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盛明  苏艳莉  潘方艳  戈贤平 《水产学报》2020,44(11):1777-1791
为研究刺鼠相关蛋白(AGRP)和神经肽Y(NPY)基因在团头鲂幼鱼应答饥饿与再摄食过程中所起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采用RACE PCR技术首次克隆了团头鲂AGRP和NPY基因全长cDNA序列,通过设置正常对照组(control,体质量3%持续投喂4周)、饥饿再投喂组(F/refeeding,饥饿2周+3%再投喂2周)、饥饿过量投喂组(F/excessive refeeding,饥饿2周+8%再投喂2周)和饥饿组(fasted,持续饥饿4周)4个处理组,采用qRT-PCR技术分析团头鲂在脑和肠道组织中这两种基因在饥饿再投喂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组织学分析表明,持续饥饿组肠道黏膜下层出现明显的白细胞浸润现象。(2)团头鲂AGRP和NPY基因cDNA序列全长分别为770 和557 bp,其中有5’非编码区77和101 bp以及3’非编码区315和120 bp,开放阅读框为378和336 bp,共编码了125个氨基酸和111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团头鲂的AGRP和NPY基因分别与其他鲤科鱼类聚类一支,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3)qRT-PCR分析显示,AGRP和NPY基因在所有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二者均在脑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肝脏和肠道。(4)饥饿再投喂处理对团头鲂脑和肠道中AGRP和NPY基因表达影响显著,饥饿组团头鲂脑和肠道组织AGRP基因表达量均呈先升后降趋势,第28天,饥饿再投喂组能够显著上调团头鲂AGRP基因在脑组织中的表达,但饥饿过量投喂组能够显著上调AGRP基因在肠道中表达量。持续饥饿组团头鲂脑和肠道组织NPY基因表达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饥饿组脑和肠道组织中NPY表达量在28 d均显著高于其余3组。上述结果表明,AGRP和NPY基因在团头鲂摄食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且在脑和肠道组织具有不同表达模式。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神经肽Y (neuropeptide Y, NPY)在黄条鰤 (Seriola aureovittata)摄食调控中的作用及机制,本研究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获得了黄条鰤 npy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序列,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npy基因的组织分布以及其对饥饿再投喂的应答特性。黄条鰤 npy基因ORF序列长度为300 bp,编码99个氨基酸的前体蛋白,其中包括28个氨基酸的信号肽、36个氨基酸的成熟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发现,黄条鰤 npy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斑马鱼(Danio rerio)等其他硬骨鱼高度保守(>90%);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黄条鰤 npy与高体鰤 (Seriola dumerili)的关系最近。npy mRNA在所检测的12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脑组织表达量最高,在垂体和胃中表达量次之。在饥饿再投喂实验中,饥饿刺激了npy mRNA的表达,特别是饥饿21 d时,实验组垂体npy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再投喂7 d后恢复到对照组水平。上述结果表明,npy可能参与了黄条鰤的摄食调控,在饥饿代谢补偿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运用同源克隆的方法获得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Tchang))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c DNA全长序列,并通过逆转录PCR(RT-PCR)检测MSTN基因的组织差异性表达以及饥饿胁迫对MSTN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岩原鲤MSTN基因1 547 bp的c DNA序列,编码区为1 128 bp,编码375个氨基酸。PCR检测显示,该基因在肌肉和脑组织中大量表达,在眼、肠、心、鳃、肾和头肾组织中少量表达,在肝胰脏、脾脏组织中未见表达。饥饿再投喂实验表明肌肉组织中MSTN基因表达含量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恢复投喂后3d表达含量急剧下降,投饵后6 d升至正常水平。结果表明,MSTN的表达对营养摄入敏感,在饥饿状态下岩原鲤通过上调MSTM表达来抑制肌肉生长,节约能量消耗。  相似文献   

4.
5.
黑素皮质素3型受体(MC3R)系统与动物摄食行为以及能量调控密切相关。为丰富鱼类MC3R相关基础研究,探索鱼类摄食行为与能量调控机制,本研究克隆了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mc3r基因,采用分子生物信息学和相对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对氨基酸序列保守结构域、组织表达分布和禁食条件下的表达变化等开展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团头鲂mc3r基因编码区全长984 bp,编码327个氨基酸,与现有报道的MC3R氨基酸序列高度相似,具有典型的7次跨膜结构域。组织表达图谱分析表明,mc3rmRNA在下丘脑、垂体、肝脏和卵巢有相对较高的表达。禁食试验结果显示,下丘脑和垂体中的转录变化与周期性摄食信号相关,其中下丘脑mc3r mRNA在禁食72 h和14 d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垂体mc3r mRNA在禁食72 h和禁食72 h后恢复投喂6 h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而肝脏中mc3r mRNA在禁食48 h和14 d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此外,对血液皮质醇和血糖的监测结果显示,两者均在禁食14 d有显著变化,其中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合本研究结果表明,MC3R在鲤科鱼类中具有高度相似的氨基酸序列和结构域;在组织中的转录表达变化与食物摄取有明显相关性,对调控鱼体摄食行为和能量代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刺鼠相关蛋白/神经肽Y (AgRP)神经元在金钱鱼应答饥饿与复投喂过程中所起的调控作用,采用反转录PCR自金钱鱼下丘脑克隆了agrp1和agrp2 2种亚型基因,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了2种基因在金钱鱼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和正常投喂组(2、7 d)、饥饿组(2、7 d)、复投喂组(饥饿7 d然后复投喂3 h)金钱鱼(体质量52~60 g)下丘脑、肝脏和肠道中agrp1和agrp2基因的表达情况。序列分析结果显示,agrp1和agrp2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长度分别为429 bp和351 bp。组织表达结果显示,agrp1基因主要在下丘脑和肌肉中表达,agrp2基因主要在下丘脑和脑垂体中表达。饥饿及复投喂结果表明:下丘脑中,agrp1基因表达水平在饥饿2 d后差异不显著,饥饿7 d后显著下调,复投喂后其表达水平恢复正常;肝脏中,agrp1基因表达水平在饥饿2 d后下调,但饥饿7 d后显著上调,复投喂后其表达水平下调到正常水平;肠道中,agrp1基因表达水平在饥饿2 d后无显著差异,饥饿7 d后显著上调,复投喂后其表达水平下调到正常水平。饥饿和复投喂期间,下丘脑、肝脏和肠道中agrp...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β(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 coactivator-1 beta, PGC-1β)基因在草鱼能量代谢中的作用,本研究克隆了草鱼PGC-1β基因的核心序列,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了PGC-1β在不同组织的表达状况;同时研究了饥饿、饥饿再投喂及高糖(糖含量45%)高脂(脂含量8%)饲料对草鱼肝胰脏PGC-1β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所获得的草鱼PGC-1β基因部分cDNA片段长为885bp(GenBank登录号为:KM580493.1),共编码293个氨基酸,与斑马鱼的同源性为81%;该基因在脑中的表达量最高,肠和肝胰脏次之;与正常投喂组相比,饥饿(7d)导致PGC-1β在肝脏中的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再投喂后几乎恢复到对照组的表达水平。饲喂高脂以及高糖高脂饲料(65d)后,与对照组相比,草鱼肝胰脏中PGC-1β的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研究结果表明,PGC-1β基因在草鱼能量代谢旺盛的组织中高表达,同时饥饿处理、饲料糖和脂肪水平等营养状况显著影响PGC-1β mRNA的表达。以上提示,PGC-1β在草鱼能量代谢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乌江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仔鱼的最佳开口投喂时间,在实验室内对肠道贯通后的仔鱼进行了不同饥饿天数(1、3、5、7、9、11)的延迟首次投喂试验,探讨了仔鱼全长、体质量和特定生长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仔鱼在饥饿条件下初次摄食率在饥饿第5天开始下降,即时病死率在饥饿第1天出现,初次摄食率随饥饿天数的延长而降低,而即时病死率增加。恢复投喂后,全长和体质量的增长值在5 d内与正常组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第7—11天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全长的特定生长率仅在饥饿9 d和11 d后投喂的恢复值与正常组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而体质量的特定生长率在所有饥饿天数下投喂的恢复值与正常组都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结合上述结果,建议乌江中华倒刺鲃仔鱼首次投喂的最佳时间在肠道贯通时。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crh (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基因对鱼类摄食的调控作用,首次克隆了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crh基因c DNA全长序列。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crh基因m RNA在不同组织的表达及餐前、餐后和禁食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银鲫crh基因的c DNA序列全长为920 bp,其中,5’-UTR为53 bp,3’-UTR为378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489 bp。推导银鲫crh基因的ORF区编码蛋白由162个氨基酸组成,其中,含有11个氨基酸的保守区,24个氨基酸的信号肽,41个氨基酸的成熟肽。氨基酸序列的多重比较分析显示,银鲫crh基因与金鱼(Carassiusauratus)的同源性为99%,与鲤(Cyprinuscarpio)的同源性为96%。荧光定量PCR表达分析显示,银鲫crh基因在下丘脑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端脑和心脏。crh基因的表达量在餐前与餐后没有显著变化(P0.05),在禁食第5天、第7天出现极显著降低(P0.01),而在复投喂后第9天、第11天出现极显著升高(P0.01)。以上结果显示,crh基因在银鲫摄食调控方面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ivator 1α,PGC1α)基因在团头鲂糖代谢中的作用,实验从团头鲂肝脏中克隆获得了PGC1α基因的片段序列,并对其开展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研究了饥饿、高糖(糖水平:45%)饲料及葡萄糖负荷对团头鲂脑和肝脏PGC1α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获得的团头鲂PGC1α基因c DNA片段长为2 566 bp,其中包含1 404 bp的开放阅读框并编码467个氨基酸,与草鱼的同源性为96.79%;与正常投喂组相比,饥饿10 d组鱼脑和肝脏中PGC1α的mRNA水平显著升高,饥饿再投喂1 h后恢复至对照组的表达水平。饲喂高糖饲料(12周)后,与对照组相比,鱼脑和肝脏中PGC1α的mRNA水平显著降低。此外,葡萄糖负荷后,脑和肝脏中PGC1α的mRNA水平在2 h内显著降低至最小值,随后逐渐升高至基础水平。研究表明,PGC1α在团头鲂糖代谢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延迟首次投喂对乌江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仔鱼补偿生长、消化酶活性及饵料日转化率的影响,对肠道贯通后的仔鱼进行了不同饥饿天数(H0、H1、H3、H5、H7、H9、H11)后补偿投喂17 d的实验。结果显示,全长和体重的损失率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补偿投喂后,全长补偿率在H9组以后明显下降,体重补偿率在各实验组间无明显差异。各组全长和体重的特定生长率都呈波动性变化趋势,且实验后期各实验组都大于正常组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全长、体重及特定生长率的变化表明该饥饿仔鱼补偿投喂后能完成部分补偿生长。饥饿处理中,淀粉酶、碱性磷酸酶和胰蛋白酶随饥饿时间都呈下降趋势,脂肪酶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补偿投喂后,除了淀粉酶呈先上升后下降外,其余三种酶都呈上升趋势。各组在饥饿处理下消化酶活性在实验后期与正常组存在显著差异,再投喂后与正常组差异不显著。各组在再投喂后的饵料日转化率随补偿时间呈不规则上升,但都无法恢复到正常投喂水平。综上,延迟首次投喂对中华倒刺鲃仔鱼补偿生长、消化酶活性及饵料转化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研究鱼类生殖细胞发育的机制,首次从重要的经济养殖鱼类——黑脊倒刺鲃中克隆了斑马鱼vasa的同源基因ScVHG。该cDNA长1962bp,编码654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中含有DEAD蛋白家族特有的9个保守结构域。经比对发现,其编码的蛋白序列与斑马鱼VASA蛋白等具有高度的同源性,与斑马鱼、罗非鱼、虹鳟、银鲫、黄鳝、金鱼、金枪鱼、草鱼的VASA蛋白相似度分别为77%,77%,79%,90%,74%,89%,79%和86%。RT-PCR结果显示:在成鱼不同的组织中,ScVHG仅在精巢和卵巢中表达。RNA原位杂交结果进一步表明:在精子发生中,ScVHG只在精原细胞中表达,而在后期的精母细胞、精子细胞中均未发现明显的表达;在卵子发生中,ScVHG在卵原细胞和卵母细胞的各个时相中均有表达,在卵原细胞中表达最为强烈,而在随后各时相的卵母细胞中,阳性信号逐渐减弱。研究认为,该基因中含有的保守序列、序列的相似性以及该基因在生殖细胞中的特异性表达等结果均表明,克隆得到的ScVHG是斑马鱼vasa的同源基因,此基因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分子标记,用于黑脊倒刺鲃以及其他鱼类生殖细胞发育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鲤脂蛋白脂肪酶(Cc LPLs)的基因特征、时空表达分布及酶活性,实验利用基因组同源搜索获取鲤CcLPLs同源基因并分析其序列特征;通过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对CcLPLs在不同组织的表达进行分析;采用原核表达系统获取CcLPLs重组蛋白,并使用对硝基苯酚法测定各重组蛋白的酶活性。结果显示,鲤基因组中挖掘到5个CcLPLs基因(CcLPLA1a、CcLPLA1b、CcLPLA2a、CcLPLA2b*和CcLPLBa),经验证,CcLPLA2b*是假基因,共线性分析显示,鱼类特有基因组加倍过程中出现基因丢失的现象,而鲤特有的基因组加倍致使鲤存在5个CcLPLs。CcLPLA1a和CcLPLA1b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相同,同源性分析显示,CcLPLBa与CcLPLA1s的同源性为64%,与CcLPLA2a同源性为50.8%。qPCR结果显示,CcLPLs的表达量在肝脏、心脏、脂肪、肌肉、脑、肠道和脾脏中依次降低,在各个组织中,各基因表达量从高到底依次为CcLPLA1s、CcLPLA2a和CcLPLBa。鲤正常投喂、饥饿及再投喂状态下CcLPLA1s和CcLPLA2a在肝脏、...  相似文献   

14.
饥饿与再投喂对中华倒刺鲃幼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兴华  向枭  向桢  欧仁建  陈俊  冉龙虎 《淡水渔业》2012,42(3):50-54,73
在室内水温23~26℃的条件下,将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分装于6个饲养桶中,试验设计分为两组,每组3个平行,并依次编号为A、B、C、D、E、F,将两组同时饥饿20 d,分别在饥饿0、3、5、10、15、20 d对A、B、C取样。而D、E、F饥饿20 d后进行16 d的恢复投喂,并在再投喂3、7、12、16 d进行取样,分别测定其体质量、肥满度、肝脏指数以及肝胰脏、前后肠消化酶(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饥饿过程中,中华倒刺鲃幼鱼体质量、肥满度、肝脏指数均呈下降趋势;恢复投喂后,三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2)肝胰脏蛋白酶活性在饥饿过程中呈下降趋势,并在20 d降到最低,恢复投喂后其活性逐步回升到正常水平;而肠蛋白酶活性饥饿过程中先升高,并在5 d达到最高值而后呈下降趋势,恢复投喂后达到正常水平。(3)饥饿过程中,肝胰脏和前后肠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在10 d达到最值,并显著高于饥饿前的水平,而后逐步下降,恢复投喂后脂肪酶活性仍持续维持在较高的水平。(4)肝胰脏和前后肠淀粉酶活性在饥饿过程中逐步下降,恢复投喂后其活性恢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细胞周期蛋白Y(cyclin Y)在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卵巢发育中的作用,从斑节对虾转录组数据中筛选获得cyclin Y基因部分序列,采用SMART-RACE方法克隆得到斑节对虾细胞周期蛋白Y(Pm-cyclin Y)基因c DNA全序列。Pm-cyclin Y基因c DNA全长1576 bp,其中包含108 bp的5′非编码区(5′UTR)和439 bp的3′非编码区(3′UTR)以及1029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可编码342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有1个保守的周期蛋白框(cyclin box)同源结构域(172~257 aa),预测的分子量约为37.6 k D,理论等电点6.64。实时定量PCR显示其m RNA在卵巢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并且在卵巢5个不同发育期都有表达,在III期卵巢中的表达量最高。本研究通过原核表达方法对Pm-cyclin Y进行重组表达,为其蛋白质功能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头足类的养殖主要依赖于天然饵料, 目前无人工配合饲料可用, 这一问题成为其发展大规模养殖的制约因素, 研究中华蛸(Octopus sinensis)的糖代谢模式可为其配合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添加比例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克隆了中华蛸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lucose phosphate isomerase, GPI)、磷酸甘油酸激酶(phosphoglycerate kinase, PGK) 和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 PK) 3 个糖代谢酶的相关基因, 并对其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 中华蛸 OsGPI 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1725 bp, 编码 574 个氨基酸; OsPGK 的 ORF1248 bp, 编码 415 个氨基酸, OsPK 的 ORF1683 bp, 编码 560 个氨基酸。qRT-PCR 结果显示, 这 3 个基因在不同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 但在脑、 消化腺和后唾液腺中的表达水平最高。3 个基因在胚胎不同发育时期皆有表达, 总体趋势是初孵幼体的表达量高于多细胞期。在幼体饥饿胁迫过程中, 随着饥饿时间的推移, 3 个基因在饥饿 2 d 后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紧接着在饥饿 3 d 和 4 d 后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最后在饥饿 5 d 后的表达水平开始回落并降低。在投喂配合饲料(compound feeds)、锐齿蟳(Charybdis acuta)和沙丁鱼(Sardina pilchardus)的实验中, 与投喂 0 d 相比, 配合饲料组和沙丁鱼组在投喂 21 d 后, OsGPIOsPGKOsPK 在中华蛸消化腺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在投喂 42 d 后, OsGPIOsPGKOsPK 的表达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锐齿蟳组在投喂 21 d 和 42 d 后, OsGPIOsPGKOsPK 的表达量相较投喂 0 d 时的均显著升高。OsGPIOsPGKOsPK 在胚胎发育、饥饿和不同饲料投喂过程中的表达模式说明其参与了中华蛸糖代谢过程的调节, 本研究可为中华蛸饲料的选择和配合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添加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s)是调控糖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关键核转录因子。为获知草鱼SREBP-1基因的序列及其在肝脏中的表达规律,本实验采用同源克隆和RACE方法获得了草鱼SREBP-1基因的部分cDNA序列,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及所编码蛋白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SREBP-1基因在8种不同组织的表达规律及低糖(糖含量24%)和高糖(糖含量42%)投喂条件下肝脏中的表达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所克隆到的草鱼SREBP-1基因cDNA长4 760 bp,其中包括开放读码框3 426bp,编码1 141个氨基酸;草鱼SREBP-1具有一个典型的碱性螺旋-环-螺旋亮氨酸拉链结构(bHLH-zip);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草鱼SREBP-1与其他鱼类的同源性在76%~88%之间,与斑马鱼的进化关系最近;草鱼SREBP-1基因在脑中的表达量最高,肝脏和肠次之,在肾脏、脾脏、肌肉、脂肪和性腺中均有少量表达;与对照组相比,SREBP-1基因在高糖诱导下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低糖诱导下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在高糖负荷条件下,草鱼肝脏中SREBP-1可能会促进糖的利用和转化,从而参与糖代谢调节过程,为丰富鱼类糖代谢调控机理提供研究资料,并有望为提高鱼类对饲料糖的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拌饲投喂方式下,钙黄绿素(calcein, CAL)对中华倒刺鲃幼鱼不同组织抗氧化水平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以及正常投喂后的恢复情况,并进一步评价CAL拌饲投喂的毒性效应,实验将含有不同剂量CAL(0、2、8和32 g/kg)的饲料连续投喂中华倒刺鲃幼鱼16 d(即毒性积累实验),随后使用不含CAL的饲料投喂暂养32 d(即毒性消除实验)。毒性积累实验结果显示,在CAL拌饲投喂剂量 ≤ 32 g/kg的情况下,当累积投喂时间 ≤ 8 d时,过量的活性氧(ROS)能被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抗氧化系统成功清除,但更长的投喂时间(如16 d)可能产生一定的毒性效应,并导致鱼体肝胰脏和肾脏组织的氧化应激过度。毒性消除实验结果显示,经32 d正常投喂后,中华倒刺鲃幼鱼血清、肝胰脏和肾脏组织的大部分抗氧化酶指标、非酶抗氧化物、脂质过氧化产物基本恢复至安全水平。研究表明,当拌饲投喂剂量 ≤ 32 g/kg时,CAL对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毒性作用与累积投喂时间有着密切关系,且当使用 ≤ 32 g/kg的CAL拌饲剂量投喂标记中华倒刺鲃幼鱼时,CAL的累积投喂时间应控制在8 d以内,标记后的幼鱼应当至少暂养32 d。研究结果对CAL在鱼类荧光标记中的安全有效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合浦珠母贝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采用同源克隆和RT-PCR技术对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进行了克隆和表达分析。获得cDNA全长序列2 365 bp,其中3’非编码区域(UTR)为318 bp,5’UTR为88 bp,开放阅读框(ORF)为1 959 bp,编码652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71.39 kD,理论等电点为5.22,并含有3个HSP70家族的签名序列IDLGTTYS、DLGGGTFD和EEVD。同源性分析表明,合浦珠母贝HSP70的氨基酸序列与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等双壳贝类的相似性高达86%以上,基于氨基酸序列的聚类分析表明,合浦珠母贝与牡蛎属种类亲缘关系最近。高温、高盐刺激后,半定量RT-PCR检测发现hsp70基因的表达明显增加,高温刺激的表达量高于高盐刺激,高温刺激组不同组织的表达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鳃、消化腺、外套膜、肌肉、性腺,高盐刺激组不同组织的表达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鳃、外套膜、肌肉、消化腺、性腺,表明HSP70参与了机体对刺激的应答过程。该基因的克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合浦珠母贝的抗逆机理及其遗传改良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刘春  李凯彬  王芳  王庆  聂湘平  王英英  吴淑勤 《水产学报》2011,35(10):1441-1449
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等方法,克隆获得剑尾鱼卵黄蛋白原C(Vg C)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剑尾鱼Vg C基因cDNA序列全长4 011 bp,其5′非编码区包含12 bp和3′非编码区包含246 bp;含有一个3 753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1 250个氨基酸,推测其编码氨基酸分子量大小为141.7 ku,编码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鱼类卵黄白原C编码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在44%~85%。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Vg C在剑尾鱼肝脏中表达量最高,脾、肾、卵巢中有微量表达,脑、肌肉、鳃中几乎没有检测到表达;对不同时间暴露在雌激素中剑尾鱼肝脏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表达分析的结果表明,Vg C在剑尾鱼肝脏中第5天表达量最高,随后降低,第9天后维持相对较低的表达量。研究首次克隆了剑尾鱼Vg C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对Vg C在剑尾鱼体内表达组织器官分布及雌激素诱导后不同时间表达谱进行了初步研究,为剑尾鱼生殖生理及环境污染物监测应用等不同领域研究打下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