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波对茶多酚浸出及其结构和组成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该文以中、低档绿茶为原料,研究了微波对绿茶多酚类物质浸出及其结构和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水为介质,微波处理绿茶有利于茶叶多酚类物质的浸出,平均粒径0.246mm的绿茶用料液比(W/V)1∶20,时间3min,微波处理2次,再50℃水浴浸提10min1次,茶多酚浸提率达90.73%,高于乙醇水浸提;HPLC分析结果显示,经微波处理制备的茶多酚制品主要含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3种儿茶素。儿茶素总含量占茶多酚的78.4%,其中以EGCG含量最高,约占3种儿茶素总量的45.8%。与乙醇水溶液浸提法制备的茶多酚相比,其儿茶素组成略有变化,酯型儿茶素EGCG和ECG的含量略有减少,但其减少量远小于沸水提取法。紫外和红外光谱分析证实,微波对茶多酚制品的化学结构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土壤水分胁迫对茶树光合作用-光响应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正常供水(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轻度水分胁迫(55%)、中度水分胁迫(35%)和重度水分胁迫(20%)条件下,茶树"铁观音"和"福鼎大白茶"2年生幼苗光合作用-光响应特性。结果表明:"铁观音"、"福鼎大白茶"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符合指数模型。在正常供水条件下,"铁观音"、"福鼎大白茶"的最大光合速率(Pnmax)分别为8.169μmol(CO2)·m-2·s-1、3.946μmol(CO2)·m-2·s-1,表观量子效率(AQY)分别为0.039μmol(CO2)·μmol-1、0.024μmol(CO2)·μmol-1,光饱和点(LSP)分别为973.07μmol·m-2·s-1、775.78μmol·m-2·s-1,光补偿点(LCP)分别为5.15μmol·m-2·s-1、6.49μmol·m-2·s-1,暗呼吸速率(Rd)分别为1.025μmol(CO2)·m-2·s-1、1.040μmol(CO2)·m-2·s-1。土壤水分胁迫使"铁观音"、"福鼎大白茶"Pnmax、AQY、LSP显著降低,而LCP及Rd提高。无论在正常供水还是在水分胁迫下,"铁观音"均表现出更高的光合活性,其Pn、Pnmax、LSP及AQY均比"福鼎大白茶"高,而Rd、LCP比"福鼎大白茶"低。表明生长在同一生境中的"铁观音"对光照、土壤水分的生态适应能力高于"福鼎大白茶"。  相似文献   

3.
氟对茶树生长、叶片生理生化指标与茶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个茶树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土壤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添加氟浓度为0~200 mg/kg对茶树生长、叶片生理生化指标与茶叶品质的影响以及茶树的氟累积特性。结果表明,随氟处理浓度增加,茶树的生长、叶绿素合成和光合作用均受到明显抑制; 福鼎大白茶的SOD、CAT和POD活性均随氟处理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名山白毫的3种酶活性则受到明显抑制。2个品种的新梢中游离氨基酸、儿茶素组分和咖啡碱含量也随施氟浓度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茶叶品质降低,表明氟可能抑制茶树儿茶素的合成代谢和氮素代谢。茶树的氟累积量也随着土壤氟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且各器官的氟含量(y)与土壤中添加的氟(x)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正相关; 茶树的聚氟能力依次为叶片>新梢>枝条>茎>根,叶片是氟累积的主要器官。福鼎大白茶耐氟、抗氟的能力明显强于名山白毫,但氟积累能力则低于名山白毫。  相似文献   

4.
以茶多酚成品为试验原材料,采用两种大孔树脂对同种茶多酚成品进行儿茶素单体提取,再用乙醇作为解离剂对比;在同种树脂的条件下用不同酒精浓度进行解离比较的对比,获得儿茶素的最佳树脂提取法的提取条件。结果表明,使用AB-8大孔树脂,在85%的乙醇浓度为解离剂的条件下,对同种茶多酚成品提取儿茶素的含量最多。  相似文献   

5.
为简化茶叶化学检测分析过程,实现茶叶高精度等级评价,该研究以黄山毛峰茶为研究对象,结合茶叶中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没食子酸及氨基酸成分检测,提出基于Elastic Net特征变量选择的茶叶等级评价方法,建立基于特征成分的黄山毛峰茶等级评价模型。试验选取6个不同等级共96个黄山毛峰茶叶样品,并分析了全部样品的19个成分,通过ElasticNet选取了9个特征成分(没食子酸、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谷氨酸、精氨酸和儿茶素苦涩味指数)建立等级评价模型,并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进行对比。100次蒙特卡罗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PCA预测集准确率平均值为70.79%,基于Elastic Net特征变量选择的黄山毛峰茶等级评价准确率更高为78.72%。在此基础上,构建Elastic Net特征变量雷达图,实现黄山毛峰茶等级多变量综合评价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有效选择茶叶特征成分,提高黄山毛峰茶等级评价准确率,为茶叶高精度等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优化茶叶可溶性膳食纤维(Tea soluble dietary fiber,TSDF)的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工艺,以福鼎大白茶一芽五叶、六叶鲜叶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纤维素酶用量、超声时间、超声功率、酶解温度对TSDF提取率的影响,分析TSDF组分含量和理化特性。结果表明:各因素对TSDF提取率影响的顺序依次为酶解温度超声功率纤维素酶用量超声时间;提取TSDF最优工艺为纤维素酶用量0.8 g·(100 g)~(-1)、超声时间30 min、超声功率300 W、酶解温度60 ℃,提取率为45.50%;TSDF组分包括果胶(85.82%)、水分(4.57%)、灰分(2.55%)、蛋白质(2.44%)、半纤维素(1.26%)、茶多酚(1.10%),具有良好的膨胀力、持水力等理化特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施肥模式对茶叶生化成分含量和黄酮类及糖苷类代谢物累积的影响,为实现茶叶优质高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田间试验设在四川茶树种植典型区域—雅安,试验连续进行了3年,设置不施肥 (CK)、常量化肥 (N 585 kg/hm2,TF)、有机肥替代25%化肥氮 (OF)、减施25%氮肥 (SF) 4个处理。分析了不同处理茶叶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并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结果分析了黄酮类及糖苷类代谢物累积差异。  【结果】  与CK处理相比,TF、OF、SF处理茶氨酸、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了7.22%~13.40%、23.15%~25.50%,可溶性糖和茶多酚含量分别降低了8.17%~13.86%、6.08%~11.49%,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芸香苷等10种代谢物累积水平显著下降。与TF处理相比,SF处理茶氨酸、咖啡碱和水浸出物含量分别降低了5.45%、5.97%、8.91%,茶多酚、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含量和酚氨比无显著差异;芍药素-3-O-葡萄糖苷、肉桂萜醇C1-19-葡萄糖苷、查耳酮樱花素等7种代谢物累积水平显著降低,川陈皮素、牡荆素-4'-O-α-L-吡喃鼠李糖苷、(S)-橙花醇-3-O-[a-L-鼠李糖吡喃醇-(1->2)-β-D-吡喃葡萄糖苷]和Ranupenin3-rutinoside等4种代谢物累积水平显著增加。与TF处理相比,OF处理茶叶咖啡碱含量降低了5.73%;茶氨酸、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差异不显著;10种黄酮苷、2种黄酮、6种萜苷、5种甾体皂甙和2种脂酰苷共25种代谢物累积水平显著增加,以川陈皮素、飞燕草素-3-(6-对香豆酰基半乳糖苷)增幅较大,分别为2280.20%、1355.11%。4个处理相比,OF处理下有15种黄酮类及糖苷类代谢物累积水平显著高于CK、TF和SF处理。  【结论】  有机肥替代25%化肥氮降低了茶叶咖啡碱含量,提高了川陈皮素、飞燕草素、槲皮素、芹黄素、山奈酚、牡荆素等多种黄酮类代谢物和去氢大豆皂甙I、珠子参苷R2、孕甾烷甙等多种糖苷组分累积水平。减施25%氮肥降低了茶氨酸、咖啡碱、水浸出物含量和糖苷类代谢物 (如杨梅酮-3-O-洋槐糖苷、芍药素-3-O-葡萄糖苷、肉桂萜醇C1-19-葡萄糖苷等)累积水平,对茶多酚、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含量影响较小。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氮有利于茶叶黄酮类及糖苷类物质累积,单纯减少氮肥投入会降低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在茶树不同生育时期叶面喷施不同硒肥对夏茶产量、品质及硒含量的影响,为生产富硒茶提供技术依据。  【方法】  田间试验在浙江嵊州进行,供试茶树品种为‘中茶108’。 试验采用二因素列区设计,主处理为硒肥种类(A因素),副处理为硒肥喷施时期(B因素)。主处理设喷施清水对照(A0)、硒酸钠(A1)、亚硒酸钠(A2)和酵母硒(A3);副处理设夏茶顶芽萌发前(5月12日,B1)与1芽1叶期(5月20日,B2)两个喷施时期。硒肥喷施浓度均为Se 50 mg/L,硒肥溶液喷施量为1.8 L/m2。当茶树蓬面1芽2叶占比达30%左右时,每个小区随机选取30 cm×30 cm茶蓬,调查蓬面新梢总数、1芽2叶数量、1芽2叶长度和百芽重。同时,取1芽2叶新梢样品,测定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游离氨基酸、花青素以及硒含量。  【结果】  与A0B1处理相比,A3B1处理茶树萌展值显著降低了0.14,但对茶树蓬面新梢总数无明显影响;A2B1处理茶树1芽2叶新梢长度和百芽重分别显著降低了1.04 cm和1.94 g。A1B2和A3B2处理茶树蓬面新梢总数分别显著降低了17.66和22.33,但不影响其萌展值;A1B2显著降低茶树1芽2叶新梢长度和百芽重,分别降低0.88 cm和1.70 g。A1B1和A2B1处理的茶叶总硒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15和1.47 mg/kg,有机硒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13 和1.38 mg/kg,但A3B1处理未显著提高茶叶硒含量。A1B2、A2B2和A3B2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茶叶总硒和有机硒含量,其中总硒增加量分别为5.97、7.88 和2.61 mg/kg,有机硒含量分别增加了5.17、7.51和2.48 mg/kg。另外,A1B1显著降低了茶叶咖啡碱、没食子酸和儿茶素含量;A1B2处理显著降低了茶叶游离氨基酸含量,但显著增加了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儿茶素组成中的没食子酸、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酯型儿茶素显著增加。  【结论】  夏茶萌芽前喷施外源硒能够提高茶叶总硒和有机硒含量,改善茶叶品质,尤以硒酸钠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许娜  陈玲  马玉涵  刘超  董荣荣  姜浩 《核农学报》2020,34(3):564-572
为建立一种快速无损评价茶叶/茶汤化学品质和色泽的方法,本试验选取7种代表性茶叶样本为材料,利用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FTIR)技术,以开水冲泡方式制备茶汤冻干粉,对茶叶与茶汤共14个样本进行FTIR光谱采集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光谱曲线拟合、定性分析,并结合常规化学法检测茶多酚、茶多糖、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主要儿茶素类和生物碱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茶叶光谱明显不同,由于茶叶加工工艺造成的脂类、儿茶素类、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及叶绿素含量差异,利用1 800~1 170 cm-1狭窄区域的光谱特征,可实现茶叶分类。茶叶与对应茶汤的光谱也存在明显差异,体现了茶叶在冲泡过程中的物质变化。主要特征峰区(位)为:2 925/2 855 cm-1代表脂类饱和烃链-CH2振动,1 700 cm-1峰位对应儿茶素类和咖啡碱,1 534 cm-1对应着叶绿素脱镁过程,1 551/1 556 cm-1和1 500/1 497 cm-1为叶绿素中亚甲基桥的伸缩振动,1 516/1 517 cm-1为木质素中的苯环C=C伸缩振动。本研究为市场中茶叶、新型速溶茶粉样品化学品质检测提供了一种有效、快速的无损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不同氮肥种类和用量对川西蒙山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尿素、硫酸铵、硝酸铵、碳酸氢铵和硝酸钙5种氮肥和用量对川西蒙山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种类、肥料用量以及肥料种类与用量的交互作用对茶叶主要品质指标(可溶性糖除外)的影响极显著;不论施用何种氮肥,茶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和咖啡碱含量都有极显著的增加;各种氮肥用量为4g/盆时,茶多酚、儿茶素和咖啡碱含量较高;与施用其他种类的氮肥相比,尿素能极显著地提高茶叶中儿茶素和氨基酸的含量。施用硝态氮将能显著提高茶叶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含量,但随着硝态氮用量的增加,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含量没有显著变化,而铵态氮和酰胺态氮对茶叶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基本没有影响。综合考虑春夏秋三季茶叶的品质,若单施一种氮肥,尿素最为合适,施用量为8g/盆左右。  相似文献   

11.
茶叶有效成分复合分离提取技术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以中、低档绿茶为原料,研究了茶多酚、咖啡碱和茶多糖的复合提取技术,探讨了微波对绿茶茶多酚类物质浸出特性的影响,建立了从同一茶叶原料中同时获得茶多酚、茶多糖、咖啡碱3种产品的工艺。研究结果表明:1)以水为介质,微波处理绿茶有利于茶叶有效成分的浸出,平均粒径0.246mm的绿茶用料液比(W/V)1∶20,时间3min,微波浸提2次,再50℃水浴浸提10min,1次,茶多酚浸提率达90.73%,高于乙醇水浸提。2)Al3+沉淀茶多酚的最佳pH范围为5.3~5.7;确定茶多酚——铝盐的最佳转溶条件为:茶多酚——铝盐沉淀用pH1.5的酸溶液,以料酸比1∶2(V/V)于60℃水浴中转溶15min,1次,茶多酚的转溶率达79.09%。3)萃取法结合升华法制备咖啡碱,较直接升华法得率高;确定咖啡碱最佳萃取条件为:供试液中NaCl浓度0.2%,二倍量的乙酸乙酯萃取3次,咖啡碱萃取率达95.14%。4)以水为介质,茶末经微波联合水浴浸提,溶剂法和沉淀法分离,能制备得率为11.8%的茶多酚、1.5%的茶多糖和1.2%的咖啡碱,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溶剂法和沉淀法  相似文献   

12.
以福鼎大白茶有性系群体为材料,经单株选择系统育种,育成了茶树新品种渝茶4号。经多年的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属特早生种;适制绿茶、红茶,品质优异;鲜叶产量比福鼎大白茶高40.3%;耐寒、耐旱,抗病虫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3.
陕南茶园茶叶品质分析及重金属含量现状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解陕南茶园茶叶品质及茶园重金属含量现状,以茶叶主产区为研究对象,采集了8个县区330个茶园土壤样品,测定分析了pH值和铅(Pb)、锌(Zn)、铜(Cu)、铬(Cr)、汞(Hg)、砷(As)、镉(Cd)等7种重金属含量;同时测定分析了33个茶园茶叶品质及茶叶和浸出液中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茶叶中茶多酚平均含量为25.58%,儿茶素平均总量为20.74%,茶氨酸含量均值为2.45%,游离氨基酸总量均值为4.86%。茶叶中各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大,Pb为0.04~2.65 mg/kg、Zn为34.82~55.38 mg/kg、Cu为3.18~20.16 mg/kg、Cr为0.09~4.89 mg/kg、Hg为0.02~0.30 mg/kg、As为0.66~1.16mg/kg和Cd为0.02~0.19mg/kg;32茶园茶叶符合《无公害食品茶叶》(NY5244—2004)和NY659—2003标准,33个茶园茶叶Cu含量符合有机茶标准。浸出液中仅检测出Zn、Cu和Cr,平均浸出率分别为:32.65%、24.96%和10.50%。土壤中重金属Pb、Zn、Cu、Cr、Hg、As和Cd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0.03、87.61、16.42、12.38、0.20、6.89和0.11 mg/kg,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为95.4,潜在生态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4.
杜倩  王昌全  李冰  李焕秀  刘杨 《核农学报》2010,24(1):118-124
通过喷施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和醋酸锌,研究了硒、锌及硒锌交互作用对不同季节茶叶叶片硒、锌含量以及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茶叶硒、锌含量均在春季最高,夏季次之,秋季最低。3季茶叶硒含量都在中高浓度(200~400μg/ml)的硒和低中浓度(0.2%~0.4%)的锌处理下相对较高;而锌含量在中高浓度(0.8%~1.2%)的锌和低中浓度(50~100μg/ml)的硒处理下较高;各季节茶叶硒、锌含量都在中浓度的硒(100~200μg/ml)和锌(0.4%~0.8%)配比下较高。(2)茶叶多酚氧化酶活性在夏季最高,春季次之,秋季最低。3季茶叶该酶活性均在中浓度的硒(100~200μg/ml)和锌(0.4%~0.8%)处理及其配比下相对较高;而高浓度的硒(400μg/ml)和锌(1.2%),以及低浓度(0.2%)的锌处理对春茶和夏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提高效应不甚明显,秋茶多酚氧化酶活性则在低浓度的硒(50μg/ml)和低浓度的锌(0.2%)以及高浓度的硒(400μg/ml)、锌(1.2%)处理下均无明显提高效应,同时低硒与低锌配比、高硒与中高浓度(0.2%~0.8%)的锌配比对春、夏、秋3季茶叶PPO活性的促进效应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不同工艺制法对茶叶风味品质化学轮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工艺制法对茶叶风味品质化学轮廓的影响,本研究对福建4种茶类(绿茶、白茶、红茶和乌龙茶)及其鲜叶原料中的主要滋味和香气品质成分进行了检测分析和可视化模式识别。结果表明,基于茶叶主要滋味品质成分的主成分分析(PCA)可将全部供试茶样划分成3种类群:Ⅰ型:绿茶、白茶和一芽二、三叶鲜叶样;Ⅱ型:乌龙茶和中、小开面2~4叶鲜叶样;Ⅲ型:红茶。采用偏最小二乘增强判别分析(PLS-EDA)可进一步放大不同类群茶样的组间差异,乌龙茶及其鲜叶原料有较高含量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s),而红茶中多酚类(TPs)和表没食子基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含量相对较低;(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二维散点视图可作为茶叶分类识别的一种重要判别工具。4种茶类以乌龙茶的香型种类最为丰富,绿茶与鲜叶原料的香气组成化学模式较为接近,白茶与红茶香气组成在种类和数量上存在一定的相似特征。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苯乙腈、4-乙基苯甲酸-2-苯基乙酯类似物、反式-橙花叔醇、α-法呢烯、吲哚等可视为乌龙茶有别于其他3种茶类(绿茶、白茶和红茶)的主要特征香气成分。本研究结果为茶叶化学分类及其工艺品质的目标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昭平县野生茶树资源丰富,为更好的应用开发,本文对分别采自该县不同区域的11大种类野生茶树种质资源进行了有效成分测定及适制性分析,并尝试对部分种质资源进行了无性繁殖试验。结果表明:11个野生茶样品水浸出物含量在30.40%~57.40%,茶多酚含量在7.50%~30.10%,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在1.90%~3.60%,儿茶素总量在1.40%~18.00%,咖啡碱的含量在0.10%~5.73%,蛋白质的含量在7.05%~24.40%,总黄酮的含量在0.30%~1.10%;适合开发各种茶类;其中有4类资源适宜制作绿茶,7类资源红绿茶兼制。以6大种类野生茶树种质资源进行无性繁殖技术试验,1叶1芽枝条成活率为77.89%,2叶2芽枝条成活率为84.67%。  相似文献   

17.
足火工艺参数对工夫红茶热风干燥特性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干燥是制茶必不可少的工序,为探究足火条件对红茶热风干燥特性及品质形成的影响,明确较优足火工艺参数,该文以工夫红茶为研究对象,分别设定130、110、90和70℃共4个不同热风足火温度,茶叶干燥至10、20、30、40、50、60min时通过其品质成分含量的测定和感官审评,分析了不同足火温度下工夫红茶的热风干燥特性,探讨了足火条件对工夫红茶生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并运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LeastSquaresDiscriminantAnalysis,PLS-DA)研究了足火温度间的关键差异性成分。结果表明:足火温度越高,茶叶含水率越低、干燥速率越大、干燥至含水率小于5%的时间越短,其水分有效扩散系数在1.729×10-8~3.648×10-8 m2/s之间,干燥活化能为15.40 kJ/mol;Page模型可用于反映茶叶足火过程水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其决定系数在0.924~0.995之间,均方根误差在0.008~0.023之间,离差平方和在1.043×10-4~7.866×10-4之间;足火温度越高,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总儿茶素、茶多酚、咖啡碱等含量越高,同时茶黄素、氨基酸、可溶性糖等含量越低;90℃足火40min为工夫红茶的较佳足火干燥工艺;咖啡碱、可溶性糖、氨基酸、儿茶素C、茶黄素可作为工夫红茶足火工序的控制指标。该研究为优质工夫红茶标准化加工工艺参数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微波、超声波对茶叶主要化学成分浸提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浸提工艺是影响茶饮料品质的关键环节之一。如何在低温短时浸提条件下保持茶叶良好的品质和较高的内含成分浸出率,是茶饮料生产工艺急待解决的难题。尝试将微波、超声波应用于茶饮料浸提过程中,研究了两种浸提方法对茶叶主要化学成分浸出的影响,结果显示微波、超声波对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的浸出率与常规浸提法相当,对蛋白质、果胶等大分子物质的浸出有抑制作用。分析了不同浸提方式茶汤中主要儿茶素的含量,结果表明超声波浸提茶汤中主要儿茶素的含量高于其它浸提方式。微波、超声波处理适合于茶饮料的浸提。  相似文献   

19.
仁化白毛茶生化成分与成品白茶品质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有效地选育出适制或兼制白茶的优良茶树品种,以广东省粤北仁化白毛茶群体中筛选的7个丹霞系列新品种(系)为材料,从生化成分差异性、加工前后生化成分的变化2个方面研究了主要生化成分与白茶感官品质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7个丹霞系列茶树品种(系)间主要生化成分存在种性差异,其白茶品质风格各具特色,品质皆优;加工后成品白茶中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减少,游离氨基酸含量极显著增加,总儿茶素、酯型和非酯型儿茶素含量均降低。偏相关性分析表明,酚氨比和糖咖比与白茶感官品质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其中鲜叶酚氨比、成品白茶糖咖比对白茶感官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并建立了白茶感官品质评价最优方程式。本研究结果为评价白茶感官品质提供了新的方法,也为白茶茶树品种的筛选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茶汤内含物质儿茶素和生物碱检测方法体系,为研究茶汤滋味物质做基础。方法:以X-select-T3(4.6 mm×250 mm,5μm,美国waters)为色谱柱,流动相A:2%甲酸;流动相B:甲醇;甲醇洗脱方式:0 min(83%A,17%B)-9 min(73%A,27%B)-15 min(58%A,42%B)-18 min(83%A,17%B),检测波长275 nm,流速1 m L·min~(-1),柱温30℃。利用保留时间和光谱图定性,外标法定量,分析茶汤滋味物质儿茶素组分和生物碱类物质。结果:儿茶素组分和生物碱回归方程相关性系数都在0.999 0以上,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各组分加样回收率为103.68%~82.94%,RSD为0.23%~3.31%。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准确,可用于茶汤滋味物质儿茶素组分及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