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验旨在从分子水平分析撒坝猪保种群体的遗传结构变化以及遗传多样性,拓宽遗传背景,指导和促进撒坝猪的保种工作。利用“京芯一号”SNP芯片对云南省楚雄州种猪场100头保种撒坝猪群体的DNA进行遗传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撒坝猪保种群体的有效群体含量(Ne)为21,群体的多态性标记比例(PN)为0.533,群体的期望杂合度(He)为0.263,观察杂合度(Ho)为0.275|G矩阵表明公畜与母畜之间基因组亲缘关系呈中等|100头撒坝猪保种群体可分为A ~ G 7个家系|在100头撒坝猪保种群体中,共检测到3552个长纯合片段(ROH),长度在8.20 ~ 621.32 Mb,每头撒坝猪含有2 ~ 53个ROH,且平均个体ROH长度为(319.38±111.39)Mb。该撒坝猪保种群体基于ROH的近交系数(FROH)平均为0.130,中位数大于0.125。本研究表明,该保种撒坝猪群体内家系数量适中,个别家系公畜数量较少,各家系个体数差异明显,群体中可能存在非撒坝猪的外来血缘,个体亲缘关系呈中等程度,近交程度较高,需要进行合理选配或者从原种场引入新的血统方式来确保撒坝猪遗传资源的多样性。 [关键词] 撒坝猪|保种群体|遗传多样性|SNP芯片|亲缘关系|家系结构  相似文献   

2.
运用SNP芯片评估马身猪保种群体的遗传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研究马身猪保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和家系结构。本研究利用Illumina CAUPorince 50 K SNP芯片检测39头保种马身猪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采用Plink软件计算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多态信息含量、观察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析保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采用Plink软件构建状态同源(identity by state,IBS)距离矩阵和分析连续性纯合片段(runs of homozygosity,ROH),采用Gmatix软件构建G矩阵,分析保种群体的亲缘关系;采用Mega X软件构建群体进化树,分析保种群体的家系结构。结果显示,39头保种马身猪中共检测到43 832个SNPs位点,平均基因型检出率为0.980 1;通过质控的SNPs位点有28 859个,其中72.4%具有多态性,该款SNP芯片适用于分析马身猪的遗传多样性。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563 4,多态信息含量为0.412,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为0.258,表明马身猪保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平均观察杂合度为0.354 1,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349 9,说明马身猪保种群体出现了分化;平均IBS遗传距离为0.284 2,其中公猪为0.285 2,IBS距离矩阵和G矩阵结果均表明部分种猪之间存在亲缘关系;ROH共有8 131个,其中46.15%的长度在400~600 Mb之间,平均近交系数为0.237,说明保种群体的近交程度高;群体进化树结果表明,马身猪保种群体来源于3个家系,各家系的个体数量差异明显。马身猪保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但近交程度高,家系少,各家系的个体数量差异大,容易引起遗传多样性的丢失,因此,需从原种场引入新的血统,扩大保种群体数量,降低近交系数。  相似文献   

3.
旨在更好地了解杭猪保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和家系结构,有效保护和利用杭猪遗传资源。本研究使用50K SNP芯片对30头杭猪(4头公猪,26头母猪)保种个体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测定,通过Plink软件对获得的基因型数据进行质控,用于最小等位基因频率、观察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的计算,分析杭猪保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使用Plink计算连续性纯合片段(runs of homozygosity,ROH)、构建状态同源(identity by state,IBS)距离矩阵,并计算得到基于连续性纯合片段的近交系数;采用Gmatrix软件构建G矩阵,分析杭猪保种群的亲缘关系;使用Mega X软件构建公猪进化树,分析保种群体的家系结构。结果表明,30头杭猪共得到57 466个SNPs标记,平均检出率为0.988 3±0.000 4,通过质检SNPs数为34 156;平均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为0.228±0.13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255±0.098;平均观察杂合度为0.359±0.181,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314±0.140。杭猪保种群体平均IBS遗传距离为0.241 7±0.033 6,公猪平均IBS遗传距离为0.178 3±0.025 5;G矩阵分析结果与IBS距离矩阵一致,两个结果均表明杭猪保种群部分个体之间亲缘关系较近。30头杭猪个体共检测到828个ROHs,83.33%的ROH长度在10 Mb以内,平均长度为(6.96±9.62) Mb,个体ROH平均总长度为(191.95±201.56) Mb。基于ROH的平均近交系数为0.078±0.082,其中公猪平均近交系数为0.219±0.082,说明杭猪保种群整体的近交程度不严重,但公猪存在近交。进化树结果表明,杭猪保种群体目前只有2个家系,其中1个家系包含4头公猪,另一个家系不含公猪。综上所述,杭猪保种场的保种群公猪的血缘数量少,母猪近交程度低,公猪存在近交,需要引入新血统或创建新血统来维持家系结构的平衡以利于杭猪遗传资源的长期保存,防止杭猪遗传多样性的丢失。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地了解青峪猪在世代更替过程中遗传结构的变化,更好的保护和利用青峪猪遗传资源,本研究利用50K SNP芯片,对青峪猪保种群内141头(26头公猪,115头母猪)健康成年个体进行SNP测定,通过多种分析软件对青峪猪保种群体和各个世代进行系谱校正,进而实施群体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以及遗传结构变化等分析。结果显示,该封闭保种群由3个重叠世代构成,群体有效含量为12头,且整个群体可以分为6个含有公猪的家系和1个不含公猪的家系。其中,第3世代的有效群体含量最少,仅为3头,多态性标记比例随着世代的增加不断下降;141头青峪猪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260 4±0.025 2),26头种公猪的遗传距离为(0.263 3±0.023 7)。随着繁殖世代的增加,各世代群体的遗传距离有轻微的上升趋势,部分种猪之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距离较近;在141头青峪猪群体中共检测到1 481个基因组上长纯合片段(runs of hemozygosity,ROH),78.01%的长度在200 Mb以内,基于ROH值计算的近交系数表明整个群体的平均近交系数为0.055,且各世代的近交系数在不断上升,到第3世代时已经达到了0.075。综上所述,通过对青峪猪分子水平的群体遗传结构研究表明,该保种群体在闭锁的继代繁育过程中存在群体遗传多样性损失,需要加强选配或导入外血以确保青峪猪遗传资源的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5.
深县猪是河北优质地方猪种之一,为探究其群体遗传多样性情况,本研究利用39头深县猪的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分析了深县猪群体全基因SNP变异情况及特征,并进一步利用检出的SNP探究了其有效群体大小、近交状况和个体间亲缘关系等。结果表明深县猪有效群体大小为5.83头,相比于大白猪(42.47)、北京黑猪(10.27)和民猪(8.38)较小,略高于蓝塘猪(3.52),但遗传多样性保持良好。基于ROH的分析表明群体平均近交系数为(0.054±0.01),通过IBS距离分析则发现部分个体间亲缘关系略近。为了更好地鉴定和区分深县猪,本研究综合运用最大分类能力方法及机器学习方法,最终确定了10个SNP作为深县猪群体特征位点。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深县猪群体的保种现状并为其后续保种措施的制定提供一定参考,同时也为深入挖掘深县猪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素材,此外本研究中所挖掘的深县猪SNP特征位点可用于对深县猪进行快速鉴定,从而推动深县猪在地方猪育种中更广泛地应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新组建的上杭槐猪保种群实施有效管理,维持群体遗传多样性,本研究通过“中芯一号”50K芯片对229头上杭槐猪DNA样本进行基因分型,并下载杜洛克猪、大白猪、长白猪等西方商业猪种60K芯片数据,合并后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重构上杭槐猪保种群系谱并对上杭槐猪公猪群进行家系划分。结果显示:该上杭槐猪保种群与西方商业猪种群体在遗传结构上有明显区别,其个体种质资源纯正,是良好的保种材料。在5次重复系谱构建中,229个基因型个体亲缘关系均相同,系谱早期的22个虚拟个体及其所属亲缘关系在5次重复中均保持一致从而被保留。上杭槐猪保种群中公猪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可划分为8个家系进行保种管理。本研究表明,通过数量丰富的SNP数据对多世代上杭槐猪群进行系谱构建与公猪家系划分以进行群体保种管理,可为上杭槐猪群体的保种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旨在更好的了解内江猪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内江猪遗传资源。本研究基于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检测了133头(12头公猪,121头母猪)内江猪的SNP,按照SNP检出率大于90%和95%获得两组SNP数据,分别编号为NJ90和NJ95。针对两组数据,通过群体分层、遗传距离、亲缘关系、家系划分等方法分析了内江猪群体结构,通过等位基因频率、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性标记比、杂合度等指标估计了群体遗传多样性,最后利用不同方法评估了群体近交系数。结果显示:1)NJ90共包含135 760个SNPs位点,其等位基因频率为0.87,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27,多态性标记比为0.76,观测杂合度为0.15,期望杂合度为0.21;NJ95包含32 266个SNPs位点,其等位基因频率为0.79,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4,多态性标记比为0.74,观测杂合度为0.30,期望杂合度为0.31。2)NJ90结果显示群体平均遗传距离为0.20,平均亲缘系数为0.9%;NJ95结果显示群体平均遗传距离为0.25,平均亲缘系数为0.7%。3)根据NJ90公猪和群体聚类以及亲缘关系,可将群体分为6个家系。4)根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SNP芯片监测通城猪的保种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基于SNP芯片信息分析通城猪保种群的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对保种效果进行监测。本研究利用“中芯一号”50K SNP芯片对68头通城猪的全基因组SNP进行扫描,通过以下两方面评估保种效果:1)群体结构。通过群体分层、遗传距离、亲缘关系以及公猪基因组家系等分析,研究通城猪个体间的群体结构;2)遗传多样性。估算等位基因频率、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多态性标记比例、杂合度、核苷酸多样性等多态性和杂合性相关参数估计遗传多样性,分析有效群体含量和连续性纯合片段(runs of homozygosity,ROH),综合评估保种效果。结果显示:1)保种群无明显分层,遗传距离为0.27,亲缘系数为0.17;2)基因组等位基因频率为0.77,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52,多态信息含量均值为0.31,多态性标记比例为88.28%,观测杂合度为0.32,期望杂合度为0.31;20世代前通城猪有效群体含量为105头,当前世代有效群体含量为94头;ROH共计有184个,平均ROH长度为23.71 Mb,其中28.80%的长度在15~20 Mb之间;基因组近交系数为0.04%,具较低水平的近交程度。通城猪保种群是一个没有分层的纯种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9.
用RAPD标记分析6个品种猪的群体遗传结构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用140个10碱基随机引物对引入品种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斯格猪及广东地方猪种蓝塘猪、大花白猪的基因组池DNA进行了RAPD分析,并从扩增产物表现为多态的引物中筛选出9个特异性强的引物进行个体DNA的RAPD分析。结果表明:(1)斯格猪与长白猪、蓝塘猪与大花白猪的相似系数较高,聚类关系较近;而个地方猪种与4个引入猪种之间则相应地较低、较远。在4个引入猪种中,除杜洛克猪外,另3个表现出与华南地方猪种相对较近的亲缘关系。(2)引物L-15、J-13可作为地方猪种与引入猪种区别的标记,I-09可作为猪性别区别的标记。(3)4个引入品种的群体内遗传变异程度普遍低于广东两地方猪种,尤以杜洛克猪群体内遗传变异最小;两地方猪种中,蓝塘猪的群体内遗传变异要小于大花白猪。  相似文献   

10.
旨在分析四川省7个地方猪种类群和山东省徒河黑猪重要经济性状关联SNP位点基因型分布及群体间遗传结构。本研究采用中芯一号芯片对23头成华猪、26头雅南猪、60头青峪猪、57头内江猪、151头丫杈猪、57头乌金猪(凉山类群)、51头平原藏猪、109头高原藏猪和28头徒河黑猪共562头健康种猪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析,利用Plink软件对获得的基因型数据进行质控,结合R等软件,统计分析猪7个重要经济性状的基因型;采用Mega X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使用Plink软件进行主成分(PCA)分析,通过VCFtools软件计算猪群间的群体遗传分化指数(Fst),分析群体间遗传关系远近。结果显示,四川省地方猪群体中,采食量、酸肉和应激性状的非优势基因型比例均在2.20%以下;抗仔猪腹泻、料重比(FCR)、公猪精液品质和多肋性状的非优势基因型比例分别为8.99%、11.80%、73.97%和95.32%;徒河黑猪群体中,应激性状已无q等位基因,采食量和酸肉性状的非优势基因型比例较低,均为3.57%;公猪精液品质、抗仔猪腹泻、料重比和多肋性状的非优势基因型比例较高,分别为39.29%、50.00%、82.14%和92.86%;聚类和主成分分析显示,徒河黑猪与四川地方猪种间遗传距离远,丫杈猪、乌金猪、内江猪和藏猪(平原和高原)各自聚为一类,品种间群体分层结构明显,雅南猪、成华猪、青峪猪聚为一类;Fst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同属于湖川山地猪的丫杈猪和青峪猪间存在高度遗传分化。结果提示,四川省地方猪群体的采食量、酸肉、应激、抗仔猪腹泻和料重比性状的非优势基因型比例较低,公猪精液品质和多肋性状的非优势基因型比例较高;徒河黑猪群体的应激性状已无q等位基因,采食量和酸肉性状的非优势基因型比例较低,公猪精液品质、抗仔猪腹泻、料重比和多肋性状的非优势基因型比例较高;群体遗传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丫杈猪与青峪猪都归类于湖川山地猪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邓川牛保种个体之间的遗传结构,有效保护和利用纯种邓川牛种质资源,本研究使用牛100K SNP芯片对100头邓川牛(46头公牛和54头母牛)保种个体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测定,通过Plink(V1.90)、GCTA(V1.94)、Mega X(V10.0)和R等软件对邓川牛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近交程度及家系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0头邓川牛保种群体的有效群体含量、平均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2.6、0.221±0.145、0.244±0.117;邓川牛保种群体的平均观察杂合度、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313±0.147、0.321±0.145。群体平均遗传距离为0.263 8±0.024 4,46头公牛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264 8±0.021 9;状态同源(Identity by State,IBS)距离矩阵与基因组亲缘关系矩阵(G矩阵)分析结果均表明,邓川牛保种群大多数个体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亲缘关系。100头邓川牛个体共检测到3 999个连续性纯合片段(Runs of Homozygos...  相似文献   

12.
遗传标记在猪育种计划中的应用(续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传标记在猪育种计划中的应用(续完)谢新民译自《AnimalBreadingAbstracts》1995,Vol.63,№1,1~8施启顺校利用遗传标志进行群体内选择如果在未与不同品系或品种进行杂交的情况下群体已作了多代选择,则认为该群体中遗传标志与...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探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中MAPK10、MEF2C基因结构变异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香猪生长性状的关联性,以期为贵州香猪的育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采用PCR技术对233头香猪2个结构变异(structure variation,SV)位点(MAPK10-I8-sv273和MEF2C-I1-sv71)进行群体基因变异研究,利用Origin软件绘制香猪的生长曲线,利用在线软件计算出多态信息含量(PIC)、杂合度(He)、纯合度(Ho)及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并利用SPSS 26.0软件分析基因分型结果与香猪生长性状的关联性。结果显示,2个结构变异位点在香猪群体中存在多态性,均有3种基因型:DD、ID和II,2种等位基因:D和I。其中,MAPK10-I8-sv273的D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I等位基因,DD基因型频率最高(0.65),且DD基因型个体的平均日增重、体高和生长速度均大于II基因型个体,表明该位点D等位基因具有提高香猪生长性能的遗传效应;MEF2C-I1-sv71的I等位基因频率高于D等位基因,II基因型频率最高(0.51),II基因型个体的平均日增重、胸围、总体生长速度均大于DD基因型个体,表明该位点的I等位基因可提高香猪的生长性能。综上,结构变异MAPK10-I8-sv273和MEF2C-I1-sv71与香猪的生长发育相关,可作为生长性状选育的候选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4.
解析不同品牌猪肉的遗传成分对商业品牌的保护,防伪溯源及中国地方猪种的改良和开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从市场上选取4种不同来源的猪肌肉组织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并结合已发表的59头猪的数据,对其祖先成分进行分析,推测它们祖先可能的来源及其各祖先成分的含量。利用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判断4头猪的母系来源,揭示可能的母系来源。59头参考个体包含12个品种,分别是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皮特兰猪、二花脸猪、金华猪、姜曲海猪、梅山猪、巴马香猪、陆川猪、五指山猪和香猪。将12个品种划分为商品猪、中国东部猪和中国南方猪。研究中,利用ADMIXTURE和RFMix软件分别对4头测试个体进行祖先成分的评估。设定4头测试个体的祖先群体为3类时,发现其中一头含有54.8%的商品猪成分和45.2%的中国南方猪成分,另一头含有81.3%的商品猪成分,而剩下的两头含有的商品猪成分占到97.0%以上。设定祖先群体为12类时,发现其中一头含有64.8%的杜洛克猪成分和35.2%的陆川猪成分;另一头含有的祖先成分比较复杂,长白猪的含量为22.5%,大白猪的含量为27.6%,五指山猪的含量为8.6%,二花脸猪的含量为5.5%,梅山猪、姜曲海猪和巴马香猪的含量均在1.2%左右;而剩余两头猪的祖先成分主要是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和皮特兰猪。另外,线粒体的祖源判断提示其中一头猪的母系来源可能是陆川猪或相近地方品种的母猪。通过常用的祖源分析方法对4头猪进行祖先血统成分的估计,发现4头猪的遗传成分各不相同,并能清晰地知道不同个体中祖先成分及占比。该研究结果证明通过祖源分析的方法可以估算每个测试个体的遗传成分来源。使用祖源成分作为遗传特征,可为品牌猪肉的鉴定和品牌保护提供重要的遗传学参考,也可以为中国地方猪品种的保护、开发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云南大河猪保种群的微卫星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者采用世界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动物遗传学会(ISAG)联合推荐的27对微卫星DNA引物中的20对引物,检测了云南大河猪保种群的83个个体的基因型。通过计算等位基因频率、遗传杂合度(H)、多态信息含量(PIC)、有效等位基因数,从而分析大河猪保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大河猪保种群在20个微卫星座位上拥有的等位基因较为丰富,20个微卫星座位上共有137个等位基因,平均6.85个,群体有效等位基因数共104个,平均5.2个;大河猪保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杂合度为0.792,多态信息含量为0.765。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试验旨在揭示终端父本皮特兰猪与杜洛克猪在人工选择作用下重要经济性状呈现出表型趋同的基因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376头皮特兰猪、451头杜洛克猪品系Ⅰ、841头杜洛克猪品系Ⅱ和497头杜洛克猪品系Ⅲ群体的50K SNP芯片数据,以100 kb窗口、50 kb步长计算综合单倍型评分(iHS)和等位基因频率差(△AF),分别取前5%作为猪群体内、群体间的基因组选择信号候选区域;利用bedtools分别对iHS、△AF按照左右200 kb进行合并,每2个群体间合并后的iHS、△AF统计量的重叠区域定义为性状趋同区域,并挖掘该区域与猪重要经济性状相关的平行选择信号。【结果】iHS结果显示,在皮特兰猪和杜洛克猪4个群体内共检测到5 112个选择信号候选区域,总长约487.51 Mb。基于△AF方法,于皮特兰猪和杜洛克猪每2个群体间共检测到9 579个选择信号显著区域,总长约913.50 Mb。基于合并后的iHS和△AF,共检测到52个性状趋同区域,总长约4.67 Mb,注释到88个与猪的繁殖、胴体和肉质等性状相关的平行选择候选基因。【结论】皮特兰猪和杜洛克猪群体间存在性状趋同的基因组选择区域有52个,平行选择信号主要涉及猪的繁殖、胴体及肉质等重要经济性状,这与瘦肉型猪种相同的育种方向相关,这些关键基因的发现可为后续商业猪品种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养猪》2009,(3):43-43
2006年6月2日,农业部根据《畜牧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公布了八眉猪等138个畜禽品种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其中猪的品种有:八眉猪、大花白猪(广东大花白猪)、黄淮海黑猪(马身猪、淮猪、莱芜猪、河套大耳猪)、内江猪、乌金猪(大河猪)、五指山猪、太湖猪(二花脸、梅山猪)、民猪、两广小花猪(陆川猪)、里岔黑猪、金华猪、荣昌猪、香猪(含白香猪)、  相似文献   

18.
采用3种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对杜洛克、内江猪和荣昌猪共153头的钙蛋白酶抑制蛋白(CAST)基因进行PCR-RFLP分析。结果表明:①HinfI、MspI和RsaI均检测到多态性,同时还发现一个杜洛克个体的HinfI-RFLP出现120bp突变片段。②X2检验表明,HinfI、MspI和RsaI酶切所产生的基因及基因类型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杜洛克、内江猪和荣昌猪三个品种猪的优势基因型分别为ABCCEE、AACCEE、AACCFF,在99%程度上分别与相应的品种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好地了解青峪猪在世代更替过程中遗传结构的变化,更好的保护和利用青峪猪遗传资源,本研究利用50K SNP芯片,对青峪猪保种群内141头(26头公猪,115头母猪)健康成年个体进行SNP测定,通过多种分析软件对青峪猪保种群体和各个世代进行系谱校正,进而实施群体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以及遗传结构变化等分析。结果显示,该封闭保种群由3个重叠世代构成,群体有效含量为12头,且整个群体可以分为6个含有公猪的家系和1个不含公猪的家系。其中,第3世代的有效群体含量最少,仅为3头,多态性标记比例随着世代的增加不断下降;141头青峪猪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260 4±0.025 2),26头种公猪的遗传距离为(0.263 3±0.023 7)。随着繁殖世代的增加,各世代群体的遗传距离有轻微的上升趋势,部分种猪之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距离较近;在141头青峪猪群体中共检测到1 481个基因组上长纯合片段(runs of hemozygosity, ROH),78.01%的长度在200 Mb以内,基于ROH值计算的近交系数表明整个群体的平均近交系数为0.055,且各世代的近交系数在不断上升,到第3世代时已经达到了0.075。综上所述,通过对青峪猪分子水平的群体遗传结构研究表明,该保种群体在闭锁的继代繁育过程中存在群体遗传多样性损失,需要加强选配或导入外血以确保青峪猪遗传资源的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20.
采用混合基因池和直接测序方法,寻找猪LHR基因第11外显子区域的SNP;利用PCR-RFLP技术对小梅山猪、枫泾猪和大白猪3个群体218头繁殖母猪进行大规模检测,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分析其与616窝小梅山猪繁殖记录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猪LHR基因第11外显子1 351bp处发现1个SNP(C→T);利用错配PCR技术产生1个新的酶切位点SphⅠ,经RFLP分析,在小梅山猪群体中检测到3种基因型:MM、MN、NN,其中MN基因型频率最高(0.69),而枫泾猪和大白猪中只检测到MM型个体;关联分析及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小梅山猪母猪,2胎以上中,MN型的总产仔数(TNB)显著高于NN型(P〈0.05);所有胎次中,MN型的TNB和活产仔数(NBA)均显著高于NN型(P〈0.05);初步表明,MN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TNB和NBA的遗传主要受基因的显性效应的影响;LHR基因第11外显子可作为小梅山猪辅助选择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