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大肠杆菌O157:H7属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HEC),是EHEC的主要血清型。感染大肠杆菌0157:H7可使人息腹泻、出血性结肠炎,也可引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及血栓形成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严重并发征。笔者运用胶体金免疫(Colloidal gold immunoassay,GIA)检测卡和荧光PCR技术,对东莞市108份冻肉中的大肠杆菌O157:H7进行了检测,并对2种方法的检测效果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2.
《畜牧与兽医》2016,(8):73-76
根据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HEC)O157∶H7的O抗原编码基因rfb E和H抗原编码基因fli C分别设计引物,建立双重PCR方法。饲料样品人工污染EHEC O157∶H7后进行增菌培养,利用双重PCR进行检测EHEC O157∶H7。结果表明:建立的PCR方法能够特异性扩增出目的条带,敏感性可达到100 cfu细菌。双重PCR方法可以有效地检测出饲料中人工污染的EHEC O157∶H7,人工污染饲料样品经4 h预增菌处理后,该方法的检测下限为20 cfu细菌。本研究建立的双重PCR方法可快速、特异地检测出饲料中污染的EHEC O157∶H7,可用于饲料中EHEC O157∶H7的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大肠杆菌O157:H7和沙门菌在我市肉类产品中的带菌情况,笔者于2007年2009年,采用荧光PCR方法对采自东莞市32个镇(区)屠宰场和1个冻肉库的肉类进行增菌后沙门菌和大肠杆菌O157:H7检测,其中检测沙门菌样品1 669份,阳性样品169份,阳性检出率为10.13%。冻肉库鸡肉检出率为25.93%,猪肉为11.76%,鸭肉为30.95%,羊肉为15.38%,牛肉为12.5%;1 405份采自屠宰场的猪肝样品共检测到沙门菌阳性114份,阳性检出率为8.11%。在2 132份大肠杆菌O157:H7样品中,阳性数472份,阳性检出率为22.14%。其中冻肉储存库鸡肉为10.09%,猪肉为16.47%,鸭肉为7.14%,羊肉为14.29%,牛肉为7.14%;采自屠宰场的1 868份猪肝中,大肠杆菌O157:H7阳性441份,阳性检出率为23.61%。结果表明屠宰场和冻肉库的肉类都有不同程度的受到大肠杆菌O157:H7和沙门菌的污染。  相似文献   

4.
大肠杆菌O_(157)多重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 coli O157∶H7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最有代表性的血清型,感染后能够导致人的出血性结肠炎(HC)、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1].  相似文献   

5.
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 EHEC)是出血性肠炎(haemorrhagic colitis, HC)的病原体,其主要血清型为O157∶H7.  相似文献   

6.
为了检测牛奶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rrhagic Escherichia coil, EHEC)O157:H7污染,采用兔多抗作为捕捉抗体与一株O157:H7单克隆抗体作为检测抗体进行配对,构建了针对EHEC O157:H7的双抗夹心化学发光酶联免疫检测方法。该方法最低检测限可达到2.5×10~4 CFU/mL,优于ELISA检测方法,且特异性良好,与其他大肠杆菌、沙门菌、李斯特菌、阪崎肠杆菌等均无交叉反应。在用于牛奶样本的模拟添加检测中,较ELISA方法可缩短前增菌处理时间。本研究为牛奶中O157:H7污染检测提供了一种准确度高、特异性强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7.
大肠杆菌O157:H7出血性肠炎是近年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的肠道传染病。自1983年美国Riley等首次报道大肠杆菌O157:H7出血性肠炎以来,相继在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出现暴发性流行病例。大肠杆菌O157:H7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的一个主要血清型,牛、羊、  相似文献   

8.
为了建立大肠杆菌O157∶H7荧光PCR检测方法,试验参照Gen Bank中已发表的大肠杆菌O157∶H7的O抗原RFBE基因序列,针对保守区序列设计了特异性引物和探针,优化了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评价了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并进行了临床样品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特异性和重复性好,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最低检测浓度为5 cfu/mL;用该方法检测60份冻肉样品,得到的结果与传统的细菌分离鉴定法一致。说明建立的大肠杆菌O157∶H7荧光PCR方法是快速鉴定大肠杆菌O157∶H7的有效方法,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拓宽噬菌体宿主谱,本研究通过将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特异性噬菌体v B_Eco M_JS09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O157∶H7细菌进行多轮共培养,筛选到了6株能够同时裂解ETEC和EHEC O157∶H7的噬菌体,并多次传代和宿主谱鉴定,选择其中1株噬菌体Bp47-12鉴定其生物学特性。双层琼脂平板试验结果表明,噬菌体Bp47-12在平板上均呈现出了典型的裂解性噬菌体特征,空斑透亮,边缘整齐清晰,无晕环噬菌斑;宿主谱鉴定结果表明,ETEC和EHEC O157∶H7菌株均对噬菌体Bp47-12敏感,实现了噬菌体在ETEC和EHEC O157∶H7菌株之间的交叉裂解反应,拓宽了亲本噬菌体JS09的宿主谱;噬菌体Bp47-12能够耐受60℃左右高温,在p H值3~9时效价稳定;最佳感染复数为1;潜伏期为30 min,爆发期为70 min,平均爆发量分别为15;体外裂解试验结果表明,在5 h之内噬菌体Bp47-12能够有效裂解ETEC和EHEC O157∶H7菌株,OD600值下降约0.66;吸附曲线结果表明,在25 min之内,效价为105 PFU/mL的噬菌体Bp47-12能够完全吸附到宿主菌表面。本研究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也为拓宽裂解性噬菌体宿主谱和应用噬菌体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比较7株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定殖能力,采用灌胃感染的方式,将7株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分别感染小鼠。对粪便中的细菌以及盲肠内定殖的细菌进行分离、计数,发现牛源菌株C1的定殖能力最强,且定殖维持时间最长。对C1菌株的基因组序列分析得到1对功能未知的双组份调节系统(TCS),N5512/N5520。PCR检测显示N5512/N5520存在于绝大多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临床分离株(98.5%),而在其他致病型的大肠杆菌中没有检测到。本研究为大肠杆菌O157∶H7的定殖和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以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工程菌株表达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主要保护性抗原紧密素和志贺毒素的融合蛋白.融合蛋白采用凝胶分离电洗脱法回收纯化,用纯化的蛋白抗原免疫BALB/c小鼠,细胞融合后获得的3株杂交瘤细胞株1G2、3C6、1B10,能分别稳定分泌针对紧密素、志贺毒素Stx1和Stx2的单克隆抗体.3株单抗分别制备腹水并纯化,ELISA检测效价分别为1∶6.4×105、1∶1.2×106、1∶3 200.Western-blot检测表明,3株单抗与融合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应用3株单抗均可特异性检出EHEC O157∶H7,而3株单抗与其他不产生紧密素和志贺毒素的大肠杆菌不反应.  相似文献   

12.
(接上期)3 O157大肠杆菌病(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病) 90年代曾在一些媒体上大量报导的,曾在日本、非洲等地引起恐慌的病菌--O157,实际上是一种“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它是80年代初发现的一种新病。目前已知引起此病的大肠杆菌有50多个血清型,其中90%以上为O157,O157又是有两种亚型:O157∶H7和O157∶Nm。 临床危害:O157除能引起人的严重腹泻外,常导致三种严重并发症:1.出血性结肠炎(HC);2.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3.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因此,该菌对人的危害严重。 诊断方法:常采用血清学…  相似文献   

13.
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 ( enterohemorrhagic E.coli,EHEC)是出血性肠炎 ( haemorrhagic colitis,HC)的病原体 ,其主要血清型为 O157∶H7。自 1 982年被首次确认为一种重要的人类肠道致病菌以来 ,该菌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及南美某些国家出现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发生多次暴发流行及散发大量腹泻、出血性肠炎及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 HUS)等病例 ,成为新的凶险传染病之一。据 Reily报道 ,大肠杆菌 O157∶ H7基本上是一种食源性疾病 ,5 2 %是动物性食品引起 ,1 6%是人与人接触引起 ,1 4%是水果与蔬菜引起 ,1 2 %是水引起 ,因此加强进出…  相似文献   

14.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菌。为建立一种特异、灵敏的O157∶H7新型检测技术,以O157抗原基因(rfbE基因)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叠氮溴化乙锭(ethidium monoazide bromide,EMA)处理菌液,沸水浴法制备细菌裂解液,优化PCR条件,建立一种快速、有效的O157∶H7活菌EMA-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EMA-PCR可从rfbE基因阳性菌株CVCC248和两株临床分离菌株cd0912、cd0803中扩增出大小为495 bp的特异性条带,检测灵敏度可达12 CFU/mL。经EMA处理,从含有1%~100%O157∶H7 CVCC248活菌混合悬液制备的DNA中均可扩增出目的片段。因此,成功建立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EMA-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可避免因分析的样品中含有死细菌而造成的假阳性检测结果,检测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较传统PCR大大提高。O157∶H7 EMA-PCR技术的建立为O157∶H7的临床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针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的stx基因,通过PCR扩增出缺失了183bp的s灯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到自杀性戢体pCVD442中,然后通过接合性转导将重组自杀性质粒pCVD442::△stx从大肠杆菌SMIO转到O157:H7中,利用抗性标记和PCR方法筛选出O157:H7 stx基因缺失突变菌株。Vero细胞毒性试验证实,该突变株不能产生完整的Stx。动物试验表明,与强毒株相比该突变株的致病性明显降低。该突变株的构建为研究志贺毒素在EHEC O157感染中所起的作用和研制O157的基因工程减毒活菌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根据GenBank公布的大肠杆菌O157∶H7的Flic(H7)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选择保守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扩增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一个用于大肠杆菌O157∶H7快速定量检测的实时定量PCR方法。该方法的最低检测极限是103CFU/mL,敏感性比常规PCR提高10倍。方法重复性好、特异性强,重复性检测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只能检测大肠杆菌O157∶H7,对非大肠杆菌O157∶H7血清型细菌、猪链球菌2型、副猪嗜血杆菌无反应。利用此方法对模拟样本进行定量检测,其结果与平板细菌计数基本一致,表明此方法可作为大肠杆菌O157∶H7快速诊断和疫情监测的一种快速、准确、简便的检测工具。  相似文献   

17.
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O157主要引起感染人的腹泻、出血性结肠炎或尿路感染综合症[1].本试验于2010年9~11月份,使用国际标准菌株EHECO157:H7 EDL933,将编码Stx2的噬菌体933W从细菌染色体上分离出来,并对其增殖和保存特性进行研究,以保持培养噬菌体933W具有较高的感染性和活力,为进一步进行该噬菌体研究和开发噬菌体生物制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大肠杆菌O157∶H7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微生物,人感染大肠杆菌O157∶H7可出现腹泻、出血性结肠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等严重并发征,严重者可导致死亡[1].1983年,Riley LW等[2]首先报道了一种罕见的可引起食物中毒的大肠杆菌,该菌即为大肠杆菌O157∶H7.目前,大肠杆菌O15...  相似文献   

19.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是世界上食源性疾病的重要诱因.在EHEC众多血清型中,O157:H7是与人类疾病相关的最常见血清型,不仅可引起人类腹泻、出血性肠炎(HC),还可引起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甚至死亡.牛、羊、猪、野生鸟类等是EHEC的天然宿主.研究发现,外膜蛋白(OMP)是大肠杆菌的一个重要毒力因子,它涉及大肠杆菌病的致病机理及免疫机理,这预示着OMP对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针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EHEC) O1 5 7∶H7的 stx基因 ,通过 PCR扩增出缺失了 1 83bp的 stx基因片段 ,将其克隆到自杀性载体 p CVD4 4 2中 ,然后通过接合性转导将重组自杀性质粒 p CVD4 4 2∷Δstx从大肠杆菌 SM1 0转到 O1 5 7∶ H7中 ,利用抗性标记和 PCR方法筛选出 O1 5 7∶ H7stx基因缺失突变菌株。Vero细胞毒性试验证实 ,该突变株不能产生完整的 Stx。动物试验表明 ,与强毒株相比该突变株的致病性明显降低。该突变株的构建为研究志贺毒素在 EHEC O1 5 7感染中所起的作用和研制 O1 5 7的基因工程减毒活菌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