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田当量是把单位面积标准传统农田一年一熟种植水稻的食物产出作为标尺,来衡量一切农用土地相对食物生产潜势的计量单位。它是适于衡量草地农业系统的评价土地资源食物生产能力的新量纲。本研究在界定了农田当量内涵的基础上,指出ALEU是运营模式(m)和核算尺度(T)的函数,是食物当量的“面积”表述,农田当量可以评价任何农业系统的食物生产潜力。对我国现行农业运营模式下的食物生产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现存农用土地的食物生产能力仅利用了生产潜力的43.59%,还有巨大的食物生产潜力有待开发。以此为依据对我国农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将现有耕地的20%实行草田轮作,以全国现有可用草地的3%建立丰产栽培草地,对全国草地农业的食物资源潜力做出估算,其食物生产潜力相当于新增0.52亿hm2农田当量,全国实行草地农业系统,其食物生产能力将是现行系统的1.23倍。  相似文献   

2.
改变传统粮食观,试行食物当量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我国传统观念 ,把粮食局限于谷物 ,并因此把农业系统局限于单纯的种植业。其结果既加重了耕地负担 ,又因扩大耕地而“垦荒”,引起严重的生态问题 :造成畸形的国民食物结构 ,国民营养不平衡 ,并导致资源浪费。为克服这些弊端 ,提出食物当量的设想 ,用以衡量一切可以作为食物的物质的食用价值。为使食物当量切合目前生产管理部门使用 ,尝试建立动、植物性食物当量的计算和转换公式 ,并计算出部分动植物食物当量  相似文献   

3.
食物、食物链、食物网以及由此构成的营养级组成"食物系统".在农业生态系统中,食物系统既是能的载体也是能的流程,它将能异化为社会产品--食物.食物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决定性地作用于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我国对食物=粮食=谷物的传统概念,形成畸形的食物结构.畸形的食物结构又导致畸形的农业结构,两者互为因果,酿成我国农业所面临的艰难处境.其性质属悖离生态系统基本规律的"系统相悖",非枝节措施所能解决.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不能离开食物系统的全面开发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全面改造.草地农业系统是食物生产与生态建设兼顾的生态农业系统.它的4个生产层,即前植物生产层、植物生产层、动物生产层和后生物生产层的全面开发建设,适应我国人民食物成分中动物性食物的成倍增长,谷物需求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并从多方面节约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行草地农业,预期可以新增土地资源0.79亿hm2农田当量,可满足我国食物中长期规划7亿t食物当量的目标,其中2亿t口粮和5亿t非口粮.农民增收为目前的1.15倍.  相似文献   

4.
节粮型草地畜牧业大有可为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任继周 《草业科学》2005,22(7):44-48
现代化畜牧业包含舍饲畜牧业和草地畜牧业2个部分."逐水草而居"的适应性畜牧业是农业的开端,后来发展为集约、高效的现代化草地畜牧业,它是草地农业系统的组成部分.与草地畜牧业相比,在特定条件下它具有资源节约、优质高效的优势,对提高生产水平,促进环境健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我国长期片面强调舍饲畜牧业,而且在"以粮为纲"的主流下形成"粮-猪"系统,严重降低了生产水平和生态健康.我国山地多达近70%,适宜耕地面积不足12%,其余80%~90%的土地资源蕴藏着巨大的草地畜牧业生产潜力,如将其纳入草地农业系统发展草地畜牧业,我国南方可以提供4 000万hm2农田当量的生产能力;北方提供4 900万hm2农田当量的生产潜力,两者共计相当8 900万hm2的新增农田和156 705万t饲料粗蛋白,这将是我国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问题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农业对谷物高产的追求导致土地的过度使用、许多不宜农用的土地被开垦为农田,因而改变耕地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对食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以甘肃省为例,通过分析粮食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三者的相关性、甘肃省粮食供给和需求情况以及不同比例的耕地转变为牧草地时的食物产出效益,来探索耕地转化为牧草地的必要性及其对食物安全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草具有必要性,一是因为传统农业粮食增产的空间十分有限,二是因为食物需求结构的变化导致口粮消费量递减。当15%的耕地转变成牧草地时,较低生产力(3 t·hm-2)、中等生产力(6 t·hm-2)、较高生产力(10 t·hm-2)水平下的总食物当量变化分别为:减少2.3%、增加2.6%、增加16.8%。因此,退耕还草发展草地农业可以实现土地的最大效用并持久地服务于食物安全。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食物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由原来的单一原粮为主转变为以原粮为主,肉、蛋、奶为辅,均衡发展的模式。居民食物结构的变化对草地农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畜种结构方面,猪所占比例逐渐下降,牛羊逐渐上升;在草原利用方式上,由传统农业逐步向草地农业过渡;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草地农业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解决大量牧区剩余劳动力,使草原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农区种草是改进农业系统、保证粮食安全的重大步骤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从耕地、粮食与人口关系分析,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巨大挑战,其中人的口粮中长期预测不过2 亿t,我国自给无虑,而饲料等非口粮用粮达5 亿t,现有耕地农业系统难以承担。而国际粮食市场容量不足,价格波动过大,不可依赖。数量巨大的饲料用粮需求是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真正严重的威胁。中国未来粮食安全必须向动植物产品并重型食物结构转变,进行新的食物生产与消费结构的调整是面对国际粮荒的长期战略。农区草业是将牧草引入传统耕地农业,在保证谷物生产水平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光、热、水、土等资源,在大幅度提高第一性生产的生产效率的同时,又为第二性生产提供优质、充足、廉价的饲料资源,以先进养殖业,提高饲料报酬率,提高草食型畜禽等节粮产品的比重,以保证动物性食品的充分发展而不加重谷物生产负担。所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无可替代。我国农区尚有4 968.5万hm2的土地资源发展农区草业,发展空间巨大。发展农区草业将酝酿一次对耕地农业的革命,不仅为改进农业系统提供最初的动力,而且可发掘农区草地资源,解放巨大食物资源潜力,实现人-畜分粮,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大步骤。  相似文献   

8.
牧区草地生态经济系统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牧区草地生态经济系统发展初探蒙荣(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系)我国的牧区草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面积达30610万公顷,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77.9%,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由于多年来人口激增,草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导致环境恶化,生态系统中生物体的能流...  相似文献   

9.
岩溶地区农业的出路在草地畜牧业(演讲提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是历史最久、影响最广的环境因素.以籽粒为主要生产对象的耕地农业,必然过度开荒种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农业效益低下.这是中国农村贫困的基本根源.世界面临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挑战,农业不可避免地要承担重要部分.其核心问题是食物的消费和生产失调.我国食物安全的真正压力来自饲料.以食物当量来计算为"2 5"模式.即人用口粮为2亿t/年,饲料用5亿t/年.要满足5亿t饲料的食物当量,必须走出耕地农业的阴影,施行草地农业.岩溶地区生产耔实日照尤其不足.草地农业在保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比耕地农业多3~4倍;可利用的生物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多许多倍,农业收入也成倍增加.  相似文献   

10.
新疆是我国的第二大牧区,草地资源丰富,草地面积5770万公顷,位居我国第三.新疆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年日照时间位居我国首位,最长可达3500小时.正是由于新疆牧区存在上述的优点,为牛养殖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在牧区养殖牛的过程中,牛接触自然环境中的野生动物、昆虫、寄生虫等概率增加,进而易发...  相似文献   

11.
我国长期以来高度关注粮食安全,导致过分倚重耕地农业,不仅加重了耕地的负担,而且过度扩大耕地面积导致生态遭到破坏,对农业整体资源缺乏统筹利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这就意味着我国人民的膳食营养结构和消费方向发生变化。针对我国人民饮食结构升级的现实,提出施行草地农业,将牧草作为植物生产的重要组分纳入农业土地利用,并突出草食家畜生产,实现农区与牧区的系统耦合,将在食物安全上引起一系列"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2.
针对肃南牧区草原退化严重,草场承载能力日益下降,特别是冬春季节草畜供求矛盾突出导致大量牛羊匮乏死亡的实际,试图通过科学的放牧控制和草地载畜量,实现草畜动态平衡。通过冬春季山繁川育和夏秋季牧区放牧育肥,利用不同生态系统间的互补效应,将草地系统同开发新农田系统组装耦合起来,促使草地资源环境生产层次的各个组份具有丰产性和调节弹性,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化解草地草畜矛盾,提高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3.
西北牧区灌溉人工草地适宜发展规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西北牧区水资源和草地资源已被超极限利用的现状,应用水草畜平衡原理,分析了西北牧区灌溉人工草地的发展规模,提出了西北牧区灌溉人工草地适宜发展规模为215.76~239.71万hm^2,载畜量控制在13833.18万羊单位之内即可实现草畜平衡,总体可达到人工种植冷季补饲水平。新增灌溉需水量约为71.85~83.55亿m^3,占2000年灌溉总用水量(777亿m^3)的9.25%~10.75%。解决这一灌溉需水量的可行途径是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我国半干旱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豆科牧草适宜间作模式,本研究采用完全随机设计,以紫花苜蓿单作为对照,研究紫花苜蓿/3种豆科牧草(毛苕子(Vicia villosa)、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和豌豆(Pisum sativum))间作对土壤水分、杂草、捕食性节肢动物、饲草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食物当量的影响。与紫花苜蓿单作相比,紫花苜蓿/毛苕子、紫花苜蓿/箭筈豌豆和紫花苜蓿/豌豆间作的紫花苜蓿全生育期干草产量分别提高30.2%,45.2%和61.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6.1,8.8和12.1 kg·hm-2·mm-1,食物当量分别提高26.74%,19.96%和53.28%。紫花苜蓿/豆科牧草间作显著降低土壤贮水量(P<0.05)、杂草密度和生物量,显著提高田间捕食性节肢动物密度、饲草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食物当量,尤其紫花苜蓿/豌豆间作。紫花苜蓿/豌豆间作更有益于维持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和保持作物产量,可作为我国半干旱区可持续农业1种可行有效间作模式。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3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关于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的决定后,各地对农区、半农半牧区的畜牧业给予更大重视。从发展潜力来讲,牧区超载过牧严重,发展畜牧业的潜力主要在于种草养畜,提高草地资源的转换率和牲畜质量。而农区粮食秸秆资源丰富,无论是增加饲养规模,还是提高质量和效益,都有很大潜力没有发挥出来。半农半牧区农牧结合,兼有二者所长,具有较为丰富的草地与耕地资源,资源潜力非常大。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天然草地20,500万亩,牧区9县天然草地面积11,480万亩,占全省草地总面积的55.98%。甘肃省天然草地可分为高山草原(草甸)草地类,干旱草原草地类,半荒漠(荒漠)草原草地类,湿润草原草地类四个大的类型。而牧区的天然草地仅分布在高山草原(草甸)和半荒漠(荒漠)草原草地类两个类型中。从河西到甘南,牧区天然草地每亩产鲜草量在40.78~233.12公斤之间。总的看,我省(指甘肃,下同)天然草地的改造与扩大难度大,但牧区天然草地的建设,无论从哪一方面讲都要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西、北部半农半牧区有可利用天然草地109万hm2,人工草地13.33万hm2.区内年平均草地鼠虫害发生面积20万hm2,损失牧草2~3亿 kg,相当于60万只羊(羊单位)一年的食草量.草地鼠虫害不仅损失大量牧草,破坏草地,加速草地退化,而且鼠虫扩散到周围农田,危害种子、幼苗和瓜果.因此,在半农半牧区开展草地鼠虫害防治,对保护草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农牧业生产都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从1988年开始进行实地调查和基础研究工作,1993年正式立项推广,几年来共推广草地治虫灭鼠面积33.33万hm2,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西北地区农牧业发展方向的探讨   总被引:33,自引:11,他引:22  
西北地区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域内,适于建立草地农业系统,取代以粮为纲的传统农业系统。草地农业系统是以草地为主体的大农业生态系统,对其建设主要体现在农牧结合,以牧为主,因地制宜地适度发展特色农业以及抢救生态资产向生态产业转型等。其具体措施为:在牧区建立人工草地,在农区施行草田轮作,对农区和牧区施行系统间的耦合发展。讨论了建立草地农业系统的依据,农牧业发展战略、策略与技术导向以及西北地区农牧业分区发展方向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蒙古牧区人地关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协调该区域人地关系,缓解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落后等问题,促进草原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的有序和谐发展。[方法]通过对内蒙古牧区人口现状、人口与草地资源承载力的关系、人口分布与草地退化的关系进行分析,探究内蒙古牧区人地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内蒙古牧区2000、2010、2015年的草地资源承载力指数(LCCI)分别为3.68、3.88、3.89,均大于1.250。2000—2015年,随着牧区人口的增加,草地资源承载力指数呈上升趋势。内蒙古牧区各旗县的草地退化指数均小于90%。[结论]内蒙古牧区人口分布不均,总人口和牧业人口均呈现出东南部密集、西部和北部较稀疏的分布态势。内蒙古牧区人口与草地资源承载力关系表现为人口超载状态,2000—2015年人口超载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20.
牧区雪灾遥感监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晓东  梁天刚 《草业科学》2005,22(12):10-16
雪灾是影响我国北方草原牧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子,如何准确评价雪灾对牧区造成的影响并及时援救,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区的经济损失,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为此总结了国内外牧区雪灾遥感监测的现状,分析了卫星遥感系统在草地雪灾监测方面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雪灾遥感监测的原理及技术路线,为进一步做好牧区抗灾救灾及草地畜牧业持续发展决策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