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肉用西门塔尔牛与和牛杂交群体的肉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对肉用西门塔尔牛与杂交和牛两试验群体进行肉质性状比较,以期为肉品质性状遗传机制剖析及优质肉牛培育提供理论指导。收集肉用西门塔尔牛与杂交和牛两试验群体肉质性状表型数据,包括眼肌面积、剪切力、系水力、pH、肉色、脂肪颜色和大理石花纹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及差异性分析,从而综合评价两群体的肉品质。结果显示,两群体的脂肪颜色、系水力及剪切力呈现两两正相关;肉色与脂肪颜色、pH呈正相关,且肉色与pH呈显著相关(P < 0.05),而系水力与pH、肉色和大理石花纹呈负相关。在两试验群体间,和牛杂交群体的大理石花纹、眼肌面积、pH性状表现为极显著优于肉用西门塔尔牛(P < 0.01)。从性别比较来看,肉用西门塔尔牛母牛在大理石花纹、pH、剪切力等性状上极显著或显著优于公牛(P < 0.01;P < 0.05);而和牛杂交群体母牛的肉色和剪切力性状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公牛(P < 0.05;P < 0.01)。总体而言,和牛杂交群体的肉质性能优于肉用西门塔尔牛;群体内比较表明,肉用西门塔尔牛群体母牛肉质性能优于公牛,而和牛杂交群体母牛肉质性能低于公牛。  相似文献   

2.
新疆褐牛公牛与阉牛产肉性能和肉品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新疆褐牛生产高档牛肉提供数据依据。[方法]选择同等营养条件下、体重相近、生长发育正常的10~12月龄新疆褐牛21头(公牛6头、阉牛15头)作为试验对象,进行新疆褐牛公牛与阉牛产肉性能和肉品质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新疆褐牛公牛组与阉牛组增重效果显著差异(P0.05)、屠宰率差异不显著(P0.05);公牛组胴体后腿长、胴体后腿宽极显著高于阉牛组(P0.01),公牛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阉牛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阉牛组的肉色比公牛组的肉色鲜亮,差异显著(P0.05),阉牛组牛肉脂肪颜色白色与公牛组脂肪颜色稍黄,差异不显著(P0.05),大理石花纹阉牛组显著优于公牛组(P0.05),阉牛组牛肉蒸煮损失、剪切力、pH值显著小于公牛组(P0.05),阉牛组牛肉的水分高于公牛组(P0.05)。[结论]新疆褐牛阉牛体脂肪沉积好,肉色泽鲜亮、蒸煮损失少、剪切力小、水分含量高且大理石花纹丰富,适合高档牛肉生产。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德系西门塔尔牛与荷斯坦牛及其杂交后代的育肥及屠宰性能,实验选择5月龄、体重150~200kg的健康公牛15头,其中荷斯坦公牛、西×荷杂种一代公牛(简称西荷杂种牛)、德系西门塔尔公牛各5头,育肥372 d后屠宰测定。结果表明:德系西门塔尔与西荷杂种牛的全期增重、胴体重、净肉重显著高于荷斯坦(P0.05);西荷杂种牛屠宰率、皮率显著高于荷斯坦(P0.05),而德系西门塔尔与荷斯坦则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德系西门塔与西荷杂种牛净肉率均极显著高于荷斯坦(P0.01);德系西门塔尔的肉骨比显著高于荷斯坦(P0.05);德系西门塔尔、西荷杂种牛与荷斯坦三者皮厚之间两两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且德系西门塔尔与荷斯坦差异极显著(P0.01);德系西门塔尔牛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荷斯坦牛(P0.05);除胴体产肉率、肉骨比和皮厚外,其余生长、胴体性状各指标杂种优势率均为正值;除肉的pH、系水力外,其余肉质性状杂种优势率为负值。由此可见,西荷杂种一代的生长性能、胴体性能较其母本品种荷斯坦牛有较大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中国西门塔尔牛太行类群与和杂F1代牛的育肥、屠宰性状和肉质性能。[方法]试验选择健康无疾病,体重相近的中国西门塔尔牛太行类群与和杂F1代公牛(日本和牛×中国西门塔尔牛太行类群)各60头,在饲养管理相同的条件下,强度育肥5个月,试验结束进行屠宰性能测定和肉质分析。[结果]结果表明:中国西门塔尔牛太行类群试验期间的体尺增长与和杂F1代牛差异不显著(P0.05)。但日增重和杂F1代牛(1.28kg)比中国西门塔尔牛太行类群(1.07kg)提高19.6%(P0.05);屠宰率和剪切力和杂F1代牛明显好于中国西门塔尔牛太行类群(P0.05),其他指标pH值、肉色、眼肌面积、滴水损失、大理石纹和熟肉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眼肌面积和大理石纹和杂F1代牛好于中国西门塔尔牛太行类群。[结论]因此,日本和牛杂交改良中国西门塔尔牛太行类群有提高屠宰性能和改善肉品质的潜力,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和杂F1代,还需进一步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黑毛和牛与西门塔尔牛杂交后代育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旨在研究青海省利用日本黑毛和牛杂交改良当地西门塔尔牛所产后代(和西杂F1)的育肥、屠宰性状和肉质品质,评估其改良效果。试验选用和西杂F1公牛为研究对象,于当地进行饲养育肥至30月龄,分析其屠宰、胴体和肉质性状。结果表明,F1杂交育肥牛屠宰率为59.90%、净肉率为50.25%、胴体高档肉块重42.4kg,胴体高档肉块产肉率为12.26%、胴体优质肉块重115.0kg,胴体优质肉块产肉率为33.25%。眼肌肉色等级4.0分、大理石花纹6.0分、系水力62.15%。试验牛肉的营养成分分析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及必需脂肪酸含量分别为31.84%和5.14%。综合分析后认为和西杂交牛在青海省育肥效果良好,肉质营养水平有待提高,在当地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6.
三个品种肉牛的部分肉品质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机选择体重相近的安格斯牛、海福特牛各30头和中国西门塔尔牛28头,均为3岁的阉牛。依中国牛肉等级评定方法和标准对三个品种牛的大理石花纹、肉色和脂肪颜色进行对比试验。结果如下:安格斯牛、海福特牛和中国西门塔尔牛的大理石花纹平均得分分别为1.967、2.650、2.446;肉色平均得分分别为4.443、4.083、4.161;脂肪颜色平均得分分别为1.137、1.167、1.232。试验表明,中国西门塔尔牛和海福特牛的大理石花纹显著优于安格斯牛(P〈0.05),而中国西门塔尔牛与海福特牛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三个品种牛的肉色和脂肪颜色均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门塔尔牛CAPN1基因SNPs及其与经济性状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旨在分析CAPN1基因部分SNPs与中国西门塔尔牛经济性状的关联性.试验选取同龄、同场的135头中国西门塔尔牛为材料,利用PCR-RFLP方法检测CAPN1 316和CAPN1 4751 2个SNPs位点的多态性,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CAPN1 316 SNP位点与大理石花纹显著相关(P<0.05),杂合子AB基因型个体的大理石纹评分显著高于AA和BB基因型个体(P<0.05);CAPN1 4751位点与大理石花纹和剪切力显著相关(P<0.05),大理石花纹性状中杂合子AB基因型个体评分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剪切力性状中BB基因型个体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结果表明,CAPN1 316和CAPN1 4751位点适合用于中国西门塔尔牛眼肌、肌肉大理石花纹的分子标记选择.  相似文献   

8.
试验借助高密度SNP芯片技术在整个基因组范围内对223头中国西门塔尔牛群体进行基因分型,在SCD1基因上发现7个SNPs位点,对各SNP位点与西门塔尔牛肉质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SCD1基因的7个SNPs位点均与大理石花纹等级显著相关(P<0.05或P<0.01);A10050C、A13655G、C14790T和A15565G4个位点对剪切力影响显著(P<0.05);位点A13655G对肌内脂肪含量影响显著(P<0.05);位点A10050C、C14790T、A15565G不同基因型个体间脂肪颜色差异显著(P<0.05)。单体型分析结果显示,7个SNPs位点共构成6种单体型和14种单体型组合。单体型组合H3H6与高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相关(P<0.01);单体型组合H6H6与优质大理石花纹极显著相关(P<0.01);单体型组合H4H6与高剪切力值显著相关(P<0.05);各单体型组合对肉色和脂肪颜色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分析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3,ANGPTL3)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及其与中国西门塔尔牛肉质性状的关联性,寻找可用于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随机选取饲养条件相同的98头中国西门塔尔牛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CP技术结合DNA测序技术检测ANGPTL3基因的SNP。运用SPSS 19.0软件对ANGPTL3基因的不同基因型与肉质性状进行关联性分析。经测序发现,ANGPTL3基因外显子4中存在1个突变位点G7358C,存在2种基因型:CD、DD。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G7358C突变位点的不同基因型与胴体脂肪覆盖率、眼肌面积、肌内脂肪和大理石花纹差异显著相关(P0.05),CC基因型个体胴体脂肪覆盖率、眼肌面积、肌内脂肪和大理石花纹显著高于CD基因型个体(P0.05)。试验结果表明,G7358C位点的C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与胴体脂肪覆盖率、眼肌面积、肌内脂肪和大理石花纹等肉用性状有相关性,ANGPTL3基因有望作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0.
试验研究了“平凉红牛”商品群体和秦川牛进行背最长肌、米龙肉样的常规肉品质性状(系水力、蒸煮损失、剪切力和pH值肉质指标)和营养成分(干物质、蛋白质、脂肪肉质指标)指标分析。结果表明,秦川牛胴体不同部位肉样品质均有较大差异且变化趋势相似,背最长肌的系水力、蒸煮损失、剪切力、干物质含量、脂肪含量均优于米龙,符合背最长肌作为高档肉切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德国弗莱维赫牛与澳系西门塔尔牛杂交一代母牛生长发育性状,试验选择德国弗莱维赫牛和澳系西门塔尔牛杂交一代母牛38头,对其0,4,12,18月龄的体重、体尺、眼肌面积和肌内脂肪含量的表型值进行测定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德国弗莱维赫牛与澳系西门塔尔牛杂交一代母牛平均日增重、胸围和体斜长在0~4月龄断奶阶段生长发育最快,0~18月龄体重与体尺均为强相关,仅初生重与体斜长为弱相关,18月龄体重与眼肌面积、肌内脂肪含量为弱相关。说明杂交一代母牛继承了弗莱维赫牛泌乳性能好和西门塔尔牛生长速度快的优点,两个品系间的杂交一代在体型的胸围性状上杂交优势明显,而在体斜长的性状上杂交优势不明显,是未来北大荒乳肉兼用牛培育应该提高的性状。  相似文献   

12.
《畜牧与兽医》2017,(5):26-29
旨在研究比较晋南牛公牛和阉牛的育肥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选择健康状况良好、体重相近的晋南公牛和阉牛各10头,通过300 d的强度育肥试验后屠宰测定各项指标。结果显示,公牛组的平均日增重、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和眼肌面积均显著高于阉牛组(P0.05),而优质切块率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屠宰排酸72 h后,阉牛组大理石花纹评分显著高于公牛组、剪切力显著低于公牛组(P0.05)。而pH值、失水率和肉色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阉牛组大理石纹等级平均达到三级以上,接近于生产高档牛肉的标准。因此,晋南牛可通过阉割育肥生产高档牛肉。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民猪和大白猪胴体和肉质性状之间的差异,试验以民猪和大白猪为研究对象,在相同的饲养方式及饲养条件下,选取大白猪(日龄180 d)、民猪(日龄180 d和240 d)各6头屠宰,分别测定活体重、活体瘦肉率、背膘厚、眼肌面积等胴体性状;测定pH值、肉色、滴水损失、剪切力、肌内脂肪含量等肉质性状。结果表明:胴体性状同体重与同日龄民猪和大白猪比较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民猪背膘厚显著高于大白猪,眼肌面积极显著低于大白猪,活体瘦肉率和生长速度显著低于大白猪;肉质性状同体重民猪和大白猪相比,民猪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大白猪,滴水损失和剪切力极显著低于大白猪,肉色红度显著高于大白猪,肉色黄度、亮度和pH24h值与大白猪差异不显著;同日龄民猪肌内脂肪含量和肉色a*值显著高于大白猪,滴水损失和剪切力极显著低于大白猪,肉色黄度、亮度和pH24h值与大白猪差异不显著。说明民猪和大白猪具有较大的遗传基础差异,民猪生长速度慢、瘦肉率低,但肌内脂肪含量高、嫩度和保水性好、肉色鲜红,肉质明显优于大白猪。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锡林郭勒盟地区蒙古牛的肉质,选择锡林郭勒盟地区自然条件下全年放牧、健康、发育正常、体重和月龄相近的(3~4岁)蒙古阉牛与西门塔尔杂交牛各6头作为研究对象。试验牛屠宰前禁食12 h,禁水2 h,牛胴体排酸24 h后,从左半胴体的12~13肋骨间取背最长肌,作为肉品质试验样品。测定胴体性状指标。结果表明,蒙古牛和西门塔尔杂交牛在胴体性状指标上存在着差异性。在屠宰率、熟肉率方面,西门塔尔杂交牛显著大于蒙古牛(P0.05);在背膘厚度、剪切力、滴水损失率、失水率方面,蒙古牛显著大于西门塔尔杂交牛(P0.05);在眼肌面积方面,西门塔尔杂交牛高于蒙古牛,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育成荷斯坦奶公牛与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及新疆土种牛肉品质部分指标的比较分析研究,旨在探讨荷斯坦奶公牛的肉品质。选择在相同营养模式下18月龄左右4个品种牛各3头进行屠宰,取右半边胴体的背最长肌作为肉品质试验样品,分别对牛肉的肉品质、常规营养成分及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荷斯坦奶公牛肉色、失水率、系水力、熟肉率、大理石花纹等指标均优于新疆褐牛、新疆土种牛,次于西门塔尔牛;荷斯坦奶公牛嫩度优于新疆土种牛;粗蛋白质、粗灰分含量分别为20.14%、1.11%,且各品种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干物质含量为26.30%,显著高于新疆褐牛和新疆土种牛(P<0.05),低于西门塔尔牛(P>0.05),粗脂肪含量为10.04%,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牛(P<0.05);荷斯坦奶公牛含有人体需要的各种氨基酸,其中蛋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组氨酸、牛磺酸等含量丰富,氨基酸组成比例良好。  相似文献   

16.
旨在利用覆盖全基因组和与性状相关的SNPs标记分析西门塔尔牛和地方黄牛两个亲本群体的遗传结构,通过亲本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预测不同杂交组合在生长、胴体和肉质性状上的杂种优势。本研究选择来自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牧场的1 222头西门塔尔牛和8个地方黄牛品种190头共组成8个杂交组合,对亲本群体进行遗传结构分析。利用牛770K SNP芯片对两个亲本群体进行基因型分型,通过牛QTL数据库筛选与目的性状对应的QTLs,对全基因组SNP位点进行映射分析得到与性状相关的SNP标记。利用两种SNP标记构建状态同源矩阵,计算各杂交组合亲本间的遗传距离。结果,所有亲本群体聚成3类,西门塔尔牛聚成一类,北方黄牛(蒙古牛、西藏牛和柴达木牛)聚成一类,南方黄牛(昭通牛、平武牛、南丹牛、文山牛和凉山牛)聚成一类。西门塔尔牛与北方黄牛在PCA图上的距离较近,说明两者之间亲缘关系相对较近,遗传背景差异较小。在各性状中,遗传距离最大的亲本组合都是西门塔尔牛与南丹牛杂交组合。除了大理石花纹评分性状是西门塔尔牛与昭通牛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其余性状遗传距离最小的亲本组合都是西门塔尔牛与平武牛杂交组合。据此推测,各性状杂种优势较优的可能组合是西门塔尔牛与南丹牛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德系西门塔尔牛冻精对河北本地西杂母牛杂交改良,分别收集14头F1和11头F2后代公牛群体7项生长性能、8项屠宰性能(24月龄)、9项肉品质和3项胴体质量的表型数据,分析利用德系西门塔尔公牛冻精对河北本地西杂牛的杂交改良效果。结果表明:F1代0~12月龄平均日增重为0.82 kg/d,F2代为0.97 kg/d,F2代前期生长速度更快;F1代12~18月龄平均日增重为0.88 kg/d,F2代为0.78 kg/d,12月龄后F1代更具生长优势;F2代宰前活重、胴体重、高档牛肉重(米龙、黄瓜条和外脊等)、眼肌面积和背膘厚等指标均略优于F1代,其中F2代背膘厚为3.35 cm,显著大于F1代(2.46 cm)。综上,用德系西门塔尔牛改良河北当地西杂牛的生长、肉质性状具有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研究能量与吡啶羧酸铬的互作效应对肥育猪肉质性状的影响。选择体重60 kg左右,杜×长×大三元杂交肥育猪36头,分为4组,分别饲喂低能日粮、低能+吡啶羧酸铬日粮、高能日粮、高能+吡啶羧酸铬日粮进行试验,对肥育猪背最长肌的肉色、pH值(屠宰后24 h)、大理石花纹、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剪切力、滴水损失、熟肉率、肌肉糖原含量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①能量水平对肉色评分、滴水损失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②能量水平对肌内脂肪(IMF)有显著影响(P<0.05);③能量水平对pH值、大理石花纹、剪切力、熟肉率、肌糖原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④添加吡啶羧酸铬对肉色评分、pH值I、MF、大理石花纹、滴水损失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⑤添加吡啶羧酸铬对熟肉率、肌糖原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⑥添加吡啶羧酸铬对剪切力无显著影响(P>0.05);⑦能量与吡啶羧酸铬互作对大理石花纹、熟肉率有显著影响(P<0.05);对其他肉质性状均无显著影响(P>0.05);⑧在低能日粮中添加200μg/kg吡啶羧酸铬,提高了肉色评分p、H值I、MF含量、大理石花纹和熟肉率;并降低了肌糖原含量。综上所述,在育肥后期采用低日粮能量水平并添加200μg/kg吡啶羧酸铬可改善肉质。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草原红牛、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天一冈山黑牛为试验对象,利用PCR-SSCP结合测序的方法进行SNPs检测,并采用SPSS软件分析CAPN3基因的遗传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仅在草原红牛及天一冈山黑牛中发现第46 414处(NC_007308)发生G→T的突变,且发生G→T突变的位点所对应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其大理石花纹、失水率、滴水损失和剪切力这些肉质性状存在显著差异,而西门塔尔牛和利木赞牛中未发现此突变。  相似文献   

20.
试验旨在比较分析德系西门塔尔牛、荷斯坦牛及其杂种后代牛的肉用性能与育肥经济效益。选择5月龄左右、体重在150~200 kg之间的健康公牛15头,其中荷斯坦公牛、西荷杂种一代公牛、德系西门塔尔公牛各5头,分组育肥后称重、屠宰并测算。结果显示:德系西门塔尔牛、西荷杂种牛的全期增重、平均日增重、胴体重、净肉重均显著高于荷斯坦牛(P0.05);西荷杂种牛屠宰率显著高于荷斯坦牛(P0.05),而德系西门塔尔牛屠宰率与荷斯坦牛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在净肉率指标上,也表现为德系西门塔尔牛与西荷杂种牛极显著高于荷斯坦牛(P0.01)。在同等条件下,不考虑人工、设备折旧、水电及市场等因素影响,德系西门塔尔牛与西荷杂种牛的收益要远高于荷斯坦牛。综上所述,德系西门塔尔牛、西荷杂种后代牛与荷斯坦牛相比,具有更优的肉用性能,且屠宰后的综合收益更高,德系西门塔尔牛改良中低产荷斯坦牛的杂交模式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