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EGFP基因家蚕是西南大学转成的新型绿色茧转基因新品种材料,由西南大学与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合作,对转基因家蚕绿茧品系进行r系统分离纯化和综合经济性状的杂交改良,以期实现家蚕转基因绿茧品系的实用化,开启家蚕转基因品种实用化探索的先河。本文将该品种材料的安全饲养技术要点做一总结,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家蚕转基因研究及肌动蛋白A3启动子的表达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显微注射法,将转基因载体pBcA3EG及辅助质粒pA3H导入产后1h的蚕卵,在G1代获得家蚕转基因的阳性个体.通过对G2代转基因蚕基因组的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获得的该转基因品系为EGFP基因的单拷贝插入.同时对G2代个体不同发育时期及不同组织进行荧光观察,发现EGFP在转基因家蚕幼虫期的表达较其它时期强,而幼虫时期强烈的EGFP主要由中肠组织的杯形细胞高量表达所致.这些结果初步表明A3启动子在家蚕的不同发育时期及不同组织存在表达的活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采用系统育种方法,对具有黄、绿、白茧性状的D03进行S5代分离与纯化,建立的黄、绿茧限性品系的白茧率由S0代的19.98%降低到4.93%;建立的黄、白茧黄茧限性品系的绿茧率由S0代的31.41%降至0。  相似文献   

4.
"渝黔绿茧"是家蚕特殊用途新品种,属于天然绿色茧.以贵州省大量推广的"贵蚕1号"为对照,对该品种进行区试.通过对催青、龄期经过、结茧率、死笼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茧色以及产值等多项指标的调查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渝黔绿茧"品种的茧丝成绩已经达到常规家蚕品种实际生产水平,其产值远高于普通家蚕品种,其茧色为淡绿色,可促进地方民族家蚕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piggyBac转座子转hGM-CSF基因家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将由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IE-1基因启动子控制下的hGM-CSF基因克隆到p igA3GFP载体中,构建了家蚕转基因载体p igA3GFP[IE-GMCSF],利用压力渗透法和精子介导法将其与辅助质粒helper p igA3一起导入家蚕蚕卵,获得产生绿色荧光的家蚕,次代产生荧光蚕的比例分别为0.17%,0.15%。将次代荧光蚕与正常蚕交配后代(G1)的荧光蚕个体再相互杂交,连续进行多代选育,获得了稳定遗传的转hGM-CSF基因家蚕品系。  相似文献   

6.
采用黄、绿(白)茧色限性蚕品种分别与绿色茧蚕品种和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白色茧蚕品种进行杂交,选育出黄、绿茧色限性中系CLC-03、CLC-04、CLC-05和日系CLJ-06、CLJ-07等5个育种材料。选育出的各育种材料的发育经过、强健性、茧质等成绩都不同程度优于黄、绿(白)茧色限性亲本D03,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中系CLC-04、日系CLJ-06。中系CLC-04、日系CLJ-06与亲本D03相比,全龄经过短3 d;虫蛹率分别提高22. 45个百分点和10. 88个百分点;全茧量有所提高,茧层率分别提高1. 67个百分点和0. 79个百分点。二元杂交组合CLC-04×CLJ-06的实验室鉴定成绩显示:该组合为素蚕,限性性状稳定;茧色鲜艳,黄色茧为雌,绿色茧为雄;全龄经过20 d左右,可雌雄茧分别缫丝,雄茧丝质成绩普遍优于对照品种两广二号。  相似文献   

7.
利用亚热带家蚕品种系统选育和杂交育种的方法 ,采用"蓝紫色荧光(♀)×黄色荧光(♂)"交配方式定向优选,选育形成的亚热带荧光茧色判性家蚕新品系"09荧"、"909荧",经过4~6世代定向筛选后,荧光茧色判性准确率稳定趋于100%;平均结茧率为92.76%~100%、虫蛹率为88.41%~99.58%、茧层率为18.11%~21.92%,强健性与同期广西现行亚热带家蚕品种932相仿,综合性状没有产生不良影响。利用这两个新品系组配的"中×中"杂交组合,荧光茧色判性准确率仍然稳定趋于100%,良繁时,若根据茧色判性实行雌雄茧分离,让蚕蛾自然羽化,可减免人工削茧、鉴别雌雄等繁重工作,实现省力、轻简化良繁模式。  相似文献   

8.
为创建黄绿型茧色限性家蚕新品系,采用黄白型茧色限性材料与绿茧品种杂交、回交,通过系统选择,成功选育形成2个黄绿型茧色限性新品系,分别为限RG01和限RG02,并测定其茧层色素含量与SOD活性,结果表明同一品系中雌茧(黄茧)茧层β-胡萝卜素含量远高于同品系的雄茧(绿茧),各种颜色的茧层SOD活性差异相对较小;以2个黄绿型...  相似文献   

9.
为了满足现代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利用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家蚕基因资源库引进的丝胶茧品系,采用杂交及系统选育的方法,成功育成5龄熟蚕上蔟只结丝胶茧的家蚕品种桂蚕6号.该品种在省级实验室联合鉴定的成绩是:结茧率92.40%,裸蛹率4.20%,虫蛹生命率94.73%,强健性与对照品种两广二号相仿,营丝胶茧率10...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绿茧系家蚕品种的茧色性状遗传规律,以家蚕绿茧品种G1和白茧品种C108为亲本,配制正反交F1及其自交F2和回交代等多种群体材料,茧色分离调查结果显示:F1为浅绿色茧;自交F2呈现白色茧∶浅绿色茧∶绿色茧=1∶2∶1的分离比;回交后代(C108×G1)×G1、G1×(G1×C108)均呈现绿色茧∶浅绿色茧=1∶1的分离比,而C108×(G1×C108)呈现白色茧∶浅绿色茧=1∶1的分离比。此结果说明家蚕品种G1的绿茧性状对白茧性状为不完全显性遗传。家蚕绿茧系的显色物质为黄酮类化合物,分析不同茧色蚕体组织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是研究色素代谢与绿色茧呈色机制的重要途径之一。采用NaNO2-Al(NO3)3-NaOH比色法,测定亲本绿茧品种G1、白茧品种C108和(G1×C108)F1的幼虫中肠、血液、丝腺组织在整个5龄期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以及茧层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结果显示:3种茧色个体的中肠组织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无明显差异,推测其合成黄酮类化合物的能力相当;中肠组织与血液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与茧色没有明显关系;丝腺组织和茧层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以G1最高,(G1×C108)F1居中,C108最低。此结果说明绿茧色的深浅与丝腺和茧层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A3启动子缺陷piggyBac转座子在家蚕中的转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A3启动子缺陷piggyBac转座质粒,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为标记基因对家蚕品种N is-tari进行转基因实验,发现其具有较高的表达EGFP的转化效率,G0代中EGFP阳性蛾区检出占总注射蚕卵的比率达0.618%,且EGFP的表达呈组织特异性。PCR实验分析也证实了标记基因的成功导入。该实验中标记基因及转基因阳性个体均易于检出,为启动子缺陷转基因方法在家蚕组织特异性启动子筛选研究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构建转小黄鱼生长激素基因的家蚕新品系,外源表达鱼生长激素。通过检索小黄鱼转录组序列,获得小黄鱼生长激素和转铁蛋白的编码序列,设计并合成以接头序列连接,N端为生长激素、C端为转铁蛋白的融合蛋白编码框。利用piggyBac转座子介导的转基因方法,将融合基因转入家蚕基因组中,转育得到可表达小黄鱼生长激素且人工饲料摄食性较好的转基因家蚕品系皓月-Fc,蛹体中小黄鱼生长激素表达量最高约为0.27 ng/mg,蚁蚕24 h疏毛率约为85%。构建的转基因家蚕品系为下一步小黄鱼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的研发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三眠性家蚕品种可生产用于缫制细纤度生丝的原料茧,培育斑纹限性三眠蚕品种,又可以在蚕种繁育中依据幼虫斑纹区分雌雄降低制种成本。以四眠性家蚕斑纹限性品种资源限3、限8为母本,以显性三眠性家蚕品种资源309C、川32为父本进行杂交,育成了斑纹限性三眠蚕品种限309、限32。与亲本限3、限8比较,限309的全龄经过时间比限3缩短了96 h,限32的全龄经过时间比限8缩短了76 h;虫蛹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均低于其亲本限3、限8,但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将育成的斑纹限性三眠蚕品种组配成二元杂交组合限309×限32,三眠率达到98%以上,与四眠性亲本组配的二元杂交组合限3×限8(对照)比较,幼虫全龄经过时间缩短了90 h,万蚕收茧量下降了0.40 kg,万蚕茧层量、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与对照基本相当,茧丝长、解舒丝长比对照分别长21 m、12.9 m,解舒率比对照低0.65百分点,出丝率比对照提高0.23百分点,茧丝纤度2.952 dtex,洁净93.25分,达到了育种材料创新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在保存的家蚕品种资源中发现1种油蚕突变,其性状为:幼虫皮肤高度透明,蚕蛾复眼白色,产白色卵,与白卵油蚕w-3oe相似。本研究,将其与正常型品系大造进行正反杂交,结果F,代卵色、幼虫体色、成虫复眼色均为正常型;F2代正常型与油蚕分离比为3:1,卵色、眼色的分离与油蚕完全一致,即凡白卵均为油蚕,且成虫为白眼。将其与已知的相似性状突变w3oe进行杂交,结果F1、F2代均表现为白卵油蚕,成虫复眼也全为白色,与两亲本性状一致。实验结果表明,该白卵油蚕突变为隐性单基因遗传,与w-3oe(10—19.6)是等位点突变。  相似文献   

15.
采用杂交、回交与系统选育等方法,将生产上推广使用的夏秋用素斑(姬蚕p)家蚕品种夏芳、秋白改育成2个斑纹限性家蚕品种,从而可依据2个品种雌、雄幼虫差异明显的斑纹,使蚕种生产过程易于鉴别雌雄。经多代定向选择培育,育成的2个斑纹限性家蚕新品种蜀63、限16的主要经济性状超过夏芳、秋白,并组配成春秋兼用双限性杂交组合蜀63×限16。经四川省家蚕新品种实验室和农村生产鉴定表明,蜀63×限16具有健康好养、茧丝品质优良的特点。春季虫蛹率96.65%,茧层率23.76%,万蚕收茧量20.02 kg,茧丝长1 206 m,解舒率76.11%,洁净93.10分;万蚕收茧量、万蚕茧层量、解舒率分别比对照品种菁松×皓月提高1.11%、3.77%、2.07个百分点,洁净也优于对照品种。秋季虫蛹率94.07%,茧层率23.10%,万蚕收茧量18.31 kg,茧丝长1 140 m,洁净93.00分;万蚕收茧量、万蚕茧层量与对照品种夏芳×秋白相当,解舒率、洁净分别比对照品种提高4.02个百分点、4.69分。蜀63×限16于2015年通过四川省家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在四川省及西南蚕区的春季和秋季饲养。  相似文献   

16.
滇陆猪是云南省第一个自主培育的品种,该品种具有产仔数高、泌乳力强、生长速度快、母性好、耐粗饲、抗病性强等优良特性,但其屠宰率、瘦肉率、肌肉品质等指标还有待于进一步选育提高。本项目着重对滇陆猪与白杜洛克、美系、台系3个品系杜洛克杂交F1代肉品质分析研究,通过屠宰率、肌肉嫩度、pH、系水率、熟肉率、肌肉颜色等指标测定,与滇陆猪纯繁对照分析,研究滇陆猪与不同品系杜洛克杂交F1代的肉品质差异。结果表明,滇陆猪与3个不同品系杜洛克杂交组合均表现出良好的杂交优势和胴体品质,屠宰测定结果也表明其具有胴体瘦肉率高、肉质好等优点,其中以台系杜洛克杂交组为最好,白杜洛克杂交组次之,美系居第三。  相似文献   

17.
蚕丝性能的优劣决定了蚕丝的价值和使用领域.本研究人工设计和构建了包含蜘蛛丝MaSp1基因中的32倍type1序列(32×MT1)和红色荧光蛋白表达框的piggyBac转基因质粒pBac[DsRed-32×MT1],通过显微注射家蚕品种兰10蚕卵获得了能够稳定遗传的转基因家蚕品系pBac-32×MT1.经荧光显微镜筛选、插入位点分析、mRNA表达丰度检测以及茧壳蛋白检测,证明了转基因家蚕能够表达融合了蛛蛛丝蛋白和轻链蛋白的重组丝.扫描电镜观察显示,转基因家蚕茧壳和丝纤维表面的形态和结构与野生型蚕品种兰10相近.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去卷积分析表明,转基因家蚕丝蛋白二级结构中与丝应力有关的卢折叠含量达到63.6%,而野生型品种兰10丝蛋白的β折叠含量约为20%.蚕丝机械性能测定表明,转基因家蚕蚕丝的应力、应变和韧性比野生型家蚕丝分别提升了27.7%、10.7%和45.2%.上述结果表明,在家蚕基因组中导入MaSp1基因的type1单一多聚序列能显著增强重组丝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8.
利用脂质体转染第X期胚盘细胞的方法将外源质粒pEGFP—C2经脂质体包裹后注射到鹌鹑种蛋X期胚盘下腔,处理种蛋110枚,封口后孵化。出壳9只G0代,出壳率为8.18%。经检验6只鹌鹑中有4只为阳性,阳性率为66.67%。对成年的4只转基因鹌鹑中的1只内脏组织进行PCR分析以及切片荧光检测,证实外源基因在G0代成年鹌鹑组织中成功表达。将3只成年转基因鹌鹑分别与野生型鹌鹑进行杂交,得到G1代阳性率分别为33.96%、20.59%、10%。再将3只成年转基因公母鹌鹑之间进行杂交,得到G,代阳性率分别为10.87%、42.86%。证实利用脂质体转染胚盘细胞制备转基因鹌鹑是可以将外源基因整合到G0代生殖系中,且外源基因能遗传给后代。  相似文献   

19.
家蚕丝腺具有高效合成与分泌蚕丝蛋白质的能力,探究利用转基因方法开发家蚕丝腺为生物反应器生产高附加值外源蛋白质的技术途径。将Ⅰ型类人胶原蛋白基因(HCool-Ⅰ)和胶原蛋白羟基化修饰所必需的脯氨酰4-羟化酶α-亚基基因(BmP 4Hα)通过piggyB ac转座子及显微注射方法,同时转入家蚕早期胚胎,在丝素轻链基因fib-L启动子驱动下转入的2个外源基因在家蚕幼虫后部丝腺获得表达。利用反向PCR和生物信息学等方法鉴定、分析转基因家蚕基因组中有19个外源piggyB ac的整合位点,分别位于基因的外显子区域、内含子区域和基因间区,可定位至家蚕的15条染色体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整合位点的转基因家蚕品系幼虫后部丝腺中HCool-Ⅰ基因mRNA转录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转录量最高和最低的品系间相差23倍左右;转基因家蚕后部丝腺中BmP 4Hα基因mRNA的转录量比野生型家蚕高出2万多倍。利用SDS-PAGE检测转基因家蚕G3代5龄5 d幼虫的后部丝腺总蛋白质在55 kD和64 kD处分别存在特异性蛋白条带,表明BmP 4Hα和HCool-Ⅰ蛋白已在G3代转基因家蚕丝腺中获得表达。  相似文献   

20.
利用品种间的杂种优势生产商品肉羊是我国乃至世界肉羊生产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将父、母本品种的优异性状进行有机融合,所生产的商品肉羊不仅具有生长发育快、产肉性能高、肉质优异等特性,而且具有经济效益显著的优点。吉林省是我国肉羊生产优势区域之一,因此,利用自国外引入的杜泊羊、萨福克羊、澳洲白羊等作为父本品种,以小尾寒羊、湖羊、乌珠穆沁羊作为母本品种,进行二元杂交,比较不同杂交组合F1代的生长发育和产肉性能,进而为筛选出适合于吉林省乃至北方农牧交错带最佳的肉羊杂交组合模式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各个杂交组合F1代均表现出较好的生长发育性状和产肉性能,尤其是杜泊羊与小尾寒羊的F1代更为突出,表明该杂交组合可以作为商品肉羊生产的最佳二元杂交模式在区域内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