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彻底挖除病树是防治桑黄化型萎缩病的最根本的措施,在这条措施中要确定一个最佳挖病树时间,如何确定?必须了解桑黄化型萎缩病的主要传病时间及病原在树体潜伏期。笔者在75~77三年,曾做过多次接种试验,菱纹叶蝉传染桑黄化型萎缩病的主要传病时间是在5月中、下旬,而不是夏秋季。主要传病昆虫红头菱纹叶蝉是一种中温型昆虫,该虫不耐高温,在桑树夏伐十多天后至  相似文献   

2.
桑黄化型萎缩病的发生及其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忠阳 《广西蚕业》2005,42(4):22-23
调查了桑黄化型萎缩病的发生史、症状及发生规律,提出了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四个方面的桑黄化型萎缩病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3.
桑黄化型萎缩病防治技术体系及其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桑黄化型萎缩病在我国苏、浙、皖、赣、闽、鲁、湘、鄂、豫、冀、晋、陕、粤、渝、川等省(市)蚕区均有发生,发病桑园约占全国桑园总面积的30%.发病桑树表现为侧枝丛生,叶小而黄化,产叶量低,叶质差,病树2~3年后枯死.因其传播蔓延速度快,常造成大面积桑园毁坏,尤其是新栽的幼龄桑园,成为我国蚕桑生产为害极为严重的病害.  相似文献   

4.
桑树新品种选797是山东省蚕业研究所选育的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新品种。现已经过全国桑、蚕品种审定委员会通过、认定。被山东省丝绸公司定为全省推广品种。选792的主要特点之一,即对桑黄化型萎缩病有较强的抗性.本文即选792及新一之濑对桑黄化型萎缩病抗病力鉴定研究初报。对于桑黄化型萎缩病抗病力鉴定,目前一般采用大田诱发法及媒介昆虫传毒法。这两种  相似文献   

5.
<正> 临朐是山东省桑蚕茧生产的第一大县,桑黄化型萎缩病又是这个县桑园第一大病害,近几年已扩散蔓延,严重影响到蚕桑生产的发展。为了摸清桑黄化型萎缩病的发生规律,找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我们于1989年9月至11月,在桑园面积大,蚕茧产量高的龙岗,上林和辛寨三乡镇对桑黄化型萎缩病的发生危害进行了调查,整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沈永康 《蚕桑通报》1994,25(1):51-52
桑黄化型萎缩病是桑树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生面广、危害严重,湖州市70年代初开始到80年代初暴发成灾,据1983年冬季调查,全市有20余个乡镇发生桑黄化型萎缩病危害,病区范围达5.78万亩,特别是太湖沿岸发病严重,漾西乡1983年冬季调查该乡3714亩专业桑地中有2733亩发生不同程度的桑黄化型萎缩病,发病桑地面积占桑地总面积的73.58%,其中太湖沿岸的胡溇、宋溇、乔溇、汤溇、新浦五个村1136.1亩专业桑地,平均株发病率高达49.2%.  相似文献   

7.
桑黄化型萎缩病属桑树全株性病害,是桑树主要病害之一,又称萎缩病、癃桑、猫耳朵、塔桑等.分布在全国各植桑区,20世纪70年代以后不少地区暴发成灾,严重威胁蚕桑生产.近几年来,随着蚕桑业的复苏,东阳市的山区种桑面积逐渐扩大,蚕农种桑养蚕积极性不断提高,为确保东阳市的蚕桑生产安全,提高蚕农经济效益,做好桑黄化型萎缩病的防控工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桑黄化型萎缩病俗称"癃病",是由一种类菌原体引起的全株性病害.发病初期桑树顶端叶片缩小变薄,叶色黄化,腋芽早发;发病后期叶片更加瘦小,侧枝丛生,形如扫帚.一般2~3年整株枯死,严重影响桑叶产量和质量,给蚕桑业带来毁灭性灾害.目前,宿豫区桑园桑黄化型萎缩病为害相当严重,全区3000hm2桑园发病面积近670hm2,一般株发病率在5%~20%,其中株发病率在30%以上的重病桑园有200hm2左右,个别田块经过多年累积,株枯死率达40%以上,严重阻碍蚕桑业效益提高,影响整个行业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湖州市重点蚕区市郊的漾西,太湖等乡桑黄化型萎缩病日趋严重,并正向南、向西蔓延扩散.同时、长兴县和安吉县的局部地区也有发生.针对桑树黄化型萎缩病严重危害,市局  相似文献   

10.
<正> 宁阳县是山东省桑蚕基地县之一,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曾居全省第二位。但由于桑黄化型萎缩病急剧蔓延,桑园面积由1985年的16238亩,下降到1988年的8262亩,蚕茧产量由1050吨下降到620吨,1988年亩产茧仅有75公斤。近几年,采取综合防治和快速更新相结合的措施,桑黄化型萎缩病得到有效的控制,蚕桑生产出现了反降为升的势头。全县桑园面积1991年达到22000亩,产茧1100吨,成龄桑园平均亩产茧增加到15公斤。一、桑黄化型萎缩病的发生情况宁阳县自六十年代开始引进桑苗建园,主要品种是湖桑32。八十年代初期,在城南  相似文献   

11.
研究证明:桑树品种选792对桑黄化型萎缩病有较强的抗性,比湖桑32号抗性高1~2倍,比新一之濑高1~3倍.  相似文献   

12.
从浙江省蚕区的桑园内采集表现桑黄化型萎缩病症状的植株叶片,并提取叶脉总DNA,通过巢式PCR和常规PCR方法对桑黄化型萎缩病植原体分离物(MYD-ZJ)的16S r DNA、延伸因子基因tuf和核糖体蛋白基因rp进行扩增及克隆,分别得到大小为1 239 bp、842 bp和1 240 bp的序列。对这些基因片段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MYD-ZJ的16S r DNA序列与来自山东、安徽等省感病桑树分离桑黄化型萎缩病植原体的同源序列的相似度为98%,在进化树中位于同一进化支;MYD-ZJ的tuf基因序列与来自山东省的桑黄化型萎缩病植原体的同源序列的相似度为89%~100%,并与该同源序列以及同样来自山东省的枣疯病植原体、苦楝丛枝病植原体等聚为一支;MYD-ZJ的rp基因序列与来自山东省、安徽省的桑黄化型萎缩病植原体的同源序列的相似度为100%,在进化树中位于同一进化支。研究结果明确了MYD-ZJ属于翠菊黄化植原体组的16SrⅠ-B亚组、tufⅠ-B亚组及rpⅠ-B亚组。  相似文献   

13.
桑黄化型萎缩病病原体16S rRNA基因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用PCR法克隆了中国桑黄化型萎缩病病原植原体的 16SrRNA基因 ,并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克隆的基因大小为 1372bp ,与日本桑萎缩病病原植原体 16SrRNA的同源性高达 99 85 % ,只存在个别碱基的突变。Blastj检索结果显示与中国桑黄化型萎缩病病原体 16SrRNA的基因同源性高达 99%的有来源于玉米、洋葱、土豆等5 0多种其它植物的植原体 16SrRNA基因 ,表明植物萎缩病病原体 16SrRNA基因具高度保守性。  相似文献   

14.
桑树萎缩病分桑花叶型萎缩病、桑萎缩型萎缩病和桑黄化型萎缩病,症状分别为:①花叶型:叶片皱缩并向上卷缩,叶间有浅绿色斑块,叶背的叶脉上有瘤状突起。②萎缩型:叶片变小、变黄,有时半张叶片变圆,细叶脉常全变褐色,无瘤状突起。③黄化型:叶片显著变黄,叶尖向下卷,叶背的叶脉无瘤状突起。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桑树萎缩病在安徽省肥西县的发生情况调查得知:肥西县发生的桑树萎缩病主要是桑黄化型萎缩病,该病在老桑园发病率高于新桑园,立地条件差的桑园发病率高于立地条件好的,间作豆类、芝麻的桑园发病率高于不间作作物的。通过连续3年的病株挖除、菱纹叶蝉的防治、品种的更新以及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使桑树萎缩病的株发病率从2003年的20%左右降低到2006年的1%~3%。  相似文献   

16.
不同桑树种质资源对桑黄化型萎缩病的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桑树黄化型萎缩病是桑树的主要病害,我国各蚕区均有发生。对该病的防治目前主要采取挖除病株,栽植抗病品种和消灭媒介昆虫等的综合防治措施,其中栽植抗病良种是最经济而有效的。为此,作者于“七五”期间对我所保存的较优良的桑树种质资源进行了桑黄化型萎缩病的抗病性鉴定,以明确各种质资源的抗病能力,提供生产上选择抗病良种及育种上选择亲本提供依据。本鉴定于1986~1991年在桑黄化型萎缩病发生的重病区—湖州市洋西乡汤楼村进行,供鉴材料156份,于1986年春栽植,每份材料栽植10~20株,亩栽桑1000株,在管理  相似文献   

17.
桑黄化型萎缩病及其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黄化型萎缩病又称萎缩病、猫耳朵、小叶病等.分布广,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河北等省都有发生.山东省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发生,部分地区流行迅速、危害成灾,几乎分布于各主要蚕区,有的县发病桑园面积曾达到95%以上,蚕茧产量骤然减产一半多.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桑树病虫害名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允信  屈珍莲 《蚕业科学》1990,16(3):165-172
据调查,山西省桑树病虫害种类较多,分布面广,在全省3个市5个地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为害.初步统计,桑病共有18种,桑虫共有38种.其中桑黄化型萎缩病,桑疫病,桑赤锈病,桑褐斑病,桑蟥,蠼螋,桑尺蠖,黑绒金龟子为害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9.
肖建京  徐新权  刘明  滕淳茜 《中国蚕业》2007,28(4):53-54,58
农桑14号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育成的早生中熟桑树新品种,以其生长势旺盛、叶形大、叶肉厚、产量高、叶质优,对桑黄化型萎缩病、桑黑枯型细菌病、桑蓟马、红蜘蛛等病虫具有较强抗性,扦插成活率高等优良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1],近  相似文献   

20.
诊断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的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探讨利用瑞氏染色法和旦尼氏染色法诊断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的可能性。试验结果表明,用此方法,在病株枝条或主根的横切面上,韧皮部的病原寄生部位被染成兰色或青色,呈阳性反应,健株组织切片的韧皮部则不着色,呈阴性反应。可作为桑黄化型萎缩病病株的实验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