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9 毫秒
1.
一、鱼类育种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现代鱼类育种技术,包括常规育种技术(即杂交和选育),鱼类性反转技术,染色体组工程,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五个技术领域。鱼类的常规育种,在1871年以前是自发的,无计划的。1871年,俄国科学家进行鲟×闪光鲟杂交,并指出了鱼类杂交育种的前景。此后,鱼类的杂交育种才进入有计划的轨道。本世纪三十年代,Kirpitchinckov发现鲤鱼品种间杂交存在杂交优势,并在生产上实际应用。五十年代以来,鱼类常规育种发展迅速,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于鲤鱼、虹鳟、沟鲶和罗非鱼。选育出一些品种,品系和杂优组合,同时,在遗传育种的基础理论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从世界范围而言,目前,鱼类的常规育种仍然是最富有成果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获得一个鱼类新的优良品种,就可以在不增加养殖面积和饵料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产量。长期以来,人们不断地通过多种途径对物种进行定向改良,以求获得性状优良的经济鱼类。随着生物学基础理论的不断发展,最近十多年来普遍采用染色体控制等细胞工程的方法对一些经济鱼类进行了遗传改良,有的已经获得了预期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3.
制备鱼类染色体标本的简易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类染色体的研究始于三十年代,由于当时实验技术的局限,一直未能得到迅速的发展。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秋水仙碱(Colchicine)和低渗处理、空气干燥等技术在鱼类染色体标本制作中的应用,以及不断地引入制作其它脊椎动物染色体标本的经验,才使鱼类染色体研究得以迅速发展。在我国,有关此方面的研究工作始于六十年代末。  相似文献   

4.
鱼类细胞工程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鱼类细胞工程育种的研究状况,主要包括雌核发育、三倍体诱导、核移植、细胞融合4种育种技术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朱传坤  潘正军 《水产学报》2022,46(4):657-673
开展鱼类核型分析对鱼类的遗传、变异、分类、系统演化、性别决定、杂交育种以及环境污染监测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鲇形目鱼类在我国水产养殖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研究鱼类染色体进化与性染色体分化的良好材料.本文综述了我国35种鲇形目鱼类及其杂交子一代和多倍体的核型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类群中的核型特征,并对部分类群的染色体进化关...  相似文献   

6.
简述了鱼类性别的决定,受遗传、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介绍了鱼类性别鉴定方法:表观观测法、组织切片、超声鉴定法、血液生化指标及激素判别法、染色体形态以及染色体带型差异判别法、分子标记法、单细胞测序技术等。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其实际应用范围。提出,今后对于鱼类性别鉴定方法,应着重研究性别特异位点,创新筛选技术,并加大性别分化机制和性别控制的研究力度,进一步开发单细胞测序技术在鱼类性别鉴定中的应用,对于鱼类,尤其是具有明显性别二态性的鱼类研究和渔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湘云鲫是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刘筠院士为首的课题组应用细胞工程技术和有性杂交相结合的方法培育出来的三倍体新型鱼类,  相似文献   

8.
几种经济鱼类及其杂种染色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淡水渔业》1975,(2):F003-F003
鱼类染色体过去研究不多,原因之一是由于鱼类染色体一般小而多,难以计数,更不易进行形态学观察和核型的分析。但近些年,随着细胞染色体制片技术的改进,鱼类染色体的研究报导迅速增加。据1973年的归纳统计资料,全世界共报导了分属于60科,417种鱼类的染色体。其398种鱼类染色体组型进行了初步描述。  相似文献   

9.
细胞培养是现代生物科学中发展十分迅速的一种实验技术,它为细胞学、遗传学、病毒学、免疫学的研究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核移植、细胞杂交、DNA介导的基因转移以及一些物理图谱的建立,也都需要与细胞培养紧密结合。鱼类细胞培养也是开展鱼类病毒性病原、疫苗制备和鱼类细胞工程等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丰产鲫是华南师范大学生物系鱼类研究室陈湘麟教授和赵俊副教授历时8年研制出的极其优良的鲫鱼养殖新品种;它是用彭泽鲫做原始母本,用我国南方特有的野生鱼类作为外源精子提供,采用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充分利用野生鱼类丰富的基因对彭泽鲫  相似文献   

11.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染色体上物理定位DNA序列的技术。本文介绍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实验流程,综述了近年来FISH技术在鱼类基因定位方面的应用,如来源于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BAC)文库的单拷贝基因的定位、核糖体基因和组蛋白基因等中度重复序列的定位、着丝粒特异序列和性别特异序列等高度重复序列的定位以及其他重复序列的定位等,用于研究特定基因定位、性染色体鉴定及种间杂交等遗传学问题,并展望了此技术在定位鱼类经济性状相关标记或基因、性别相关标记或基因及种特异染色体标记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二) 现代生物技术育种方法生物技术又称生物工程,与育种相关的生物技术主要是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应用于鱼类育种尚属始探索阶段,而细胞工程应用于鱼类育种已取得显著成效。 1、鱼类的雌核发育 (1) 鱼类的天然雌核发育在自然界,动物的生育方式有单性生殖和两性生殖之分。脊椎动物大多行两性生殖,但在鱼类也有少数种类是行雌核发育的。所谓雌核发育是指某些鱼类例如美洲鳉、银鲫,这些鱼类的成熟卵子已具备全部发育信息的潜能;并能够限制精子的作用只能激活卵子发育不产生雄性原核。我国黑龙江水系的银鲫是天然三倍体,而且以雌核发育方式进行繁殖的两性种群。我国科技工作者已经证实、银鲫的卵子不进行第二次成熟分裂,故其染色体不减半而始终保持三倍体;同  相似文献   

13.
建鲤的生物工程育种技术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背景和依据鱼类的有种方法,概括地讲,可分为常规育种和新技术育种两类方法。前者主要包括选择育种。杂交育种等;后者主要包括染色体组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常规育种方法,在生产上是被广泛采用的,是提供良种的主要途径。新技术育种前景广阔,正在加紧研究。建鲤(Cyprinuscarpiovarjian)是用杂交、选育和染色体组工程技术相结合,经选择横交固定而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优良品种。其全部育成过程,包括家系选育。系间杂交和雌核发育、横交固定等工艺,是一套从鱼类实际情况出发而设计和实施的新工艺、新技术。同时,在建鲤的…  相似文献   

14.
黄颡鱼属鱼类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从选择育种、杂交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五个方面概述了黄颡鱼属鱼类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鱼类染色体核型分析在种质资源保护、遗传图谱构建、鱼类分类和育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黄带拟鲹 (Pseudocaranx dentex, Bloch & Schneider, 1801)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的水产资源物种, 目前与该物种遗传背景相关的研究尚属空白。本研究采用热滴片法制备了黄带拟鲹鳃和鳍条组织的染色体标本, 经 Giemsa 染液染色, 观察其染色体核型特征。分析了 4 尾黄带拟鲹幼鱼的 106 个中期细胞染色体核型, 经统计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 48 条的中期细胞分裂相占所观察细胞分裂相的 86.79%, 48 条染色体均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核型公式为 2n=48t, 染色体臂数 NF=48; 染色体相对长度最大为 5.921±0.276, 最小为 2.052±0.210; 未观察到异型性染色体, 也未观察到随体和次缢痕。与已报道的其他 14 属 33 种鲹科鱼类染色体核型特征比较, 认为黄带拟鲹为鯵科鱼类系统进化中的高位类群。本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鲹科鱼类染色体核型数据库, 也为系统开展黄带拟鲹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正> 研究鱼类的染色体和染色体组型,对探索鱼类的发生、遗传、杂交育种、水质监测等都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细胞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的基础工作之一。早期研究染色体的方法,多采用压片和石蜡切片,且鱼类染色体一般小而多,进行分析有一定的难度,以致数据不尽确切。六十年代后,由于空气干燥法、细胞和组织培养术的兴起和发展,才使鱼类染色体研究工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国外对鱼类染色体的研究颇多,在25,000种现生的鱼类中,按(1980)的  相似文献   

17.
人工诱导鱼类雌核发育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 人工诱导鱼类雌核发育技术是六十年代必起的,属于染色体遗传工程。此技术首先在苏联兴起,而后欧美等国相继进行了研究。所谓人工诱导鱼类雌核发育(生)就是使遗传上去活的精子进入未受精卵使卵单性发育。在这里人工去活的精子仅起激活卵子发育作用而不参与遗传物质。这项技术的建立不仅能控制性别,而且由于使其雌性染色体加倍高度近亲,这就为迅速建立鱼类纯系  相似文献   

18.
郑宏萍 《淡水渔业》2005,35(1):12-12
由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名优鱼类基地王佳喜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全雌丁桂鱼及三倍体丁桂鱼细胞工程育种技术》项目于2004年11月25日通过了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研究人员经过四年的刻苦努力,首次在亚洲探索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全雌丁桂鱼及三倍体丁桂鱼诱导、育种技术,并进行了系统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黄条魳(Seriola aureovittata)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黄海北部沿海捕获的野生黄条(Seriola aureovittata)为实验材料,经过体内注射植物血球凝聚素(PHA)和秋水仙素,取头肾细胞,经空气干燥法制片,Giemsa染液染色后,观察黄条的染色体核型和特征.本研究分析了21条黄条的80个中期染色体核型,结果显示,黄条核型有48条染色体,2n=48占所观察分裂相的比例是81.25%;第1对染色体有次缢痕和随体.核型公式为2n=48=6sm+4st+38t,其染色体臂的数量为54,单倍体染色体总长度约为51.97 μm.黄条染色体核型比较独特,具有3对亚中部染色体和2对亚端部染色体;不同于以往报道的其他属鱼类的染色体核型特征.通过比较分析认为,黄条为进化上的高位类群中的特化类群.本研究为属鱼类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并为黄条种质资源保护及未来人工养殖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乌鳢及鳢科鱼类染色体组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乌鳢的染色体组型,分析了与月鳢、斑鳢染色体组型的不同。结果表明:乌鳢的染色体数目为2n=48,核型公式为:4sm 22st 22t,最大染色体组位于st组。讨论了鱼类核型演化过程中的增加双倍染色体的倾向,具有较多t染色体的是较原始的种类,而具有较多m、sm染色体的种类是特化种类,即染色体臂数较多的为进化类型。比较3种鱼类的染色体特征,发现乌鳢的NF最多(68),sm染色体数也高于其它种类,说明鳢科谱系分类上的位置中,乌鳢的进化程度较高,适应性强,月鳢次之,斑鳢最原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