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伯利亚鲟配合饲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三因素鱼粉、磷脂、微量元素对饵料系数、千克鱼的饲料成本、饲料经济效率、饲料蛋白质效率及群体重量生长率等相关经济技术指标的影响次序为R1(鱼粉)>R4(误差)>R3(微量元素)>R2(磷脂)。在本试验各饲料配方中,以A2B3C1即50%鱼粉、15%磷脂、1%盐的搭配比例为最佳,相对应的饲料粗蛋白为43 61%,粗脂肪19 41%,无氮浸出物14 84%,代谢能为1 7×104kJ/kg,与虹鳟鱼对饲料的营养要求十分相近。  相似文献   

2.
以凡纳滨对虾幼虾[体重(0.013 6±0.001 0)g]为试验对象,以鱼粉、豆粕、肉粉和花生粕为蛋白源配制对照饲料,用玉米蛋白粉替代部分鱼粉配制3种与对照饲料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其中玉米蛋白粉用量为5%、10%和15%,分别替代鱼粉8.6%、17.2%和25.8%,饲喂凡纳滨对虾45 d,研究玉米蛋白粉替代部分鱼粉对凡纳滨对虾摄食量、生长和肌肉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试验饲料中玉米蛋白粉用量不超过10%,对凡纳滨对虾日均摄食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2)5%玉米蛋白粉组的生长效果最好,其相对增重率、增长率和饲料系数分别为2 542.8%、155.1%和1.58,前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后两者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10%玉米蛋白粉组虾的生长和饲料系数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15%组虾的生长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对对虾肌肉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对对虾肌肉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和呈味氨基酸含量以及必需氨基酸指数的影响也不显著(P>0.05).(4)玉米蛋白粉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适宜用量为10%.  相似文献   

3.
朱明  吴玉波  任幸  黄迪  姜丹莉  王岩 《水产学报》2017,41(8):1298-1307
通过8周饲养实验检验了γ-射线辐照处理对利用玉米蛋白粉替代卵形鲳鲹饲料中鱼粉的影响。采用2×3实验设计。对照饲料(C)中鱼粉含量为250 g/kg。用玉米蛋白粉或γ-射线辐照玉米蛋白粉分别替代饲料C中鱼粉的20%、40%或60%,配成6种等氮等脂饲料(R20、R40和R60:以玉米蛋白粉为鱼粉替代物;IR20、IR40和IR60:以γ-射线辐照玉米蛋白粉为鱼粉替代物)。实验鱼初始体质量为(31.9±0.2)g。结果显示,饲料鱼粉替代水平显著影响鱼体增重(WG)、摄食率(FI)、饲料系数(FCR)、氮储积效率(NRE)、磷储积效率(PRE)和鱼体磷含量,而γ-射线辐照处理显著影响鱼体的磷含量。无论以何种玉米蛋白粉作为鱼粉替代物,FI和WG均随饲料鱼粉替代水平增加而下降。在相同替代水平下,使用玉米蛋白粉或γ-射线辐照玉米蛋白粉作鱼粉替代物对FI、WG、FCR、NRE、PRE和鱼体组成(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无显著不同的影响。摄食饲料R20的鱼FI、WG、FCR和NRE与摄食饲料C的鱼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表明通过添加玉米蛋白粉可将卵形鲳鲹饲料中鱼粉含量降低至200 g/kg。研究表明,通过γ-射线辐照处理不能提高玉米蛋白粉替代饲料鱼粉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张静雅  任幸  李伟业  柳敏海  王力  王岩 《水产学报》2020,44(11):1873-1882
通过10周生长实验评价了利用棉籽浓缩蛋白替代条纹锯鮨(Centropristis striata)饲料鱼粉的潜力。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设4个鱼粉替代水平。对照饲料(C)中鱼粉含量为35%,通过添加棉籽浓缩蛋白分别替代饲料C中鱼粉的40%(R40)、60%(R60)和80%(R80)。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实验鱼初始体重为29.5 ± 0.5g。实验期间,每天分两次按饱食量投喂实验饲料。结果表明:利用棉籽浓缩蛋白替代饲料鱼粉对鱼摄食、生长、饲料利用效率、鱼体组成和养殖废物(氮、磷和碳)排放量无显著影响,但单位鱼产量鱼粉消耗量(RCP)随饲料鱼粉含量下降而降低。基于生长、饲料成本、对环境的影响和RCP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投喂饲料R80时养殖效益有别于投喂饲料C、R40和R60时。上述结果显示通过添加棉籽浓缩蛋白可将条纹锯鮨饲料鱼粉含量降低至7%。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用红鱼粉替代白鱼粉,并在替代饲料中添加两个不同梯度海洋红酵母对大菱鲆生长性能、体成分以及形体指标的影响。试验用白鱼粉、红鱼粉、海洋红酵母1 g/kg+红鱼粉、海洋红酵母2 g/kg+红鱼粉4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分别饲喂初始体质量(213.48±0.23) g的大菱鲆,480尾试验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试验期为6周。试验结果表明,与红鱼粉组相比,海洋红酵母1 g/kg+红鱼粉组可显著提高大菱鲆的摄食率、相对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及蛋白质效率(P<0.05),效果与白鱼粉组相当,高于海洋红酵母2 g/kg+红鱼粉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大菱鲆的体成分和形体指标差异不显著( P>0.05)。据此,添加海洋红酵母1 g/kg即能显著提高大菱鲆对红鱼粉替代白鱼粉饲料的摄食率、蛋白效率和生长性能,使得红鱼粉替代组的饲料性能达到了白鱼粉组的生长水平。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豆粕替代鱼粉对牛蛙(Rana catesbeiana)生长性能、表观消化率、消化酶活性和肠道健康的影响,以基础饲料为对照,豆粕替代基础饲料中50%和100%的鱼粉形成3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分别记为FM、B1和B2组,饲喂初始体重为(40±0.3)g的牛蛙,进行为期30 d的摄食生长试验,测定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营养物质消化率、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指标。结果显示:各组间牛蛙成活率无显著差异;豆粕替代鱼粉显著降低牛蛙的增重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降低其对饲料干物质、蛋白质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肠道消化酶分析结果显示,豆粕100%替代鱼粉显著降低了牛蛙空肠和回肠蛋白酶活性,B1和B2组牛蛙回肠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FM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FM组。对牛蛙肠道组织形态观察发现,豆粕替代鱼粉后肠道绒毛高度、肌层厚度和柱状上皮高度显著降低。豆粕替代鱼粉后肠道促炎因子IL-1β、IL-17、IL-8和TNF-αmRNA的表达量显著升高。结果表明,牛蛙饲料中大量使用豆粕会对其生长和饲料利用产生负面的影响,并诱导肠道炎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选择健康的翘嘴红(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Bleeker)为实验鱼,体质量(12.84±0.60)g。实验分为两部分进行。实验Ⅰ以褐鱼粉为蛋白源,配制5个蛋白水平(31.04%、35.51%、40.89%、46.62%、50.33%)的等能、等必需氨基酸(EAA)平衡关联度的半精制饲料,探讨翘嘴红对饲料蛋白的需求;经过8周饲养,实验Ⅰ的结果表明,饲料蛋白含量对翘嘴红的增重率、饲料效率和蛋白效率具有显著影响。方差分析表明,40.89%饲料蛋白组的鱼体增重率显著高于31.04%、35.51%饲料蛋白组(P<0.05),但是与46.62%和50.33%饲料蛋白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31.04%3、5.51%和40.89%饲料蛋白组的蛋白效率显著高于46.62%和50.33%饲料蛋白组(P<0.05);40.89%、46.62%和50.33%饲料蛋白组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31.04%和35.51%饲料蛋白组(P<0.05)。依据折线模型分析翘嘴红的增重率、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蛋白质效率,适宜饲料蛋白水平为37.43%~41.15%。实验Ⅱ以豆粕替代鱼粉,大豆蛋白分别替代0.0%、13.5%、27%、40.5%和54%的鱼粉蛋白,配制5个EAA关联度的等蛋白(40%)、等能(20 MJ.kg-1)的半精制饲料,探讨翘嘴红饲料中大豆蛋白对鱼粉蛋白的适宜替代量。结果表明,当大豆蛋白分别替代13.5%2、7.0%和40.5%的鱼粉蛋白时,翘嘴红的增重率和蛋白效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且都显著高于54.0%替代组(P<0.05),因此,本实验条件下,大豆蛋白对鱼粉蛋白的最大替代量为40.5%,饲料动、植物蛋白适宜比为3∶2。  相似文献   

8.
饲料中豆粕蛋白替代鱼粉蛋白对花(鱼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配制豆粕蛋白对鱼粉蛋白的替代量分别为:0、12.5%、25%、37.5%、50%、62.5%和75%的7种等氮等能的半精制饲料,饲养初始体重为(2.25±0.01)g的7组(三重复)花(鱼骨)6周,以评估花(鱼骨)饲料中豆粕的适宜用量.试验结果表明:豆粕蛋白对鱼粉蛋白替代量为75%饲料组的鱼体末体重和增重率均显著低于其它6组饲料组(P<0.05),而其它6组饲料组间的鱼体末体重和增重率无显著差异(P>0.05),各饲料组间花(鱼骨)的存活率、饲料系数、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及蛋白质积累没有显著差异(P>0.05),花(鱼骨)全鱼粗脂肪含量随着饲料中豆粕蛋白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而豆粕蛋白对鱼粉的替代对全鱼水分、粗蛋白、灰分无显著影响(P>0.05),本实验花(鱼骨)配合饲料中豆粕蛋白对鱼粉蛋白的最大替代量为625%.  相似文献   

9.
中华绒螯蟹对11种饲料原料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氧化钇(Y2O3)作为指示剂,按照"70%基础饲料+30%试验原料"的原则配制饲料,测定了体重(97.34±7.36) g的中华绒螯蟹对不同饲料原料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试验选取鱼粉、血粉、肉骨粉、乌贼内脏粉、虾壳粉、啤酒酵母、豆粕、棉籽粕、菜籽粕、花生粕、玉米蛋白粉共11种商品蛋白质饲料原料.试验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对不同饲料蛋白源的粗蛋白表观消化率为40.62%~89.75%,其中,鱼粉和血粉组的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分别为86.07%和89.75%,显著高于其他原料组;而菜籽粕(42.41%)和玉米蛋白粉组(40.62%)的粗蛋白消化率则明显低于其他饲料蛋白源(P<0.05).其他蛋白源的消化率大小顺序依次为:豆粕(77.94%)>啤酒酵母(76.90%)>虾壳粉(74.02%)>肉骨粉(73.78%)>棉籽粕(71.63%)>花生粕(65.90%)>乌贼内脏粉(63.51%).在动物性蛋白源中,中华绒螯蟹对血粉和鱼粉的氨基酸消化率较高,二者的总氨基酸消化率均高于90%,试验结果还显示,蟹对乌贼内脏粉的氨基酸消化率最低,仅为63.51%;单细胞蛋白源啤酒酵母的总氨基酸消化率(86.77%)高于其他植物性蛋白源;在植物性蛋白源中,对棉籽粕的总氨基酸消化率最高(85.37%),其次是豆粕(79.41%).本研究结果对评价不同饲料蛋白源的营养价值,以及开发中华绒螯蟹氨基酸营养平衡的人工配合饲料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周晖  陈刚  林小涛 《水产科学》2012,31(6):311-315
配制5种等氮、等能的饲料,D1组以全鱼粉作为蛋白源,D2、D3组分别用脱脂豆粕替代10%和20%鱼粉,D4组以啤酒酵母粉替代10%鱼粉,D5组以玉米蛋白粉替代10%鱼粉,投喂体质量30~38g的幼鱼5周,研究3种蛋白源替代饲料中的鱼粉蛋白对大规格军曹鱼幼鱼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D3组体质量、质量增加率、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效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D1组(P0.05),而其他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D3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D1、D5组(P0.05),肌肉灰分含量则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其他各组全鱼和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无显著差异(P0.05)。D3组肝体指数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各组的脏体指数、肝脏脂肪含量和肥满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结果提示,3种蛋白均可替代饲料中10%的鱼粉蛋白而不产生显著影响,但替代比例达到20%,就可能对大规格幼鱼的生长、饲料利用、体成分和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鱼粉和豆粕分别为主要动物性和植物性蛋白源,研究饲料中不同豆粕替代鱼粉比例对牙鲆幼鱼生长性能和生化指标的影响。设计4∶1、3∶1、2∶1和1∶1四种不同动植物蛋白比的等氮等脂饲料配方,按配方制备试验饲料,分别表示为D1、D2、D3和D4。牙鲆幼鱼随机分配到12个设有循环水系统的玻璃钢桶内(900L),每3桶鱼饲喂一种饲料,每天投喂饲料2次,每次达到表观饱食,饲喂期为56d。以增重率(WGR)、饵料系数(FC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肝体指数(HSI)、肥满度(CF)、鱼体成分和饲料成本为依据,综合评价饲料中不同比例的豆粕替代鱼粉比例对牙鲆的饲养效果。通过测定尿素氮(BUN)、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游离脂肪酸(FFA)、总蛋白(TP)、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生化指标,研究饲料中不同豆粕替代鱼粉比例对牙鲆蛋白质代谢和脂肪代谢的影响。随豆粕比例的增加,WGR、PER和SGR逐渐降低,FCR逐渐增加,当饲料中豆粕比例在24%以上时差异显著(P<0.05);HSI逐渐增加,且D1组显著低于其他...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脱脂磷虾粉替代鱼粉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幼鱼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力和血清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实验以鱼粉和脱脂磷虾粉为蛋白源,鱼油为脂肪源,分别以脱脂磷虾粉蛋白替代基础饲料中0、10%、20%、30%、40%、50%和100%的鱼粉蛋白制成7种等氮、等脂的饲料(分别记为R0、R10、R20、R30、R40、R50、R100),投喂初始体重为(60.11±0.13)g、体长为(14.12±0.25) cm的圆斑星鲽幼鱼8周,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结果显示,R10-R50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存活率(SR)和饲料效率(FER)与R0组(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从R30组开始有下降的趋势.R10-R50组的蛋白质效率(PER)和R0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R100组的PER显著低于R0组(P<0.05).R10-R20组血清中的酸性磷酸酶(ACP)显著高于R0组(P<0.05),R30组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和R0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R30-R100组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KP)显著高于R0组(P<0.05).R10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R0组差异不显著(P>0.05).R10组肝脏中ACP显著高于R0组(P<0.05),R40-R50组和R0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R30-R40组肝脏中AKP和R0组差异不显著(P>0.05).R10-R40组肝脏中SOD和R0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R10-R50组血清的总蛋白(TP)显著高于R0组(P<0.05).各处理组和R0组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来看,10%-30%的脱脂磷虾粉替代组和对照组R0组对圆斑星鲽幼鱼的生长、饲料利用、免疫力及蛋白利用有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刘兴旺  艾庆辉  徐玮  彭墨  许丹 《水产养殖》2012,33(10):35-39
在以鱼粉和大豆浓缩蛋白为蛋白源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200、400、600、800、1 000和2 000 mg/kg的L-肉碱配置7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经8周的摄食生长试验,结果表明:600 mg/kg添加组大菱鲆表现出最好的特定生长率,800mg/kg添加组大菱鲆表现出最好的饲料效率.各实验组间特定生长率及饲料效率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添加不同梯度L-肉碱对大菱鲆的肥满度、脏体比及肝体比未造成显著影响(P> 0.05).同时,各实验组大菱鲆体组成及肝脏脂肪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 0.05).综合考虑L-肉碱对大菱鲆生长性能及经济效益,建议在以鱼粉为主要蛋白源的大菱鲆饲料不需添加L-肉碱.  相似文献   

14.
付闰吉  纪文秀  王岩  谢宁峡 《水产学报》2010,34(10):1525-1533
通过10周网箱养殖实验,评价了不同饲料蛋白水平下点带石斑鱼对1种鸡肉粉、羽毛粉和血粉混合物的利用能力。采用2×4实验设计,设2个饲料蛋白水平(490 g/kg和530 g/kg粗蛋白),每个饲料蛋白水平下设4个鱼粉水平,其中1组饲料中加入500 g/kg鱼粉(对照),另外3组饲料中分别加入139、278、416 g/kg的鸡肉粉、羽毛粉和血粉混合物(鸡肉粉∶羽毛粉∶血粉=65∶20∶15)替代对照饲料中30%、60%、90%的鱼粉。实验鱼初始体重为(33.4±0.1) g。实验期间,除恶劣天气外,每天分两次按饱食量投喂实验鱼。实验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对摄食量、增重,饲料系数、氮储积效率、能量储积效率和鱼体组成无显著影响;饲料鱼粉含量显著影响增重,饲料系数、氮储积效率和能量储积效率,但对摄食量和鱼体组成无显著影响。在相同饲料蛋白水平下,特定生长率(SGR)随鱼粉含量降低而下降;当鱼粉含量相同时,摄食高蛋白饲料的鱼SGR略高于摄食低蛋白饲料的鱼。本实验结果显示,通过添加鸡肉粉、羽毛粉和血粉混合物可将点带石斑鱼饲料鱼粉含量降低到200 g/kg,在490~530 g/kg范围内提高饲料蛋白水平无助于降低点带石斑鱼饲料鱼粉含量。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探讨饲料磷脂水平对巴丁鱼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用5组饲料(磷脂添加水平分别为0%、1%、2%、3%、4%)对巴丁鱼进行56d的饲养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各组肝脏、肌肉、腹脂的C18:3n3含量随饲料磷脂水平的升高而升高,C18:1n9含量随饲料磷脂水平升高而降低;4%磷脂组肌肉、肝脏组织的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最高,而对照组的最低。各组肝脏、肌肉、腹脂的脂肪酸大类含量排序均为:饱和脂肪酸总量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高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且都以C16:0、C18:1n9、C18:2n6为主要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研究表明,巴丁鱼肝脏、肌肉、腹脂的脂肪酸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饲料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饲料磷脂水平为4%时,肌肉、肝脏组织转化合成高不饱和脂肪酸的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研究酶解豆粕蛋白替代部分鱼粉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饲料利用及消化酶的影响。选用初始体质量为(1.10±0.02)g的健康对虾,随机分成5组,饲养在0.5 m~3的玻璃纤维钢桶中,分别投喂酶解豆粕蛋白(0、7.40%、14.80%、22.20%和30.20%)替代基础配方中鱼粉(0、25%、50%、75%和100%)制成5组等氮等脂的饲料,试验时间为56 d。试验结果显示投喂25%和50%的酶解豆粕蛋白替代鱼粉的凡纳滨对虾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等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替代25%组和替代50%组凡纳滨对虾肝胰腺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饲料中酶解豆粕蛋白替代鱼粉的比例不宜超过50%。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在低鱼粉含量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蛋氨酸剂型对中华鳖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肝脏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3.48±0.03)g的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稚鳖为试验对象,配制5组饲料,其中正对照组(T1)饲料蛋白的质量分数为46%,添加鱼粉的质量分数为46%,负对照组(T2)饲料蛋白质量分数为43%,添加鱼粉的质量分数为23%,在T2饲料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1%DL-蛋氨酸(T3)、0.2%包膜蛋氨酸(T4)和0.125%羟基蛋氨酸钙(T5),开展持续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T2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T1组(P0.05),摄食添加不同蛋氨酸剂型饲料的试验组,中华鳖的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T2组,其中T3、T5组与T1组无显著差异(P0.05)。添加蛋氨酸可显著提高试验鳖的胃淀粉酶活性(P0.05),T3和T5组的胃蛋白酶活性以及T3组的脂肪酶活性相对T2组均显著提高(P0.05)。添加蛋氨酸显著提高了中华鳖肝脏GHR和IGF-I基因mRNA的表达量(P0.05),T3和T5组的IGF-ⅡmRNA相对表达量也显著高于T2组(P0.05)。T5组的HSP70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T2和T4组(P0.05),T2组的HSP90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除T4组以外的其它各组(P0.05)。结果表明,在低鱼粉含量的饲料中补充不同剂型蛋氨酸对中华鳖幼鳖的生长性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补充0.1%的DL-蛋氨酸和0.125%的羟基蛋氨酸钙可达到T1组的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18.
分别用大豆浓缩蛋白(SPC)替代饲料中0(R0,对照组),15%(R15),30%(R30)和45%(R45)的鱼粉蛋白,配制成4组等氮等能饲料,喂养(58.00±2.69)g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10周,每组设3个重复,研究SPC对中华鲟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以及血脂和体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随替代比例的增加,中华鲟幼鱼的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和蛋白质效率(PER)逐渐降低,肥满度和肝体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FE在R30组出现显著差异(P<0.05),WG、SGR和PER在R45组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随替代比例的增加,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胆固醇(CHOL)、甘油三脂(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逐渐降低。CHOL、TG和LDL-C含量在R30组出现显著差异(P<0.05)。随替代比例的增加,肌肉和肝脏水分逐渐升高,脂肪逐渐降低,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R30和R45组的肌肉和肝脏水分含量显著高于R0组(P<0.05),脂肪含量显著低于R0组(P<0.05)。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生长性能、饲料利用、血脂和体成分等指标,中华鲟幼鱼饲料中SPC替代鱼粉蛋白的比例可达30%。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肉骨粉替代鱼粉对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性能、体组成、消化酶活性和免疫能力的影响,设计通过调节油脂以及补充包膜赖氨酸、蛋氨酸,分别形成等氮、等脂、等赖氨酸、等蛋氨酸的日粮,进行饲养比较试验。试验分4组,对照组(D1)饲料鱼粉含量为12%,试验组(D2~D4)饲料肉骨粉分别替代鱼粉33.33%(D2)、66.67%(D3)、100%(D4)。试验选取体重(24.91±0.06)g的罗非鱼36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试验期为56 d。结果显示:试验组(D2~D4)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内脏比、肥满度、全鱼水分、粗蛋白质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全鱼粗脂肪含量逐渐下降。肉骨粉替代鱼粉33.33%、66.67%和100%后,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肠蛋白酶活性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替代组肠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替代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肠脂肪酶活性差异不显著。罗非鱼对肉骨粉的干物质、蛋白及脂肪的表观消化率都显著低于鱼粉。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LYZ)在66.67%替代组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和33.33%、100%替代组;丙二醛(MDA)含量66.67%替代组最低。肉骨粉替代鱼粉66.67%可以显著提高罗非鱼抗氧化能力和免疫能力。结果表明:罗非鱼日粮中肉骨粉替代鱼粉不影响罗非鱼的生长性能、体组成,不会降低胃、肠蛋白酶活性及机体免疫能力,可以全部替代鱼粉。  相似文献   

20.
梁伟兴  王嘉  谭北平  迟淑艳 《水产学报》2022,46(10):1969-1979
【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荚膜甲基球菌蛋白(MBM)替代鱼粉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方法】以鱼粉含量40%为对照组(MBM0),在饲料中添加2%、4%、8%和12%的MBM,分别替代饲料中鱼粉含量的5%(MBM5)、10%(MBM10)、20%(MBM20)和30%(MBM30),配制 5 组等氮等脂饲料,投喂石斑鱼(初重为28.85±0.04g)8周。【结果】结果表明:各组石斑鱼存活率均为100%;各替代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各替代组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含量、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组(P<0.05),各组间血清白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替代组肠道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高于对照组,丙二醛含量低于对照组,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肠道肌层厚度无显著差异(P>0.05),10%、20%和30%替代组肠道绒毛高度和宽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0%、20%、30%替代组和对照组肠道绒毛高度显著高于5%替代组(P<0.05),30%替代组肠道绒毛宽度显著高于5%替代组(P<0.05)【结论】综上所述,当基础饲料中鱼粉含量为40%时,MBM可替代30%的鱼粉,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存活率、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不产生负面影响,并对降低石斑鱼血脂水平和提高肠道抗氧化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意义】本研究证实了荚膜甲基球菌蛋白在珍珠龙胆石斑鱼饲料中使用的可行性,对节省石斑鱼饲料鱼粉的使用,降低养殖成本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