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兽医学报》2016,(12):2101-2105
为了明确新分离的山羊副流感病毒3型(CPIV3)JS2013株的致病性,本试验采用动物感染试验的方式研究该病毒在本属动物体内的复制、排毒以及组织病理损伤等情况。通过病毒血症、临床症状、病理组织学检测、HI抗体及中和抗体检测综合分析病毒对山羊的致病性。结果表明,攻毒后的山羊出现以喷嚏、咳嗽、流鼻涕、眼分泌物增多以及呼吸困难为主的临床症状;攻毒后1d即可检出病毒血症,持续到攻毒后7d,且从攻毒后1~7d可以从鼻拭子中检测到排毒。剖检观察攻毒组山羊肺组织出现增生实变、肿大,组织病理学检测发现肺组织出现肺泡间隔增宽、肺泡结构消失、炎性细胞浸润等变化。HI和中和试验表明,山羊感染后7d开始出现血凝抑制抗体,14d出现中和抗体,并持续升高至28d。以上结果证实CPIV3JS2013株对山羊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贵州地区禽腺病毒血清4型(FAdV-4)分离株的致病性和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经PCR检测为FAdV-4核酸阳性的肝脏样本应用鸡肝癌细胞(LMH)进行FAdV-4分离培养,通过观察FAdV-4感染细胞病变,并应用PCR、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电镜等技术对分离病毒进行鉴定;然后通过动物感染试验分析分离病毒的致病性。结果显示,FAdV-4核酸阳性肝脏接种LMH细胞后在72 h出现细胞病变,对LMH细胞具有一定的适应性,盲传5代肝脏样本接种细胞经PCR检测,呈FAdV-4阳性;IFA检测显示FAdV-4感染LMH细胞见有绿色荧光,FAdV-4细胞培养物经电镜观察可见有大量病毒粒子的存在。上述表明,本研究分离获得FAdV-4,将其命名为FAdV-4-GZJS。动物感染试验证实,该病毒能引起鸡胚和雏鸡出现心包积液、肝炎等临床病例所表现的典型症状;荧光定量PCR检测,感染雏鸡肝脏部位FAdV-4含量最高,心包积液次之。FAdV-4贵州株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的分析,为该病原致病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了证实广东阳江某猪场存在猪伪狂犬病毒(PRV)强毒力野毒感染,试验采用病毒分离鉴定及仔猪攻毒试验的方法,对该猪场保育猪群病料中存在的病毒进行分离鉴定,以及用15日龄含有母源抗体(中和效价水平为1∶16)的仔猪进行毒株致病性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从病料中成功分离出1株PRV野毒株GD-1406株;经滴鼻攻毒,试验Ⅰ组(病毒攻毒效价为1×106TCID50/m L)仔猪攻毒后第5天全部死亡,试验Ⅱ组(病毒攻毒效价为1×104TCID50/m L)仔猪攻毒后第4天死亡率达80%,第6天全部死亡;病理剖检显示,分离的PRV对试验组仔猪的多种组织器官造成肉眼可见的损伤,对照组正常。说明该猪场保育猪群中有PRV野毒强毒株存在。  相似文献   

4.
从发病蛋鸡群分离到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TJ1株,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生物学特性鉴定.结果表明,分离毒TJ1株具有血凝性,且凝集不被新城疫和产蛋下降综合征抗血清抑制,而被H9亚型禽流感病毒标准阳性血清抑制,禽流感琼扩试验结果为阳性,在电镜下呈典型的流感病毒粒子形态,证明该毒株为A型流感病毒;通过致病力试验,分离毒TJ1株对6周龄SPF鸡无致病性,为低致病性毒株;用其制备成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雏鸡,能很快产生对H9特异的血凝抑制抗体,于免疫后3周攻毒,可以保护雏鸡抵御同病毒攻击的感染,表明分离毒TJ1株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5.
致病性水貂肠炎病毒MEV-ZJ1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临床疑似水貂病毒性肠炎发病貂的粪便中分离出1株病毒,经病毒形态观察、理化特性检测、血清学、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动物试验鉴定表明,该分离毒为水貂肠炎病毒(mink enteritis virus,MEV),命名为MEV-ZJ1株。用分离毒接种水貂,试验动物均表现出典型水貂病毒性肠炎临床症状。研究表明,MEV-ZJ1分离株对水貂具有致病性,是1株强毒,为进一步开展该病毒流行病学、致病机理、疫苗免疫与诊断检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了观察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对山羊的致病性,利用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Mm1901株培养物经鼻腔和气管感染山羊,观察山羊临床表现、剖检病变、血液学变化、组织病理和病原组织器官分布等疾病指征。攻毒结束后第2天,山羊表现出明显的急性感染症状,并在第3天出现死亡或濒临死亡。剖检见多组织器官出现水肿、淤血、出血等病理变化,血常规检测提示急性细菌性炎症,病理切片主要表现为多组织器官炎性细胞浸润,肾脏玻璃样变、空泡变性等变化。通过病原分离和荧光定量PCR(qPCR),可从多组织器官中检测到病原。结果表明,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人工感染可导致山羊全身多器官和组织系统性病变,是一种可导致系统性感染的病原,为我国羊支原体肺炎病原学研究积累了数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价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不同分离毒株致病性差异,选择4株PRRSV分离毒株,即YX0907、BB0907、SY0909(属于NSP2基因亚型Ⅰ,具有30aa缺失特征)和NT0801(属于NSP2基因亚型Ⅱ,其NSP2上不存在缺失)进行动物接种试验。将23头45日龄PRRSV、猪圆环病毒2型和副猪嗜血杆菌阴性健康仔猪随机分为5组,第1~4组各5头猪,分别颈部肌内注射上述4株PRRSV分离株(均为第3代)2×104.32TCID50.(mL.头)-1,第5组3头猪作为空白对照,隔离饲养21d,每天观察临床症状。攻毒后不同时间测定病毒血症,并对死亡猪和第21天处死猪进行病理剖解、观察大体病理变化和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显示,BB0907毒株毒力最强,试验猪感染后体温明显升高,临床症状明显,可引起3/5死亡,病猪肺脏组织具有明显病理变化;YX0907毒株毒力较强,试验猪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明显,可引起2/5死亡;NT0801毒力较弱,部分试验猪感染后出现1~2d体温升高和轻度临床症状,未引起死亡;SY0909毒株毒力最弱,感染猪出现1~3d体温升高,临床症状不明显,病理变化较轻;而对照猪无临床异常表现和...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禽腺病毒(FAV)家禽分离株的致病性,通过病毒凝集试验、电镜观察、细胞病变试验以及接种鸡胚或鸡体,研究了3株A型FAV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分离株具有腺病毒的典型形态,不能凝集鸡的红细胞;不引起鸡胚成纤维细胞的病变,可导致鸡胚肾细胞变圆、折光性增强;对SPF鸡胚无明显致病作用;以1.0×1010TCID50的剂量,经皮下注射和口服2种途径接种1日龄的SPF鸡,攻毒后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体重和免疫器官的重量基本不受影响,除肝脏出现一过性病变,大部分脏器基本无病变。因此,FAV分离株致病性低,生物安全性高,可能是较好的FAV载体。  相似文献   

9.
将禽偏肺病毒(aMPV)JC株在Vero细胞上传代传至第50代时,细胞适应毒株毒价为105.6TCID50/m L;雏鸡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aMPV JC株细胞传代第50代与亲本毒F0相比感染雏鸡发病率降低,病理变化减轻,表明第F50细胞适应毒的毒力减弱。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 CH7328株的致病性,并分析其基因变异和遗传演变规律,试验通过病毒培养、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病毒生长曲线及仔猪致病性试验鉴定病毒的生长特性和致病性,并分析该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结果显示,感染PDCoV CH7328株的ST细胞出现肿大变圆、细胞呈碎玻璃状且拉丝、细胞集聚成簇和脱落等病变。IFA结果显示,PDCoV CH7328株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生长曲线结果显示,PDCoV CH7328株在6 h就已开始增殖,在36 h时达到峰值,对应的TCID50为10-8.0/mL,随后逐渐下降。仔猪致病性结果显示,攻毒组仔猪出现腹泻、脱水和厌食等临床症状,仔猪小肠明显变薄、透明而充盈,小肠绒毛严重脱落、萎缩或减少、肠绒毛细胞坏死等。粪便病原检测结果显示,在攻毒第2天便能检测到病毒,之后排毒持续增加,而正常对照仔猪无任何临床现象。全基因组测序及序列分析显示,PDCoV CH7328株的基因组全长为25 420 bp,与国内GD株的相似性最高,达到99.9%;遗传演化结果显示,PDCoV CH7328株与国内HKU15-155、CHN-HN-2014和GD株处在同一进化分支,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结果为中国PDCoV疫苗候选株的筛选及猪场疫病防控提供了参考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研制犬细小病毒(CPV)致弱疫苗,本研究通过将犬的组织样品接种CRFK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并对分离毒株进行了一系列鉴定。鉴定结果显示,分离的病毒在CRFK细胞上可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CPE),并且电镜下可以观察到典型的细小病毒粒子;HA效价可达到1∶256。回归动物试验显示该分离株可导致犬出现明显的CPV感染症状,PCR鉴定也进一步确定所分离的病毒为CPV(命名为CPV-YN株)。将CPV-YN株接种CRFK细胞连续传代至110代,在传代过程中,病毒的滴度逐渐提高,由初始的105.5 TCID50/0.1 mL逐渐增加到107.1 TCID50/0.1 mL。同时,CPV对犬的致病力逐渐降低。免疫效力试验结果表明,CPV-YNR可以对用同源强毒攻击的犬提供免疫保护作用,可作为理想的疫苗候选病毒株。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并掌握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流行特点及病毒生物学特性,为DTMUV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 通过细胞及鸡胚接毒试验对河北某鸭场10只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的发病鸭进行病毒分离,用RT-PCR、透射电镜观察、Western blotting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等方法鉴定,进行动物回归试验测定病毒毒力并对其进行囊膜蛋白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分离到的病毒可在DF-1细胞上稳定增殖产生典型细胞病变效应(CPE)并致死鸡胚;病毒纯化后经电镜观察可见直径30~60 nm的病毒粒子;RT-PCR结果显示,在约270 bp处可见单一条带,与DTMUV预期大小一致;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在60 ku处有特异性条带,与E蛋白大小一致;IFA结果表明,接种病毒的DF-1细胞胞质中可见明亮的特异性荧光,以上结果均表明分离的病毒为DTMUV。将分离到的病毒命名为AX2020株,AX2020株经肌内注射感染北京鸭后感染率高达100%,发病鸭产生神经症状及腹泻等典型临床症状;经序列比对发现AX2020株和GA株(MK907880.1)相似性最高,与SD14毒株(MH748542.1)亲缘关系较远。与商品灭活疫苗毒株HB2010株(MN649262.1)和活疫苗毒株FX2010株(MH414568.1)相比,AX2020株第93、277和487位氨基酸发生了的突变。【结论】 成功分离得到1株DTMUV AX2020株,分离毒株对北京鸭具有较强的致病性,AX2020株的囊膜蛋白与国内疫苗毒株相比,已经发生了氨基酸位点的突变,结果为鸭坦布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及后续疫苗相关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应用Marc-145细胞从福建某猪场疑似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病死猪脾脏和淋巴结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分离毒经Marc-145细胞6次传代后出现稳定的细胞病变(CPE),为10^5.25TCID50/mL;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表明,感染分离毒的CPE细胞仅与抗PRRSV单克隆抗体反应并出现特异性的胞浆荧光;致病性试验表明试验猪接种分离毒后14d内都表现为体温正常、生长良好,没有出现PRRS的发病症状;序列测定表明分离毒的ORF7基因与LV、AMERVAC、B13、Ningb042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6.64%、98.45%、95.09%、98.45%,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44%、99.22%、95.31%、99.22%,与VR2332、CH-1a株的ORF7基因差异较大,核苷酸同源性为58.84%、60.45%,氨基酸同源性为55.30%、56.82%,该分离毒与LV、AMERVAC、B13、Ningbo42株在基因型上同属于欧洲型毒株,命名为PRRSV-FJ0602。本研究首次证实欧洲型PRRSV在福建省存在。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珠三角地区犬细小病毒(CPV)的流行情况及研制有效的疫苗,本研究开展了CPV流行病学调查,并将32份疑似CPV感染犬的粪便样品处理后接种F8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并对分离株进行鉴定。鉴定结果显示:32份样品中有19份样品提取液在F81细胞上可以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HA效价可达到1∶256。回归动物试验显示分离株可以导致犬出现明显的CPV感染症状,PCR鉴定也进一步确定所分离的病毒为CPV。通过VP2基因同源性分析显示分离株与国内主要的流行基因亚型CPV-2a的同源性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15.
从哈尔滨市某肉鸡养殖场疑似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死鸡中分离到1株肾型IBV,并对其进行鸡胚矮小化、血凝性、电镜下特征、新城疫干扰试验、致病性等生物学鉴定和N基因的RT-PCR鉴定。结果表明,该病毒分离株在鸡胚上传至第四代(F)4开始出现死亡或侏儒胚;病毒不凝集鸡红细胞;透射电镜下可见多呈球形、直径约80~120nm的病毒粒子,具有冠状病毒的典型形态特点;该病毒可干扰新城疫LaSota株在鸡胚中的增殖;将分离毒第4代尿囊液接种于6日龄雏鸡,7d后开始出现死亡,死亡率高达67%(6/9),病死鸡剖解后可见肾脏明显肿大、苍白,具有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典型病变;分离毒第5代尿囊液经N基因特异性RT-PCR获得大小约438bp的目的片断。初步确定所分离病毒为肾型IBV。  相似文献   

16.
从天津地区发病猪分离到一株病毒SJ,对其进行了较系统的鉴定,并与PRRSV美国分离株P进行了比较.分离株在Marc-145上连续传4代后,开始出现规律性的病变,在vero,BHK21细胞上不出现CPE.电镜下可见典型的PRRS病毒粒子.特异性的免疫荧光试验和病毒中和试验表明分离毒为PRRSV.分离回归30日龄仔猪可出现高热和呼吸道症状.  相似文献   

17.
天津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天津地区发病猪分离到一株病毒SJ,对其进行了较系统的鉴定,并与PRRSV美国分离株P进行了比较。分离株在Marc-145上连续传4代后,开始出现规律性的病变,在vero,BHK21细胞上不出现CPE。电镜下可见典型的PRRS病毒粒子。特异性的免疫荧光试验和病毒中和试验表明分离毒为PRRSV。分离回归30日龄仔猪可出现高热和呼吸道症状。  相似文献   

18.
应用鸡胚接种技术从南宁市郊区一个疑似发生新城疫鸡群采集的样品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对分离毒株进行血凝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和RT-PCR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毒株为新城疫病毒;对分离株进行毒力测定、致病性试验及对包含裂解位点的F基因部分片段的序列进行测定与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毒株对鸡胚平均致死时间为62.6 h,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为1.56,30日龄易感鸡攻毒后2 d开始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攻毒后5 d内全部死亡,表明该分离株属新城疫强毒株,F基因裂解位点氨基酸基为112RRRKRF117,F基因遗传进化分析发现该毒株属于基因Ⅶ型,与同年从广西发病的白鹭分离的新城疫毒株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9.
从陕西省周至县某肉鸡场发生疑似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鸡群中采集病料,经鸡胚接种分离到1株病毒。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80nm~130nm,具有囊膜和纤突,呈典型冠状病毒形态;该病毒无直接血凝性,经10g/L胰酶处理后血凝价平均高达8log2以上;新城疫病毒干扰试验表明,分离毒能抑制NDV在鸡胚中增殖;人工感染3个品种的1日龄雏鸡35只,其中尼克红鸡很快出现临床症状并死亡,死亡率90%。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初步鉴定该分离毒为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相似文献   

20.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湖北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猪高热综合征的原发病原,对采自湖北省患有明显呼吸道临床症状和高热死亡的仔猪组织病料进行病毒分离,结果分离到3株病毒。经电镜观察、免疫荧光试验、RT-PCR鉴定为美洲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病毒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其GP5及NSP2基因与高致病性PRRSV毒株有97%~99%的同源性。人工猪体感染发病试验表明,该分离株均可引起仔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和死亡,证实湖北省已经出现临床高致病性PRRSV毒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