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将遏蓝菜发酵30 d,每隔3 d从汁液中采样,利用MRS与PDA培养基进行分离纯化,获得6株菌株,其中1株酵母菌、1株未确定菌、4株乳酸菌。研究发现,遏蓝菜发酵过程中3~6 d优势微生物是酵母菌;之后优势微生物菌群为乳酸菌,6~15 d主要为乳球菌;15~30 d主要为乳杆菌,即植物乳杆菌、短乳杆菌。  相似文献   

2.
传统豆酱发酵过程中霉菌的形态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雯  葛菁萍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5):298-304
本试验是以传统微生物学方法对自然发酵豆酱中的霉菌进行形态学分析,初步探究豆酱发酵过程中霉菌菌群的变化规律,探索在传统豆酱发酵过程中霉菌的组成及优势菌株,这对于豆酱发酵起到关键作用。对不同发酵时间的豆酱样品中的霉菌进行计数、分离,并通过载片培养法对其进行鉴定。利用传统分离培养的方法从传统发酵豆酱中分离得到6株具有代表性的霉菌,对每类中具有代表性的菌株进行进一步的真菌湿室培养法鉴定后,确定了其种属地位,分别为:米曲霉、大毛霉组、犁头霉属、总状枝毛霉组、雅致放射毛霉组和曲霉属,其中米曲霉是优势菌。本研究揭示了豆酱发酵过程中霉菌的菌相组成,这为将豆酱生产由传统制备转向工厂化生产提供了菌株基础。  相似文献   

3.
酸菜汁中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自然发酵酸菜中乳酸菌的种类,采用添加溴甲酚紫的SL分离培养基对其中的产酸菌进行分离,结合表型形态测定筛选其中的乳酸菌,并根据《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对筛选到的乳酸菌进行形态学与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表明,自然发酵酸菜汁中的产酸优势菌为G+菌,且它们大多属于乳酸菌;筛选到9株乳酸菌SY1~SY9,其中SY4为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SY6为植物乳球菌(Lactococcus plantarum),其他7株都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相似文献   

4.
梨酒酿造酵母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梨的自然发酵液中分离得到的酵母,通过一级果汁鉴别平板初筛,得到长势较好的10株菌。再通过试管发酵二级筛选,得到酒精能力较强和产香较好的4株菌,最后通过三角瓶发酵复筛得到发酵能力强的酵母菌株FL-9。该酵母在梨汁中的发酵能力强,产生酒度较高,残糖较低,产香较好,完全可以作为独立的发酵菌株使用。  相似文献   

5.
12月3日从昆明植物所获悉,植物所研究人员应用生物技术和天然产物化学相结合的综合技术手段与方法,在国内外首次系统研究后发酵茶的特殊风味、成分的物质基础及其形成规律,并通过系统的菌物学研究,从后发酵优势菌群中选育优良菌株,为用现代发酵工程技术生产普洱熟茶提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6.
摘要:从土壤、垃圾以及腐烂的树叶中通过刚果红培养基、羧甲基纤维素培养基等培养基初筛出L-1、L-3、L-4、L-5、L-6、L-2六株菌株。然后用这六株菌种对以油茶饼粕为主要营养成分的固态培养基进行单菌发酵。通过比较固态发酵时菌种的内切酶酶活得出L-1、L-3、L-4三种菌株可做为高效降解茶粕纤维素的备选菌株,比较三种菌株的外切酶酶活、内切酶酶活、总酶活的显著性分析得知,L-3菌株是产降解茶粕高效纤维素酶的最佳菌株,经鉴定该种菌株属于青霉属。  相似文献   

7.
菠菜汁复合乳酸菌发酵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菠菜汁乳酸发酵饮料的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生产流程及主要工艺参数,生产出色泽纯正、风味优良、质地细腻的乳酸发酵菠菜汁。菠菜汁发酵的主要参数是:保加利亚乳杆菌与从酸马乳中初步分离得到的乳酸菌群及肠膜明串珠菌的比例为1∶1∶1,接种量为3%,番茄汁和水的比例为2∶1,发酵温度为41℃。  相似文献   

8.
正为评估我国水稻纹枯病菌对己唑醇的抗性风险,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大学作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研究人员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自贵州、湖北、湖南及河南7个稻区分离的101株纹枯病菌菌株对己唑醇的敏感性,建立了其敏感性基线。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稻区101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的EC_(50)值介于1.0751~2.9228mg/L,平均为1.8081mg/L,菌株之间的EC_(50)  相似文献   

9.
杨梅汁中酿酒酵母的分离、鉴定及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得到适合发酵杨梅果酒的酵母菌株,从优质自然发酵杨梅汁中分离筛选到一株酵母Y-9,对该酵母菌进行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等试验,结果显示,杨梅酒中的酵母菌为郎比可酒香酵母(Brettanomyces lambicus)。该菌在麦芽汁中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4℃,最低和最高生长温度分别为10℃和39℃;最适生长pH为4.5,最低和最高生长pH分别为2.5和9.0;耐酒精为14%。  相似文献   

10.
以黄瓜、萝卜、胡萝卜为原料进行自然发酵制作泡菜,分别从3种泡菜汁中分离出10株乳酸菌,经过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和生化特征进行细菌学鉴定。使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蛋白胨水培养基分离并纯化培养,经初步鉴定黄瓜中的乳酸杆菌4株,萝卜中的乳酸杆菌3株,胡萝卜中乳酸杆菌3株。  相似文献   

11.
黑茶作为中国六大茶类中的一种,近年来因其独特的保健作用及便于储藏、耐冲泡的特点而备受欢迎,其渥堆过程中微生物、渥堆工艺及保健作用等也被广泛研究。它是一种后发酵茶,经渥堆其生化成分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形成不同于其他茶类的独特风味。渥堆是黑茶加工中最关键的工序,其实质是以微生物活动为中心,在湿热、微生物以及胞外酶的相互作用下使多酚类物质自动氧化。综述黑茶某些品质成分,初加工中渥堆工艺、渥堆微生物及生化成分变化情况,初加工配套工艺技术以及深加工相关研究,概括黑茶目前的主要研究情况并展望今后黑茶的深入研究方向,即开展微生物、酶、品质成分三者间内在关联的研究,揭示黑茶特征风味形成机理,以及加工机械化、规模化、清洁化等研究,以期为黑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超高压处理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概况,茶浓缩汁生产加工中面临的问题,以及超高压处理对食品微生物和品质生化成分的影响,并据此分析了超高压处理技术应用于绿茶浓缩汁加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海带发酵饮料加工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带为主要原料,经乳酸发酵,再经调配、杀菌、灌装等工艺得到海带发酵饮料。试验表明,海带发酵的最佳条件为:乳酸菌接种量为6%,发酵温度为39℃,发酵时间为12h;海带发酵饮料的最佳配方为:海带发酵原汁50%、柠檬酸0.08%、白砂糖2%。  相似文献   

14.
以灵芝、银杏叶及绿茶为原料,研究其浸提液及复合饮料的生产工艺,确定了关键工序的工艺参数,研制出一种营养丰富的天然功能性保健饮料。  相似文献   

15.
以番茄、木瓜为原料,研究一款复合益生菌发酵果汁饮料。采用正交试验对番茄、木瓜的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对果汁发酵后抗氧化特性的变化、化学和微生物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当番茄汁与木瓜汁的配比为35∶65,蔗糖添加量为6%,双歧杆菌与植物乳杆菌添加量配比为2∶1,接种量为5%,发酵温度为37℃,发酵时间为6 h时,制作出的发酵果汁酸甜适中、组织状态均匀,具有水果特有风味;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均符合行业要求。发酵果汁的总酚、黄酮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显著增加,维C含量降低,羟基自由基与DPPH自由基清除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以绿茶、菊花为主要原料,研究了菊花茶饮料加工工艺中的最佳浸提方法和条件,确定了饮料的最佳调配比例。结果表明,采用微波辅助水浴法浸提得到的浸提液品质较常规水浴法的好。微波辅助水浴法浸提绿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茶、水质量比为1∶100,pH值为5,微波功率为400W条件下处理4min,在温度90℃的水浴锅中浸提5min;菊花汁最佳工艺条件为:菊花、水质量比为1∶180,微波功率为175W的条件下处理10min,在温度80℃的水浴锅中浸提15min。饮料最佳调配比例为:绿茶汁30%,菊花汁50%,白砂糖2%,柠檬酸0.02%。  相似文献   

17.
茶皂素对反刍动物瘤胃发酵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源活性物质中的皂苷对动物机体具有促生长、抗氧化和提高免疫力等多种作用,同时可以调控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发酵模式。研究表明茶皂素通过影响瘤胃微生物区系结构,改善瘤胃微生物发酵,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率,降低甲烷产量,进而改善动物生产性能和提高产品品质,因而可被用作天然饲料添加剂。笔者全面综述了茶皂素对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区系、瘤胃发酵的影响研究进展,并结合自己所在研究团队研究成果,分析了茶皂素作为瘤胃发酵天然调控剂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另外笔者根据研究现状,提出了茶皂素新的研究方向和前景。  相似文献   

18.
以新疆和田骏枣为原料,探讨液态法发酵生产红枣醋及其醋酸饮料的调配。结果表明,采用液态法生产的红枣醋具有红枣特有的香味,酸味柔和,可以作为调配醋酸饮料的原料。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红枣醋酸饮料优化配方为:100 mL果醋饮料中含红枣原醋12 mL,红枣汁23 mL,甜蜜素用量0.08 g,乙基麦芽酚用量0.02 g。  相似文献   

19.
红茶发酵过程生理生化变化及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酵是形成红茶品质特征的关键工序,其实质是在特定温湿度和供氧条件下,以多酚类酶促氧化形成茶黄素(TFs)、茶红素(TRs)、茶褐素(TBs)等高聚物为核心,同时芳香物质、糖类、蛋白质等品质成分发生剧烈变化。笔者综述了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β-葡萄糖苷酶和脂肪氧合酶等酶类在红茶发酵过程中主要发挥的功效,以及多酚类、蛋白质、氨基酸、芳香物质和糖类等生化成分在发酵期间的变化规律,概括了液态悬浮发酵、通氧发酵、添加外源物发酵等新型发酵技术,以及温湿度、光照、供氧量等参数的调控和一些辅助工艺在红茶发酵过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通过这些理论研究展望了未来红茶发酵机理的研究内容和发酵设备,为红茶发酵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以荞麦和乳粉为主要原料,配以蔗糖和稳定剂,采用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乳酸链球菌混合菌种发酵,制成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保健饮品。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出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荞麦糖化汁中加入7%乳粉,5%蔗糖,接入3%的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1∶1),在42℃下发酵4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