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本研究分离培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精巢支持细胞(Sertoli cells, SCs),建立并优化尼罗罗非鱼精巢支持细胞分离培养体系。无菌条件下,取发育至第Ⅲ期的尼罗罗非鱼精巢,PBS清洗后,剪碎精巢组织,0.25%胰蛋白酶消化,用含10%犊牛血清(Newborn bovine serum, NBS)的L-15培养液终止消化,过滤、离心,获得细胞。差速贴壁法获得SCs后,在26℃、无CO2饱和湿度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分别采用含10% NBS的L-15、M199、F12培养液,含5%、10%、15% NBS的L-15培养液,含1%罗非鱼血清的L-15+10% NBS培养液培养尼罗罗非鱼SCs。各组每2 d取细胞计数,绘制SCs生长曲线;甲基绿染色,倒置显微镜下观察SCs的形态。尼罗罗非鱼SCs培养1~2 d,细胞贴壁;培养3~5 d,细胞完全贴壁并迅速增殖。单个SCs呈不规则多边形,其核位于胞质中央,呈卵圆形,胞质中可见吞噬颗粒和空泡,空泡聚集于支持细胞胞质的两极或散布于核的四周。SCs在L-15培养液中贴壁生长,在F12、M199培养基中较难贴壁。与F12、M199培养液相比,L-15培养液更有助于尼罗罗非鱼SCs生长增殖(P<0.01)。与添加5%和15% NBS相比,在L-15培养基中添加10% NBS更有助于尼罗罗非鱼SCs生长增殖(P<0.05)。与未添加尼罗罗非鱼血清相比,在10% NBS+L-15培养中添加1%尼罗罗非鱼血清,能显著促进SCs生长增殖(P<0.05)。研究表明,采用胰酶消化差速贴壁法获得尼罗罗非鱼精巢支持细胞,10% NBS+1%罗非鱼血清+L-15培养液培养,能显著促进尼罗罗非鱼精巢支持细胞生长增殖。  相似文献   

2.
鲁西黄牛耳缘组织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以鲁西黄牛耳缘组织为研究材料,采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对其进行了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通过细胞的传代培养、形态学和动力学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鲁西黄牛耳缘组织成纤维细胞系具有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胞体均为梭形和不规则三角形,且细胞丰满;细胞核形态为卵圆形,并位于胞质中央,核仁清晰。在细胞生长于繁殖过程中亦经历了潜伏期、指数增生、停滞期和衰退死亡期等4个时期。细胞群体倍增时期为72h。实验结果表明,已成功地培养了鲁西黄牛耳缘组织成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3.
海洋贝类提取物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20%胎牛血清(FBS),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所诱导的大鼠VSMCs增殖模型,观察了海洋贝类提取物(ESs)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影响。将培养的5-8代细胞接种于96孔板,除正常组加入含0.4%FBS的M199培养液外,其他组均加入含20%FBS培养液(或含50ng/ml bFGF的0.4%FBS培养液),同时给药组分别加入含有25,50,100μl/ml浓度的ESs,孵育48h后,以细胞计数,结晶紫染色及MTT比色法VSMCc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ESs各剂量组VSMCs的增殖受到明显抑制(P<0.05,P<0.01)。ESs对20%FBS和bFGF所致的VSMCs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存在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4.
构建细胞体外培养体系是探讨动物生理代谢规律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尝试了三种不同的方法——消化法、组织块法及机械法以获得草鱼原代脑细胞。结果表明,采用机械法获得草鱼原代脑细胞,细胞分散较为均匀、形态良好,用含有10%胎牛血清的L-15培养基在28℃进行培养,获得了大量活力较为稳定的脑细胞,为进一步开展体外生理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基础。原代脑细胞的活力可以稳定地保持3 d,超过3 d后,细胞明显退化。  相似文献   

5.
罗霞  付小哲  李宁求  林强  黄志斌  张悠 《水产学报》2018,42(9):1481-1488
为获知鳜弹状病毒(Siniperca chuatsi rhabdovirus,SCRV)QY株在体外培养细胞中最适增殖条件,以鳜脑细胞系(Chinese perch brain cell line,CPB)为增殖体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技术所测病毒拷贝数为判断指标,比较同步接毒和异步接毒2种接种方式以及病毒接种量、血清浓度等培养条件对病毒增殖的影响,确定SCRV-QY株在CPB细胞中的最适增殖条件。结果显示,单位体积病毒增殖量方面,异步接毒法优于同步接毒法,以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为10将病毒接种长满单层的CPB细胞中,28°C吸附1.5 h,用含2%胎牛血清的L15培养液于28°C培养时,病毒增殖量最高,为5.59×10~(10)拷贝/mL;而从单位成本所获病毒量考虑,同步接毒法筛选出的4种增殖条件单位成本所获的病毒产量优于异步接毒法,其中当MOI=0.03、胎牛血清终浓度为6%时,同步接种对数生长中期的CPB细胞,28°C恒温培养70 h后收获病毒液,单位成本所获病毒量最高,为4.88×10~(13)个拷贝/元。综上所述,本研究以病毒增殖量和培养基成本作为考量,优化SCRV-QY株的增殖条件,可为SCRV疫苗低成本、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M199培养基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吻端组织进行体外培养研究,继代培养细胞传至第8代。实验结果显示:吻端组织接种培养3~5 h,细胞迁移伸展,6 d后生长细胞集落汇合,每4~6 d递次进行继代培养,培养生长的细胞呈纤维样。比较继代细胞在不同温度(15、27、37℃)和血清浓度(0、10%、20%)条件下的生长,27℃、10%血清的培养条件最适宜吻端细胞的增殖。通过染色体组型分析,证明离体吻端细胞为正常的二倍体细胞。研究结果表明,黄颡鱼离体吻端细胞对温度等培养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培养细胞增殖迅速,具有建立连续细胞系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为了建立塔里木裂腹鱼(Schizothorax biddulphi)尾鳍细胞系,本研究采用组织块法,分别用含胎牛血清(FBS)的DME/F12培养基体外培养塔里木裂腹鱼尾鳍组织,初步建立了塔里木裂腹鱼尾鳍细胞系(BICF1)。采用MTT法测定分析盐度(NaCl)和碱度(NaHCO3)对其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BICF1悬浮培养传至45代,最适培养液为DME/F12,最适FBS浓度为20%,最适温度为25℃。第10代BICF1的群体倍增时间为28.11 h,呈“S”型生长。第6代BICF1液氮冻存180 d后复苏,经台盼蓝染色计数,BICF1有(87.85±0.66)%的细胞具有活性,复苏后可增殖并传代。BICF1无细菌、真菌、支原体污染。第10代BICF1线粒体16S rRNA测序结果与GenBank基因序列进行一致性对比,结果显示,BICF1与JQ844133.1的一致率为100%,表明BICF1来自于塔里木裂腹鱼。BICF1增殖数量在盐度为1、2、4、6时呈上升趋势,在盐度为6、8、10时呈下降趋势;盐度为6时,BICF1增殖数量最高。BICF1增殖数量在碱度为2、3、4、5、6 g/L时呈上升趋势,在碱度为6、7、8、10 g/L时呈下降趋势;碱度为6 g/L时,BICF1增殖数量最高。细胞增殖数量随盐碱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本研究旨在为合理开发和利用塔里木裂腹鱼遗传资源以及建立和保护其种质资源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宽口裂腹鱼为塔里木河水系的特有物种。为建立其尾鳍细胞系,笔者采用组织块法和胰酶消化法相结合,分别用含胎牛血清的DME/F12培养基体外培养尾鳍组织。初步建立宽口裂腹鱼尾鳍细胞系,细胞传代培养至45代。细胞呈悬浮生长,最适培养液为DME/F12,最适胎牛血清质量分数为20%,最适温度为25℃。第10代细胞的群体倍增时间为24.94 h,细胞呈“S”型生长。第6代细胞液氮冷冻保存180 d后复苏,经台盼蓝染色计数,(88.72±0.99)%的宽口裂腹鱼尾鳍细胞系具有活性,复苏后增殖速度快,可正常传代。细菌、真菌、支原体的鉴定未发现污染。第10代细胞线粒体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基因序列做一致性对比,宽口裂腹鱼尾鳍细胞系与NC036933.1的一致率达99.91%,从分子水平证明,宽口裂腹鱼尾鳍细胞系来自宽口裂腹鱼。NaCl质量分数为8‰时,宽口裂腹鱼尾鳍细胞系的相对增殖率最高;NaHCO3质量浓度为7 g/L时,宽口裂腹鱼尾鳍细胞系的相对增殖率最高;宽口裂腹鱼尾鳍细胞系的相对增殖率随盐碱度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在超净台内剖取、研磨褐牙鲆头肾,用Ortuńo的方法分离头肾巨噬细胞;无菌抗凝尾静脉抽血分离外周血白细胞。用含有0、0.1、0.5、1.0、1.5mg/mL和2.0mg/mL大豆异黄酮的细胞培养液分别体外培养这些细胞,24h后分别测定细胞的氧呼吸爆发活力、增殖活力及吞噬活力等免疫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在体外培养下,大豆异黄酮显著影响褐牙鲆头肾巨噬细胞和外周血白细胞免疫力(P0.05),且随着培养液中大豆异黄酮质量浓度的增加,上述细胞免疫力先增后降。当培养液中大豆异黄酮质量浓度为0.5mg/mL时,褐牙鲆头肾巨噬细胞和外周血白细胞的氧呼吸爆发活力、增殖活力以及吞噬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而当大豆异黄酮质量浓度达到2mg/mL时,显著抑制褐牙鲆头肾巨噬细胞和外周血白细胞免疫力(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体外细胞培养中添加0.5mg/mL大豆异黄酮促进了褐牙鲆头肾巨噬细胞和外周血白细胞的免疫力;2mg/mL大豆异黄酮则明显抑制细胞免疫力。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在酶消化法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不同的肝组织分离和培养条件,获得鲤鱼肝原代细胞培养的最佳培养方法和条件。首先,结合细胞数量和台盼蓝染色所得的细胞存活率,比较了胰蛋白酶消化鲤鱼肝组织的不同反应温度和时间,结果表明:肝组织用0.25%(m/V)胰蛋白酶在25℃消化40 min时细胞分离效果最好。其次,经酶消化得到的肝原代细胞粗制液,设置4种不同的细胞纯化和培养条件:1)将细胞直接重悬于含10%胚牛血清(FBS)的L-15/DMEM培养基中培养;2)以10%鲤鱼血清取代培养基中的胚牛血清重悬细胞并培养;3)将细胞经Percoll液密度梯度离心纯化后,重悬于含10%胚牛血清的L-15/DMEM培养基中培养;4)细胞经Percoll纯化后,重悬于含10%鲤鱼血清的L-15/DMEM培养基中培养。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肝细胞的形态,进而通过HE染色法检测,结果表明经Percoll纯化后,肝细胞纯度显著提高;采用MTS/PMS法检测肝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表明鲤鱼血清代替胚牛血清培养细胞,肝细胞活力显著提高。本研究将为建立稳定的毒理学肝原代细胞实验模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斜带石斑鱼肝细胞分离及原代培养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研究以斜带石斑鱼肝细胞为实验对象,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进行原代培养,旨在探讨稳定可靠的斜带石斑鱼肝细胞分离及原代培养方法。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和胰蛋白酶(含EDTA)消化法分离肝细胞,并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肝细胞,细胞悬液于DMEM/F-12、M199和L-15培养液中培养;细胞活力及数量采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并通过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率;同时,测定不同时间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白蛋白(ALB)和尿素氮(BUN)的含量,以分析肝细胞生长状态。结果表明,组织块方法不适于斜带石斑鱼肝细胞的培养,未见细胞从组织块中迁出,而胰蛋白酶消化法获得良好稳定的培养效果,细胞产量达到1.6×108个/g肝重,活细胞数达到95%;L-15培养基细胞生长明显优于DMEM/F-12和M199培养基;启动原代培养的48~72 h阶段肝细胞生长代谢旺盛,培养上清液中LDH活性显著降低,ALB和BUN含量显著升高。结果显示,0.25%的胰蛋白酶常温消化法适合斜带石斑鱼肝细胞的分离,斜带石斑鱼肝细胞原代培养的最适培养基为L-15培养基,肝细胞在启动原代培养的48~72 h生长代谢旺盛。  相似文献   

12.
青海湖裸鲤肾细胞的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组织块移植培养技术,用RPMI 1640培养基对来源于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肾组织的细胞进行原代培养。结果显示:培养48 h可见组织块周围有细胞迁出,并形成生长晕;培养一周可形成单层细胞;对原代培养的单层细胞用胰蛋白酶-EDTA消化后,传代培养至第四代。实验初步确立青海湖裸鲤肾细胞培养条件为:培养基RPMI 1640,培养温度为27℃,pH值为7.0~7.5,原代培养血清浓度为20%,传代培养的血清浓度为10%,无需通入CO2。  相似文献   

13.
为了构建剑尾鱼脑细胞系并探讨其细胞色素P4501 a(CYP1A)基因的诱导效应,实验通过胰蛋白酶消化法对剑尾鱼脑组织进行体外培养,经连续继代培养,建立了可稳定传代的脑细胞系,命名为SFB.SFB最适培养液为含有15%胎牛血清(FBS)的DMEM/F-12和L-15等比混合培养液,培养条件为27℃,5% CO2.生长特性研究表明,第65代细胞的群体倍增时间为43.048h,显示出旺盛的生长和分裂能力.染色体分析发现,培养细胞的染色体众数为48条,SFB核型公式为2n =2st +46t,臂指数(NF) =48,与剑尾鱼一致.诱导实验表明,SFB在10-8~ 10-5 mol/L的苯并(a)芘诱导下,CYP1A mRNA表达量显著提升,且表现出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脑细胞系的建立为剑尾鱼的毒理学评价研究提供了便利,也为其系统的生态毒理学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华鳖胚胎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中华鳖胚胎细胞体外培养适宜培养渗透压、培养基和培养温度等条件,并进行传代试验,结果表明,胚胎原代细胞在25-28℃,渗透压250mmol/kg,RPMI-1640+10%小牛血清培养液及无CO2的条件下,生长良好,72h长满足 单层,并能顺利传代。细胞动力学试验表明,传代细胞1-3代为适应期、4-6代为旺盛期、7-9代为衰退期。第6代细胞以体组型分析,其染色体为整二倍体,并未发生转化。  相似文献   

15.
斑点叉尾(鱼回)肾脏组织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块移植培养技术,对来源于斑点叉尾(鱼回)(Icttalurus punctatus Rafinesque)肾脏组织的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建立了斑点叉尾(鱼回)肾脏组织细胞系,定名为CCK,目前已稳定传代培养70多次.斑点叉尾(鱼回)肾脏组织细胞为成纤维样细胞,最佳培养基为M199,最适培养温度范围为28~32℃,培养基血清体积分数为10%.在此条件下,CCK细胞的倍增时间为38.9~41.0 h.斑点叉尾(鱼回)肾脏细胞的集落形成效率为(74.16±3.54)%,第9代传代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正常二倍体2n=58,第33代传代细胞的染色体众数为60.液氮冷冻保存6个月后复苏的细胞经台盼兰染色检验,(86.69±1.04)%的细胞仍保持活性,细胞复苏后培养生长旺盛.通过对第17代离体培养细胞的28S 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及序列分析与比对,表明该细胞系来源于斑点叉尾(鱼回).[中国水产科学,2009,16(1):75-81]  相似文献   

16.
麦穗鱼鳍条组织培养及染色体Ag—NORs和C-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探索了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鳍组织细胞短期培养方法,同时对其染色体Ag-NORs和C-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1)麦穗鱼鳍组织培养的最适培养基为MEM培养基,细胞在组织块贴壁后第6天迁出,经传代后细胞形态呈成纤维状;2)其染色体具有1对Ag-NORs,位于第23对染色体短臂末端,其NORs具多态性,未见Ag-NORs联合现象;3)其染色体C-带主要为端粒和着丝点C-带,少数为居间C-带,其中第23对染色体的短臂大部分呈现C-带强阳性,与Ag-NORs区域对应。  相似文献   

17.
福寿螺足组织和外套膜组织细胞培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良的M199培养基,对福寿螺(Ampullaria gigas Spix)足组织和外套膜组织细胞进行了体外培养研究。结果显示:接种6 h后,细胞开始从组织块中迁出,培养至第3天,迁出细胞在组织块周围形成生长晕,第21~28天,细胞覆盖大部分培养瓶底壁。足组织和外套膜组织细胞分别被传至8代和9代。足组织和外套膜组织细胞在原代培养物中主要有两类,一为上皮样小细胞,形态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直径7~15μm;另一类为上皮样中型和大型细胞,形态椭圆形或多边形,直径15~30μm。上皮样小细胞数量多,增殖速度较快,在原代和传代培养的中后期皆可形成细胞单层。外套膜组织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能力高于足组织细胞,其贴壁性也好于足组织细胞,Hoechst荧光染色显示外套膜组织细胞的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低于足组织细胞。结果表明,贝类外套膜组织有潜力成为建立连续细胞系的组织来源。  相似文献   

18.
鹧鸪菜再生苗育苗养成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凤贤 《水产学报》1990,14(3):219-226
本文研究鹧鸪菜微小组织块再生特性及其组织块再生苗附绳育苗养成技术。在组织块的切口处几乎每个细胞都具有分生能力。组织块的大小以 50~100个细胞左右为宜,这样大小的组织块再生植株数和再生率均表现出最高值。培养液的最适比重是1.015。培养液中添加5~50ppm壳多糖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组织块的再生能力。组织块的附绳固着率以100ppm壳多糖浸泡网绳培养结果最佳。组织块附绳后,在培养箱内平面静止培养15~20天,再生苗肉眼可见,再移养到较大水体水簇箱内冲气培养一个月左右,可成长为自然大小的成体。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鱼类骨组织细胞的特征,实验建立了团头鲂骨组织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并对其生物特性进行了鉴定。以3月龄团头鲂尾椎骨及肋骨为实验材料,利用组织块培养法和胰蛋白消化法分别进行骨组织细胞培养,确定最佳培养条件:采用组织块培养法,28°C培养,M-199培养基中加入体积分数为20%的胎牛血清、25 ng/m L表皮生长因子EGF和25 ng/m L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 FGF。细胞生物学特性鉴定结果显示:细胞碱性磷酸酶、钙化结节茜素红染色及矿化结节von Kossa氏法染色均呈阳性,表明所培养的细胞具有典型成骨细胞的生物学活性;鱼骨钙素ELISA试剂盒检测培养细胞中骨钙素含量为997.25 ng/L;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特异性调节成骨细胞分化的转录因子runx2a、runx2b和osterix基因在团头鲂骨组织细胞系中均有表达,且runx2b和osterix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团头鲂肌肉细胞系。利用本方法可获得增殖活性良好,生长速率快,且细胞生物学特性稳定的团头鲂骨组织细胞系(MBCs),为日后鱼类骨组织体外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斑点叉尾鮰肾脏组织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组织块移植培养技术,对来源于斑点叉尾鮰(lctalurus punctatus Rafinesque)肾脏组织的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建立了斑点叉尾鮰肾脏组织细胞系,定名为CCK,目前已稳定传代培养70多次。斑点叉尾鮰肾脏组织细胞为成纤维样细胞,最佳培养基为M199,最适培养温度范围为28~32℃,培养基血清体积分数为10%。在此条件下,CCK细胞的倍增时间为38.9~41.0h。斑点叉尾鮰肾脏细胞的集落形成效率为(74.16&#177;3.54)%,第9代传代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正常二倍体2n=58,第33代传代细胞的染色体众数为60。液氮冷冻保存6个月后复苏的细胞经台盼兰染色检验,(86.69&#177;1.04)%的细胞仍保持活性,细胞复苏后培养生长旺盛。通过对第17代离体培养细胞的28S 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及序列分析与比对,表明该细胞系来源于斑点又尾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