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4种AM真菌繁殖体为培养对象,通过不同低温处理,对孢子萌发率进行了比较,并对Gigas-pora margarita孢子与白三叶草离体根系双重培养也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1)土著孢子在4℃贮藏10~50d均显著提高了孢子萌发率,处理20d萌发效果最佳,萌发率为30.34%;(2)4种AM真菌的繁殖体形式对孢子萌发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萌发率高低次序为Gl.sp孢子果〉Gi.margarita〉Gl mosseae〉Gl.sp孢子;Gigaspora margarita孢子与白三叶草离体根系双重培养系统中,根系对孢子萌发影响不显著,但明显促进了菌丝的分支,并观察到菌丝对根系典型的匍匐侵染现象;停止生长的厚壁菌丝下方产生有隔分支菌丝,逐步发展为分支吸收结构(BAS)。培养1个月后被侵染的根系产孢率为(45.76±5)个/毫米根长。菌丝的生长方向不受根系的影响,即厚壁菌丝具有负向地性,分支菌丝为向地性。  相似文献   

2.
分别建立丛枝菌根(AM)真菌Gigaspora margarita、Gigaspora rosea和Glomus intraradices与紫云英转化根双重共培养体系,并利用该体系研究不同Zn浓度对单接种与混合接种AM真菌侵染紫云英转化根的影响。结果表明,0.1 mmol/L Zn提高了大部分处理的根段侵染率、菌丝密度以及P的吸收,0.5mmol/L Zn抑制了AM真菌菌丝的生长,但能增加部分处理转化根对P的吸收。0.1 mmol/L Zn浓度下,单接种Glomus intraradices、混合接种Gigaspora margarita与Glomus intraradices的根段侵染率最高,并且在混合侵染根段中Glomus intraradices根段侵染率比Gigaspora margarita高12%。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与比较4种不同培养基质处理下丛枝菌根(AM)真菌对洋葱幼苗的侵染动态。[方法]选取4种不同培养基质,在温室盆栽接种后每隔12d对洋葱幼苗进行1次处理,比较菌根侵染率、侵染强度和丛枝丰度的大小,以观察不同培养基质处理下AM真菌Glomus intraradices对洋葱幼苗的侵染动态,同时测得在接种后6、8、12和16周时基质中孢子数及菌丝量。[结果]随着接种时间的增加,所有不同培养基质处理下的AM菌根侵染率、侵染强度和丛枝丰度,基质中的孢子数及菌丝量均随之增加,其中2号和4号基质增加的幅度高于1号和3号处理,尤其是4号基质。[结论]4号基质下的AM真菌更易于侵染洋葱幼苗,且易于形成丛枝、孢子及菌丝。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生境异质性对AM真菌的影响,以内蒙古磴口、宁夏平罗和甘肃敦煌盐渍化地区中刺槐、新疆杨和柽柳为对象,分析不同树种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根内AM真菌侵染状况及根际球囊霉素质量分数、AM真菌的菌丝密度和孢子密度,确定生境(如树种、土壤因子及气候条件)与AM真菌特性间的关系。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树种和样区位置对AM真菌的总侵染率、菌丝侵染率、丛枝侵染率、孢子密度、菌丝密度、总球囊霉素质量分数、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均具有显著影响;变差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因子对AM真菌特性的影响最大,且其影响与树种和气候条件有关;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土壤因子及气候条件主要影响刺槐根际AM真菌的菌丝密度和孢子密度、柽柳根际的菌丝密度、新疆杨根内的丛枝侵染率、菌丝侵染率及其根际的孢子密度。以上结果表明,盐渍化地区AM真菌特性具有生境异质性,且其异质性主要由土壤因子的变化所致,而树种和气候条件对AM真菌特性的影响均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5.
影响西藏高原草地植物AM真菌分布的环境因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环境因子对西藏高原中部地区草地植物AM真菌的影响进行的研究表明:不同土壤类型中AM真菌孢子密度的变化特征表现为山地灌丛草原土和高山草原土〉草甸土〉高寒草甸土的趋势;土壤质地对AM真菌孢子密度的影响明显大于土壤类型,轻砂土植物根围土壤孢子密度最高平均达55个/100g土;土壤pH(6.0-8.7)与植物根围土壤孢子密度、茵根侵染率分别呈显著正相关(r=-0.5,n=17)和正相关(r=-0.28,n=17),与茵根侵染强度和植物根系丛枝丰度缺乏明显的规律性;土壤有机质与AM真菌孢子密度呈负相关(r=-□0.4,n=17);土壤有效磷含量在7.8~10.1mgkg。范围时,各寄主植物根围土壤AM真菌孢子密度最高在52~94个/100g土之间;低于或高于这一范围时,孢子密度则均呈明显下降的趋势;AM真菌孢子密度与茵根侵染率、菌根侵染强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以白三叶草Trifolium pratense为宿主,接种AM真菌(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和珠状巨孢囊霉珠状巨孢囊霉),设置2个土壤pH(5.5和6.5),研究低pH对AM真菌侵染三叶草根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短暂(12 d)的pH处理后,植株生物量没有受到不同pH处理的影响;但是,不同pH和不同菌种都对AM真菌的根系侵染率、根系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外生菌丝ALP活性产生显著的影响,菌种和PH之间没有交互作用.低pH对上述3个指标具有抑制效应.根内球囊霉侵染的根系上述3个指标均大于珠状巨孢囊霉侵染的根系,而且珠状巨孢囊霉对低pH更为敏感.试验数据表明,在影响植株的生物量之前,低pH已经对AM真菌的侵染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弄清高黎贡山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原因,通过土壤养分分析、丛枝菌根真菌(AMF)孢子湿筛沉淀法和碱解离-苯胺蓝染色法测定6种植被带宿主树种根系丛枝菌根真菌的侵染程度和侵染率、土壤孢子密度和土壤养分含量,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结果表明:6种植被带宿主树种中,根系均被不同程度的菌丝侵染,其中,4个植被带的宿主植物形成了明显的菌根(AM),占67%;共分离鉴定出5属14种AMF,分别是球囊霉属(Glomus sp.)、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sp.)、硬囊霉属(Sclerocystis sp.)、巨孢囊霉属(Gigasporasp.)及内养囊霉属(Entrophosporasp.),其中,球囊霉属和无梗囊霉属种属于优势属种;不同海拔高度的孢子密度不同,随着海拔的升高,孢子密度呈减少趋势,以暖性针叶林孢子密度最高,与其他植被带宿主植物的孢子密度差异极显著(P0.01);海拔、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矿质元素均可影响丛枝菌根真菌的孢子密度。AMF的丰富度指数受各个植被带树种的多样性、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土壤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渭北旱塬连续10 a“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的复种模式下,设置2 种保护性耕作处理:免耕和深松耕,并以翻耕作为常规耕作进行对照,研究不同耕作处理下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 ,AM)真菌生物量(真菌孢子数量、菌丝生长密度)、对玉米根系的侵染效果(包括根系侵染率、菌丝密度和丛枝丰度)和群落结构多样性(AlpHa多样性),并将其与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耕作处理对土壤的理化性质产生影响,粉粒含量:深松耕、免耕>翻耕,pH:翻耕>深松耕、免耕,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深松耕>免耕>翻耕,速效磷含量:翻耕>深松耕>免耕。免耕和深松耕处理的土壤AM真菌生物量、侵染效果均高于翻耕。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有机碳含量和速效磷含量与AM真菌生物量和侵染效果都存在显著相关。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土壤AM真菌属的种类和分子种数量不同(免耕>深松耕>翻耕),球囊霉属Glomus为优势种(99.34%)。OTU结果表明,深松耕处理的土壤AM真菌多样性显著高于翻耕。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速效磷含量是导致不同耕作处理下土壤中AM真菌群落结构差异的主效土壤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9.
采用菌根应用技术,对黄精根系VA真菌的侵染情况及其对黄精生长效应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黄精根际土壤分离到地球囊霉和摩西球囊霉菌根真菌,土壤含孢量为20.6个/g;黄精根系AM真菌菌丝感染率为17.4%、丛枝感染率为3.1%、泡囊成群分布;孢子接种量不同,黄精生长效应存在差异,说明黄精对VA菌根真菌存在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
对松嫩盐碱草地的羊草(Leymus chinense)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分别采集了轻、中、重三个盐度样地的羊草根系,Trypan-blue染色和制片后镜检丛枝、泡囊、菌丝等形态结构类型,计算出侵染率(%)、侵染强度(%)、从枝丰度(%)和泡囊丰度(%)。结果表明:所有盐度样地均能侵染成典型的AM真菌结构,中盐度样地的AM真菌侵染率、泡囊丰度和丛枝丰度均为三个盐度样地的最大值,达到了100%、31.78%和76.52%,重盐度样地的侵染率、侵染强度、泡囊丰度和丛枝丰度均为三个盐度样地的最小值,仅有90%、27.15%、16.90%和57.74%。同一盐度样地之间AM真菌的侵染状况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轻盐度和中盐度的菌根类型是A-型,重盐度样地的菌根类型是P-型。  相似文献   

11.
从不同水稻根际土壤样品中分离纯化了486株细菌。采用平板测定法和微培养离体测定试验获得12株对稻瘟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结果表明:B4,B8,B18,B31,B34,B73和B74等菌株对稻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在80%以上,其培养液100%抑制稻瘟菌孢子萌发;同时对水稻纹枯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草莓炭疽病菌和黄瓜枯萎病菌等多种病原真菌有较好抑制作用,经鉴定该组拮抗细菌为枯草芽孢杆菌。B1,B43和B44菌株对稻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较好抑制作用,对水稻纹枯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经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B48和B59为链霉菌,对稻瘟菌的抑菌带明显,但对稻瘟菌孢子萌发和附着胞的形成抑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生草果园土壤浸提液对几种作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生草果园土壤浸提液砂培龙眼、毛豆、罗卜,观测其发芽率。结果表明:培养23d时,百喜草处理的发芽势〉平托花生处理的〉圆叶决明处理的〉宽叶雀稗处理的〉对照的,而百喜草处理最终发芽率(84.7%)〉平托花生处理的(80.0%)〉圆叶决明处理的(55.3%)〉CK的(40.0%)〉宽叶雀稗处理的(33.3%),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利用土壤浸提液的稀释液砂培毛豆、龙眼、罗卜时,不同处理间发芽率差异不显著。而原液砂培时,平托花生处理可显著地提高毛豆的发芽率,宽叶雀稗处理显著地降低毛豆的发芽率,且其两种浓度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原液培养罗卜时,宽叶雀稗处理发芽率(92.0%)最低,与其它处理间差异显著,其浓度间也有显著性差异;4种牧草处理都抑制罗卜单株干重的增长,百喜草、宽叶雀稗处理浓度间差异极显著,圆叶决明处理浓度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3.
 分离了两个芽孢杆菌(Bacillus sp.)菌株25-1和25-17,均对香蕉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musae Berket Curt.)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平板对峙培养出现明显的抑菌环;以凹玻片法,用两菌株培养滤液处理病原菌分生孢子,其孢子萌发率降低53%~ 69%;将细菌培养滤液和孢子悬浮液涂布于PDA平板上,则两者均能抑制香蕉炭疽病菌分生孢子的形成。普通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两菌株均可抑制香蕉炭疽病菌菌丝生长,造成菌丝分支增多,顶端和中央膨大,随着时间的延长畸变结构增加,菌丝成念珠状或菌丝分支显著增多,且顶端细胞变形膨大聚集成簇,菌丝壁穿洞,内含物质泄漏,终使细胞崩解和消融,变成球状的空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蕨类植物铁皇冠有性世代发育过程。[方法]采用微室培养方法,用50mg/L赤霉素处理铁皇冠孢子促进其萌发,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铁皇冠孢子萌发情况。[结果]结果表明,铁皇冠孢子培养60d后,孢子体的根、茎和叶肉眼可见,即已形成完整孢子体,铁皇冠能完成有性生殖发育。[结论]该研究结果为铁皇冠分类地位的确定和蕨类植物的有性世代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用组织培养法和光学显微镜技术初步研究了蜈蚣蕨孢子萌发对光照和温度的响应.结果表明,蜈蚣蕨孢子是需光孢子,具有明显的光休眠现象;光照是影响孢子萌发的主要环境因子,25℃环境下,光照14h·d的孢子萌发率达(85.4±3.1)%;孢子在同温度下黑暗培养49 d不能萌发,照光后,萌发率可达(81.4±5.6)%;孢子在光下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9.41~ 30.41℃,3~5d开始萌发,6~7周萌发完全,温度的升高或下降均降低孢子萌发率.  相似文献   

16.
芽孢的萌发是芽孢杆菌从芽孢成长为营养体的第一步。在芽孢菌属中,有些菌株对人畜具有致病性。研究芽孢萌发过程对解析其致病性和生理功能至关重要。本文优化了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芽孢的萌发条件,确定芽孢萌发的适宜条件为:缓冲液为NaH2PO4(10mmol·L^-1)与NaCl(100mmol·L^-1)的混合物、pn值为7.2、萌发温度为37℃,萌发剂为肌苷或L-丙氨酸(1mmol·L^-1)与其它单一氨基酸(100mmol·L^-1,除酪氨酸和色氨酸为1mmol·L^-1)组成的混合物;利用该萌发条件,检测了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HD-73及其无晶体突变株HD-73^-在利用不同氨基酸途径中的芽孢萌发率差异,发现缺失质粒pHT73的无晶体突变株HD-73^-在肌苷与天冬氨酸和肌苷与谷氨酸为营养萌发剂的条件下,萌发率明显高于菌株HD-73,说明在质粒pHT73上可能存在对这两种途径起负调控作用的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17.
余应建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7):200-201
为了了解竹毛壳菌对化学杀菌剂的敏感程度,开发出对化学杀菌剂有抗性,生防效果稳定的遗传工程菌,采用常见化学杀菌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该毛壳菌在不含杀菌剂的PSA培养基上能正常生长,但当PSA培养基中含0.10,0.25,0.50,1.00,2.00mg·L^-1不同浓度的6种杀菌剂时,毛壳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毛壳菌对甲基托布津和代森锰锌更为敏感,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1.2572mg·L^-1和1.9138mg·L^-1,而对地菌灵抗性最强,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为779.4711mg·L^-1,敏感程度依次为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多菌灵〉三环唑〉百菌克〉地菌灵。  相似文献   

18.
土壤抗生素污染对3种蔬菜种子萌发及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剂量的土霉素、恩诺沙星、磺胺二甲嘧啶和泰乐菌素等4种抗生素对小白菜、萝卜和西红柿等3种蔬菜种子萌发、芽长及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蔬菜种子发芽率、芽长、根长受抗生素的影响与抗生素种类、污染浓度及蔬菜品种等有关,根系伸展是蔬菜萌发期受抗生素毒性影响的敏感指标。抗生素对蔬菜生长各要素的影响程度:根伸展>芽生长>种子发芽率;不同蔬菜对抗生素污染的敏感性:小白菜>萝卜>西红柿;4种抗生素对蔬菜的相对毒性:土霉素>磺胺二甲嘧啶>恩诺沙星>泰乐菌素。粉壤质土壤上生长的蔬菜比粘壤质土壤上生长的蔬菜更易受抗生素影响。研究发现,土壤中两种抗生素共存时其对蔬菜种子萌发、芽长、根伸展的影响明显大于单一抗生素污染。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明杭州湾湿地植物碱蓬Suaedaeglauc0,南方碱蓬Suaed austrdi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acfolia等各自生境土壤盐分高低是否和种子在盐分胁迫下的萌发能力相一致。试验比较了它们所在生境的土壤含盐量、pH值及含水率,测定了4种植物种子在不同质量浓度氯化钠(NaCl)(0~50g·L-1)溶液处理下的萌发率,并分析了土壤含盐量、pH值和含水率和20g·L-1氯化钠溶液处理的种子萌发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物种生境土壤含盐量顺序是南方碱蓬〉碱蓬〉芦苇〉野艾蒿;土壤pH值为芦苇〉野艾蒿〉南方碱蓬和碱蓬:土壤含水率为碱蓬〉芦苇〉南方碱蓬〉野艾蒿。氯化钠溶液处理对4种种子萌发率都有显著影响,萌发率随盐分质量浓度增加而下降:同一盐分质量浓度下.萌发率高低顺序依次是碱蓬〉南方碱蓬〉芦苇〉野艾蒿。复水后氯化钠溶液处理的种子萌发率都显著提高.但不同物种萌发率高低顺序和复水前相同。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含盐量和不同种子在20g·L-1氯化钠胁迫下的萌发率是显著相关的。这些结果表明,土壤含盐量是限制上述4种种子萌发的重要因素:4种植物的分布是和它们各自生境的盐分高低条件和种子在盐分胁迫条件下的萌发能力相关的。图2表2参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