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PCR-SSCP技术对4个家兔群体MC1R基因外显子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MC1R基因外显子出现2个等位基因(A、B)、3种基因型(AA、AB、BB),103~108位点存在AGACGG插入。所有的群体均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在所选的4个家兔群体的MC1R基因外显子中,A等位基因在白色獭兔、彩色獭兔和九疑山兔群体中表现为优势等位基因,B等位基因在闽西南黑兔表现为优势等位基因;A等位基因与白色、蛋白色等浅毛色性状相关,B等位基因与黑色、青紫蓝色及海狸色等深毛色性状相关。本研究为判断MC1R基因是否能作为家兔毛色性状选育工作的分子标记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分析家兔IL-10基因外显子的多态性,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家兔IL-10与疾病抗性的相关性提供理论依据。根据GenBank上收录的IL-10基因序列设计5对特异性引物,采用PCR-SSCP方法对海狸色獭兔、白色獭兔、皖系长毛兔、闽西南黑兔、九疑山兔这5个家兔群体IL-10基因的5个外显子序列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在IL-10基因外显子3上检测到4种等位基因,10种基因型,存在3个SNPs位点;在外显子4上检测到2种等位基因,3种基因型,存在1个SNP位点。而外显子1、2、5对于实验群体未发现有遗传多态性。在外显子3中,D等位基因只在闽西南黑兔和九疑山兔中检测到,除海狸色獭兔和闽西南黑兔外其余群体均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各群体不同基因型分布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外显子4中,A1B1基因型在獭兔群体中没有检测到;除海狸色獭兔外其余各群体均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海狸色獭兔跟白兔獭兔不同基因型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而其余群体彼此不同基因型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果提示:5个家兔群体在IL-10基因外显子3和4中存在遗传多态性,不同家兔群体在遗传基础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Tyr基因编码的酪氨酸酶(TYR)是黑色素形成过程中的限速酶,在黑色素的生物合成过程中催化特定的反应,从而影响动物的毛色。本试验通过基因序列扩增测序,检测了白色獭兔、青紫蓝獭兔Tyr基因第1、第2和第5外显子的多态性。结果显示:獭兔Tyr基因第1,第5外显子未检测出多态位点。在第2外显子发现2个多态位点:SNP1(885 GA),SNP2(886 AC),SNP1为同义突变,SNP2为有义突变。研究表明Tyr基因突变可能与獭兔毛色有关联,但是该突变位点可能影响毛色变异的分子机理需进行一系列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用白色獭兔快速生产优质海狸色獭兔皮的繁育模式,开展了海狸色獭兔与白色獭兔杂交试验。配种组合为海狸色公兔×海狸色母兔(试验1组),白色公兔×白色母兔(试验2组)和海狸色公兔×白色母兔(试验3组)。3组后代进行生长发育和皮毛质量测定。结果表明:杂种的生长速度最高,料肉比最低;杂种海狸色较纯种海狸色獭兔的被毛密度、毛丛长度均高,枪毛比例在海狸色与白色獭兔之间;用海狸色公兔与白色母兔进行杂交是快速生产海狸色獭兔皮张的较佳繁育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MC1R基因多态性与獭兔毛色的关系。方法:本试验根据NCBI数据库家兔MC1R基因的编码序列设计引物,利用PCR技术,对余姚兔场的16个獭兔MC1R基因外显子进行克隆测序,得到外显子基因编码序列,并测序;运用Clustal X2、Bioedit等软件对序列进行比对,对MC1R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和比较。结论:海狸色、黑色獭兔在MC1R基因扩增片段2上存在A→G碱基突变,这个位点具有成为獭兔毛色性状分子遗传标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以海狸色、青紫蓝色、紫貂色、蓝色、黄色、白色和黑色獭兔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对agouti和Mc1r基因在不同毛色獭兔的皮肤、肝脏、垂体和脾脏组织的表达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彩色獭兔agouti和Mc1r基因在各组织均有表达,其表达量与各组织及色素的生成相关,皮肤表达量最高,肝脏和垂体高于常规组织脾脏。Agouti和Mc1r基因表达量具有毛色差异性,且两者表达量呈负相关。Agouti基因在海狸色、青紫蓝色和黄色獭兔表达量高,在黑色、蓝色和紫貂色獭兔表达量低;Mc1r基因在黑色表达量最高,黄色獭兔表达量最低。Agouti和Mc1r基因表达量能够显著改变被毛颜色,为被毛颜色形成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7.
特种獭兔毛色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影响特种獭兔毛色的相关基因,讨论其与毛色的相关性。方法:本次研究通过比对NCBI数据库中不同兔种的MC1R,以突变位点为基础设计引物,采用PCR技术对MC1R基因的不同片段进行扩增,然后将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再对MC1R片段进行序列比对从而找出其突变位点,并分析其毛色性状的相关性。结论:通过扩增产物序列之间的对比和产物序列与NCBI数据库碱基序列的对比,得到以下结论:MC1R扩增片段序列的第40位点存在T→C的突变,为獭兔特有突变位点;第50位点存在A→G碱基突变,发生突变序列所对应的毛色性状为白色、海狸色和褐色;第45位点后缺失一段长度为23bp的碱基序列,该缺失可能与兔种有关;第507位点存在T→C的碱基突变,发生突变的序列对应的毛色性状为海狸色。  相似文献   

8.
<正>饲喂獭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产皮。因此,其被毛的品质和皮张的面积(体重)是獭兔引种的要点,而被毛品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毛色獭兔毛色有几十种之多,如白色、蓝色、黑色、海狸色等。选购种兔的毛色必须符合品质特征,毛色必须纯正,凡杂色兔一律不  相似文献   

9.
为了比较分析不同毛色獭兔的被毛品质,试验从海狸色獭兔、青紫蓝色獭兔、黑色獭兔、铁灰色獭兔、水貂色獭兔、宝石蓝色獭兔纯繁后代中分别选取健康、日龄相近的断奶幼兔各40只(公、母各半),测定3.5月龄和6.5月龄的被毛密度、细度、粗毛率。结果表明:6.5月龄时海狸色獭兔被毛密度最大,为14 344.41根/cm2;6.5月龄时黑色獭兔被毛密度最小,为12 563.28根/cm2。6.5月龄时不同毛色獭兔被毛细度均小于3.5月龄时被毛细度;6.5月龄时宝石蓝色獭兔被毛细度最细,为16.77μm;6.5月龄时黑色獭兔被毛细度最粗,为16.89μm。6.5月龄时海狸色獭兔被毛粗毛率最低,为7.20%;6.5月龄时黑色獭兔被毛粗毛率最高,为7.53%,且与其他毛色獭兔相比差异显著(P0.05)。说明不同毛色獭兔的被毛品质不同,海狸色獭兔、青紫蓝色獭兔、宝石蓝色獭兔的被毛品质优于其他毛色獭兔。  相似文献   

10.
利用转录组测序方法分析了不同毛色(白色和海狸色)獭兔皮肤组织中基因的表达差异,旨在找到影响獭兔毛色的候选基因。采用Illumina Hi Seq TM2500测序平台对不同毛色獭兔耳组织中所有m RNA进行高通量测序,所得序列经质控、组装后比对到GO、COG、SWISS-PROT数据库中注释,并进行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表明:测序共获得Unigene 275 625个,差异表达基因12 408个,其中上调表达基因4 904个,下调表达基因7 504个。KEGG通路分析发现,这些差异基因显著地富集在13个代谢通路中,并在细胞色素代谢通路(metabolism of xenobiotics by cytochrome P450)中有8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CP2F1和CP2BB属于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而GSTA4与黑素细胞分化有关,可能在獭兔毛色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卵泡刺激素(FSHβ)基因与獭兔繁殖性状间的关系,将其作为獭兔繁殖性状的候选基因进行多态性检测与关联分析,试验以100只海狸色獭兔和70只白色獭兔为试验材料,采用PCR扩增测序以及Snapshot分型技术对獭兔FSHβ基因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通过PCR测序法鉴定了FSHβ基因第1外显子区、第3外显子区内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分析模型,利用SPSS 17.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表明:在170只个体中,共筛选出5个SNPs,其中有2个位于1号外显子(FSH1、FSH2),3个位于3号外显子(FSH25、FSH30、FSH31)。FSH25与初产仔数、产活仔数关联分析显著(P0.05),FSH31与产活仔数、初产窝重、21日龄活仔数关联分析显著(P0.05)。这2个位点可以作为分子标记对獭兔进行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2.
獭兔,即力克斯兔(法文Rex译音),是典型的裘皮用兔品种,早在1919年由法国育成,很快流传到世界各地。最初的獭兔,背部毛色为棕红色,即海狸色,后来英国培育出28种色型,美国培育出14种色型。   我国饲养獭兔始于50年代初,先是由原苏联引进,70年代后又先后从美国、德国引进,毛色有10余种,但以流行色白色较多。几十年来,各地竞相引种、炒种,疏于育种工作,致使獭兔品种质量每况愈下。目前,我国獭兔品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型偏小,被毛品质欠佳,商品优级皮比例较低,严重制约我国獭兔饲养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不同色型獭兔繁殖性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健康的待配海狸色獭兔、培育品种白獭兔及普通白獭兔各60只,饲喂相同的试验饲粮,进行比较研究不同色型獭兔(海狸色獭兔、培育品种白獭兔、普通白獭兔)繁殖性能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各獭兔组以培育品种白獭兔产仔性能最好,海狸色獭兔与普通白獭兔产仔性能差异不显著(P0.05);各獭兔组哺乳性能以培育品种白獭兔最好,海狸色獭兔次之,普通白獭兔最差;3个獭兔组试验母兔各时期体重均以培育品种白獭兔最高,极显著高于海狸色獭兔和普通白獭兔(P0.01);海狸色獭兔母兔各个时期体重均极显著高于普通白獭兔(P0.01)。  相似文献   

14.
不同色型獭兔生产性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旨在比较研究不同色型獭兔(海狸色獭兔、培育品种白獭兔、普通白獭兔)生产性能之间的差异。选择健康的体重相近的35日龄断奶海狸色獭兔、培育品种白獭兔及普通白獭兔各60只,饲喂相同的试验饲粮。试验期115 d。结果表明:⑴海狸色獭兔早期(35、60、90日龄)体重最高(P0.01);120日龄时,海狸色獭兔与培育品种白獭兔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均高于普通白獭兔;150日龄时培育品种白獭兔体重最高(P0.05)。⑵不同色型獭兔不同部位被毛密度、长度均以培育品种白獭兔最高,海狸色獭兔最低;臀部皮张厚度培育品种白獭兔与普通白獭兔差异不显著,均极显著高于海狸色獭兔(P0.01)。⑶培育品种白獭兔与普通白獭兔粗纤维、粗脂肪消化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均显著高于海狸色獭兔(P0.05);海狸色獭兔的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显著低于普通白獭兔(P0.05),与培育品种白獭兔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色型獭兔其他营养物质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卵泡刺激素(FSH)刺激颗粒细胞增殖并控制卵泡的发育和成熟。本研究中采用白色獭兔品系的70只母兔和海狸色獭兔品系的100只母兔,研究了FSHβ的SNPs与繁殖性状间的关系。发现在FSHβ基因外显子1和外显子3中的3个SNPs(FSH2,FSH30,FSH31)在联合群体中与繁殖性状具有强相关。对于FSH2,与TT基因型相比,GG基因型与总产仔数(TNB)和产活仔数(NBA)相关联较高(P 0.05)。对于FSH30,AA基因型的总产仔数(TNB)和产活仔数(NBA)显著高于GG基因型和AG基因型(P 0.05)。对于FSH31,GG基因型与总产仔数(TNB),初生窝重(LWB)和21日龄活仔数(LS21)的相关性显著高于AG基因型(P 0.05),产活仔数(NBA)极显著高于AG基因型个体(P 0.01)。结果表明:FSHβ基因与獭兔的繁殖性状相关联,因此,FSH2,FSH30和FSH31可作为分子标记对獭兔进行选育。  相似文献   

16.
獭兔是一种生长快、饲养周期短、经济价值高的皮肉兼用兔 ,是近年来农村养殖又热起来的一个庭院经济项目 ,而有些群众对獭兔不了解 ,盲目引种 ,造成品种质量不高 ,影响效益。笔者总结了如下几条供规模饲养户参考。1 看毛色定品系毛色是区别不同品系的重要标志 ,也是评定商品价值高低的主要依据。目前獭兔的色型已多达几十种 ,我国饲养的主要是美国獭兔 ,毛色有白色、黑色、蓝色、红棕色、青紫蓝色、巧克力色等。在选种时 ,都要求毛色纯正 ,色泽光亮 ,具有该品系特定的色型要求。最忌讳的是毛色混杂 ,在一张皮上混有异色斑块或异色毛而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设计5对特异性引物,采用PCR-RFLP法及PCR-SSCP法对5个家兔群体FGF5基因CDS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FGF5-1A发现了2个等位基因、3种基因型,在该引物285~287位点存在TCT缺失;FGF5-3B发现了2个等位基因、2种基因型,在该引物58位点处存在T→C突变。所有的群体均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且在所选的5个家兔群体的FGF5-1A中,A1等位基因均为优势等位基因,獭兔群体表现为中度多态,肉兔群体表现为低度多态,毛兔未检测到多态。皖系长毛兔与其他家兔群体之间分布均差异极显著(P<0.01),九疑山兔与海狸色獭兔之间分布差异显著(P<0.05)。该研究为FGF5基因是否能作为家兔毛质性状选育工作的分子标记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TF)基因与狐狸毛色形成间的关系,试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MITF基因在白色北极狐皮肤、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肌肉7个组织器官中的表达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MITF基因在皮肤中表达量最高,其表达水平分别是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和肌肉的19.5倍、3.2倍、1.8倍、5.3倍、9.7倍和31.0倍,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推测MITF基因可能与白色北极狐的白色毛皮形成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9.
20.
为了研究KIT、MITF基因与哈萨克马斑点毛色的斑点毛形成的相关性,试验选择白斑点骝毛马3匹(包括白斑点1、骝毛)、白斑点栗毛马3匹(包括白斑点2、栗毛)、青毛马3匹采取皮肤组织样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其皮肤组织中KIT、MITF基因的mRNA表达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毛马皮肤组织中KIT基因的表达量最高,与骝毛、栗毛马之间差异显著(P0.05),栗毛马皮肤组织中KIT基因表达量最低;MITF基因在白斑点1马皮肤组织中表达量最高;骝毛马皮肤组织中MITF基因表达量与青毛马、白斑点1马、白斑点2马、栗毛马皮肤组织中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骝毛马皮肤组织中表达量最低。说明KIT、MITF基因在不同斑点毛色哈萨克马皮肤组织中mRNA表达量存在差异,白斑点毛马和青毛马皮肤组织中两个基因的表达量均较高。说明哈萨克马斑点毛色的白斑点和青毛的形成与KIT、MITF基因的表达量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