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研究滑菇工厂化栽培技术,为工厂化企业提供了技术指导。通过对工厂化栽培条件下滑菇(Pholiota nameko)菌株126的适宜生长温度、湿度和最佳栽培料配比进行研究,获得了滑菇工厂化栽培技术,即温度(16±0.5)℃、湿度(90±2)%,最佳栽培料配比为棉籽壳30%、玉米芯60%、麸皮9%、石膏1%。  相似文献   

2.
从福建、山东等地引进草菇菌株6个,设计以6种以海鲜菇菌渣为主料的栽培配方,研究不同菌株和栽培配方对草菇菌丝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草菇菌株V1172、V1296及V5是利用海鲜菇菌渣栽培的适宜菌株;配方3(海鲜菇菌渣55%、玉米芯15%、花生壳15%、鸡粪5%、牛粪5%、石灰5%.)为最佳配方,与CK相比,栽培料的...  相似文献   

3.
金针菇栽培以往都是待菌丝长满袋,就移至栽培室提高湿度开袋出菇。这种开袋方式子实体整齐度较差,基部分蘖受抑制,且不能全部成活,从而会影响质量和产量。笔者改进了这种传统开袋方式,先松开袋口棉塞,待菇蕾形成后,再拿掉套环,把袋口拉开下折至离料面3cm 处,以增加通风量,待子实体长齐至袋口后,再拉直袋口,覆盖上报纸,金针菇的产量和质量都会明显提高。(一)材料供试菌株为FL8203。母种培养基为PDA。原种培养基为蔗渣73%、麸皮25%、碳酸钙1%、蔗糖1%、磷酸二氢钾0.2%,水为干料的2倍。(二)方法①料拌匀后装袋,每个标准袋(14.5×28cm)装干料200g,常压灭菌100℃保持10小时,灭菌后无菌操作接种,1瓶原种接20袋。②设常规开袋(处理1)和改进式开袋(处理2)两个处理,每个处理20袋。③接种后置25℃下保湿培养,菌龄为55天。④栽培袋置17~18℃的空调室让其出菇,并保持空间湿度90%以上。每天通风一次。⑤子实体菌柄色泽为浅黄至金黄色,柄长10~15cm,菇盖2/3内卷,菇盖直径0.5~1.5cm,符合制罐要求。  相似文献   

4.
海鲜菇(Hypsizygus marmoreus)工厂化栽培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分别设置前期不同菌包重量、菌包培养时间与后期出菇光照强度、通风量和湿度,保持其它培养条件一致使其正常出菇,分析出菇前菌丝培养时间、菌袋重量与搔菌后光照强度、通风量、开袋补水对海鲜菇菌丝恢复、现蕾时间、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培养110 d,产量最高,达(490.5±26.2)g·袋-1;海鲜菇产量随菌袋重量增加而提高,1.2 kg菌袋产量较高;光照强度会促使菇盖变大,200 lx光照强度下,菇盖适中,产量最高,达(464.5±18.6)g·袋-1;大通风量(每10分钟通气5 min)条件下菇盖明显增大,产量增高,达(465.5±32.1)g·袋-1;补水处理可以增加产量,提高生物学效率,产量达(466.0±25.3)g·袋-1。该研究对确定海鲜菇最适栽培条件,提高海鲜菇的产量与品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4个白灵菇菌株栽培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DYPA均是4个白灵菇菌株的最适母种培养革。白灵N2菌丝长速最快,满袋时间最短23d。接种培养30d后开始催蕾的菌袋未搔菌处理,白灵N1、N2现蕾率最高为100%,且现蕾数多,现蕾时间快,但成菇畸形率高。接种培养90d后开始催蕾的菌袋。未搔菌均都不能现蕾;搔菌的白灵N1、N2现蕾率为100%,催营期比接种培养30d后开始催蕾的短近1倍以上。接种90d后开始催营的搔菌处理留营1个的,成菇畸形率为0%,自灵N2生物学效率最高,其次为白灵N1,白灵L最低。成熟期出菇温度为13~15℃的白灵Z生长周期比出菇温度7~15℃的缩短6d。  相似文献   

6.
对松脂皱皮孔菌(Ischnoderma resinosum)进行生物学特性及驯化栽培研究。在实验范围内,松脂皱皮孔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30℃,pH为5~6,酵母浸粉和蛋白胨均为适宜的氮源。驯化栽培结果表明:松脂皱皮孔菌二级种接于菌袋后(栽培料配方为78%杂木屑、20%麦麸、1%石灰、1%石膏,含水量65%)于(25±1)℃,湿度65%条件下培养,接种第2天菌丝开始萌发,在第3~5天开始吃料,约60 d菌丝长满菌袋;长满菌丝的菌包于(21±1)℃,空气湿度90%~95%,每天12 h光照(400~500 lx)条件下催蕾出菇,从催蕾开始约50 d后出现原基,16~20 d后原基分化为成熟的子实体。  相似文献   

7.
张维瑞  周修赵 《食用菌》2002,24(6):31-31
滑菇是一种低温性的菌类 ,产区主要在东北 ,而南方由于气候的原因栽培较少。近年来 ,笔者在南方的高海拔地区 (海拔 80 0 m以上 )采用袋栽模式栽培滑菇取得成功。现将有关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栽培季节 滑菇制袋期宜在 2月至 5月上旬 ,太早制袋温度低 ,发菌慢 ;制袋太晚 ,因夏季温度高易污染杂菌。菌种使用中晚熟品种。出菇季节为当年的 11月至翌年的 5月。2 制作菌筒2 .1 培养料配方 实践表明 ,许多培养料均可用于栽培滑菇 ,比较理想的配方 :1木屑 89% (适当添加或完全用污染的香菇废菌料 ) ,麦麸 (米糠 ) 10 % ,石膏 1% ;2木屑 40 % …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我国杏鲍菇工厂化栽培多采用占地多,产出量少的传统袋栽方式,而占地少,产出量多,发展前景广阔的瓶栽先进技术,因受条件限制,发展较慢,适宜丰产栽培的技术相应较少。为此而开展的综合技术试验表明:培养料单瓶装干料重270 g,是最适宜的装料量标准;65%是培养料最适宜的含水量标准;12 d的后熟时间是最有利于产量形成的最佳后熟天数;搔菌对杏鲍菇单瓶出菇数量和单瓶产量提高有显著的影响,搔菌的产量高,反之,不搔菌的产量就低。  相似文献   

9.
花菇栽培菌株的选用是获取优质高产高效的关键,目前我省栽培的多为939、9015、135等菌株,其中135是目前品质最优的花菇菌株.135菌株系从日本引进的段术型菌种,属中叶型,菇形圆正,菌肉厚,不易开伞,盖为浅灰褐色,柄细短,在低温干燥下盖裂纹深,多形成优质的“明花菇”,花纹多为“菊花”或“葵花”形,出菇温度,5~17℃,最适10~15℃,袋栽一般接种后180~240天出菇,但菌丝对高温抵抗力较弱,菌温高于33℃易造成烧菌.菌筒宜避光培养,否则菌皮偏厚影响出菇.本文主要介绍该菌株的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袋栽金针菇一般都待菌丝长满料时再开袋出菇,这样不仅会延长栽培周期,而且由于先发菌的菌龄过长,袋口常出现菇蕾,对产质量均有一定影响。为此,笔者于1987年2—5月进行了菌丝长至袋料的2/3时开袋和按常规法菌丝长满料时开袋的比较试验。(一)材料:供试菌株为FL8603(引自厦门蘑菇菌种推广站)。原种培养基为蔗渣78%、麸皮20%、碳酸钙1%、糖1%,水为干料重的2倍。栽培种培养基为蔗渣73%、麸皮25%,其余同原种配方。  相似文献   

11.
王朝江  池惠荣 《食用菌》2002,24(6):32-32
杏鲍菇又名刺芹侧耳 ,菌肉肥厚 ,质地脆嫩 ,具杏仁香味 ,极受消费者欢迎。但由于杏鲍菇出菇适温窄 ,生物转化率低 ,故普及栽培缓慢。为此 ,我们在多家农户袋栽生产的基础上 ,总结出了以季节适宜、设施合理、配方优良、管理得当为主要内容的成功经验 ,现介绍如下。1 季节适宜 杏鲍菇出菇适宜温度 12~ 18℃ ,温度太低或太高都难以形成子实体 ,一般分为秋末初冬出菇与春末夏初出菇。石家庄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冬夏长秋春短 ,秋冬之交和冬春之交气温陡降和陡升明显。因此 ,秋菇宜安排在 9月 2 0日开袋 ,前提 45天制栽培袋 ;春菇在 2月 2 0日开袋…  相似文献   

12.
金针菇栽培技术讲座(一)——金针菇秋冬季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出菇管理1.1栽培场地金针菇栽培一般在室内进行,也可以采用野外大棚栽培。菇场事先应作消毒处理,使其清洁、通风、遮光、平整且近水源,四周50米内无污染源。大棚应南北朝向,高2.5米,宽6米,长30~40米,棚顶覆盖草帘,间隔3~5米,离地面50厘米处设30×40(厘米)通风窗,窗外挂草帘。叠放方式采用12~14袋一行,单层平面排列。为了充分利用菇房,室内可摆放栽培架。架子宽度为1米,层与层之间相距55~60厘米,4~5层较为合适。1.2搔菌当菌丝长至栽培袋的2/3以上,气温在5~18℃时开袋。拉直栽培袋的袋口后,在料面上方3~4厘米或于袋口1/2处向下翻折,袋口要平,袋直立。用匙形工具轻轻刮去气生菌丝和老菌种块,随即盖上塑料薄膜保湿,保持2~3天,期间每天早、晚各掀膜一次。注意不可把培养料刮去,否则菌丝难以愈合,会推迟出菇时间。为了防止杂菌侵染,搔菌工具使用前要在酒精灯火焰上消毒。搔菌过程中,如发现染上杂菌的栽培袋,搔菌工具必须重新清洗并消毒后再使用。1.3催蕾催蕾是金针菇栽培管理中最关键的一项技术,它关系到金针菇产量的高低和质量的优劣。催蕾成功的关键是必须有适当的温度、水分和空气,以利于产生大量的菇蕾。金针...  相似文献   

13.
包著勤 《食用菌》2003,25(4):39-40
滑菇又名珍珠菇 ,子实体丛生 ,朵形小 ,菌盖黄褐色 ,表面光滑 ,有粘质 ,营养价值高 ,发展前景广阔。滑菇属喜湿性真菌 ,出菇温度 5~ 2 0℃ ,适合南方高山区种植。近年来 ,我县高山区综合利用栽培香菇、杏鲍菇等菌类污染的废料 ,采用长袋模式种植滑菇 ,取得高产 ,经济效益显著。现将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 栽培季节 滑菇菌筒充分成熟后 ,以出菇有利 ,因此宜采用春种秋收的栽培方式。南方高山区制袋期可安排在 2~ 4月 ,菌株选用中晚熟种。2 培养料配方 种植滑菇的原料广泛 ,棉子壳、杂木屑、野草、农作物秸秆以及污染的废料等均可。配…  相似文献   

14.
通过3900、伏夏200、春抗008、黑抗019、黑丰268、早秋高丰液体菌种栽培试验,筛选出一个性状表现较好的菌株,并将该菌株接种在3个不同栽培料配方上,筛选出高产的栽培料配方。结果表明:早秋高丰是一株性状优良、生物学产量高的优势菌株。其适宜的栽培料配方为:棉子壳88%,麸皮10%,石灰1%,石膏1%,红糖1%,料水重量比1:1.2(含水量60%),pH6.5。在该配方上的子实体出菇齐密,生长旺盛,菇柄粗壮,菌盖肥硕,袋均产量为125g,生物学效率为83.3%。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采用菊花杆为主料种植白参菌的可行性,设置了3个配方和1个对照进行栽培试验,并采取两头开口和脱袋周身出菇2种出菇方式,结果表明配方1采取脱袋出菇方式的白参菌子实体产量及生物学效率最高,生物学效率高达41%,仅次于CK的42%,与其余各配方相比,配方1为较好的白参菌栽培料配方。  相似文献   

16.
平菇菌糠替代木屑栽培滑菇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平菇菌糠代替部分木屑栽培滑菇(Slipperymushrooms),探讨平菇菌糠部分替代木屑栽培滑菇的可行性,以期取得合适配方。结果表明:平菇菌糠代替部分木屑栽培滑菇是可行的;且在供试配方中,配方B(木屑70%、菌糠15%、麸皮12.5%、石膏1.5%、蔗糖1%)与配方C、D、A都有显著差异,B为适宜配方。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代料栽培猴头菇发展较快,但在东北地区常因发菌期过长错过最佳出菇期,或出菇期遇高温、干旱天气,严重影响菇的产量和质量。本文介绍我们连续三年栽培猴头菇的经验体会。 1选用优良菌株 根据东北地区气候特点,我们筛选出了几个耐寒性强、适应性好的当家品种,如兴猴1号、球大1号。 2选适宜栽培季节 根据当地冬季低温时间长、夏季温度偏高的特点,以春、秋两季栽培为宜。春季于4月中旬接种,5月下旬气温适宜出菇;秋季在8月初接种,9月初温、湿度均适宜出菇,产量高质量好。 3栽培料处理及灭菌 主要采用经粉碎的玉米芯(黄  相似文献   

18.
采用黄伞的优良菌株黄伞1号进行了栽培模式试验,其结果表明:黄伞的最优生产配方为:棉籽壳60%、木屑18%、麸皮15%、磷肥1%、石膏1%、石灰1%,料水比1:1 3,最佳栽培模式为菌袋出第一潮菇,之后采取半覆土栽培出菇模式.  相似文献   

19.
根据秀珍菇经低温刺激,可有效促进原基分化,子实体形成后能在较高温度条件下生长发育的特点,通过多年实践,探索总结出了利用制冷设施和搭建专用菇棚进行反季节栽培秀珍菇的生产管理技术:包括制作菌袋时间应安排在3~4月,搭建适宜的菇棚,选择中高温型品种,选择适宜的培养配方,制作适宜的菌袋,分潮做好发菌管理,防控菇蚊菇蝇等。  相似文献   

20.
朱宏发 《食用菌》1998,20(1):22-22
平菇P40是笔者近年从多个由高温型品种中选育出来的耐高温菌株,已于1996年在全国试推广,均表现出高产性能。该菌株在夏季36℃能正常出菇,且菇形好;抗杂性极强,6~8月用生料袋栽发菌成功率均达100%;出菇早,播种至出菇只需15天;菇体白至乳白色.菇盖直径10~180m,柄长3cm左右,丛生,转潮快,产量高,足高温季节栽培的理想优良菌株。 1 生活特性 1.1 培养基质 可用棉子壳、玉米芯、木屑、稻草等主栽原料。棉子壳、玉米芯可采用生料袋栽,稻草需发酵后进行袋栽或畦栽。采用熟料栽培添加10%~20%的麸皮或玉米等,可大幅度提高产量。 1.2 温度 菌丝生长温度3~37℃,最适20~30℃。出菇温度10~36℃,最适18~28℃。适宜播种期3~9月底,出菇期4~11月底。 1.3 光线 菌丝生长对光线无明显要求,黑暗、明亮条件下菌丝正常生长。子实体形成时需有散射光促进原基分化,子实体生长发育有无光线均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