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2 毫秒
1.
用本所从北京地区分离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CJ—801株鸡体传递16代毒,经鸡胚法氏囊细胞,鸡胚肾细胞和鸡胚成纤维细胞的适应和传代,培育成一株适应于鸡胚成纤维细胞并致细胞产生明显病变的病毒株-CJ-801BKF,其滴度基本稳定在10~5TCID_(50)~10~8TCID_(50)。 CJ—801毒株经研究鉴定证明:病毒复制不受IUdR的影响,属于RNA核酸型;对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不敏感,具有无囊膜病毒的特点;在56℃水浴中经90分钟灭活,其感染滴度不下降,有较强的耐热性;能耐受10次以上反复冻融;在pH3环境中放置3小时仍有感染性,但滴度有所下降,在pH12环境中放置3小时丧失感染能力,说明病毒耐酸而对碱的耐受性差;病毒能通过100nm的微孔滤膜,而不能通过50nm的滤膜,说明病毒粒子大于50nm而小于100nm。在电镜下观察,病毒在细胞质中装配,呈晶格状排列,病毒粒子为六边形或卵圆形,廿面体立体对称,无囊膜,直径约50~60nm,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次从黑颈鹤和灰鹤自然病例中分离出新城疫病毒(NDV),病毒代号:NDV—C_1(黑颈鹤分离)。NDV—C_2,NDV—C_3(灰鹤分离)。NDV—C_1、C_2、C_3适应鸡胚细胞,并在鸡胚细胞上传代至5代,其毒力致死7日龄雏鸡(非免疫鸡),毒价10~(-7)LD_(50)/ml能致死8日龄鸡胚其毒价为10~(-8)ELD_(50)/0.1m,对鸡胚细胞能产生病变:胞浆膨大,核浓缩并有细胞集落现象。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形态呈球形,有囊膜,纤突和核,病毒粒子大小直径113毫微米,纤毛长约8毫微米。对酸不稳定,核酸型为RNA,能与鸡豚鼠和人的“O”型血球凝集。血清学鉴定结果:新城疫高免血清和康复鹤血清能抑制NDV—C对鸡血球的凝集,禽流感免疫血清则不能抑制,抑制效价分别为128~x和32~x。通过8日龄鸡胚中和试验。鸡新城疫免疫血清中和NDV—C,其中和指数为1862,用50%终点中和计算法,中和指数>50。用新城疫Ⅰ系苗免病40日龄鸡测对NDV—C和保护率,结果对NDV—C_1 9/10保护,对NDV—C_2~10 O/10,对NDV—C_3 10/10保护。鉴定结果:NDV—C_1、C_2、C_3均属副粘病毒属中的新城疫病毒。  相似文献   

3.
试验用SPF鸡胚和普通鸡胚分别测定鸡新城疫LaSota两种不同毒株的EID50:LaSota株Ⅰ在SPF鸡胚的EID50为10-7.75,普通鸡胚的EID50为10-7.25;LaSota株Ⅱ在SPF鸡胚的EID50为10-4.75,普通鸡胚的EID50为10-4.25。两种不同LaSota毒株在SPF鸡胚中的毒力普遍比在普通鸡胚中的毒力强,说明鸡胚母源抗体能影响鸡新城疫病毒的增殖,进而指导疫苗的生产。试验用SPF鸡胚和普通鸡胚分别测定鸡新城疫LaSota两种不同毒株的EID50:LaSota株Ⅰ在SPF鸡胚的EID50为10-7.75,普通鸡胚的EID50为10-7.25;LaSota株Ⅱ在SPF鸡胚的EID50为10-4.75,普通鸡胚的EID50为10-4.25。两种不同LaSota毒株在SPF鸡胚中的毒力普遍比在普通鸡胚中的毒力强,说明鸡胚母源抗体能影响鸡新城疫病毒的增殖,进而指导疫苗的生产。  相似文献   

4.
1971年在台湾突然发生鸭病毒性肝炎,全岛死亡小鸭200万只,平均死亡率达27.4%。当时从病鸭中分离出11株病毒,从养鸭池船养殖的鱼中分离出11株病毒。分离出的病毒对小鸭及小鹅有致病性,但对3日龄以上的小鸡却不能致病。6—7日的鸡胚EID50为10~(5.0)—10~(7.0),受染胎儿出血,水肿,死的慢些的鸡胎矮小,肝呈绿色,发现坏死、出血点。  相似文献   

5.
通过形态学观察、动物回归试验、鸡胚接种试验、病毒干扰试验以及血凝试验分离鉴定了1株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病毒粒子多呈球形,直径为80~120nm,有囊膜,表面有冠状突起。鸡胚连续盲传至第1~2代,开始出现死亡或出现侏儒胚;分离株可显著干扰NDV在鸡胚中的增殖;病毒尿囊液无凝血活性,但经5g/L胰蛋白酶处理后。能够凝集10mL/L的鸡红细胞。利用RT—PCR技术对分离株的N基因进行了扩增,经克隆、序列测定和分析比较,证实分离株为肾型IBV,命名为AH3—04株。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鸡群感染呼肠孤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琼脂扩散试验对江苏省5个鸡场鸡群感染禽呼肠孤病毒(ARVS)的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5个鸡场严重污染了ARVS,其感染率平均为46%,最高达65%,最低也有25%,对不同品种、不同年龄阶段的鸡群的调查发现,蛋鸡与肉鸡的ARVS感染率差异不显著(P>0.05),随年龄的增加,携带ARVS的鸡在鸡群中的比例也增大,将发生和未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鸡群的ARVS感染率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增加了鸡群对ARVS的易感性而ARVS感染率的高低对法氏囊病鸡的死亡率没产生影响。自Fahcy和Crawly(1954)首次从患慢性呼吸道疾病鸡的呼吸道内分离到禽呼肠孤病毒(ARVS)以来,许多ARVS分离株相继被报道,其中被研究得最多的是引起鸡病毒性关节炎的ARVS。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ARVS与其他疾病的关系也为人们所关注,已经发现,除病毒性关节炎外,ARVS在呼吸道疾病、肠道病、传染性法氏囊病、心肝病损、蓝翼病、肉鸡矮小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生上起着某种程度的作用,从患这些疾病的鸡体内均能分离到ARVS。从临床上健康的鸡体内能分离到ARVS的事实~2及其垂直传播的特性~3使人们必须重新认识ARVS在养禽业中的重要性,因为ARVS已经并且正在以直接和间接的方式给养禽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试验的目的是初步弄清ARVS在江苏省鸡群中的感染情况,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ARVS引起的疾病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并为全国ARVS流行病学调查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7.
鸭源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东各地鸭群的392份泄殖腔样本中分离到3株病毒。用琼脂扩散试验(AGP)及血凝抑制试验(HI)证实3个分离株均为H9亚型禽流感病毒(AIV)。3个AIV分离株都能凝集人、鸡、山羊、豚鼠、兔的红细胞,但不能凝集猪红细胞;所有分离株血凝素(HA)对热不稳定;60℃加热处理10 m in后,病毒失去对鸡胚的感染性;3个AIV分离株的半数鸡胚感染剂量(E ID50)分别为107.2/0.2 mL、105.8/0.2 mL和106.1/0.2 mL。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研究鸡胚在接种鸡胚化 DHV 后的四个问题:(1)鸡胚死亡发展的格局;(2)病毒在鸡胚中的生长曲线;(3)38℃恒温对死胚里病毒的影响;(4)鸡胚中各部分 DHV 的含量。接种病毒后48小时至56小时为鸡胚死亡的高峰;病毒滴度在接种后48小时至64小时之间都保持在最高水平,约10~8ELD50/0.1ml。当死胚继续孵化24小时后,病毒含量下降2个滴度单位,若再保温24小时,则病毒滴度几乎等于零。在鸡胚的不同部位中,胚胎合病毒的滴度为10(?)ELD50/0.1ml;羊水为10(?)ELD50/0.1ml;尿囊液为10(?)ELD50/0.1ml;卵黄囊为10(?)ELD50/0.1ml。讨论了这项研究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鸭病毒性肝炎活疫苗(CH60株)生产时,用10日龄和11日龄进行病毒增值,同时把病毒稀释倍数由100倍改为5000倍,将鸡胚死亡高峰期、最终死亡率、单胚平均收获单产、病毒含量ELD50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将病毒进行100倍稀释后,用11日龄鸡胚增值鸭病毒性肝炎弱毒(CH60株)与10日龄鸡胚相比死亡高峰期时间、最终死亡率、病毒含量ELD50、单胚平均收获单产等基本相同;将病毒进行5000倍稀释后,用11日龄鸡胚增值鸭病毒性肝炎弱毒(CH60株)与10日龄鸡胚相比死亡高峰期时间推迟12~24h,最终死亡率基本相同、单胚平均收获单产可提高30%左右、病毒含量ELD50略有上升;采用5000倍稀释病毒,接种11日龄鸡胚的生产工艺可以提高收获单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效价.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新城疫病毒(NDV)LaSota株、禽流感病毒(AIV)SS株均可通过鸡胚接种增殖的特点,将2种病毒按一定比例稀释后混合接种鸡胚尿囊腔,一定条件下进行2种病毒的同胚培养。试验通过检测红细胞凝集试验(HA)、半数感染量(EID_(50))以及血清抗体效价检测等对培养产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种病毒均可在鸡胚内增殖,最终选用10 000倍稀释的SS株与200倍稀释的LaSota株混合后,以0.1 mL/个接种于10日胚龄鸡胚,37℃培养96 h后收获。经半数致死量检测得LaSota株的EID_(50)为10~(7.5)/0.1 mL,SS株的EID_(50)为10~(7.63)/0.1 mL略低于单独接种的EID_(50)。结果表明,试验使用SS株与LaSota株按10 000:200稀释条件可以实现同胚培养,证明SS株对La Sota株的增殖具有干扰作用,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同胚培养。本研究为同胚接种制备二联疫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鸭肝炎病毒A66弱毒株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鸡胚致弱的鸭肝炎病毒 ( DH V) A6 6 株接种于鸡胚成纤维细胞 ( CEF)进行细胞培养 ,通过对细胞培养物进行病毒滴度测定、鸡胚中和试验和电镜检查 ,证明了 DHV A6 6 毒株能够在 CEF上增殖。试验还表明 ,犊牛血清对 DH V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 ,还根据细胞培养物病毒滴度测定结果绘制出了病毒在 CEF上的生长曲线。  相似文献   

12.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Gt株基因组A节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PF鸡胚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vvIBDV-Gx株进行培育,通过鸡胚成纤维细胞对病毒进行传代致弱,使其成为弱毒株IBDV-Gt.从细胞适应毒中提取病毒dsRNA,通过反转录,使用Long-accurate PCR(LA-PCR)用一对引物一步直接扩增IBDV-Gt基因组A节段全长cDNA的方法,得到一约3.30kb的片段.测序结果证明已获得3255bp的A节段全长,对vvIBDV-Gx株和IBDV-Gt株的全部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IBDV-Gt株与国内外数株IBDV弱毒株的同源性在99%以上.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以一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广西株(GX8/99)的细胞克隆化毒感染28日龄SPF雏鸡进行致病性试验,以确定GX8/99株原始毒与细胞克隆化毒的致病性的变化,结果表明GX8/99株细胞克隆化毒在适应细胞后仍能引起一定的组织学病变,免疫指数也较正常雏鸡有所变化,但病变程度远远小于原始毒攻毒组,且对雏鸡致死率明显降低。说明GX8/99株细胞克隆化毒致病性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我国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地方分离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某鸡场发病症状及病理变化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鸡有出血点病变的腺胃组织中分离病毒,在9-11日龄SPF鸡胚上连续传代9次,通过病毒对鸡胚的致病作用、病毒在电镜下的形态观察、病毒在鸡胚中的增殖动态变化、病毒在CEF中的增殖特性、凝集鸡红细胞的特性以及动物回归试验等来研究我国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地方流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毒株的第一代尿囊液对鸡胚无肉眼可见的致病作用,当继代到第5代后,胚体严重病变;电镜观察该病毒为典型的冠状病毒;病毒在鸡胚中随着接种病毒时间的延长,其效价增高,96小时可达到48小时的1倍,该毒株可在CEF上生长,但不能形成明显的蚀斑;并且经1%胰酶处理后可疑集鸡红细胞;鸡胚的第4代尿囊液病毒回归动物体,可致鸡病变病死鸡肾脏病变尤为明显,呈典型的花斑肾,腺胃则未见肉眼可见的病变,接种鸡、同居鸡和对照鸡之间NDV疫苗免疫后其HI抗体水平无明显差异,但从发病症状来看,IBV对ND疫苗具有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从怀疑污染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ficuloendotheliosisvirus,REV)的禽痘病毒(Fcwlpoxvirus,FPV)活疫苗中分离病毒,将市场上购买的某些厂家的禽痘弱毒疫苗接种7日龄SPF雏鸡。在5d后采其抗凝血浆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chickenembryofibroblast,CEF),在连续传2代后,用REV特异性单抗做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确认REV感染,命名为JS0809。提取感染细胞的DNA,采用PCR扩增env基因。测序分析表明,该毒株的env基因开放阅读框同大部分REV-毒株一致,为176lbp。JS0809的囊膜蛋白基因(envelopeproteingene,env)与国内已发表株的同源性高达96.0%-99.%。相对而言,它与早年分离到的毒株的同源性只有96%-97.3%,但与近几年的分离珠的同源性则均高达99.5%-99.8%。它与整合进FPV野毒株中的全基因组REV的env基因同源性很高为99.8%,而与整合进FPV疫苗株中全基因组REV的env基因同源性较低仅为97.3%。本研究证实了在我国生产的某些FPV疫苗中存在REV污染,所污染的REV的env基因更接近最近的流行野毒,这是国内第一次报道从禽痘弱毒疫苗中分离~qREV活毒。  相似文献   

16.
我国1株鹦鹉幼稚病毒的细胞培养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研究鹦鹉幼稚病病毒(BFD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奠定基础,对BFDV湖北分离株进行了2种原代细胞的适应性培养。首先在鹦鹉胚成纤维细胞盲传至第5代后再过渡到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建立了BFDV的适应细胞培养体系。观察了3种不同温度对细胞病变(CPE)的影响,结果表明,BFDV在38.5℃培养48~96h可产生明显的CPE。再将该培养液做免疫扩散试验结果出现明显的免疫复合物沉淀线,抗体中和试验显示  相似文献   

17.
为调查福建规模化养鸡场病鸡的死亡原因,试验以福建省送检的鸡冠及头部皮肤有大量结节状痘痂的病鸡病料为研究对象进行了PCR鉴定。初步鉴定为鸡痘病毒(FWPV)株后,通过接种鸡胚绒毛尿囊膜(CAM)分离病毒;用原代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和传代细胞DF-1细胞对病毒进行传代,观察该分离毒株在两种细胞上培养特性的异同;对被感染的CEF进行超薄切片观察病毒的分布及病毒粒子的形态;并针对该分离株的TK基因和FPV175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接种经抗生素处理后的病料匀浆液上清的CAM出现大面积单个白色隆起的痘斑,匀浆痘斑后同时接种CEF和DF-1细胞,两种细胞均能产生稳定可持续传代的细胞病变,但病变出现的时间及病变程度不同;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典型的FWPV粒子密集分布在CEF的胞浆中,清晰可见卵圆形外膜包裹着的两侧凹陷的核心。对其中23个病毒粒子进行统计测得病毒粒子的大小为(258~344) nm×(153~238) nm;针对FWPV TK基因和FPV175基因的PCR检测及测序结果与GenBank收录的FWPV(登录号:NC_002188.1)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高达100%和99.8%。以上结果表明该分离毒株为FWPV,命名为FWPV-FJ01,为国内FWPV的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鸡胚中人工感染网状内皮增殖病病毒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模仿禽网状内皮增生病毒(REV)垂直感染鸡胚,在1和3日龄的发育SPF鸡胚人工接种不同剂量的REV,并继续孵化至12日龄.在将发育鸡胚制成成纤维细胞单层后,再用抗REV单克隆抗体11B118作间接荧光抗体反应检测REV.结果表明,从所有人工感染REV的鸡胚12日龄制备的成纤维细胞中均能在培养48h检测出REV.该方法可用于检测生产弱毒疫苗的SPF鸡胚及其相应细胞有无REV的污染.  相似文献   

19.
为构建表达鸡新城疫病毒(NDV)融合蛋白(F)的重组马立克氏病毒(MDV),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从NDV强毒株F48E9基因组中扩增出病毒的融合蛋白F基因,构建由CMV启动子和BGH polyA组成的2.7 kb F基因表达盒。将其插入带有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基因(gpt)和MDV US2同源臂的中间转移载体pUAB-gpt中获得重组MDV转移载体pUAB-gpt-wF。将该转移载体与MDV-814疫苗株感染的鸡胚成纤维细胞(CEF)总DNA共转染CEF,经同源重组及gpt选择系统筛选,获得带有F基因表达盒的重组MDV(rMDV814-wF)。其体外增殖与亲本病毒没有差异。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PCR、Southern-blot及western blot等试验证明,重组病毒在CEF中传至13代以上仍稳定表达NDV的F蛋白。该重组病毒的构建为MDV活载体疫苗的筛选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Vero细胞上适应且连续传17代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X毒株IBDVX,再经鸡胚成纤维细胞CEF连续传代后,得到了适应CEF细胞生长且毒力相对稳定的的弱毒株(IBDVX-28)。IBDVX-28~IBDVX-43代毒均能在72h~96h内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CPE),半数细胞感染量(TCID50)在10-8.47/0.1mL~10-9.26/0.1mL之间,半数鸡胚感染量(EID50)在10-4.71/0.2mL~10-5.80/0.2mL之间。致病性试验表明,各代次毒能引起10日龄鸡胚40%~50%的感染或死亡,对30日龄SPF小鸡基本无致病性,所有试验鸡均未见法氏囊明显的眼观病变,囊指数(b/B)平均为0.35±0.040;IBDVX-28代毒在雏鸡体内回归6代,均未见法氏囊明显的眼观病变,囊指数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