulopisciumMycoplasma与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1、FABP2和FABP4和背膘厚的相关性系数范围分别为0.38~0.76、0.45~0.64。由此可见,金华猪回肠菌群结构和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水平呈现发育性变化,且与脂肪沉积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13.
为比较沙乌头猪二元杂种猪不同体重阶段背膘厚和眼肌面积,试验通过B超测定两种二元猪80~100 kg活体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结果表明,沙乌头猪二元杂种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随体重增加而增加。鲁莱黑猪×沙乌头猪(LS)组背膘厚在80~90 kg极显著增加(P<0.01),眼肌面积在80~90 kg缓慢增加(P>0.05)。杜洛克猪×沙乌头猪(DS)组背膘厚在80~100 kg显著增加(P<0.05),眼肌面积在80~90 kg缓慢增加(P>0.05),90 kg后显著增加(P<0.05)。沙乌头猪二元杂种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因杂交组合方式(地方猪血统比例)不同而异。DS组80~90 kg背膘厚均极显著低于LS组(P<0.01),而其80~90 kg眼肌面积均极显著高于LS组(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沙乌头猪二元杂种猪活体背膘厚、眼肌面积与体重均呈正相关。综上,在考虑活体背膘厚和眼肌面积方面,DS组优于LS组。研究为沙乌头猪的开发利用提供相关理论及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旨在探讨DKK3和CCR1基因多态性及其对北京黑猪背膘厚的影响,以期能够筛选出可用于提高北京黑猪背膘厚性状的分子标记,为北京黑猪优良性状定向选育提供依据。本研究以413头健康的北京黑猪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DNA提取、PCR扩增、基因测序筛选候选基因的SNPs,同时利用SAS 9.2软件对突变位点的不同基因型分别与北京黑猪的六七肋背膘厚和腰荐部背膘厚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北京黑猪DKK3基因的外显子区共检测到10个SNPs,包含1个可变剪切突变、1个错义突变和8个3'UTR突变,其中有4个3'UTR突变位点均与腰荐部背膘厚显著关联(P<0.05),分别为g.47443779 T>C、g.47444258 C>T、g.47444912 G>T和g.47445304 T>C,其余位点与六七肋背膘厚和腰荐部背膘厚均不显著关联(P>0.05)。在CCR1基因的外显子区共检测到3个SNPs,包含2个同义突变和1个错义突变,其中1个同义突变位点g.29229037 G>A与六七肋背膘厚显著关联(P<0.05)。对DKK3的10个SNPs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显示,g.47443779 T>C和g.47443783 C>T处于完全连锁状态(D’=1),g.47443783 C>T和g.47443858 C>T处于完全连锁状态(D’=1),g.47444258 C>T和g.47444275 C>T呈现高度连锁状态(D’=0.98)。综上所述,DKK3和CCR1基因的SNPs分别与北京黑猪的腰荐部背膘厚和六七肋背膘厚有显著关联性,可为北京黑猪背膘厚的早期分子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扩增猪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型激酶(SGK)家族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其在猪脂肪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模式。【方法】 以藏猪脂肪细胞cDNA为模板PCR扩增SGK家族基因,通过在线工具预测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及亚细胞定位;用Mega X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采集30日龄巴马猪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肺脏、背肌、腿肌、颈部脂肪、背部脂肪、腹股沟脂肪、肾周脂肪等组织及7日龄和4月龄猪腹股沟脂肪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GK家族基因在猪不同部位组织中的表达;采集30日龄巴马猪腹股沟脂肪组织并分离基质血管成分(SVF)细胞,诱导SVF细胞向白色脂肪细胞分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GK家族基因及脂肪分化标记基因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在脂肪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SGK1、SGK2和SGK3基因CDS区序列长度分别为1 296、1 104和1 473 bp,分别编码431、367和490个氨基酸;SGK1和SGK2定位于细胞质,SGK3定位于细胞核,三者均为亲水性蛋白,3个蛋白均含有相同基序,保守性高;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猪与牛的亲缘关系最近;SGK1和SGK3基因在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多种肌肉及脂肪组织广泛表达,SGK2基因在颈部、背部、腹股沟、肾周脂肪组织中均有较高表达;SGK1和SGK2基因在7日龄猪脂肪组织中表达量极显著高于4月龄猪脂肪组织(P<0.01),SGK3基因在4月龄和7日龄的猪脂肪组织中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且SGK3基因的表达量低于SGK1和SGK2基因;与未分化脂肪细胞相比,在分化后的脂肪细胞中SGK1和SGK2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上调(P<0.01),且SGK1基因的表达量远高于SGK2基因,而SGK3基因的表达量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SGK家族蛋白具有保守结构域,可能发挥着相似的功能,SGK1和SGK2可能参与调控猪脂肪细胞的分化过程,结果可为探究猪脂肪沉积的分子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17.
为研究5-羟色胺(5-HT)受体基因在不同猪种的表达及其与肉质的关系,试验选取淳安花猪与杜长大三元猪各12头,同时饲喂,达上市体重时分别屠宰,测定胴体、肉质性状及肌肉、脂肪中的5-HT受体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淳安花猪、杜长大三元猪的平均屠宰体重分别为88.1、102.4kg;淳安花猪的板油率、背膘厚、肌内脂肪等指标均显著高于杜长大三元猪(P〈0.05);屠宰率、眼肌面积杜长大三元猪显著高于淳安花猪(P〈0.05)。5-HT2A、5-HT7受体基因在2个猪种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肌肉组织(P〈0.05),杜长大三元猪的肌肉中5-HT2A、5-HT7表达量显著低于淳安花猪(P〈0.05),而脂肪中表达量两猪种间差异不显著。5-HT2A、5-HT7受体基因表达量与屠宰肉质指标之间基本呈负相关,尤其是肌肉中的5-HT2A表达量,呈较强负相关(杜长大三元猪)或显著负相关(淳安花猪)。研究初步认为,5-HT受体基因在中外猪种之间存在表达差异,并与屠宰肉质性状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研究商品猪血液中皮质醇含量与宰后的胴体性状和肉质表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内在联系。在具有秋季典型气温时间(2012年8月20日),选取120头商品猪,猪只运输时间约为2h,运输到屠宰场后休息1.5h后屠宰,取血液样品测定皮质醇含量,取背最长肌测定肉质指标,并测定猪只的胴体重和背膘厚。根据测定得到的皮质醇浓度,将猪只分成三个组,低皮质醇组(〈120ng/mL)、中皮质醇组(120~130ng/mL)和高皮质醇组(〉130ng/mL),比较三组之间肉质和胴体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在肉质指标方面,除中皮质醇组猪只的24h的电导率有升高的趋势(P=0.08)外,其余均无显著差异;在胴体性状方面,高皮质醇组胴体重极显著高于(P〈0.01)低皮质醇组,高皮质醇组背膘厚显著高于(P〈0.05)低皮质醇组,与中浓度皮质醇组差异均不显著。猪只血液中皮质醇含量与胴体重和背膘厚度都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49和0.274。各肉质指标之间也存在相关性,其中PH与电导率为极显著的负相关,pH与肉色的L值呈极显著的负相关,45min时测定的肉色L值与滴水损失相关系数为0.234,猪只胴体重和背膘厚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96。结果提示,无法通过猪只血浆皮质醇浓度的高低来评估宰后猪肉品质,但一定程度内较高的皮质醇浓度会有利于个体增重和背部脂肪的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