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脂质体包裹血红蛋白(LEH)有望克服人类和动物的用血障碍。文中以国内外研究LEH的成果为基础,对LEH的发展历史、创新改进、临床运用进行了综述,为脂质体包裹血红蛋白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畜牧与兽医》2016,(6):109-113
为观察人工制备血红蛋白脂质体(LHb)对急性贫血患犬的治疗效果,使用脂质体包埋犬血红蛋白,建立犬急性失血性贫血病例模型。12只犬随机分成4组,每组3只:空白组(Sham)、输入血红蛋白脂质体组(LHb)、输入自体全血组(SAB)、输入生理盐水组(Saline),分别观察各组供试犬处理前后的临床表现,同时测定血常规、血生化及尿常规指标。结果表明,LHb与SAB试验犬相对于Sham及Saline组试验犬,临床贫血症状均获明显改善;第1天时,LHb试验犬血红蛋白浓度(167.67±2.96)g/L明显高于失血前(135.33±3.18)g/L,第3天开始与SAB组差异不显著(P0.05)。LHb组白细胞(WBC)与嗜中性(Gran)及单核白细胞(Mono)数前2 d的变化与SAB组差异显著(P0.05)。输入LHb后,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升高并在1~2 d内超出正常参考范围,1~4 d内与SAB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尿液指标显著升高,持续4~5 d。本研究表明,LHb作为血液替代品用于贫血治疗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兔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复制及异源性输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异源性输血对兔失血性休克的急救作用。建立兔失血性休克模型,将6只兔随机分为两组,即失血性休克紧急输血组3只、失血性休克对照组3只。观察并测量失血前后、输血前后临床指标、血常规与尿常规变化,组间进行比较。失血性休克紧急输血组血常规及尿常规在输入脱敏猪红细胞约2 d后恢复正常,临床指标在输血后恢复正常,失血性休克对照组精神委靡,食欲不振,粪尿减少,于16 h内死亡。输入猪红细胞对兔失血性休克有较好的急救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评估高分子替血白蛋白(Hydroxyethyl starch 130/0.4 and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HES)注射液对犬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试验对比了用药中、用药后1小时时血压的变化以及用药前后血常规指标、生化指标、电解质指标变化,分析了高分子替血白蛋白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两种药物对12只贵阳本地健康犬的疗效。结果表明:犬静脉滴注高分子替血白蛋白注射液15分钟时平均动脉压(MAP)开始显著上升(P0.05);用药后5分钟时平均动脉压、60分钟时收缩压(SP)、40分钟时舒张压(DP)极显著升高(P0.01);在不同时间段,血红蛋白(HGB)含量、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RBC)数、血小板(PLT)数显著或极显著上升(P0.05或P0.01);失血性休克犬可视黏膜呈粉红色,治疗后第2天患犬精神状态较好,未继续治疗而康复。说明高分子替血白蛋白注射液能持续上升休克犬的平均动脉压、收缩压、舒张压,快速恢复休克犬的血细胞比容,改善缺血状态,扩容效果稳定,对犬失血性休克疗效极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猫脂肪肝传统输液治疗与输液结合手术放置胃饲管治疗效果,选取50例猫脂肪肝病例进行诊断和分组治疗,测定肝功能指标,总蛋白(TP)降低,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都升高。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红细胞(RBC)降低,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GRA)都升高。B超检查肝实质出现强回声并有强光影反射,结合临床症状进一步确诊为猫脂肪肝。对50只患猫进行治疗试验,第1组24只猫采用传统的输液治疗,治愈率为66.7%;第2组26只猫采用传统输液结合手术放置胃饲管进行治疗,治愈率为92.3%,说明通过手术放置胃饲管虽然费用很高,但治疗效果非常好。  相似文献   

6.
为了评估聚乙二醇牛血红蛋白偶联物(PEG-bHb)联合右旋糖酐铁对失血性休克犬的治疗效果,试验将12只健康的遵义本地犬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试验犬经股动脉放血至全血量的40%,休克后,试验组静脉注射PEG-bHb,注射量为失血量×50%,并肌肉注射右旋糖酐铁4 mL;对照组按体重静脉注射生理盐水60 mL/kg。记录术前、休克后、补液后第60,120分钟和第2,3天6个时间点的临床表现、血压[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SP)和舒张压(DP)]、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术前、休克后、补液后(第120分钟和第2,3天)5个时间点的血常规及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失血量达40%后试验犬出现昏迷、可视黏膜苍白、流涎、呼吸频率和心率均加快、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与术前比较,休克后试验组和对照组MAP分别降低42%、46%,SPO2分别降低8%、7%,白细胞数(WBC)、红细胞数(RBC)、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浓度(HGB)及血小板总数(PLT)全部降低,除肌酐(CREA)含量未见异常外,其余肝脏和肾脏指标均升高。补液后试...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研究小鼠急性汞中毒后血液、肝脏及肾脏的中毒表现及木犀草素对急性汞中毒小鼠血液指标、肝脏及肾脏的影响。将28只小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木犀草素组(灌胃100 mg/kg木犀草素)、氯化汞组(腹腔注射4 mg/kg氯化汞)和氯化汞+木犀草素组(腹腔注射4 mg/kg氯化汞,灌胃100 mg/kg木犀草素)。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肌酐(CREA)和尿素氮(BUN)水平,血液白细胞(WBC)、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GB)水平及肝脏组织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水平,并观察肝脏、肾脏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氯化汞组的血清ALT、AST活性极显著升高(P < 0.01),血清CREA、BUN,血液WBC及肝脏组织MDA含量均显著增加(P < 0.05),血液RBC、HGB及肝脏组织GSH水平均显著降低(P < 0.05),肝脏、肾脏病理变化明显。与氯化汞组相比,氯化汞+木犀草素组的血清ALT、AST活性,CREA和BUN,血液WBC及肝脏组织MDA含量均显著降低(P < 0.05);血液RBC、HGB及肝脏组织GSH含量均显著升高(P < 0.05),肝脏、肾脏病理变化减轻。小鼠急性汞中毒后,其中毒表现为炎症和贫血的发生及肝脏、肾脏不同程度的损伤,木犀草素可减弱急性汞中毒小鼠血液、肝脏和肾脏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全血和右旋糖酐40用于小动物临床急性失血性休克治疗的效果,通过犬急性失血性休克再复苏模型中血常规和动脉血气指标的变化,评价其二者的治疗效果。将16只健康比格犬分两组,一组为全血回输组,另一组为右旋糖酐40组。通过暴露犬股动脉方法进行放血,维持30 min后,分别回输自家全血和右旋糖酐40,输液量与放血量相同。在试验前,放血后,输液后等共10个时间点对犬采血进行血液常规和动脉血气的检查,并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右旋糖酐40在治疗中起效较慢且不太稳定,全血回输在各方面都有更好的疗效;根据输液后第7天的血液学指标,除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右旋糖酐40的各项指标均与全血回输相比无显著性的差异外,表明右旋糖酐40对犬失血性休克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掌握藏西北绒山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水平,测定了成年藏西北绒山羊血液的3项生理指标和14项生化指标。结果表明:生理指标红细胞数(RBC)、白细胞数(WBC)和血红蛋白浓度(HGB),与生化指标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尿素氮(BUN)和肌酐(CRE)均显著高于低海拔地区山羊的正常数值范围,说明藏西北绒山羊具有良好的高海拔环境适应性。但是,部分指标超出低海拔地区山羊的正常数值范围的多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为了从氧化应激角度探究阿魏酸对小鼠镉中毒致急性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试验建立氯化镉所致小鼠急性肾脏损伤模型,将8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阿魏酸低(75 mg/kg)、中(150 mg/kg)、高(300 mg/kg)剂量组,每组16只,空白组、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其余组连续灌胃不同剂量的阿魏酸,除空白组灌胃生理盐水外,其余组均在第15天灌胃氯化镉溶液(按体重0.2 mL/10 g),试验结束后,小鼠摘眼球取血,分离血清,检测血液生理指标[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和血细胞比容(HCT)]、血液生化指标[肌酐(Cr)、血尿素氮(BUN)和尿酸(UA)]。小鼠采血后采取颈椎脱臼法处死,采集肾脏组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用医学图像分析系统观察肾脏病理组织学变化;取肾脏组织制成10%和20%的组织匀浆,测定肾脏组织抗氧化指标[还原性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阿魏酸各剂量组血液中WBC、RBC数量及HGB含量、HCT均升高,其中阿魏酸高剂量组WBC数量显著升...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研究骆驼尿液对预防四氯化碳(CCl_4)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将4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骆驼尿液低剂量组(170 mg/kg)、中剂量组(340 mg/kg)和高剂量组(500 mg/kg),3组骆驼尿液组灌胃相应剂量的骆驼尿液,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每日灌胃1次,连续14 d;试验末期,除正常组外(橄榄油),各组小鼠腹腔注射20%CCl_4橄榄油混合溶液,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12 h后摘眼球取血和采集肝脏样本,并记录肝脏重量,计算肝脏指数;测定小鼠血清相关指标,并进行肝脏组织病理切片检查。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低、中、高剂量骆驼尿液组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及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葡萄糖(GLU)含量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白蛋白(ALB)、总蛋白(TP)含量升高,且高剂量组效果较好;而小鼠肝脏病理学切片观察显示,骆驼尿液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高剂量骆驼尿液组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损伤明显减轻,与正常组的肝脏组织形态接近。比较低、中、高3种浓度骆驼尿液处理发现,浓度越高治疗效果越好,说明骆驼尿液治疗效果具有剂量依赖性。综上所述,骆驼尿液对CCl_4诱导小鼠肝损伤具有一定的预防保护作用,且高剂量骆驼尿液组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研究骆驼尿液对预防四氯化碳(CCl_4)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将4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骆驼尿液低剂量组(170 mg/kg)、中剂量组(340 mg/kg)和高剂量组(500 mg/kg),3组骆驼尿液组灌胃相应剂量的骆驼尿液,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每日灌胃1次,连续14 d;试验末期,除正常组外(橄榄油),各组小鼠腹腔注射20%CCl_4橄榄油混合溶液,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12 h后摘眼球取血和采集肝脏样本,并记录肝脏重量,计算肝脏指数;测定小鼠血清相关指标,并进行肝脏组织病理切片检查。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低、中、高剂量骆驼尿液组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及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葡萄糖(GLU)含量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白蛋白(ALB)、总蛋白(TP)含量升高,且高剂量组效果较好;而小鼠肝脏病理学切片观察显示,骆驼尿液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高剂量骆驼尿液组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损伤明显减轻,与正常组的肝脏组织形态接近。比较低、中、高3种浓度骆驼尿液处理发现,浓度越高治疗效果越好,说明骆驼尿液治疗效果具有剂量依赖性。综上所述,骆驼尿液对CCl_4诱导小鼠肝损伤具有一定的预防保护作用,且高剂量骆驼尿液组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选用4日龄AA+肉鸡304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在饲料中添加0mg/kg(对照组)、500mg/kg(Ⅰ组)、1000mg/kg(Ⅱ组)、1500mg/kg(Ⅲ组)的甲砜霉素。试验期8周。分别在第14、28、42、56天测定肉鸡红细胞数量(RBC)、血红蛋白含量(Hb)、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ea)和血清铁(Fe)含量。结果显示,肉鸡持续采食甲砜霉素后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随着试验进程先升高后降低(P0.05);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肌酐和尿素氮极显著升高(P0.01);血清铁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甲砜霉素对肉鸡的上述血液指标影响明显,并且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兽医学报》2016,(12):2150-2153
将24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镉组、黄芩素组和黄芩素+镉组,每组6只。对照组每天用生理盐水灌喂;镉处理组按2mg/kg的Cd2+每天腹腔注射氯化镉溶液;黄芩素组每天灌服黄芩素溶液(100mg/kg);黄芩素+镉组大鼠每天腹腔注射含2 mg/kg Cd2+的氯化镉溶液,再灌服黄芩素(100 mg/kg)溶液。每周测大鼠体质量,4周后,采集大鼠血液,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大鼠血液生理指标,并处死大鼠,收集肝脏、肾脏、睾丸和心脏,计算器官系数。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镉处理组大鼠体质量极显著下降(P0.01),肝脏器官系数显著升高(P0.05),睾丸器官系数极显著降低(P0.01);白细胞(WBC)数目极显著升高(P0.01),红细胞数目(RBC)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显著降低(P0.05),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和红细胞压积(HCT)极显著降低(P0.01),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黄芩素组大鼠体质量、器官系数及血液生理指标无显著性差异。与镉组相比,黄芩素+镉组大鼠第3周和第4周体质量显著增加(P0.05),WBC数目显著降低(P0.05),HGB、RBC、MCHC、MCH和HCT显著升高(P0.05),而MCV、PLT、MPV、PDW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镉对大鼠的体质量、肝脏和睾丸器官系数、血液指标有影响,黄芩素对镉致大鼠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实验性鸭疫里默氏菌病临床病理学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常规方法 ,对人工感染鸭疫里默氏菌的小鸭进行了 17项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 :病鸭血液中血红蛋白 (Hb)含量、红细胞 (RBC)数、淋巴细胞 (L)数、血清无机磷 (Pi)、总蛋白 (Tp)、球蛋白 (G)的含量及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下降 ;血中中性粒细胞 (N)数增多 ,血清谷草转氨酶 (GOT)和乳酸脱氢酶 (L DH)活性显著升高。结果表明 ,感染鸭疫里默氏菌的小鸭肝脏、心脏等的损伤严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海南和牛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分析海南和牛移居海南后的适应性,为海南和牛疾病防控、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试验数据。以海南和牛为试验动物,采用颈静脉采血法取得取抗凝与非抗凝血各1份,非抗凝血离心,将全血与血清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血液中白细胞(WBC)含量组3显著低于组1和组4(0.05),红细胞(RBC)含量组3显著高于组2(0.05),血红蛋白(HGB)的浓度组3显著高于组2和组4(0.05),红细胞压积值(HCT)组3显著高于组2(0.05);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的含量组2显著高于组4(0.05),碱性磷酸酶(ALP)的分泌水平组2显著高于组3(0.05),血清中尿素(BUN)的浓度组3显著高于组1、2和4(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海南和牛在海南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生理生化指标产生小波动,但还在正常范围。结果表明,海南黑毛和牛能适应海南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为了比较不同海拔高度白萨福克羊的生理生化指标,试验以高海拔(四川红原)和低海拔(四川新津)饲养的白萨福克羊为研究对象,测定了生理指标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高度的白萨福克羊体温在公母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低海拔地区的呼吸和心率高于高海拔地区;2)白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容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等指标在不同海拔地区的公母羊间差异较小,红细胞数和红细胞比容等指标高海拔地区公母羊极显著高于低海拔地区(P0.01),高海拔地区公母羊血小板数极显著低于低海拔地区(P0.01);3)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白蛋白、乳酸脱氢酶、葡萄糖和总胆固醇等指标在不同海拔地区公母羊间差异不显著(P0.05),高海拔地区公母羊总蛋白、球蛋白和胆碱酯酶等指标极显著高于低海拔地区(P0.01),低海拔地区公母羊总钙和碱性磷酸酶等指标极显著高于高海拔地区(P0.01)。  相似文献   

18.
选取210只皖南三黄鸡,根据该系列商品代鸡的生产指标设计了低、中、高3种能量水平的日粮配方,能量值分别为12.81 MJ/kg、13.1 MJ/kg和13.38 MJ/kg,在常温下进行饲喂,每日称重,观察鸡群健康状况,试验持续6周。研究结果表明:高能量组生长性能都显著高于低、中能量组,尤其4周末和6周末时,高能量组平均体重显著高于其他2组。但是,高能量组腹水综合征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高于中、低能量水平组,分别为85.29%和6.90%。取腹水、肝脏、心脏等病料,显微镜检查未发现细菌,细菌培养呈阴性。有腹水症状鸡的红细胞压积(PCV)、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乳酸脱氢酶(LDH)、谷丙转氨酶(GPT)及心脏指数(AHI)等指标均显著增高。以上结果显示:在肉鸡生产过程中,应协调好生长和腹水综合征发生之间关系,从而有利于发展皖南三黄鸡生产和减少腹水综合征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谷胱甘肽S转移酶A1(GSTA1)在3种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中的表达情况,选用雄性昆明系小鼠32只,随机分为4组,包括CCl_4组、APAP组、酒精组和对照组,按本课题组前期建立的方法复制三种急性肝损伤模型。采集血清检测转氨酶(ALT、AST),肝脏检测肝组织指标(SOD、MDA、GSH、GSH-Px),应用RT-PCR方法测定肝组织中GSTA1 mRNA表达量。结果显示,3种模型组中血清转氨酶及肝组织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3种模型组中GSTA1 mRNA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极显著降低(P0.01),其中CCl_4组降低了4.9倍、APAP组降低了2.1倍、酒精组降低了3.7倍。研究表明,在急性肝损伤中,GSTA1 mRNA的表达水平与肝损伤的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壳聚糖铁对肉仔鸡血液理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选180只1日龄健康AA肉用雏鸡,随机分为6组,每组设3个重复.1组为对照组,饲喂低铁基础日粮;2组为壳聚糖组;3组为硫酸亚铁组,在基础日粮中以硫酸亚铁形式添加铁80mg/kg;4~6组为壳聚糖铁组,在基础日粮中以壳聚糖铁的形式分别添加铁50、80和110 mg/kg,研究壳聚糖铁对肉仔鸡血液理化指标及抗氧化作用的影响.试验期42d.结果显示,试验至14 d,3~6 组肉仔鸡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及血红蛋白量(HGB)显著高于1组和2组;5组和6组肉仔鸡RBC、HCT及HGB与3组相比有明显的增大趋势(P>0.05);5组和6组肉仔鸡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显著高于1组和2组,与3组相比有明显的增大趋势(P>0.05).试验至28 d,4~6组肉仔鸡RBC、HCT及HGB显著高于1组和2组;5组和6组肉仔鸡SI及GSH-Px显著高于1组和2组;5组和6组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及丙二醛(MDA) 著低于1组和2组.试验至42 d,3~6组肉仔鸡RBC、HCT及血清铁(SI)显著高于1组和2组:5组肉仔鸡MDA显著低于1~3组.试验结果表明,壳聚糖铁组能显著改善肉仔鸡的血液理化指标和抗氧化作用,添加相同水平壳聚糖铁组的效果好于硫酸亚铁组,壳聚糖铁的适宜添加剂量为80 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