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福建省龙岩地区牛场体表蜱的种类,试验采集龙岩地区牛体表寄生蜱样本,基于蜱的核糖体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PCR扩增方法进行分子鉴定,获得ITS1和ITS2基因序列,进行blastn相似性搜索,应用MegAlign和MEGA 7.0软件完成同源性分析及种系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蜱ITS1序列与中国甘肃微小扇头蜱分离株同源性达99.32%(JQ737124.1、JQ737125.1),与中国湖南微小扇头蜱HAI2分离株同源性达99.16%(MK224531.1);ITS2序列与中国河南、南非豪登微小扇头蜱分离株同源性均为100%(KX450287.1、KY457506.1);种系发育分析结果显示,龙岩地区牛体表分离的牛蜱ITS基因序列与扇头蜱属ITS基因序列聚类,与革蜱属和璃眼蜱属处于两个不同的分支。说明福建龙岩牛蜱分离株为微小扇头蜱。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福州地区10家宠物诊疗点和10个集约化养犬场累计6052头次犬进行蜱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在夏秋季节犬类易感染蜱虫,冬春季节则很少有;10家诊疗点全年平均带蜱率为19.71%、带蜱指数为5.26,10个犬养殖场全年平均带蜱率为15.96%、带蜱指数为4.42;不同品种犬种的带蜱率无明显差别,蜱虫种类以血红扇头蜱为主(约占98.79%),少数为微小牛蜱(约占1.20%),未检出全沟硬蜱.临床上采用辛硫磷溶液对防治犬体寄生蜱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广东地区家畜体表寄生蜱的种类及其携带病原情况,评估蜱媒病在广东省的传播风险,对该地区3个生境点(湛江、汕头、清远)的牛体寄生蜱进行了调查。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采用体表检视法和布旗法分别采集广东省不同地区的牛体表寄生蜱和牛舍环境周围游离蜱样本共109只,并进行实验室鉴定、检测。通过特异PCR方法分别检测无形体、莱姆病、巴贝西原虫、立克次体和Q热5种主要病原携带情况。结果显示:采集到的109只蜱虫样本均为微小牛蜱,其中湛江样品中检出6份无形体阳性样品,阳性率为5.5%(6/109);莱姆病、巴贝西原虫、立克次体和Q热均检测阴性。研究表明,广东省牛体寄生蜱种类相对单一为微小牛蜱,携带有阳性蜱传病原(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提示:广东省极有可能存在该病的自然疫源地,需要进一步调查并进行更深入的生态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2017年5月至10月对湖南临武县某肉牛饲养场放养本地湘南黄牛、西门塔尔牛牛蜱虫继发感染牛焦虫病进行了防治研究,对其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治疗进行了观察,发现西门塔尔牛放牧母牛感染牛焦虫发病率最高为26.66%;育肥牛为20%;湘南黄牛放牧母牛、产犊母牛和1~6月龄犊牛感染牛焦虫病发病率为0%。在牛蜱流行期间放牧牛被牛蜱虫侵袭后,饲养员和兽医对蜱虫认识不够,发病前期未能及时驱蜱虫和治疗,最后导致西门塔尔牛放牧母牛死亡2头,育肥牛亡1头,母牛流产5头,给牛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经5个月防治经验总结,只要发现放牧牛群体表有牛蜱就应用双甲脒进行全群体表驱虫,还能使牛舍内苍蝇、蚊子等吸血虫昆虫显著减少。对感染发病的牛采取体内外驱虫结合抗生素综合防治方法,取得较好理想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调查我国新疆北部地区蜱及牛、羊体内蜱传播性嗜吞噬细胞无浆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病原的流行情况,收集了新疆北部地区13个县(市)的蜱虫样品及血液样品(蜱虫样品609只,牛血液样品670份,羊血液样品631份),提取基因组DNA, PCR检测后挑选阳性样品测序(1/3),分析其感染状况及病原分子遗传特征。结果显示,蜱虫和血液样品中共检测出183份A.phagocytophilum感染阳性,牛、羊和蜱虫感染率分别为10.0%(67/670)、9.5%(60/631)和8.2%(50/609),样品总体感染率为9.3%(177/1 910)。此次获得的新疆北部地区A.phagocytophilum 16S rRNA和MSP4基因序列遗传进化分析显示,该区牛、羊和蜱体内检测到的病原基因阳性片段与GenBank已公布的中亚、中欧地区病原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6.7%~99.5%,进化树分析显示与中亚、中欧多国A.phagocytophilum基因序列聚为一支。结果可为新疆北部地区蜱与蜱传播性嗜吞噬细胞无浆体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春季新疆吐鲁番市牛体表蜱寄生情况以及蜱种类和优势种群,选取艾丁湖镇牛养殖规模较大的5个村为试验点,采集牛体表吸血蜱虫,采用形态学鉴定方法进行蜱种属鉴定,采用SPSS 26.0软件统计分析蜱种优势度及感染情况。结果显示:在100头牛体表共采集吸血蜱虫1 362只,经形态学鉴定,均为硬蜱科璃眼蜱属的亚洲璃眼蜱和小亚璃眼蜱。小亚璃眼蜱数量居多,占58.81%(801/1 362);蜱分布范围广,在每个村均有分布。大庄子村分布的蜱虫数量最多,占30.03%(409/1 362);西热木村最少,占8.44%(115/1 362)。小亚璃眼蜱在琼库勒村的相对优势度(Dr)最高,为68.92%(173/251),在花园村最低,为47.27%(191/404);亚洲璃眼蜱在花园村的Dr最高,为57.27%(213/404),在琼库勒村最低,为31.08%(78/251);小亚璃眼蜱在大庄子村的蜱指数(Im)最高,为12.75,而亚洲璃眼蜱在花园村最高,为10.65。运用SPSS 26.0软件对不同试验点两蜱种的Dr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小亚璃眼蜱在各试验点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 0.05),而...  相似文献   

7.
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宿主微小牛蜱中肠内容物优势菌群。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对江西省宜春、萍乡、万载、新余四个地区的牛、羊体表微小牛蜱中肠细菌群落的结构进行分析。微小牛蜱体内细菌主要有8种,分别为立克次氏体、柯克斯氏体、犬埃立克体、克雷伯氏菌、肠杆菌、假单胞菌、孔雀立克次氏体、弯曲芽孢杆菌。牛体表微小牛蜱肠道优势菌主要为柯克斯氏体和立克次氏体。萍乡地区微小牛蜱除以上两种菌外,还含有犬埃立克体。克雷伯氏菌仅见于新余地区。山羊体表微小牛蜱肠道菌数量少于黄牛体表的微小牛蜱,其优势菌主要为假单孢菌。不同地区、不同宿主微小牛蜱中肠内容物优势菌群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牛TLR4基因多态性与抗蜱能力的关系,以正在杂交育种的BMY牛和其亲本婆罗门牛、红安格斯牛共103头牛为研究对象,在人工草场全放牧条件下测定微小牛蜱的感染量和静脉血组胺浓度,并以64头中国荷斯坦牛和加系西门塔尔牛(Simmental)为对比,利用PCR-SSCP扩增228bp的目的片段,检测TLR4的多态性,结果发现了535(A/C)、546(T/C)、605(T/A)、618(G/C)4个SNPS;中国荷斯坦牛和加系西门塔尔牛有A等位基因,红安格斯牛有A、B两个等位基因和AA、AB两种基因型,BMY牛和婆罗门牛有A、B、C三个等位基因和AA、AB、BB、BC四种基因型。牛血液组胺浓度与微小牛蜱的感染量呈负相关,其中BMY牛的相关性极显著(P0.01);BB基因型的牛感染蜱的量显著低于AA基因型,静脉血组胺浓度显著高于BB型(P0.05);TLR4基因突变可影响牛血液组胺浓度和微小牛蜱感染而引起的全身免疫反应水平,B等位基因可作为婆罗门杂交牛抗蜱选育的分子标记。BMY牛的抗蜱选育已经获得进展。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部分牛羊血液原虫传播媒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蜱传播试验,确定了甘肃省一些牛羊血液原虫的媒介和传播方式。甘肃省牛的双芽巴贝斯虫媒介为微小牛蜱。大巴贝斯虫媒介为长角血蜱。瑟氏泰 勒虫媒介为长角血蜱;绵羊无浆体的媒介为草原革蜱。微小牛蜱、长角血蜱可分别传播双芽巴贝斯虫和大巴贝斯虫,传播方式为经卵传递。将采集于甘肃文县牛体上的微小牛蜱和两当县的长角血蜱饱血雌虫孵育而来的次代幼虫分别叮咬除脾牛体后,2头牛各自感染双芽巴贝斯虫或大巴贝斯虫。将采自崇  相似文献   

10.
牛蜱叮咬不仅可造成牛体的机械性损伤,而且由于它可携带多种病毒、细菌和寄生虫,可导致被叮咬动物的染病。为了调查百色市水牛和黄牛牛蜱的感染情况,从5月份到7月份之间我们共调查了202头水牛和81头黄牛的牛蜱感染情况。调查中水牛有9头(4.46%),黄牛有14头(17.28%)观察到牛蜱感染,捕捉的牛蜱经鉴定均为微小牛蜱。在牛蜱感染强度上,水牛的感染强度比较低,一般为每头牛2只~5只,而黄牛的感染强度有明显的差异,感染最多的每头牛可检查到82只。说明我市待宰牛中,水牛、黄牛都有牛蜱感染,以黄牛的感染情况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双芽巴贝斯虫的实验感染方法。 1.用血涂片镜检很难找到虫体的双芽巴贝斯虫自然感染发病牛血,或3%的人工感染发病牛血,静脉或皮下接种健康摘脾牛或未摘脾牛,丙嗪和地塞米松,成功地感染了三头试验牛。或感染率0.01%。辅以皮下注射氯 2.从自然感染病牛身上采集饱血的微小牛蜱雌蜱,实验室条件下产卵並孵出幼蜱,在冬季以饥饿幼蜱叮咬方式成功地感染了健康小牛一头,成为双芽巴贝斯虫经卵传播的例证。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来自南非不同蜱种的系统进化关系,建立南非截获蜱虫的套式PCR鉴定方法。根据GenBank中蜱虫的18SrRNA基因序列,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条件建立蜱虫套式PCR鉴定方法。从南非进口生牛皮上截获寄生蜱,经过形态学初步鉴定后,应用所建立的套式PCR扩增获得10种南非蜱虫(T1-T10)的18S rRNA基因序列,测序后与NCBI中已公布的蜱虫18S rRNA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应用MEGA5.0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T1、T2、T3、T4、T7、T8是花蜱属的亚种,T5和T6分别是牛蜱属的不同种或亚种;T9和T10是扇头蜱属的不同种或亚种。说明建立的套式PCR检测方法能够在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准确鉴定不同形态的蜱种。  相似文献   

13.
微小牛蜱是多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原性疾病的媒介,蜱细胞培养与细胞系的建立是其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其传播疾病研究的常用手段.微小牛蜱细胞培养比较适宜的培养基为Grace、Schneider、L15、M119等培养基.论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利用蜕皮前的幼蜱、成蜱卵巢、饱血雌蜱的血淋巴组织等材料体外培养微小牛蜱细胞的试验技术.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新疆鄯善县春季蜱虫种类及分布情况,2021年3—5月在鄯善县的5个村庄采集羊体表蜱虫及盐碱地区域环境中的蜱虫,利用体视显微镜进行形态学鉴定,并统计羊只携带蜱虫情况及其种类。结果显示:共在150只羊体表和环境中分别采集到1392只和1007只蜱虫;采集到蜱虫归于2科3属5种,分别为硬蜱科的亚洲璃眼蜱、小亚璃眼蜱、血红扇头蜱和图兰扇头蜱以及软蜱科的拉合尔钝缘蜱,其中亚洲璃眼蜱数量最多,占48.99%,在5个村均有分布;3—5月羊带蜱率逐渐上升,分别为14.67%、35.33%、68.67%,携带的种类由拉合尔钝缘蜱1种逐渐增加到5种。结果表明,新疆鄯善县春季流行的优势蜱种为亚洲璃眼蜱,而随气温升高,蜱虫种类及数量逐渐增加,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因此春季应加强蜱虫的消杀工作。本调查为鄯善县春季蜱虫传播疫病的防控及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一株白僵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微小牛蜱的致病力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得到用于防控微小牛蜱的高毒力菌株,本试验从野外微小牛蜱饱血雌蜱体表分离出一株白僵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鉴定,确认该分离株为球孢白僵菌.致病力研究表明,当孢子浓度达到108孢子/mL,该菌株对微小牛蜱饱血成蜱的致死率即可达到100%,为微小牛蜱的生物防控试剂的研究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关岭牛和新引进安格斯牛的血液原虫感染情况,按照3%的比例从关岭县境内的牛场采集血液样品制作血推片,经吉姆萨染色镜检,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关岭牛和安格斯牛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原虫感染,关岭牛平均感染率为63.33%,平均感染强度为8.92%;安格斯牛平均感染率为47.06%,平均感染强度为7.55%。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行抗蜱及蜱传病疫苗的研究,本研究根据微小牛蜱巴西株报道的一种抗菌多肽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从微小牛蜱中国安徽株克隆到该抗菌多肽基因,全长383bp,编码110个氨基酸残基,该蛋白预测的分子量为12.2ku,等电点为4.87.经同源性比较,该微小牛蜱巴西株抗菌多肽基因有100%的相同性.经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微小牛蜱卵、幼蜱、半饱血雌蜱、饱血雌蜱和雄蜱这几个阶段均有表达.将该基因亚克隆到pET-28a( )表达载体,转化BL21(DE3)宿主菌,经IPTG诱导,可成功表达.重组融合蛋白大小为15ku左右,与预期大小一致.初步体外抗菌试验表明,重组蛋白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Western-blot显示,兔抗微小牛蜱唾液抗体能够识别重组表达蛋白.  相似文献   

18.
为对吐鲁番地区璃眼蜱的精确鉴定提供依据,同时为该蜱分类以及携带病原溯源奠定基础。本研究对采集的疑似患牛体表璃眼蜱(n=120)采用形态学和ITS2基因特异性PCR方法鉴定出其种,再通过Tams1基因特异性PCR方法鉴定出其携带病原情况。结果显示,经形态学鉴定均为小亚璃眼蜱,PCR结果显示扩增的璃眼蜱ITS2基因和环形泰勒虫Tams1基因序列分别与Gen Bank中已记载的小亚璃眼蜱ITS-2、环形泰勒虫Tams1基因序列一致。在检测的120枚璃眼蜱中,携带牛环形泰勒虫病原的有11只,阳性率为9.17%(11/120)。结果表明,在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借助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璃眼蜱种属鉴定及无典型硬蜱种的鉴定不但具有简易、准确度高等特点,而且在璃眼蜱种属确定的基础上分离其携带的病原更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寄生于牛体表的一种外寄生虫——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roplus),在澳大利亚及拉丁美洲等国家每年可造成数百万美元的损失,而且还可传播焦虫病、边虫病等,对畜牧业发展影响极大。最近澳大利亚有关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了预防牛微小牛蜱的疫苗。预计不到三年将进行批量生产而大最投入市场。这项研究是从80年代开始的,首先成功地从被感染牛血液中提取出抗蜱抗体。又发现当蜱吸取此血液后,在其内脏器官产生免疫反应,生长发育被抑制。然后又进一步从蜱体内脏分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璃眼蜱形态学及璃眼蜱属特异性基因(ITS-2)和其携带病原基因(Tams1)PCR扩增及其PCR产物的克隆、测序、同源性比较等,鉴定和检测采自新疆吐鲁番地区疑似牛体表璃眼蜱(n=50)及其携带病原状况。结果显示,采集的蜱虫经形态学鉴定均为小亚璃眼蜱,PCR扩增的璃眼蜱种属特异性ITS-2基因和环形泰勒虫Tams1基因序列大小分别为491 bp和534 bp。本试验获得的ITS-2序列与Gen Bank中已记载的小亚璃眼蜱ITS-2序列一致,与形态学鉴定结果相符,故这些璃眼蜱属于小亚璃眼蜱种(Hyalomma anatolicum)。在检测的50只璃眼蜱中,携带牛环形泰勒虫的有3只,阳性率为6%(3/50),并发现所扩增的携带病原目的基因序列与已登录记载的牛环形泰勒虫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9%。结果表明,在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借助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璃眼蜱种属鉴定及无典型硬蜱种的鉴定具有简易、准确度高等特点,而且在璃眼蜱种属确定的基础上分离其携带的病原更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