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发酵豆粕替代藻粉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及体组成的影响,以发酵豆粕分别替代基础饲料中的藻粉及鱼粉藻粉混合物(2:15),配制9组等氮实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17.7 g左右的刺参幼参70 d.结果显示,随替代藻粉比例的升高,实验刺参的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先升后降(P<0.05);随替代混合物比例的升高,D8、D9组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前3组(P<0.05),但前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替代藻粉降低了体壁粗脂肪含量(P<0.05);替代混合物降低了粗灰分含量(P<0.05);替代藻粉降低了体壁甘氨酸、蛋氨酸及半胱氨酸含量(P<0.05),提高了苯丙氨酸和组氨酸含量(P<0.05);替代混合物降低了丝氨酸、苏氨酸、甘氨酸、蛋氨酸、赖氨酸及组氨酸含量(P<0.05),提高了精氨酸、脯氨酸、苯丙氨酸及半胱氨酸含量(尸<0.05);替代藻粉降低了体壁Ca、Mg、Fe、Zn、Cu、Cr、Mn及Pb含量(P<0.05);替代混合物降低了Ca、Mg、Zn、Cu、Cr及Pb含量(P<0.05),提高了Fe及Mn含量(P<0.05).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经SAS REG曲线拟合,发酵豆粕替代藻粉的最佳比例为29.75%;经SAS NLIN曲线拟合,替代46.46%的鱼粉藻粉混合物对刺参生长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春洋 《河北渔业》2019,(8):13-15,20
为降低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饲料成本,寻找鱼粉、鱼油的有效替代蛋白源、脂肪源,用发酵豆粕和扇贝裙边粉替代饲料中的鱼粉;用扇贝裙边油替代饲料中的鱼油,制作实验饲料投喂仿刺参。实验随机选取大小均匀,体色相近、健康无病的仿刺参幼参进行实验。共设置2个处理组,即商业饲料组(D1)和实验饲料组(D2),每组设3个重复。饲养56 d后测定各组仿刺参的生长指标及体壁营养指标。结果表明:实验饲料组仿刺参的存活率、增重率均显著高于商业饲料组(P<0.05),组间仿刺参的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无显著差异,组间仿刺参的水分、粗蛋白、粗灰分、粗脂肪等组分无显著差异。因此用发酵豆粕、扇贝裙边粉替代鱼粉,并用扇贝裙边油替代鱼油是可行的,且效果优于市面所售的优质仿刺参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3.
以初始体重为(3.86±0.23)g的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为试验对象,研究蚯蚓(Eisenia foetida)粉替代鱼粉对其生长、肌肉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及免疫性能的影响。以0代替鱼粉为对照组,用蚯蚓粉替代25%、50%、75%、100%的鱼粉配制成5组等氮等能饲料,在网箱中进行10周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的蚯蚓粉替代鱼粉对大鳞副泥鳅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饲料系数、增重率升高(P0.05),肥满度、肝体比降低(P0.05)。各组间脾体比、特定生长率均无显著性差异;75%和100%替代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0%替代组粗蛋白和水分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饲料中蚯蚓粉水平的上升,鱼体肌肉蛋白质的精氨酸、胱氨酸、天门冬氨酸含量升高(P0.05),脯氨酸、组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各组间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代替水平的上升,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显著升高(P0.05),谷草转氨酶显著降低(P0.05);随着替代水平的继续上升,肝胰脏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溶菌酶活力下降,肝胰脏丙二醛含量、碱性磷酸酶活力、攻毒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各组间的肝胰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本实验条件下,蚯蚓粉可部分替代(22%)饲料鱼粉而不影响大鳞副泥鳅的生长和存活,且能提高鱼体肌肉成分,有效预防肝胰脏损伤和过氧化,但显著降低了鱼类免疫性能(P0.05)。  相似文献   

4.
李惠  黄峰  胡兵  周艳萍  张丽 《淡水渔业》2007,37(5):41-44
以发酵豆粕25%、50%、75%和100%的比例分别等量替代基础日粮中的鱼粉,研究了发酵豆粕对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生长和饲料表观消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以25%~75%的发酵豆粕替代鱼粉时,斑点叉尾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干物质和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比对照组稍高(P>0.05),饲料系数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以发酵豆粕100%的比例替代鱼粉时,上述5种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斑点叉尾日粮中发酵豆粕可以100%替代鱼粉,其中以25%的比例替代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用酶解豆粕替代基础饲料中0、20%、40%、60%和80%的鱼粉,配制5种等氮等能的饲料(HSM0、HSM20、HSM40、HSM60、HSM80,其中HSM0为对照组)。研究了酶解豆粕替代鱼粉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幼鱼生长、体组成、消化和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1)HSM40组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P0.05),HSM80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降低(P0.05),酶解豆粕替代40%以上时显著提高了幼鱼的摄食率。2)HSM40组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HSM40~HSM80组全鱼和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余组(P0.05),HSM40和HSM60组全鱼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余组(P0.05),各试验组肌肉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3)HSM80组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力显著降低(P0.05);脂肪酶活力在替代量大于60%时显著降低(P0.05),各组淀粉酶活力无显著差异(P0.05)。4)各试验组谷草转氨酶活力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HSM80组谷丙转氨酶、脂肪酸合成酶活力显著降低(P0.05),HSM20和HSM40组葡萄糖-6-磷酸酶活力显著升高(P0.05)。综合考虑,酶解豆粕可替代60%的鱼粉而不降低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的生长,在替代量为40%时促进生长。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分析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10.02±0.03) g]生长性能、体组成、肠道消化酶活性及非特异性免疫性能的变化,评价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铜藻(Sargassaum horneri)、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海带渣、石莼(Ulva lactuca L.)及混合藻粉在刺参幼参养殖中的应用效果,在室内循环水系统中进行了为期56 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1) 鼠尾藻和混合藻粉组刺参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极显著高于其他各藻粉组(P<0.01),海带渣组刺参的WGR和SGR最低,肠体比(IBR)和脏体比(VBR)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藻粉对刺参存活率(SR)影响不显著(P>0.05);2) 不同藻粉对刺参体壁水分、粗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影响不显著(P>0.05);3) 鼠尾藻和混合藻粉组肠道胰蛋白酶活性极显著高于海带、海带渣和石莼组,海带渣组最低(P<0.01);藻粉对α-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刺参粪便的酸不溶性灰分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4) 鼠尾藻组和混合藻粉组刺参肠道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海带渣组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综合考虑刺参的生长性能及非特异性免疫性能,添加任一海藻均未达到替代鼠尾藻的饲喂效果,但多种海藻混合添加,其生长性能及非特异性免疫性能与单独添加鼠尾藻效果一致。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黑仔鳗饲料中发酵豆粕对鱼粉的替代效果及豆粕的可能作用,设置5组实验饲料:以含有60%鱼粉和5%豆粕的T0组为对照组,分别使用10%(T10组)和20%(T20组)的发酵豆粕替代对照组中鱼粉的11.6%和23.3%,并在此基础上再分别用4.5%的发酵豆粕替代T10组和T20组中全部的豆粕设置成T14.5组和T24.5组。在水泥池的网箱中饲养初始体质量为(0.405±0.003) g的日本鳗鲡黑仔鳗76 d。结果显示:5%豆粕含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发酵豆粕使用量的增加,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存活率逐渐升高;发酵豆粕替代豆粕后,T10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存活率显著高于T14.5组(P<0.05),T20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存活率高于T24.5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发酵豆粕使用量的增加,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的粗蛋白含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粗脂肪则相反。试验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除T14.5组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10组MDA含量显著低于T14.5组。随着发酵豆粕使用量的增加,肝脏中的T-AO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MDA含量则相反,ALT、AST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球蛋白(GLB)含量随发酵豆粕用量增加而增加;在鱼粉用量相同时,含有5%豆粕比不含豆粕的试验组有更高的血清TP以及GLB含量。以上结果表明:饲料中用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可以提高日本鳗鲡黑仔鳗的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抗氧化能力及肝功能,且最佳用量为20%;豆粕影响发酵豆粕对鱼粉的替代效果,含5%的豆粕比不含豆粕有更好的替代效果,但效果因发酵豆粕用量而异。  相似文献   

8.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斑点叉尾鮰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发酵豆粕替代基础日粮中25%、50%、75%和100%的鱼粉,饲养平均体重为1.1g的斑点叉尾鮰42d后,研究了发酵豆粕对斑点叉尾鮰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发酵豆粕替代25%、50%、75%鱼粉组斑点叉尾鮰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比对照组稍高(P>0.05),饲料系数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替代100%的鱼粉时,这些指标与对照组也没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组斑点叉尾鮰胃蛋白酶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胰脏和肠道的蛋白酶活性随着替代比例的提高而呈不明显的上升趋势(P>0.05);各试验组鱼淀粉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以替代50%鱼粉组最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石斑鱼配合饲料中发酵豆粕和豆粕部分替代白鱼粉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罗智 《水产学报》2004,28(2):175-181
在浮式海水网箱(1.5m×1m×1.5m)中养殖石斑鱼幼鱼(9.4±0.1g),在等氮(52% CP)基础上进行以发酵豆粕和普通豆粕替代鱼粉的实验, 为期56天.结果显示在石斑鱼饲料中添加14%发酵豆粕,其增重率、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后随着发酵豆粕添加量的上升,这些指标都显著下降(P<0.05).在同样替代水平下,添加21%发酵豆粕组,增重率,SGR,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都比添加20%豆粕组高(P<0.05),表明对海水肉食性鱼类来说,发酵豆粕是一种比豆粕更优良的蛋白源.用折线模型分析增重率随白鱼粉替代水平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在石斑鱼配合饲料中,发酵豆粕替代白鱼粉的最适量为10%.从实际生产的经济效益出发,建议在饲料中添加14%发酵豆粕,对石斑鱼的生长和鱼体组成不会造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不同大豆产品替代鱼粉饲养南美白对虾的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采用脱皮豆粕、大豆蛋白、发酵豆粕等大豆产品,等氮替代饲料中10%的鱼粉(对照组鱼粉35%,替代组鱼粉25%),饲养体重为0.06 g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 eiBoone)一个月,结果表明,对照组(35%鱼粉)幼虾的增重率、成活率均最大,为1316%、97.5%;脱皮豆粕组幼虾的增重率为最低,仅783%;哈姆雷特大豆蛋白、比多福大豆蛋白、富肽蛋白(发酵豆粕)组幼虾增重率为1033%、983%、1050%,均显著高于脱皮豆粕组(P<0.05),但低于对照组(P<0.05);对虾体肌肉成分的分析显示,各组幼虾肌肉在水分、蛋白质含量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大豆蛋白和发酵豆粕均为优于脱皮豆粕的鱼粉替代品。  相似文献   

11.
分别用9种等氮等能的饲料投喂初始体质量为(34.72±0.28)g的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其中1组投喂对照饲料(含50%鱼粉,不含豆粕),另外8个试验组分别投饲由去皮豆粕(DSM)、酶解豆粕(ESM)、发酵豆粕Ⅰ(FSMⅠ)和发酵豆粕Ⅱ(FSMⅡ)替代20%和40%的鱼粉的饲料,9组分别命名为FM、DSM20、DSM40、ESM20、ESM40、FSMⅠ20、FSMⅠ40、FSMⅡ20、FSMⅡ40。在海水浮式网箱中进行7周的养殖实验后,评定4种豆粕替代鱼粉的可行性及适宜替代水平。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鱼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生化指标显示,FM组和FSMⅡ20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其它试验组(P0.05),FM、DSM20、FSMⅠ40、FSMⅡ20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DSM40、ESM20、ESM40及FSMⅠ20组(P0.05),不同试验组的丙二醛(MDA)含量均不同程度高于对照组。酶解豆粕替代40%鱼粉导致实验鱼的血清对哈维氏弧菌的抵抗能力下降,去皮豆粕替代20%鱼粉导致血清对溶藻弧菌抵抗能力下降;但发酵豆粕不影响血清及黏液对3种菌的抵抗能力。研究表明,以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抗菌能力为评价指标,发酵豆粕是鱼粉的最佳替代源,发酵豆粕Ⅰ和Ⅱ均能替代20%~40%的鱼粉,但存在抗氧化能力下降的风险,尤其是发酵豆粕Ⅰ40%替代组;去皮豆粕和酶解豆粕替代鱼粉在抗菌能力和抗氧化能力方面无优势。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生长和血清生化的影响,该研究以鱼粉(fish meal,FM)为基础蛋白源配制了5组饲料[分别添加0%(FM)、25%(FSM25)、50%(FSM50)、75%(FSM75)和100%(FSM100)的发酵豆粕(fermented soybean meal,FSM)替代鱼粉]。为消除限制性氨基酸的影响,分别添加0%、0.10%、0.22%、0.35%和0.45%的赖氨酸及0%、0.14%、0.27%、0.41%和0.54%的蛋氨酸。结果显示,FSM25和FSM50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采食量与FM组无显著差异(P0.05),FSM100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FM组(P0.05)。发酵豆粕各组的肌肉水分、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与FM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FSM75和FSM100组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和总蛋白(TP)含量分别显著高于和低于FM组(P0.05),FSM100组谷丙转氨酶(AL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FM组(P0.05)。FSM75和FSM100组肝脏IGF-1和GH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FM组(P0.05)。综上,在添加限制性氨基酸条件下,发酵豆粕替代鱼粉不超过50%不会对卵形鲳鲹产生不利影响,根据回归曲线得出最佳替代水平为17.5%。  相似文献   

13.
在日本鳗鲡(Anguill japonica)饲料中分别添加0、50 g·kg-1、100 g·kg-1、150 g·kg-1和200 g·kg-1的发酵豆粕,相应替代饲料中鱼粉使用量的0、5%、10%、15%和20%,饲养体质量为(37.62±0.16)g日本鳗鲡50 d,研究发酵豆粕对鳗鱼生长性能和体内矿物元素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着发酵豆粕替代鱼粉的比例升高,鳗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15%替代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高于其他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5%替代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从生长性能上看,15%是发酵豆粕替代鳗鱼饲料中鱼粉的最适比例;2)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后鳗鱼饲料中的钾(K)、铁(Fe)、镁(Mg)等元素质量分数升高,而铝(Al)元素质量分数降低,按变化幅度大小排列Al〉K〉铜(Cu)〉硼(B)〉钙(Ca)〉钠(Na)〉磷(P)〉Fe,但替代组与对照组鳗鱼肌肉中矿物元素K、Ca和P差异不显著(P〉0.05),而无论是肌肉还是皮肤中矿物元素Cu质分数量均降低(P〈0.05),因此,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后应对饲料中矿物元素添加量适当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4.
研究在饲料中按一定比例添加发酵豆粕和酶解鱼粉对刺参幼苗(Apostichopus japonicus)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SZ)、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于投喂后第60d后检测ACP、AKP、LSZ与SOD活性。结果显示,总体上分析用发酵豆粕替代豆粕比用酶解鱼粉替代鱼粉对刺参幼苗ACP、AKP的影响要显著。单独分析单一因素,各添加组ACP、AKP活性较不添加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用发酵豆粕替代100%大豆粕组与用酶解鱼粉替代50%鱼粉组效果最佳。发酵豆粕组与酶解鱼粉组对LSZ活性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其发酵豆粕各个替代组较不替代组LSZ的活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替代75%组最为明显(P0.05)。酶解鱼粉各个替代组较不替代组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差异不显著。总体上分析发酵豆粕组与酶解鱼粉组对SOD活性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两者不同替代组较不替代组SOD的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都不显著。研究表明发酵豆粕和酶解鱼粉替代饲料中的大豆粕和鱼粉对刺参幼参的免疫力都有不同程度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陈度煌 《福建水产》2010,(1):98-101
用四种不同蛋白源替代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 L.)幼鱼饲料中的鱼粉,研究对其生长性能的影响。经过8周饲养,结果显示,对照组欧洲鳗鲡增重率最高,其次是添加蛋白混合体1与发酵豆粕的试验组III,但其相对增重率比对照组降低21%,差异显著(P0.05),饲料系数方面也是该组最接近对照组。欧洲鳗鲡体组成分析显示,各组欧洲鳗鲡肌肉在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含量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蛋白源能部分替代鱼粉,其中蛋白混合体1与发酵豆粕代替部分进口鱼粉的饲料效果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拟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sp.)粉替代鱼粉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L.)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用拟微绿球藻粉替代基础饲料中0%、3.88%、7.76%、11.64%和15.52%的鱼粉,配制成5种等氮等能的饲料(N_0、N_(3.88)、N_(7.76)、N_(11.64)、N_(15.52))。选取初始体重为(24.60±0.02) g的大菱鲆幼鱼600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养殖周期70d。结果显示:1)各实验组大菱鲆幼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饲料系数(FCR)、日摄食率(DFI)、肥满度(CF)和成活率(SR)均无显著差异(P0.05);2)随着藻粉添加量的增加,全鱼及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粗蛋白、粗灰分和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3)血清溶菌酶(LZM)、补体蛋白C3、补体蛋白C4及酸性磷酸酶(ACP)活力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分别在N_(7.76)、N_(7.76)、N_(11.64)、N_(7.76)组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N_0组(P0.05),N_(15.52)组碱性磷酸酶(ALP)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其他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4)藻粉组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N_(7.76)组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N_0组(P0.05);5) N_(7.76)组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其他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藻粉组血清总胆固醇(TCHO)显著低于N0组(P0.05),各藻粉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6)藻粉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力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N_(11.64)组达到最小值,显著低于N_0组(P0.05),藻粉组谷丙转氨酶(ALT)活力显著低于N_0组(P0.05)。研究表明,本实验条件下,拟微绿球藻粉替代大菱鲆幼鱼饲料中15.52%的鱼粉对其生长无显著影响,替代7.76%可显著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以蝇蛆粉替代鱼粉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肌肉组成和肝脏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将450尾初始体质量为(80.26±7.36)g的吉富罗非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平行,进行了饲养对比试验。试验组分别用蝇蛆粉替代基础饲料中20 %、40 %、60 %、80 %和100 %的鱼粉,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养殖周期60 d。试验结果,以蝇蛆粉替代鱼粉,各替代水平组试验鱼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成活率、饲料系数、肌肉中粗蛋白、水分含量、肝脏丙二醛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除20 %替代组外,其它各试验组鱼的肝体比、脏体比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随着蝇蛆粉替代水平的增加,罗非鱼肌肉中粗灰分、总磷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替代水平不超过40 %时,各替代组试验鱼肌肉中粗脂肪、钙及肝脏超氧化歧化酶的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当替代水平不小于60 %时,试验鱼肌肉中粗脂肪、钙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肝脏超氧化歧化酶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以生长性能、肌肉成分和肝脏非特异性免疫作为评价指标,蝇蛆粉可完全替代罗非鱼饲料中的鱼粉。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饲料中添加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RA)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脂肪酸代谢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10.78±0.06)g的刺参为研究对象,以鱼粉和发酵豆粕为主要蛋白质源,小麦粉为主要糖源制作基础饲料,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ARA-纯化油,制成ARA含量分别为0.02%(对照组)、0.17%、0.36%、0.51%、0.59%和0.98%(占饲料干重)的6组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进行为期56 d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ARA含量的升高,刺参增重率(weight gain rate,WGR)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0.36%和0.51%ARA饲料组刺参WGR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刺参的特定生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SGR)和饲料效率(feed efficiency,FE)与WGR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刺参体壁粗脂肪含量随饲料ARA含量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0.51%ARA饲料组含量最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与0.98%ARA饲料组(P0.05);同时,随饲料中ARA含量的提高,刺参体壁中ARA和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n-6 PUFA)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而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ioc acid,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n-3 PUFA)含量显著降低(P0.05);抗氧化能力方面,0.36%和0.51%ARA饲料组刺参肠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总抗氧化能力酶(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enzyme,T-AOC)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0.98%ARA饲料组(P0.05),而肠道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呈相反的变化趋势(P0.05);刺参肠道中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 A carboxylase,ACC)活性随饲料ARA含量的升高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刺参肠道中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1(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1,CPT-1)活性随饲料ARA含量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适量ARA(0.36%~0.51%)能够对刺参生长、抗氧化能力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结果显示,饲料ARA含量会对刺参肠道内脂肪酸代谢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仿刺参幼参对亮氨酸的最适需求量,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0.80%、1.60%、2.40%、3.20%和4.00%的包膜亮氨酸,配成亮氨酸含量分别为1.29%(D1,对照组)、1.63%(D2)、1.98%(D3)、2.22%(D4)、2.58%(D5)和2.97%(D6)的6组实验饲料,饲喂初始体质量为(16.40±0.14) g的仿刺参幼参60 d。结果显示,(1)随饲料亮氨酸含量从1.29%提高到1.98%,仿刺参幼参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在D3组增重率达到最大值100.84%,随亮氨酸含量进一步提高,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但D3、D4和D5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还是显著高于对照组;(2)随饲料亮氨酸含量从1.29%提高到1.98%,仿刺参体壁的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在D3组达到最大值5.50%,且显著高于其他组,随亮氨酸含量进一步提高,仿刺参体壁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各组间水分、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随饲料亮氨酸含量的升高,仿刺参体壁蛋氨酸含量显著提高;(3)随饲料亮氨酸含量从1.29%提高到1.98%,仿刺参肠道脂肪酶和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饲料中豆粕蛋白替代鱼粉蛋白对花(鱼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配制豆粕蛋白对鱼粉蛋白的替代量分别为:0、12.5%、25%、37.5%、50%、62.5%和75%的7种等氮等能的半精制饲料,饲养初始体重为(2.25±0.01)g的7组(三重复)花(鱼骨)6周,以评估花(鱼骨)饲料中豆粕的适宜用量.试验结果表明:豆粕蛋白对鱼粉蛋白替代量为75%饲料组的鱼体末体重和增重率均显著低于其它6组饲料组(P<0.05),而其它6组饲料组间的鱼体末体重和增重率无显著差异(P>0.05),各饲料组间花(鱼骨)的存活率、饲料系数、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及蛋白质积累没有显著差异(P>0.05),花(鱼骨)全鱼粗脂肪含量随着饲料中豆粕蛋白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而豆粕蛋白对鱼粉的替代对全鱼水分、粗蛋白、灰分无显著影响(P>0.05),本实验花(鱼骨)配合饲料中豆粕蛋白对鱼粉蛋白的最大替代量为6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