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对虾真菌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晓津  王军 《河北渔业》2002,(2):29-30,43
<正> 我国养殖对虾主要有4种真菌性疾病。1 对虾卵和幼体的真菌病1.1 病原 链壶菌属(Lagenidium)离壶菌属(Sirolpidium)二者的菌丝都很长,有不规则分枝,不分隔,许多弯曲,直径7.540um1.2 传播途径 游动孢子附着虾卵或幼体,成为  相似文献   

2.
用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HHNBV)作为人工感染实验的毒种来源,对中国对虾幼体及仔虾进行了人工感染研究,结果表明HHNBV通过水体浸浴不能感染健康的中国对虾卵,幼体及仔虾;但可通过投喂感染健康的中国对虾仔虾,使其发病死亡,死亡的进程随着体长的增加而缩短。  相似文献   

3.
王吉桥 《水产科学》2003,22(5):50-51
(接上期)3 真菌病(Mycosis)3 1 幼体的真菌病病原 主要为卵菌纲链壶菌目链壶菌科的链壶菌属(Lagenidiumsp )(常见为L callinectes)和离壶菌科离壶菌属(Sirolpidiumsp)。前者的菌丝长而分枝,不分隔,有许多弯曲。菌丝吸收虾体营养,很快长满虾体,待吸收殆尽时,宿主体表的菌丝形成游动的孢子囊原基,生出排放管寄生宿主体外。排放管顶端形成顶囊,内形成游动孢子,排放到水中,游动孢子具有两毛鞭毛,在水中游动片刻后,即附着在对虾卵或幼体上,失去鞭毛,生出被膜,成为休眠孢子。休眠孢子经过短时间休眠后,再萌发成新的菌丝。离壶菌的排放管顶端开…  相似文献   

4.
对虾中子辐照刺激增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14MEV快中子对中国对虾、长毛对虾、墨吉对虾的亲虾、受精卵、无节幼体和仔虾进行一定剂量的辐照,可以提高产卵量、好卵率、孵化率、成活率,促进对虾的生长发育,增强其抗病能力,提高单位面积的成虾产量,改善商品虾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虾杆状病毒垂直传播途径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汝少国 《水产学报》1998,22(1):49-55
中国对虾杆状病毒垂直传播途径的研究对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培育健康的对虾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利用电镜技术,对中国对虾亲虾的卵巢,卵细胞和无节幼体,溲状幼体,糠虾,仔虾,幼成虾进行病毒检测,结果发现卵巢和卵细胞中有似病毒粒子,无节幼体,糠虾,仔虾,幼成虾有杆状病毒感染,并初步探讨了中国对虾杆状病毒垂直传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卤虫(Artemia)是对虾苗种培育重要的生物饵料.本研究将产自美国大盐湖,以及中国新疆艾比湖、西藏双湖和渤海湾盐田卤虫卵孵化的幼体投喂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仔虾,研究不同产地卤虫幼体对凡纳滨对虾仔虾生长、存活、肌肉组分、抗氨氮能力和盐度耐受力的影响.凡纳滨对虾仔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  相似文献   

7.
中国对虾幼体的聚缩虫病是对虾育苗中常见的、危害较大的虾病,它感染速度快,几天之内便可使培育池中的对虾幼体80%以上感染,如不及时防治,可导致育苗失败。 一、病原体 对虾幼体聚缩虫病的病原体常见种是树状聚缩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缘毛目、钟虫科。聚缩虫寄附于中国对虾蚤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及成虾的体表和鳃。 二、发病过程及症状 对虾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及仔虾都容易感染聚缩虫,尤以蚤状幼体、糠虾幼体的聚缩虫病危害最大。1999年,大连市金州区北海村育苗室对虾蚤状幼体第Ⅲ期时,5月14日发现第20号培育…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中国对虾幼体的五个发育阶段的脂肪酸组成的测定,分析比较了幼体脂肪中11种主要脂肪酸的含量变化。在卵脂肪中占主要比例的脂肪酸为棕榈酸,棕榈油酸和EPA,油酸;在仔虾脂肪中占主要比例的脂肪酸为棕榈酸,油酸,亚油酸,EPA及DHA。从卵到仔虾整个发育过程中,幼体脂肪中的豆蔻酸,棕榈酸,棕榈油酸的含量逐渐减少,而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和DHA的含量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9.
随着对虾苗种生产的发展,对动物性饵料——卤虫无节幼体的需要量也随之增加。主要产于河北、辽宁二省的卤虫冬卵供不应求。为解决卤虫无节幼体供应不足的问题,1986年我们在启东县海水养殖场对虾人工育苗中,试用新鲜糠虾代替卤虫无节幼体喂仔虾,取得了可喜的结果。该场共有对虾育苗池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酶学分析方法测定了凡纳对虾状幼体,糠虾和仔虾三个发育期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力。实验结果表明,糠虾期淀粉酶比活力显著高于状幼体和仔虾两期(P<0.05);脂肪酶比活力状幼体显著高于糠虾幼体(P<0.05)。在食性转化过程中,凡纳对虾幼体消化酶活力与其食性相适应,不同发育阶段消化酶调节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水体中悬浮物对中国明对虾不同幼体期生长的急性毒性效应。以无节幼体、溞状幼体、糠虾幼体和仔虾为试验生物,设置不同悬浮物质量浓度的试验组,并对死亡幼体进行计数,建立死亡率和悬浮物质量浓度对数的响应关系,求解中国明对虾幼体96h半致死质量浓度值。试验结果表明,悬浮物对中国明对虾4个时期幼体的生长均具有显著影响(P0.01),悬浮物质量浓度与幼体死亡率呈线性关系,死亡率随悬浮物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升高;无节幼体、溞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的96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741.31、457.09、912.02mg/L和1023.29mg/L,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771、0.9753、0.9859、0.9798。4种幼体中溞状幼体受悬浮物影响最大,仔虾受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2.
弧菌对斑节对虾虾苗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景明  万三元 《水产科学》1992,11(12):10-12
本文用6种弧菌对斑节对虾虾苗进行致病性试验。发现6种弧菌对各阶段幼和仔虾都有很强的致病作用。其中,对蚤状幼体致病性最强,其次是无节幼体、糠虾和仔虾。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明对虾、凡纳滨对虾仔虾的行为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张沛东  张秀梅  李健 《水产学报》2008,32(2):223-228
在(22±1)℃及高密度养殖环境条件下,观察中国明对虾、凡纳滨对虾仔虾的摄食、自残、运动、间隔及攻击和防御行为,并探讨充气对两种仔虾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仔虾都偏好卤虫幼体.中国明对虾仔虾自残行为高发,运动活跃,间隔行为明显,攻击频率高;凡纳滨对虾仔虾自残现象少,好静,可忍受身体的相互接触,攻击频率低.充气对两种仔虾的行为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罗氏沼虾工厂化育苗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对虾育苗场的设计进行罗氏沼虾工厂化育苗试验,于136m^3水体中投放状幼体1438万尾,育出商品仔虾964万尾,幼体培育成活率为67%,平均每尾亲虾出苗4725尾,单位水体平均出苗量为7.09万尾,最高为10.2万尾/m^3。从4月上旬到5月下旬,罗氏沼虾雌性亲虾可抑卵三次以上,前后抱卵批次所孵出的幼体质量没有明显差异。试验还证明,幼体培育池内氨氮浓度高达1056.4μg/l对成活率没有多大曩  相似文献   

15.
在对虾育苗生产中,固着纤毛虫病是经常发生的一种寄生虫病.对虾蚤状幼体期、糠虾幼体期及仔虾期都容易患上固着纤毛虫病,尤其是蚤状幼体期和糠虾幼体期易感染此病,危害性最大,它直接影响对虾幼体成活率,是对虾育苗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6.
选取450只平均抱卵量为960粒/尾健康活力强的抱卵虾作为亲本进行育苗试验,并对日本沼虾蚤状幼体分期进行系统观察。结果在孵化期间共获得蚤状幼体408 240尾,孵化率为94.5%,育苗后期共获得仔虾242 086尾,蚤状幼体发育到仔虾的成活率为59.3%,蚤状幼体可分为Ⅴ期。本试验结果为今后日本沼虾人工育苗技术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对虾育苗过程中,受精卵孵化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网箱孵化,受精卵孵化后将无节幼体撇入育苗池培育;另一种方法是将收集来的受精卵直接放入育苗池孵化,一直培育到仔虾出苗。这两种孵化方法,前者操作繁杂,又要占去一部分水体;后者因坏卵易沉底腐败,育苗池水质和无节幼体密度都不易控制。另外,上述两种方法都易造成虾卵堆集,卵膜和无节幼体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亡,将直接影响孵化率。  相似文献   

18.
<正>本研究针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速度和抗逆性这两个性状进行探讨,通过选取自交传代的凡纳滨对虾群体和与另一个群体的杂交子代的仔虾幼体,然后对比这几个群体的仔虾幼体的耐低盐、低氧能力以及生长速度,旨在设计和培育抗逆快长凡纳滨对虾新品种,增加凡纳滨对虾的生长速度,提高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从而提高养殖者  相似文献   

19.
臭氧对不同发育时期中国对虾的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淇  李健  宫小明 《齐鲁渔业》2003,20(9):18-19
采用静水法研究了臭氧对不同发育时期中国对虾的毒性。结果表明,臭氧对中国对虾受精卵、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和仔虾的无显著毒性浓度(24小时)分别为0.80mg/L、0.08mg/L、0.48mg/L、0.87mg/L和1.36mg/L;不同发育时期中国对虾对臭氧的耐受能力为: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受精卵<仔虾。建议采用0.2mg/L左右浓度的臭氧对海水进行消毒处理,经充分曝气后再应用于育苗生产。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水产》2011,(5):53-53
对虾杆状病毒病是由对虾杆状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疾病,主要危害对虾幼体、仔虾和幼虾。我国将其列为二类疫病。一、病原学病原是对虾杆状病毒(Baculovirus Penaei,BP),又名PvSNPV,属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属地位未定成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