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牦牛、藏山羊胚胎下颌不同类型毛囊的形态发生及其β-catenin的表达规律,试验以牦牛和藏山羊胚胎下颌不同类型毛囊为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胡须毛囊形态发生过程经历了与体毛毛囊相似的毛基板、毛芽、毛钉和成熟毛囊4个阶段,但其存在特殊的群体分布特征;β-catenin表达规律也类似于体毛毛囊,在毛基板期β-ca...  相似文献   

2.
以Ed70~150内蒙古绒山羊胚胎和一月龄羊羔的体侧部皮肤作为研究材料,通过石蜡切片和HE染色,研究内蒙古绒山羊胚胎期次级毛囊的群落结构以及形态发生规律.结果表明,内蒙古绒山羊次级毛囊(S0)的形态发生大约开始于Ed75表皮,位于初级毛囊的锐角侧,衍生次级毛囊(SD)以两种方式持续发生,出生后衍生次级毛囊发生更加活跃,最终构成三元结构毛囊群中的次级毛囊团;内蒙古绒山羊次级毛囊(S0)的形态发生从启动到成熟可划分为9个时期:毛基板前期、基板期、毛芽期、毛钉1~2期、毛囊1~4期;典型的三元结构毛囊群的初级毛囊在次级毛囊发生之前直径均一,此后因初级毛囊的夹角间发生次级毛囊,整个毛囊群被结缔组织膜包围,形成毛囊群,随着次级毛囊数目的增多,三元结构中两侧的初级毛囊直径变小,衍生次级毛囊发生越晚直径越小.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FGF21)及其受体FGFR1、FGFR2在胚胎小鼠毛囊形成阶段中的定位与表达,从而探究其在小鼠毛囊形成中的作用。试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研究FGF21、FGFR1、FGFR2蛋白和mRNA在胚胎期13~18d(E13~E18)小鼠皮肤中的表达。结果显示:(1)FGF21蛋白在E13主要表达于表层细胞、基底层细胞及结缔组织中,E14表达于表层细胞和基板,E15在毛芽中有微量表达,E16、E17表达于毛钉中,E18主要表达于未成熟毛囊细胞;FGFR1和FGFR2蛋白在E13~E18于表层细胞、基底层、基板、毛芽、毛钉、未成熟毛囊和结缔组织中均有表达。(2)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FGF21mRNA和蛋白在E14相对表达量最高;FGFR1mRNA及蛋白在E16~E17相对表达量较高;FGFR2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在E13至E18均呈上升趋势,在E18相对表达量最高。结果提示:在小鼠胚胎期毛囊形成和发育过程中,FGF21可能在诱导毛囊启动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FGFR1可能促进毛钉形成;FGFR2可能在毛囊形成和成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FGF21)及其受体FGFR1、FGFR2在胚胎小鼠毛囊形成阶段中的定位与表达,从而探究其在小鼠毛囊形成中的作用。试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研究FGF21、FGFR1、FGFR2蛋白和mRNA在胚胎期13~18d(E13~E18)小鼠皮肤中的表达。结果显示:(1)FGF21蛋白在E13主要表达于表层细胞、基底层细胞及结缔组织中,E14表达于表层细胞和基板,E15在毛芽中有微量表达,E16、E17表达于毛钉中,E18主要表达于未成熟毛囊细胞;FGFR1和FGFR2蛋白在E13~E18于表层细胞、基底层、基板、毛芽、毛钉、未成熟毛囊和结缔组织中均有表达。(2)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FGF21mRNA和蛋白在E14相对表达量最高;FGFR1mRNA及蛋白在E16~E17相对表达量较高;FGFR2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在E13至E18均呈上升趋势,在E18相对表达量最高。结果提示:在小鼠胚胎期毛囊形成和发育过程中,FGF21可能在诱导毛囊启动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FGFR1可能促进毛钉形成;FGFR2可能在毛囊形成和成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毛囊是动物皮肤重要的附属结构,具有复杂的形态变化和生理发育过程。毛囊的发育具有周期性循环特点,受到多方面要素的影响和调节。在遗传因素中,Wnt信号是毛囊生长的初始信号,参与形态发生及周期性循环的各个阶段,在毛囊基板发生、毛乳头功能发挥、毛囊周期性变化、毛囊干细胞增殖分化等过程发挥关键的调控作用。β-catenin是Wnt信号的分子开关,级联整合其他通路的信号,是Wnt信号转导途径中的核心环节。本文综述了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节毛囊发生发育的机制,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动物毛囊发生发育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拟研究牦牛毛囊的形态发生过程及胎儿毛囊发生的起始部位,分析E-cadherin(CDH1)对毛囊发育的作用。采取牦牛胚胎头部皮肤制备组织切片,观察毛囊的形态发生过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定位E-cadherin蛋白在毛囊中的表达;使用qRT-PCR方法,比较不同胎龄胎儿头部皮肤中E-cadherin mRNA转录水平。结果表明,毛囊黑色素颗粒在牦牛胎儿皮肤中不同部位先后聚集,牦牛胎儿头部皮肤在胎龄60~70d时初级毛囊开始形成毛芽,胎龄130d时形成毛球结构。次级毛囊在胎龄80~90d时从初级毛囊中分化出来;并且毛囊的发育可能最先是从头部开始的,其中唇部、眉毛、睫毛、角缘发育最明显;E-cadherin蛋白定位于头部皮肤的表皮、真皮及毛囊中,在表皮中表达较高,在毛囊中呈中等阳性表达;E-cadherin mRNA在牦牛不同胎龄皮肤毛囊中相对转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而在90d时转录量较低,显著低于70、120和130d时(P0.05)。牦牛头部毛囊在60~70d时开始形成毛芽,毛囊发育的起始部位可能是从头部开始的。E-cadherin基因可能参与了牦牛毛囊的发育。  相似文献   

7.
毛囊是哺乳动物皮肤上重要附属结构,是控制被毛生长最重要的器官。毛囊发育主要包括毛囊形态发生以及毛囊再生。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在毛囊发育中起重要作用,引起学者及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节机制和核内激活,Wnt/β-catenin对毛囊形态发生和毛囊再生的调控作用以及成骨细胞抑制因子(Dkk)和营养物质对毛囊发育的调控作用。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哺乳动物毛囊发育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β-catenin是Wnt信号途径中的重要调控因子,对毛囊细胞的生长、分化、运动、凋亡的调节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45日龄、365日龄、730日龄的辽宁绒山羊皮肤中β-catenin mRNA的表达,分析其在不同日龄辽宁绒山羊皮肤上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β-连环蛋白在不同年龄辽宁绒山羊皮肤中均有表达。45日龄的β-catenin基因mRNA表达量极显著(P<0.01)地高于365日龄(1周岁)和730日龄(2周岁)的表达量,而365日龄(周岁)与730日龄(2周岁)间β-catenin基因mRNA表达量则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β-catenin在绒山羊皮肤毛囊的发育和成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分离山羊毛乳头细胞,并探索其中TGF-β/smad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为体外开展山羊毛囊发育的相关机制研究提供良好模型。采用中性蛋白酶与胶原酶两步消化法对山羊背部皮肤做处理,在体视显微镜下分离毛乳头细胞并进行纯化。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验证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和波形蛋白(vimentin,VIM)在体外培养的毛乳头细胞中的表达,并检测TGF-β/smad通路中相关基因在山羊毛乳头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分离后进行贴壁培养的毛乳头细胞生长较慢,在分离15 d后具有成熟形态,可进行传代培养。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α-SMA和VIM在体外培养的毛乳头细胞中均表达,TGF-β/smad通路中smad4、smad5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mad2、smad6、smad7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这些与毛囊发育相关的关键基因均呈现高表达,表明毛乳头细胞可能通过TGF-β/smad通路的调控从而影响毛囊的发育。本研究成功分离出山羊毛乳头细胞,为体外研究山羊毛囊发育机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敖汉细毛羊毛囊的组织结构与形态发育过程,进而为解析细毛羊毛囊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组织学基础,试验采用组织学和显微观测的方法,分析敖汉细毛羊胎龄为第90,120天的胎儿,及出生后1天和1个月时的羔羊体侧部皮肤的组织学特性。结果表明:在胎龄90天时,体侧的初级毛囊可见次级毛囊毛芽;胎龄120天时,部分毛囊发生角质化,初级毛囊周围可见成对的皮脂腺及之间的汗腺导管和竖毛肌;出生后1天时和出生1个月时,大部分毛囊都已形成角质化毛干,皮脂腺、汗腺、竖毛肌等进一步发育成熟。与胎龄120天时相比,出生后1个月时的毛囊纤维直径显著增大(P0.05)。出生后1个月和出生后1天时次级毛囊纤维直径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探讨RSPO_2和β-catenin对羊驼毛性状的作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对RSPO_2和β-catenin在羊驼背部、腿部和耳部皮肤中基因和蛋白表达及蛋白定位进行研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真皮乳头、毛囊基质、内根鞘、外根鞘、汗腺、表皮均可见RSPO_2的免疫阳性反应,并且主要出现在细胞质中,其中在内根鞘呈现强阳性;β-catenin在毛囊基质、内根鞘、外根鞘、汗腺、表皮内均出现免疫阳性反应。RT-PCR结果表明:RSPO_2在羊驼背部和腿部的表达量分别是耳部的7.633倍(P0.05)和5.602倍(P0.05),β-catenin在羊驼背部和腿部的表达量分别是耳部的3.689倍(P0.05)和2.067倍(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羊驼皮肤提取物中存在与兔抗RSPO_2多克隆抗体和兔抗β-catenin多克隆抗体发生免疫阳性反应的蛋白条带,大小分别是26和86ku,羊驼皮肤平均蛋白表达量均为背部与耳部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RSPO_2在腿部与耳部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综上表明,RSPO_2和β-catenin与毛纤维的长度、弯曲度和细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旨在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0)及受体FGFR2和FGFR3在小鼠胚胎期毛囊形成期的表达情况,了解FGF20及受体FGFR2和FG-FR3在小鼠毛囊形成期的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胚胎期13 d (E13)至18 d (E18)小鼠背部皮肤中FGF20、FGFR2和FGFR3 mRNA及蛋白的差异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FGF20蛋白和FGFR3蛋白E13在表层细胞微弱表达,E14主要表达在表层细胞,且在基底层细胞也有微弱表达,E15主要表达在基板和表层细胞,E16强表达在毛钉与表层细胞,E17和E18主要表达在表层细胞和未成熟的毛囊;FGFR2蛋白在表层细胞、基底层细胞、基板、毛钉、未成熟的毛囊等处均有表达,且E18强表达在表层细胞和未成熟毛囊;RT-PCR及Western blot数据分析结果显示:FGF20 mRNA及蛋白在E16相对表达量最高;FGFR2 mRNA及蛋白在E13相对表达量最低,E18相对表达量最高;FGFR3 mRNA及蛋白表达趋势和FGF20相似。研究结果提示,在毛囊形成期,FGF20可能通过与FGFR3结合从而参与毛囊的诱导和激活,促进毛囊形成并决定其生长方向。FGFR2可能在毛囊形成过程调控表层细胞增殖,促进毛囊形成,诱导毛囊进入第一生长周期。  相似文献   

13.
毛囊是皮肤的附属器官,发生在胚胎期早期,是由表皮的角质细胞和间充质间的上皮相互作用产生的,真皮成纤维细胞聚集形成毛囊乳头。毛囊形态发生分为3个阶段,即诱导、器官形成和细胞分化。毛发周期包括毛发生长初期(生长阶段)、毛发生长中期(退化阶段)和静止期(静止阶段)。外胚层发育不全基因(Eda)及其受体Edar表达于毛囊的不同发育时期,在野生型小鼠胚胎只表达在外胚层,而在发育中小鼠则定位在外胚层和毛囊中,毛囊的准确定位和间隔是通过外异蛋白受体Edar-BMP信号和转录的相互作用来调控的。Eda和Edar对于毛囊的正常发育有很大的作用,且在毛囊发育周期的不同阶段其作用也不同。  相似文献   

14.
旨在探究幼年牦牛皮肤毛囊的组织学结构和TGF-β2及HIF-1α对幼年牦牛皮肤毛囊生长发育的影响,选取10头健康幼年牦牛,采集其颈部、背部、胸部、腹部、小腿部、腋下及阴囊皮肤组织,制作石蜡切片后,采用HE和Sacpic染色,对各部位皮肤组织中毛囊进行观察和计数,并筛选出多毛及少毛部位。利用q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法对TGF-β2和HIF-1α在幼年牦牛多毛皮肤和少毛皮肤进行定位与定量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幼年牦牛皮肤的毛囊分布于真皮层,常与汗腺及皮脂腺伴行,毛髓质及内根鞘结构不完整。Sacpic染色可见毛囊内根鞘为红色,外根鞘为苍绿色,结缔组织鞘为蓝绿色。腹部皮肤的毛囊数量最多[(2 085±15)个·cm-2],阴囊数量最少[(158±15)个·cm-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TGF-β2及HIF-1α主要表达在表皮层、毛囊外根鞘、皮脂腺及汗腺。TGF-β2在阴囊和腋下的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腹部和背部。HIF-1α在腹部的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三个部位。幼年牦牛的毛囊处于退行期,在腹部数量最多,背部次之,阴囊最少;TGF-β2和HIF-1α在不同部位皮肤中的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为进一步研究TGF-β2和HIF-1α对牦牛皮肤毛囊生长发育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绒山羊皮肤及毛囊的组织形态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成年绒山羊皮肤毛囊形态在一年中各不相同.绒山羊的皮肤一年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休止期最薄,在毛囊开始重建的兴盛前期最厚;而且初次级毛囊的形态在各个时期基本相同,在兴盛期毛囊较长,各部分完全,而在休止期,毛囊萎缩,从横切上看到大部分成为黑色的细胞团,有的毛干已脱落.绒山羊初次级毛囊在各个时期的形态与人发及鼠毛相似.初级毛囊周期性变化的过程中,只是皮脂腺以下的部分发生变化,皮脂腺以上部分为永久区.同时在毛囊处于休止期的时候,已经孕育着毛囊的再生,在毛根部有一处活动的毛芽,说明即使处于休止期的毛囊也并不平静.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肌醇对獭兔皮肤中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激素敏感脂酶(HSL)表达的影响。选取(40±1)日龄的同期断奶獭兔120只(公母各占1/2),随机分成4组,每组30只。在4组獭兔的饲粮中分别添加0、25、50、75 mg/kg的肌醇,试验期为3个月。在试验的第30天(2月龄)、第60天(3月龄)和第90天(4月龄),分别取腹部、背中部、臀部皮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对β-catenin和HSL的蛋白质表达和定位进行检测。结果表明:β-catenin在毛囊中广泛表达,在毛根鞘细胞和毛乳头均有棕黄色阳性反应细胞。HSL在毛根鞘细胞,尤其是在内根鞘细胞内,呈现非常明显的棕黑色强阳性表达。饲粮中添加50 mg/kg肌醇可以极显著增加2~4月龄獭兔背中部皮肤毛囊中β-catenin和HSL阳性表达细胞的平均灰度值(P0.01),极显著增加4月龄獭兔背中部、腹部和臀部皮肤毛囊中β-catenin和HSL阳性表达细胞的平均灰度值(P0.01)。结果提示,肌醇能够通过上调4月龄獭兔毛囊中β-catenin和HSL的表达来促进毛囊的发育,在本试验中,饲粮肌醇水平达到50 mg/kg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探讨β-catenin和BMP2基因在幼龄水貂皮肤中定量表达的规律及意义。试验选用0~6周龄的幼龄公水貂21只,每周龄各3只,采集背中部的皮肤样品,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相对定量方法, 检测不同周龄的幼龄水貂皮肤中β-catenin和BMP2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周龄的增加β-catenin mRNA丰度呈上调趋势,在4周龄时显著增大(P<0.05),5周龄时达最大(P<0.01),6周龄时β-catenin相对表达量与5周龄相比极显著下降(P<0.01);而BMP2 mRNA的表达保持稳定(P>0.05)。β-catenin mRNA的丰度与次级毛囊发育变化趋势一致,与前人相关报道一致,提示其可能参与水貂次级毛囊发育;而BMP2 mRNA的丰度在毛囊发育阶段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β-catenin在不同毛色羊驼皮肤中的表达和定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旨在研究β-catenin在不同毛色羊驼皮肤中的表达和定位,探索其与毛色的关系。以成年白色和棕色羊驼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β-catenin在白色和棕色羊驼皮肤中mRNA、蛋白表达水平和定位进行研究。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β-catenin在棕色羊驼皮肤组织中的相对基因表达量是白色羊驼皮肤组织的1.662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羊驼皮肤组织粗蛋白提取物中存在分子量约85 ku与兔抗β-catenin多克隆抗体发生免疫阳性反应的蛋白条带,棕色羊驼平均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白色羊驼;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β-catenin在羊驼皮肤的表皮、毛乳头、毛根鞘和皮脂腺中表达,根据光密度值得出,除皮脂腺之外,在表皮、毛乳头和毛根鞘的表达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提示β-catenin在白色和棕色羊驼皮肤组织中定位以及表达的差异,表明β-catenin参与毛色形成。  相似文献   

19.
力克斯兔被毛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力克斯兔的初级毛囊、次级毛囊于胚胎的18-24天先后出现,基皮肤表皮、真皮的发生与分化于胚胎的24天已基本完成,26胎龄时,初级毛囊结构分化完全,并可见到皮脂腺,26胎龄至仔兔出生,是表皮和毛囊分化出的各组成成分的进一步生长阶段。仔兔出生以后,皮肢表皮和毛囊的结构均无明显变化,但表皮厚度稍有增加、毛囊仍继续向真皮,只是远不及胚胎期迅速。表上的增长及毛囊的生长速度,在不同部位之间无显著差异,而不同胎龄(月龄)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力克斯兔皮肤的毛囊群结构很有规律,每一毛囊群由2-6个扇形分布的亚毛囊群组成,每一亚毛囊群中又含有5-12个分生毛囊和衍生分生毛囊。力克斯兔出生以后,其衍生分生毛囊数的增加几科与体表面积的增大呈比例,致使各月龄之间毛囊密度无显著差异,但不同部位之间,毛囊密度差异显著。力克斯兔被毛因粗毛含量少、分布均匀、直径也小, 毛纤维短、细,且粗细毛长度一致,密度大、强度大、伸度小(与新西兰白兔比较),从而构成了力克斯兔被毛具有弹性强、柔软性好、平整、美观、经久耐磨等特征。通过扫描电镜及光学显微镜对力克斯兔、新西兰白名锿安哥拉兔三个不同类型的兔种的兔毛纤维鳞片排列形态及髓腔结构的观察,发现不同类型之间,鳞片的排列形态不同,但髓腔结构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绵山羊养殖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羊毛按纤维类型可分为同质毛和异质毛,同质毛的特点是被毛由同一类型的羊毛纤维组成,其特点是羊毛的纤维直径、长度、卷曲等外表特征基本相同,异质毛的特点是被毛中兼有绒毛、有髓毛、无卷曲和少卷毛等不同类型的羊毛纤维,其化学、物理性能均不相同。毛囊是控制哺乳动物被毛生长的重要器官,是唯一具有周期性发育并可终生再生的器官,控制着被毛发生发育与自然脱落。毛囊依据其形成时间和结构可分为初级毛囊(primary follicles)和次级毛囊(secondary follicles),初级毛囊生长髓质发达的粗毛,次级毛囊产生无髓毛的绒毛。有髓毛较粗长且弯曲少,多用于加工粗纺织品、毛毯、地毯、毡制品;无髓毛直径一般不超40 μm,弯曲多,是毛纺工业的优质原料。毛囊的发育受到不同信号通路和基因的影响,如Wnt信号通路、骨形态发生蛋白质(BMP)信号通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信号通路、音猬因子(SHH)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等以及角蛋白家族基因、BMPs家族基因、同源异型盒基因(Hox)等。作者对国内外对绵山羊胎儿期皮肤毛囊发育及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提高以绵山羊被毛产量及改善被毛品质为主要育种目标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