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锋 《猪业科学》2013,(9):48-49
生物安全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内容,它的定义是为了阻断病原体(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侵入动物群体,保证动物健康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疫病综合防控措施。建立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中心思想就是严格的隔离、清洁、消毒和防疫。通过对人和环境的控制,建立防止病原入侵的多层屏障,并执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2.
针对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and Respiratow Syndrome,PRRS)和圆环病毒病(Porcinecircoviru Sdisease,PCVD)“阳性”猪场在疫病控制上的难点和传统防控方法的缺陷,依据病原生态学及继承免疫学原理,进行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和圆环病毒病“阳性”猪场的稳定生产技术运用研究,探索在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和圆环病毒感染“阳性”猪场,通过“驯化和实现猪场微生物稳态”到达实现猪场稳定生产的新措施。病原微生物的驯化代替净化的新方案,对于促进规模猪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规模猪场(种猪场)非洲猪瘟防控生物安全手册(试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猪场生物安全指识别威胁养猪生产的风险因素,通过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加以控制,防止或阻断病原体侵入、侵袭猪群,确保养猪生产的健康、稳定。猪场生物安全包括外部生物安全和内部生物安全,外部生物安全主要是防止病原微生物通过可能性的载体传入场内和防止场内疫病向外传播;内部生物安全主要是控制场内病原在猪群间的循环。  相似文献   

4.
消毒是猪场生物安全防控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对阻断病源传播、维护猪群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14年,通威股份猪场建设管理项目组在服务客户猪场时,发现不少家庭农场(50~100头母猪规模猪场)都不具备非生产区消毒条件,而大部分散户猪场(20头以下母猪规模猪场)基本不具备非生产区消毒设施。在日常管理中发现大约15%猪场没有消毒观念,消毒工作比较随机,这也可能是猪场疫情传播。  相似文献   

5.
构建猪场生物安全体系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安全体系是集约化养殖发展中出现的保护和提高动物群体健康状况的新理念,是基于疫情复杂、疫病输入性风险加大和管理难度加大而提出的疫病控制综合手段。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就是为防止病原微生物进入猪场、阻断病原微生物在场内传播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广西地区规模猪场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5种病原的感染情况,采用RT-PCR/PCR方法,对2015年3月—2019年3月采集自广西14个地市1 010个不同规模类型猪场的2 104份病料进行5种病原的核酸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15—2019年5种病原在广西14个地市的规模猪场中均有检出,其中PRRSV、PEDV、PCV2检出率较高,分别为29.88%、27.75%和24.60%,与其他病原相比差异显著(P<0.05),南宁、玉林、桂林、百色、柳州、贵港、崇左、北海等生猪主产区以及中小型猪场的病原检出率相对较高(P<0.05);季节因素对PRRSV和PRV感染影响较大,分别在秋季和春季检出率显著增加(P<0.05);混合感染现象较为普遍,以PCV2分别与PRRSV、CSFV和PRV的二重感染为主(P<0.01)。结果表明,广西生猪主产区以及中小型猪场的5种病原感染情况较为严重,尤其是PRRSV、PEDV和PCV2,需加强免疫,重点防控。本检测摸清了广西地区引起猪群发病的主要病毒性病原及其流行特点,对于广西地区主要猪病的重点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分析提升生物安全措施对猪场主要疫病防控及生产性能的影响,在宁化县某猪场进行生物安全防控措施提升,在提升前后随机采集血清、病料样品进行抗体和病原核酸检测及生产性能记录。结果表明,猪场提升生物安全措施后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口蹄疫等主要疫病免疫抗体合格率提高4.0%~10.8%(P<0.05);病原种类减少2种,病原核酸阳性率下降16.8%~30.4%不等(P<0.05),无共同感染病例;母猪配种受胎率提高6.8%、年产胎次提高0.25胎、平均每头母猪胎次产健仔数增加2.91头、平均断乳窝重提高9.8 kg,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下降8.2%和4.1%。可见,猪场提升生物安全措施对主要疫病防控有显著效果,同时提高了猪群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8.
对猪场阻断病原传播途径的生物安全措施分三个方面(猪场周围环境、场区、场区与外部接触区)进行了介绍,旨在提高养殖户的生物安全意识,更好地防治各种猪病。  相似文献   

9.
正猪场生物安全是指杀灭病原微生物(包含寄生虫),降低猪场猪只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机会和切断病原微生物传播途径的一切措施。规模化猪场采取集约化、工厂化的生产模式,饲养密度大,比较容易爆发疫病,正因为如此,猪场的生物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探讨的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措施包括猪场选址与建设、猪场消毒工作、猪场免疫与抗体水平监测、全进全出生产制度、病死猪与粪尿等的无害化处理以及生物管制等几个方面。1猪场选址与建设一个猪场要实现健康可持续  相似文献   

10.
<正>生物安全体系就是为阻断致病病原(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侵入畜(禽)群体,为保证畜禽等动物健康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疫病综合防范措施,是较经济有效的疫病控制手段。通过建立生物安全体系,采取严格的隔离、消毒和防疫措施,降低和消除猪场内的病原微生物,减少或杜绝猪群的外源性继  相似文献   

11.
规模化猪场往往由于执行严格的生物安全和完善的管理措施而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控制烈性传染病,从而降低生产损失。在当前的养猪生产中,呼吸道病综合征(PRDC)一直是困扰养猪生产者最为头痛的问题,也是造成猪场损失的主要原因。呼吸道病综合征是由环境和多种病原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PorcineReproductive Syndrome,PRRS)也称猪蓝耳病,是世界上对猪场影响最严重的猪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Porcine ReproductiveSyndrome Virus,PRRSV)几乎在所有区域猪场都有流行,也是目前我国猪场最顽固、带来危害和经济损失最大的病原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我国部分地区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伪狂犬病3种常见疫病的流行情况,采用ELIS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反转录PCR(RT-PCR)等方法,对2019年11个省(自治区)172个猪场送检的3 550份猪血清样品进行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及伪狂犬病野毒(PRV-gE)抗体检测,对9个省(自治区)72个猪场送检的371份病料进行抗原检测。结果显示:CSFV、PRRSV、PRV-gE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2.75%、84.08%、31.86%,抗原阳性率分别为2.62%、26.15%、1.67%。保育猪群CSFV抗体平均阻断率最低,为44.62%,抗体整齐度差,CV为58.26%,且CSFV抗原主要在哺乳仔猪和保育猪病料中被检出,检出率分别为3.57%、3.00%;除育肥猪群外,其他各阶段猪群的PRRSV抗体S/P平均值为1.0~2.0,抗体整齐度整体较差,且平均抗原阳性率较高(26.15%),其中保育阶段猪群病原检出率最高(37.68%);育肥猪、母猪、公猪的PRV-gE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6.82%、35.31%、15.65%,病原主要从死胎/木乃伊胎和哺乳仔猪病料中被检出,检出率分别为8.70%和2.99%。结果表明,PRRSV对我国猪场不同阶段猪群均有较大威胁;保育猪群CSFV抗体水平不理想,暴发疫情风险较高;公猪、母猪及育肥猪群普遍存在PRV感染,尤其是母猪。提议各猪场采取免疫、监测、净化等综合措施,加强这3类常见猪群疫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14.
生物安全体系就是为了阻断致病病原(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侵入畜禽群体,保证畜禽等动物健康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疫病综合防范措施.是最经济、有效的疫病控制手段。通过建立生物安全体系,采取严格的隔离、消毒和防疫措施。降低和消除畜禽场内污染的病原微生物,  相似文献   

15.
(一)致病性大肠杆菌病原在猪场的存在特点一是猪场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出现多种的抗原结构,有O、K、H、F四种抗原。  相似文献   

16.
从四川省21个规模化猪场采集样品273份,利用PCR方法检测并分析了猪细小病毒和猪圆环病毒的感染及混合感染情况,结果共检出PPV病原阳性样品47份(占17.22%);PPV阳性猪场8个(占38.1%);种猪的感染率较高,仔猪感染率相对较低;检出PCV2病原阳性样品143份(占52.38%),PCV2阳性猪场18个(占85.7%);PCV2感染随猪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检出PPV和PCV2混合感染样品29份(占10.62%);同时存在PPV和PCV2的猪场6个(占28.7%),混合感染主要集中在母猪和保育仔猪阶段。仅有3个猪场未检出PPV和PCV2病原,占14.3%。该结果说明PPV与PCV2及其混合感染在四川省流行广泛,对养殖业构成了较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l一般性的预防措施 (l)养猪场内生活区与生产区严格分开,有院墙和门,设更衣室、消毒室和消毒池等; (2)猪场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应当更换工作服和工作鞋。回生活区时,必须把工作服和工作鞋放回规定地点,不得穿出生产区,以防止污染病原微生物; (3)应当控制人员的频繁出入,非饲养员尽量少进生产区; (4)猪场门口设消毒池,池内放消毒液或用消毒液浸湿的锯末。消毒液可以选用来苏水3%水溶液,或2%~3%的火碱水溶液,或3%的克辽林水溶液; (5)不准把任何生肉带进猪场,以防止带入病原微生物。2猪引种时的防疫措…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某规模化猪场暴发PED(猪流行性腹泻)后的紧急防控措施进行跟踪和调研。猪场发病仔猪共1 236头,发病率达100%,死亡率为13.9%,发病后及时确诊病原,并迅速采取一系列免疫、消毒和治疗措施,对疾病的控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对比观察病理组织切片,首次发现PEDV可引起仔猪的胃肠道各部分病变,但对小肠的侵害最为严重,主要侵害肠黏膜引起肠绒毛短缩脱落。通过对仔猪和母猪的病原跟踪调查发现,康复的猪群在发病后10周,仍长期带毒并向外排毒。  相似文献   

19.
集约化猪场主要疾病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约化猪场拥有先进的养猪理念和生产工艺,但在病原控制上也有相当大的难度。困扰集约化猪场的主要病原,按疾病症状可分为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病原、呼吸系统疾病病原和仔猪腹泻疾病病原等,论文对近5年间相关研究人员和兽医工作者对以上疾病的部分病原学分析、流行病学调查以及防治措施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0.
猪场重要虫媒及其传播病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非洲猪瘟、牛结节性皮肤病等外来可由虫媒传播的疫病肆虐中国,而一些已在国外流行的虫媒传播病原如非洲马瘟等传入中国的风险也越来越高,严重危害中国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特别是2018年8月以来非洲猪瘟在中国的流行给养猪业带来重要警示信息,即防止猪场媒介生物进入并阻断其携带病原的传播将成为猪场生物安全的重点。蚊、蝇、蠓及蜱等是猪场和发病猪群传播疫病的重要虫媒因素,虫媒种类及从虫媒中分离到的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种类繁杂,虫媒生物特性的差异对病原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能力也不尽相同。鉴于此,作者详细归纳了猪场存在的主要虫媒种类及其传播的重要猪病病原,包括猪乙型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非洲猪瘟病毒、盖塔病毒、猪肠道冠状病毒、大肠杆菌、猪链球菌等,并探讨其危害性和传播风险,以降低猪场虫媒传播疾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