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索某鹅场鹅巴氏杆菌病疫情发生的原因,采集初诊为鹅巴氏杆菌感染病例的肝脏、心脏等样品进行细菌分离纯化,经过染色镜检、培养特性、生化试验、种与血清型PCR鉴定、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等进行鉴定,并根据GenBank中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型相关基因设计引物进行其血清型相关基因的克隆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到1株荚膜A型鹅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属于多杀亚种,血清型Ⅰ型,具有较强致病性,对实验小鼠最小致死量为5 cfu。该分离菌株具有多重耐药性,仅对头孢三嗪、头孢噻吩、头孢他啶、头孢唑肟和氟苯尼考5种药物敏感。成功克隆的该分离菌株荚膜合成相关基因hyaD hyaC的开放阅读框4 155 bp,与已发布基因序列同源性高达99%;血清型Ⅰ型PCR的扩增基因片段303 bp,与巴氏杆菌C48 1株扩增基因片段序列完全相同。综上,该株血清型Ⅰ型荚膜A型的鹅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株,是鹅场疫情发生的病原,克隆的荚膜合成相关基因和菌体血清型特异性基因遗传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西藏地区病死藏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血清型、毒力基因分布情况,对无菌采集的60份病死猪样品(肺和扁桃体各30份)进行细菌分离纯化后,对菌株进行荚膜分型及常见毒力基因的鉴定。结果表明,从藏猪肺病料中成功获得了1株与伊朗家禽多杀性巴氏杆菌(AY225343)亲缘关系较近的D型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率达3.33%(1/30),但没有在扁桃体中分离到该菌株。经鉴定,该菌株携带16种毒力基因,且对四环素、多西环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具有耐药性,对卡那霉素、链霉素、新霉素、大观霉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和恩诺沙星较敏感。本研究结果为西藏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的生物学特性,对3份送检病死羊的肺脏组织进行细菌分离,将分离到的3株菌株分别命名为P1、P2和P3.3株菌株经多杀性巴氏杆菌特异性基因kmt PCR扩增阳性,随后检测荚膜血清型、多位点序列分型、18种毒力基因、药物敏感性和致病性.结果表明:3株分离株均为荚膜血清型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P1和P2序列型均为ST131,P3序列型为ST320;3株菌株的毒力基因各不相同,P1—P3均携带毒力基因RpoB、OmpH、ToxA、NanH,P3携带HgbA基因,P2携带pfhA基因,P1和P2携带SodA基因.该菌攻毒小鼠6 h后死亡,然而,采取相同的剂量攻毒白羽鸡未发生死亡;药敏结果显示3株分离株对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丁胺卡那、美洛西林、头孢曲松钠、复方新诺明敏感,对多黏菌素B、多西环素耐药.综合而言,从临床分离的3株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血清型均为D型,基因型、毒力基因和致病性具有独特性,对小鼠致病力较强,对鸡致病力较弱.  相似文献   

4.
通过特异性试验、敏感性试验、阻断试验等建立鉴定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血清型的对流免疫电泳(CIE)技术。结果表明,抗原、抗体之间具有较好的特异性,而且有着很好的重复性;敏感性较琼脂扩散试验至少提高4倍;对本实验室分离的13株Pm进行荚膜血清型分型鉴定显示,A型(8/13,61.54%)、D型(5/13,38.46%),符合PCR鉴定结果。本方法具有快速、特异等特点,且不需要特殊设备,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由我省部分县病死鸡中分离的47株鸡霍乱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型。报道了利用国际多杀性巴氏杆菌标准菌株,按照郭大和等修改的Carter的间接血凝鉴定荚膜法和Namioka的试管凝集菌体分型法进行血清学分型工作。结果表明,39株为A群,8株未定群,菌体血清型均为05。因而总的血清型:39株为5:A,8株为5:一。  相似文献   

6.
1999年以来,对宁夏两大规模养猪场和一些个体养猪场中以呼吸道症状为特征的病猪进行了诊断调查,猪群发病率为10%-20%,病死率约15%。采取病死猪的肺脏等分离材料,分离到10株细菌;经鉴定表明,有4株为多杀性巴氏杆菌,3株为胸膜肺炎嗜血杆菌,3株为大肠杆菌。采取具有流鼻,歪鼻子症状的患猪鼻腔分泌物10份,分离到13株细菌,经鉴定有8株为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2株为球菌,2株为多杀性巴氏杆菌,1株为大肠杆菌。上述菌株经动物试验表明,除2株鼻腔中分离到的球菌对实验动物无致病性外,其它均有致病性。另外,对分离的4株多杀性巴氏杆菌,经荚膜抗原型鉴定为B型。  相似文献   

7.
以病死牛病变肺脏组织为研究对象,通过革兰氏染色和PCR鉴定确定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株的血清型,进行分离菌株的小鼠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株为未知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对硫酸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硫酸庆大霉素、乳酸环丙沙星高度敏感;小鼠多杀性巴氏杆菌最小致死量为1.2×108CFU/m L。  相似文献   

8.
我们曾按照Carter的间接血凝鉴定荚膜法和Namioka的试管凝集鉴定菌体法对来自吉林省的禽霍乱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株进行了血清学定型。52株的定型结果是:39株为5:A,6株为5:—,7株为8:—。据文献报道引起禽霍乱的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血清型主要是5:A和8:A,而菌体型中的05和08的荚膜都是A群,所以分离的52株,实质上只是05和08的两种不同的菌体型。  相似文献   

9.
为掌握西藏那曲地区牦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5种细菌病原的感染情况,对2018年-2019年采集的572份牦牛鼻拭子运用qPCR技术检测牛支原体(Mb)、多杀性巴氏杆菌(Pm)、溶血曼氏杆菌(Mh)、睡眠嗜组织菌(Hs)、化脓隐秘杆菌(Tp)5种病原。结果显示,Mb、Pm、Mh、Hs和Tp检出率分别为18.18%  (104/572)、11.89%(68/572)、6.99%(40/572)、7.17%(41/572)和5.77%(33/572)。2019年6月Mb、Pm和Tp样品阳性率显著高于2018年11月样品;不同性别中5种病原阳性率差异不显著;不同年龄段中Mh组间阳性率差异显著;不同饲养模式下Mb、 Pm、Mh和Tp组间阳性率差异显著。混合感染可以存在这5种病原之间,二重感染阳性率较高的为牛支原体/多杀性巴氏杆菌4.55%(26/572),三重感染阳性率较高的为牛支原体/多杀性巴氏杆菌/溶血曼氏杆菌1.57%(9/572),四重感染最高的为牛支原体/多杀性巴氏杆菌/溶血曼氏杆菌/睡眠嗜组织菌0.52%(3/572),且存在同时在一例样品中检出5种病原。结果表明,西藏那曲地区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细菌病原牛支原体和多杀性巴氏杆菌占优,且存在两种以上病原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0.
<正> 禽霍乱目前仍然是我省家禽的严重传染病之一。病原多杀性巴氏杆菌存在有不同血清型,不同血清型之间没有交叉免疫力,研究血清型,有助于提高禽霍乱的免疫效果。为了进一步查清我省家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型,以便为防治禽霍乱工作提供依据,我们从1983年起对全省从禽分离的43株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了血清型鉴定,现将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国内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流行株(Pasteurella multocida,Pm)OmpA基因的变异情况,参考GenBank中已发表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方法对11个禽Pm菌株和3个荚膜型参考株(A,B,D)的OmpA基因进行扩增,将各菌株纯化回收的扩增产物与pMD18-T载体连接,筛选阳性克隆进行测序。结果表明:14个菌株的OmpA基因开放阅读框在1 047~1 077 bp之间,其中长度为1 062 bp的有9个菌株;Signal IP 4.0预测表明,信号肽均为N端21个氨基酸残基,成熟蛋白氨基酸残基数量在327~332之间,推测的分子量为35.19~36.35 kD。与GenBank中12个菌株OmpA基因核苷酸序列比对及遗传进化分析发现,核苷酸同源性为85.3%~100%;氨基酸同源性为83.1%~100%;其中C48-1,1010,9003,890920,921012,xj等6个国内禽Pm分离株OmpA序列同源性为100%。由此可见国内禽Pm菌株OmpA基因非常保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检测兔源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双重PCR检测方法,为兔巴氏杆菌病的诊断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根据多杀性巴氏杆菌kmt1基因和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fcbD基因的保守序列分别设计了2对引物进行双重PCR扩增,对双重PCR检测方法的退火温度和混合引物浓度进行优化,并对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和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该双重PCR方法最优反应条件为:退火温度60℃、混合引物浓度0.8μmol·L~(-1)。该双重PCR方法能扩增出兔源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kmt1基因片段(260 bp)和fcbD基因片段(490 bp)、兔源A和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kmt1基因片段(260 bp),对兔源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阴性对照均为阴性,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较强。该方法对兔源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最低检出限为1×10~3拷贝·μL~(-1),敏感性高。应用该方法对90份病死兔肺脏样品进行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结果均一致,重复性好。应用该双重PCR方法和已报道的多重PCR方法同时检测87份已知结果的呼吸道病死兔肺脏样品,结果显示双重PCR方法检测结果和已报道的多重PCR方法检测结果与已知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97.70%和94.25%,双重PCR方法检测结果与已报道的多重PCR方法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93.10%,双重PCR方法的准确性更高。【结论】针对多杀性巴氏杆菌kmt1基因和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fcbD基因建立的双重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和准确性,为兔源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鸭源荚膜血清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查明监利县某鸭场产蛋鸭突然死亡的病因,对样品进行细菌分离、生化鉴定、PCR扩增鉴定、致病性试验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与多杀性巴氏杆菌同源性达99.88%,分离菌的荚膜抗原血清型特异性基因PCR产物与荚膜血清A型基因同源性达99.90%,确定病原菌为荚膜血清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该菌株对大观霉素高度敏感,对阿米卡星、新霉素、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克林霉素、阿奇霉素等中度敏感,对头孢曲松、链霉素、复方新诺明、磺胺异恶唑、氟苯尼考、四环素、呋喃妥因、洁霉素等具有耐药性。  相似文献   

14.
为确诊天峻县3头牦牛死亡的病原,对该病病原进行分离培养、动物试验、生化鉴定和多重PCR鉴定.结果表明,从3头牦牛中分离出3株多杀性巴氏杆菌;根据设计的特异引物通过多重PCR扩增,获得大小为460 bp的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种特异性Kmt1基因和760 bp的血清型bcbD基因的特异性条带,这3株巴氏杆菌的血清型是荚膜B型;3株分离菌对喹诺酮类合成抗菌药物如氧氟沙星、培氟沙星、氟罗沙星,氯霉素类药物氟苯尼考及部分头孢类药物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西丁、头孢唑啉等敏感.  相似文献   

15.
旨在了解新疆地区多杀性巴氏杆菌主要流行株的特性。通过病原的分离纯化、PCR扩增及测序,分析8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血清型,16S rDNA基因、ompH基因和ompA基因的差异。结果表明,3株羊源、2株牛源和1株禽源分离株为荚膜A型,1株牦牛源分离株为荚膜B型,1株标准株为荚膜E型,均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分离株与GenBank公布的代表株的16S rDNA基因、ompHompA基因同源性分别为93%~100%、93%~100%、98%~100%。ompH基因的ORF氨基酸C端最后10个氨基酸变化较大,分离到5株ompA基因的ORF氨基酸序列N端多出6个氨基酸(M-K-R-I-I-Q)替代原先的起始位置。可见:新疆主要流行株为强致病性的荚膜A型,且有出现变异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为确定从青岛某香猪养殖厂病死猪组织内分离到的致病菌,本试验通过病原菌形态观察、16S rRNA扩增和生化试验对其进行鉴定,并对该致病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动物致病性试验及血清型鉴定。结果表明,3株分离菌均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血清型均为A型;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该菌致病力较强,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_(50))为1.8×10~5cfu/mL;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头孢哌酮、哌拉西林、头孢噻肟等敏感,对氧氟沙星耐药。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利用多杀性巴氏杆菌国际标准株,按照Carter的间接血凝鉴定荚膜法和Namioka的试管凝集鉴定菌体法对主要来自于吉林省的禽霍乱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株进行血清学定型。52株分离株的鉴定结果为荚膜群;39株为A群,13株未鉴定出(其中6株为蓝菌落);菌体型(以X73、P1059、P2723为参照系):45株为05,7株为08;血清型:39株为5:A,6株为5:—,7株为8:—。  相似文献   

18.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和PCR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甘肃省某县一猪场病死猪剖解肺部分离,经过涂片镜检观察,为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的球杆菌,经过生化试验鉴定初步定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设计1 对引物进行PCR扩增、克隆之后,送往大连宝生物公司测序,测序结果运用BLAST软件比对,与多杀性巴氏杆菌同源性为100%.对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其对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9.
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广泛感染多种动物,引起出血性败血症或传染性肺炎。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细胞表面具有一层黏液样的荚膜多糖,是其重要的结构成分和毒力因子,在细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中起到重要作用,促进细菌粘附于宿主表面,增强细菌的毒力。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的分子结构与脊椎动物的糖胺聚糖(GAG)相似,都由重复的二糖单元聚合形成线性多糖链,这是该菌在感染宿主过程中进行分子伪装、抵抗吞噬和发生免疫逃逸的重要免疫学物质基础。近年来,在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的生物合成及其调控机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进展,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的分子致病机理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多糖疫苗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文章系统阐述了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表达调控机制,主要包括荚膜的血清分型、荚膜多糖的成分与结构、荚膜的生物合成基因簇与功能、荚膜多糖的分子合成机制、荚膜生物合成基因簇的表达调控机制,共5个方面。依据荚膜抗原,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分为A、B、D、E、F共5种荚膜血清型。A型荚膜GAG成分是透明质酸、D型是肝素、F型是软骨素,分别由其相应的二糖单元[β-葡糖醛酸/β-乙酰葡糖胺]、[β-葡糖醛酸/α-乙酰葡糖胺]、[β-葡糖醛酸/β-乙酰半乳糖胺]重复构成;B型荚膜多糖是由阿拉伯糖、甘露糖和半乳糖以某种结构形式聚合而成,E型荚膜多糖的成分与化学结构尚不确定。多杀性巴氏杆菌A型、B型、D型、E型和F型荚膜多糖生物合成的相关基因以基因簇的形式存在,分为3个不同的功能区,R1、R2和R3;R1区负责转运荚膜多糖,R2区负责单糖的活化和荚膜多糖的组装,R3区负责荚膜多糖的修饰(磷脂替换);根据R2区结构和基因数量的不同又可将5种荚膜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分为两类:A型、D型、F型为I类,R2区含有4个基因;B型和E型为II类,R2区含有9个基因,且利用R2区特异性基因设计引物,可以通过PCR方法快速鉴定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荚膜血清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荚膜GAG在细胞质中生成,由R1区编码蛋白所形成的ABC转运体输出至细胞表面,末端糖脂通过分子间氢键与细胞壁紧密结合,形成菌体表面的粘液状荚膜;在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GAG的生物合成过程中,位于R2区的糖基转移酶基因决定了活化单糖的种类和组装后荚膜多糖的类型。在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的生物合成基因簇中,R1和R2区形成一个操纵子,转录方向一致,而R3转录方向与其相反,两者的启动子区域均位于R2和R3区域之间的DNA序列上;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生物合成基因簇的转录过程受Fis蛋白正向调控,翻译过程主要受Hfq蛋白正向调节。  相似文献   

20.
从疑似兔出血性败血症病死兔体内分离到15株兔多杀性巴氏杆菌,通过Carter荚膜群鉴定法和Heddleston热稳定抗原鉴定法鉴定其血清型,确定11株为血清A:1型。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大部分菌株对磺胺六甲氧嘧啶和头孢噻呋两种药物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