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采用标准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了头孢喹肟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用肉汤法富集了大肠杆菌;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了头孢喹肟对大肠杆菌的暂定防突变浓度(MPCPr)及防突变浓度(MPC)。结果显示,头孢喹肟对大肠杆菌标准株(ATCC25922)的MIC和MIC99分别为0.125μg/mL和0.1μg/mLMPCPr和MPC分别为0.5μg/mL和0.256μg/mL,MPC/MIC99比值为2.56。头孢喹肟对50株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MIC90和MPC90分别为0.2μg/mL和0.8μg/mL,MPC90/MIC90比值为4。说明头孢喹肟限制大肠杆菌耐药突变的能力很强,ATCC25922的选择指数(SI)仅为2.56,临床分离株的SI为4。  相似文献   

2.
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使平板上接种细菌量分别为1.5×104CFU、1.2×1010CFU,测定环丙沙星、麻保沙星、多粘菌素B对仔猪黄白痢大肠杆菌的MIC、MPC,并计算SI(MPC/MIC)。试验结果表明,受试菌对多粘菌素B、麻保沙星、环丙沙星的敏感率分别为80.85%、 17.02%、12.76%,两种喹诺酮类药物已有交叉耐药产生;两种喹诺酮类药物对敏感菌的MPC为1~16μg/mL,SI为 4~32,多粘菌素B的MPC为4~16μg/mL,SI为2~8,因此认为多粘菌素B不仅抗菌活性较高,SI也低于环丙沙星、麻保沙星, 即多粘菌素B的防耐药突变能力比麻保沙星与环丙沙星要强。  相似文献   

3.
为了考察徐州地区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情况,采用传统微生物法对徐州周边地区52株猪大肠杆菌进行分离鉴定,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提取耐药菌质粒DNA,PCR扩增耐药基因目的片段。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和阿莫西林对徐州周边临床大肠杆菌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与标准菌株相比较,分别提高20~512倍、10~800倍,个别临床分离株对恩诺沙星的MIC值高达80μg/mL,对头孢曲松的MIC值高达80μg/mL,对安普霉素的MIC值高达320μg/mL;经PCR检测临床分离株均扩增出氟苯尼考Flor耐药基因,Tem型ESBLs耐药基因目的片段。说明徐州周边临床大肠杆菌对氟苯尼考和阿莫西林已产生严重耐药性,对恩诺沙星和安普霉素已经耐药,但大部分菌株对头孢曲松敏感。提示徐州周边地区猪场应科学合理、有计划地轮换使用不同药物。  相似文献   

4.
为使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探讨在体外初步联合氟苯尼考和多西环素缩小猪源大肠杆菌耐药突变选择窗(MSW)。应用琼脂二倍稀释法,肉汤法富集10^11:FU/mL细菌分别测定了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对15株猪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防耐药突变浓度(MPC),并计算出它们各自的MSW,对于2种药物MSW均比较大的菌株S8、S11、S12进行氟苯尼考联合多西环素用药,测定其MPC和MSW。结果显示,从吉林省分离的15株猪源大肠杆菌对氟苯尼考、多西环素耐药率分别为33.3%和46.7%;MPC大于100mg/L的分别占到40%和13.3%;MSW大于50的分别占40%和0.067%。对于S8、S11、S12氟苯尼考联合多西环素用药,联合指数分别为0.75、0.09、0.438,均呈现相加或协同作用。联合用药可使氟本尼考对S8、S11、S12菌株的MPC分别由原来的256.0、128.0、460.8mg/L,变为8.0、8.0、16.0mg/L,均关闭了MSW。结果表明,氟苯尼考联合多西环素可以缩小或关闭猪源大肠杆菌耐药选择突变窗。  相似文献   

5.
该试验研究刺槐素对鸡源性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和耐药性消除效果。采用药敏纸片判断刺槐素的抑菌效果,对比前后2次MIC的浓度大小判断刺槐素对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消除效果。结果:刺槐素抑菌效果:大肠杆菌①的MIC为32μg/mL,大肠杆菌②的MIC为128μg/mL,大肠杆菌③的MIC为64μg/mL,大肠杆菌④的MIC为16μg/mL,大肠杆菌⑤的MIC为32μg/mL。耐药性消除试验结果:大肠杆菌①的MIC由1024μg/mL下降为128μg/mL,大肠杆菌②的MIC由512μg/mL下降为64μg/mL,大肠杆菌③的MIC由2048μg/mL下降为128μg/mL,大肠杆菌④的MIC由256μg/mL下降为32μg/mL,大肠杆菌⑤的MIC由512μg/mL下降为64μg/mL。结论:刺槐素对鸡源性大肠杆菌具有抑制作用,对头孢耐药性有消除作用。  相似文献   

6.
用微量稀释法测定盐酸环丙沙星等5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20株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动物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PCR扩增gyrA基因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uinolone resistance determining regions,QRDR),扩增的片断长度为496 bp,PCR产物直接测序,用DNAStar软件分析氨基酸序列。结果显示,盐酸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氧氟沙星、甲磺酸培氟沙星和烟酸诺氟沙星的MIC范围分别为64~>512μg/mL、16~256μg/mL、16~128μg/mL、64~>512μg/mL和64~>512μg/mL。gyrA基因的突变位点均位于83和87位氨基酸位点,主要的变异方式为Ser83→Leu(15/20),其次是Asp87→Asn(13/20),其他的为Asp87→Tyr(6/20),Ser83→Trp(4/20),Ser83→Ala(1/20)和Asp87→Gly(1/20)。说明试验用菌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均表现为多重耐药,其gyrA基因QRDR的突变表现为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黄芩对安普霉素耐药大肠杆菌的耐药消除作用。【方法】制备黄芩醇提物,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黄芩醇提物对耐药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耐药消除试验和影印法检测耐药消除率。进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检测消除前后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变化,扫描电镜法观察细菌形态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耐药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结果】黄芩醇提物对安普霉素耐药大肠杆菌的MIC为41.25 mg/mL,对耐药大肠杆菌的耐药消除率为11.7%~17.0%。黄芩醇提物处理后,大肠杆菌的MIC值由256μg/mL降至16~32μg/mL;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黄芩醇提物处理组细菌表面受损,菌体形态异常;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黄芩醇提物极显著提高了大肠杆菌中ompF、fimA、phnE和fhuF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P<0.01)。【结论】黄芩醇提物能提高ompF、fimA、phnE和fhuF基因的表达水平,破坏细菌表面,提高大肠杆菌敏感性,发挥对安普霉素耐药大肠杆菌的耐药消除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正己酸的抗性试验,以研究正己酸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试验采用等浓度梯度稀释、光密度值测定、平板涂布方法、牛津杯法,分别测定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以及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绘制1/2MIC以及MIC处理过的大肠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曲线,抑菌圈直径,结合扫描电镜图片分析最小杀菌浓度处理后的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正己酸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700μ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1 000μg/mL;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杀菌浓度为1 000μ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杀菌浓度为1 300μg/mL;当正己酸浓度为1 600μg/mL时,电镜下,大肠杆菌数量较少,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少且呈现出细胞破裂萎缩现象。综上,正己酸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破坏了金黄葡萄球菌的细胞膜结构。  相似文献   

9.
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的耐药与gyrA基因突变的关系及中药耐药抑制剂对gyrA基因是否具有回复突变作用,以便从分子水平初步探讨复方中药耐药抑制剂的耐药抑制分子机理。用诺氟沙星逐步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株ATCC29213,建立了MIC值为64μg/mL、128μg/mL和256μg/mL的耐药突变株;PCR扩增标准株、耐药株和中药处理的耐药株gyrA基因,产物回收纯化后送测序公司测序。gyrA基因测序结果用DNAsis软件分析表明,细菌的耐药性程度越高,碱基突变率增加;gyrA基因氨基酸序列突变分析表明,84位亲水性丝氨酸被疏水性缬氨酸取代,与细菌的高水平耐药性密切相关。中药耐药抑制剂对84位和99位氨基酸突变具有回复突变的作用。结论:中药耐药抑制剂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gyrA基因具有回复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10.
豫北地区临床分离鸡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地治疗鸡大肠杆菌病,采用微量倍比稀释方法测定了17种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的豫北地区15株鸡大肠杆菌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并根据其MIC及MIC范围(MICRange)使用SPSS 13.0中Probit过程计算出17种抗菌药物的MIC50和MIC90。结果表明:多粘菌素B的抑菌作用最强,MIC50、MIC90分别为0.11、0.87μg/mL;加替沙星的抑菌作用次之,MIC50、MIC90分别为2.53、3.88μg/mL,其它3种药物恩诺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抑菌作用相当,但不及加替沙星,MIC50、MIC90分别为10.11-11.79μg/mL、15.16-21.13μg/mL;多西环素和阿莫西林等12种抗菌药物的抑菌作用较小,MIC50、MIC90分别为18.53-388.50μg/mL和30.59-713.42μg/mL。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采用药敏纸片法对2014年从13个不同规模化鸡场分离的135株鸡源大肠杆菌进行常用12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头孢西丁和阿莫西林/棒酸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7.8%、18.5%,而氟喹诺酮类的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68.9%、65.2%和63.7%;进一步对高耐药率的氟喹诺酮类耐药菌株测定环丙沙星MIC值为4~256μg/ml;PCR扩增相关耐药基因(gyr A和par C),并测序分析耐药决定区突变及与MIC对应关系表明,耐药菌株突变主要发生在gyr A基因的Ser83密码子和Asp87密码子,及par C基因的Ser80密码子和Glu84密码子上,不同突变类型分别对应一定MIC值范围,其中73.1%(57/78)突变类型为gyr A基因的C(Ser83)→T(Leu)和G(Asp87)→A(Asn)突变,及par C基因的G(Ser80)→T(Ile)突变,其MIC值在8~256μg/ml之间;本研究提示规模化鸡场在防治大肠杆菌等细菌病时,应根据药敏结果选用药物,少用或不用氟喹诺酮类药物。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痰热清注射液联合阿米卡星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菌株的体外抗菌作用,试验采用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痰热清注射液、阿米卡星以及两药联合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菌株1号、耐药菌株2号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棋盘稀释法检测两药联合的体外抑菌作用,并计算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根据FIC指数判定药物联合的抗菌作用;建立体外生物膜模型,用银染法分别测定阿米卡星、痰热清注射液及两药联合对其成膜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耐药菌株1号,阿米卡星的MIC为6.25μg/mL,痰热清注射液的MIC为62.5μL/mL,联合用药时阿米卡星的MIC为1.56μg/mL,痰热清注射液的MIC为1.95μL/mL;对于耐药菌株2号,阿米卡星的MIC为12.5μg/mL,痰热清注射液的MIC为500μL/mL,联合用药时阿米卡星的MIC为0.39μg/mL,痰热清注射液的MIC为125μL/mL;对于两个耐药菌株,两药联合时的FIC指数均为0.28。两个耐药菌株的成膜能力强,高浓度的阿米卡星和痰热清注射液单独使用时均对其成膜能力有抑制作用,而低浓度阿米卡星反而有促进生物膜生长的作用(阿米卡星浓度≤3.125μg/mL促进耐药菌株1号生物膜生长,阿米卡星浓度≤6.25μg/mL促进耐药菌株2号生物膜生长),痰热清注射液与阿米卡星联合用药后对两个耐药菌株生物膜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说明痰热清注射液与阿米卡星联合对耐药菌株1号和耐药菌株2号的抑制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对若干株大肠杆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百病消、普杀平、恩诺沙星对大肠杆菌O2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 μg/mL、2μg/mL、2μg/mL、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2μg/mL、4μg/mL、4μg/mL;新配恩诺沙星溶液和室温放置1月后的恩诺沙星溶液对大肠杆菌O2的MIC分别为2μg/mL、4μg/mL、4μg/mL;MBC为4μg/mL、8μg/mL。同时进行的纸片法测定结果表明:O1株、O2株,敏感性感高。而O78株和乌苏分离株具有耐药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抗生素对产气荚膜梭菌的抑菌试验,筛选出对产气荚膜梭菌抑菌敏感性强的药物,帮助饲料、养殖企业选择抗生素控制产气荚膜梭菌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择恩拉霉素、维吉尼亚霉素、杆菌肽锌、金霉素、阿维拉霉素、那西肽、林可霉素等7种生产中较常用的抗生素,采用试管稀释法对鸡源产气荚膜梭菌CVCC52标准株和猪源产气荚膜梭菌CVCC2038标准株进行抑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除金霉素外,其他药物对鸡源和猪源产气荚膜梭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恩拉霉素的抑制作用最强,对CVCC52的MIC为0.6μg/mL,对CVCC2038的MIC为0.2μg/mL;(3)其次为阿维拉霉素,对CVCC2038的MIC为0.25μg/mL;(4)维吉尼亚霉素次之,对CVCC52的MIC为0.8μg/mL,对CVCC2038的MIC为0.8μg/mL。通过对以上7中抗生素对产气荚膜梭菌的抑菌试验结果表明,恩拉霉素对产气荚膜梭菌的抑菌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分别用微量肉汤稀释法(CLSI规定的标准方法)和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了4种氟喹诺酮抗菌药(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氧氟沙星、甲磺酸培氟沙星)对临床分离的32株氟喹诺酮敏感的猪链球菌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和防耐药变异浓度(MPC),比较二者的关系;分别与利血平和氰氯苯腙(CCCP)联合用药,检测了各抗菌药突变选择窗(MSW)内富集的一步耐药突变株是否存在主动外排泵机制;采用PCR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在不同药物突变选择窗内筛选出的猪链球菌一步耐药突变株的DNA回旋酶(gyrA和gyrB)和拓扑异构酶IV(parC和parE)耐药决定区(QRDR)的基因突变和氨基酸序列变化,探明猪链球菌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分析不同氟喹诺酮药物在抑制猪链球菌时的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结果显示:4种药的MIC90.值从小到大依次为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氧氟沙星<甲磺酸培氟沙星,MPC90.值从小到大依次为恩诺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甲磺酸培氟沙星,选择指数(MPC/MIC)除了环丙沙星为16外,其余药物均为2;只在环丙沙星的耐药突变窗内筛选到了耐药株,但其DNA回旋酶(gyrA和gyrB)和拓扑异构酶IV(parC和parE)耐药决定区(QRDR)没有碱基或氨基酸的突变;与利血平联合用药时检测到了外排机制.结论:环丙沙星在治疗猪链球菌感染时很容易筛选出一步耐药突变株,从而导致猪链球菌对其产生耐药性,耐药机制可能是由主动外排泵介导产生.  相似文献   

16.
头孢喹诺对几种常见动物病原菌的体外抗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国产头孢喹诺对5种常见动物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与头孢噻呋、氨苄西林及环丙沙星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头孢喹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1~2μg/mL,抗菌活性强于其他3种药物;对大肠杆菌的MIC≤0.031~0.25μg/mL,抗菌活性与环丙沙星相近,高于头孢噻呋和氨苄西林;对链球菌的MIC≤0.031~1μg/mL,抗菌活性与头孢噻呋和氨苄西林相近,高于环丙沙星;对多杀性巴氏杆菌以及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MIC分别≤0.031~0.5μg/mL和≤0.031μg/mL,抗菌活性与头孢噻呋和环丙沙星相近,强于氨苄西林。结果表明头孢喹诺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均具有强大的体外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氧氟沙星与多西环素联用对牛源大肠杆菌耐药突变选择窗(MSW)及防突变浓度(MPC)的影响。该试验通过琼脂二倍稀释法分别测量了氧氟沙星(OFL)及多西环素(DOX)两药单用及联合用药时牛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E.coliⅠ、E.coliⅡ。试验结果测得E.coliⅠ、E.coliⅡOFL单独用药时MSW为2.95、9.74,DOX单独用药时MSW为48.43、53.64,OFL及DOX联合应用时对OFL其MPC分别缩小了4倍、6倍,与8MIC浓度DOX联用时分离株E.coliⅡMSW完全关闭。研究表明,OFL和DOX联用,可以缩小各自单独用药对牛源大肠杆菌的MSW,降低其MPC,减少耐药突变菌株产生。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兽医学报》2014,(12):1967-1970
本试验初步探讨秦皮水提取物与抗菌药联合诱导含fosA3型耐药基因大肠杆菌传代的体外抑菌活性,为耐药大肠杆菌感染疾病提供治疗参考方案。采用二倍微量稀释法体外分别检测秦皮水提取物与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以1/2 MIC的秦皮水提取物与抗菌药联合诱导含(fosfomycin resistance gene,FosA3)型大肠杆菌的传代试验。秦皮水提取物的MIC为1.0g/mL,以0.5g/mL的秦皮水提取物与头孢曲松钠、阿莫西林、诺氟沙星、粘杆菌素、痢菌净、磺胺间甲氧嘧啶、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噻呋钠、氟苯尼考和磷霉素11种抗菌药联合诱导传代后MIC显著降低。结果显示:秦皮水提取物联合抗菌药诱导耐药细菌体外抗菌活性明显增强,对含fosA3型大肠杆菌具有耐药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氟苯尼考分别与恩诺沙星、TMP和多西环素联合用药的体外抑菌效果,本试验采用倍比稀释法,测定了氟苯尼考、恩诺沙星、TMP和多西环素对大肠杆菌O78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棋盘法进行恩诺沙星、TMP、多西环素分别与氟苯尼考联合应用对大肠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四种抗菌药物都有较强的抑菌能力,氟苯尼考MIC为4μg/mL,恩诺沙星MIC为0.1μg/mL,TMP的MIC为16μg/mL,多西环素的MIC为4μg/mL。氟苯尼考与恩诺沙星联合表现为无关作用,与TMP联合表现为协同作用,与多西环素联合表现为累加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采用琼脂扩散和稀释法,对发酵得到的基因工程抗菌肽Pa-AMP05的抗菌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抗菌肽Pa-AMP05具有较强的抑制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15.625μg/mL,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31.25μg/mL;且其浓度与抗菌活性呈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