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斑节对虾进行白点综合病毒(WSSV)分离和提纯实验中,台湾发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病毒。病毒棒状,140~200 nm×35~50 nm。密度1.154~1. 162 g/ml,麻醉后发现至少有 20、63、110 KDa 3种病毒结构蛋白质。将此病毒给斑节对虾注射,迅速引起大量死亡。组织病理发现病虾的淋巴、鳃、胃、肝、胰、心脏中均有大量的嗜碱病毒粒子。电子显微镜检查病虾的淋巴器官,观察到许多发育的病毒粒子和核壳,包埋在细胞质泡中。此病毒的形态、组织病理和结构蛋白质与泰国的黄头病毒(YHV)近似,RT—P…  相似文献   

2.
3.黄头病【病因】该病病原是黄头病病毒,呈杆状,有囊膜,病毒粒子(50~95)纳米×(130~380)纳米,属单链RNA病毒。【症状】病虾早期游动迟缓,头胸甲呈黄色或发白,膨大,鳃变成淡黄色到棕色,肝胰腺变成淡黄色。主要感染鳃组织、淋巴器官、血细胞和结缔组织等。该病毒毒力较强,对虾被感染后3~5天内可全军覆灭。患病虾组织多处坏死。胞核缩小或破裂,核周围细胞质内有嗜碱性的球形包涵体。染毒组织的血窦中有一种独特的数目不等的球形细胞。其胞质嗜碱性、球形胞核居中。【流行及危害】该病首先在印度斑节对虾的精养塘中发现,后在东亚地区的其它…  相似文献   

3.
用感染白斑综合症毒病的中国对虾头胸甲,对健康的仔虾进行了人工投喂感染实验,同时从病虾中分离出病毒悬液作为毒种,无节幼体,蚤体 幼体和糠虾体进行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人工浸浴实验,结果表明,卵和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幼对病毒悬液不敏感,闰理切片观察未见病毒粒子,光镜病理切片可观空到鳃上皮,前肠上皮有包涵体样病变,同时在肝胰组织中发现了肝胰腺细小病毒(HPV)包涵体。  相似文献   

4.
中国对虾淋巴细胞培养中的病毒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宏志  童裳亮 《水产学报》1999,23(2):169-173
通过对中国对虾的淋巴器官和经过培养的养殖,海捕中国对虾的淋巴组织细胞进行电镜观察,均发现在细胞内存在一种形状为球形,有囊膜,平均直径为136nm的病毒。病毒分布于细胞质内,或成团存在,似为一种虹彩病毒;在养殖对虾淋巴器官及培养过的组织细胞中还发现另一种病毒,病毒粒子为正二十面体,无囊膜,平均直径为33nm,分布于细胞质内,似为一种小RNA病毒。  相似文献   

5.
于春霞 《水产学报》2002,26(4):307-312
用市售冰冻斑节对虾中头胸甲有白斑的病虾做感染源,对中国对虾仔虾进行人工感染,通过电子显微技术,对中国对虾仔虾的肝胰腺细胞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冰冻斑节对虾体内的杆状病毒能够使中国对虾致病,其发病程度与对虾养殖密度有关。从病毒基质发生到形成完整的病毒粒子及侵染大致分4个阶段;病毒基质发生期,病毒囊膜形成期,病毒粒子装配期,病毒粒子再度侵染期。同时观察中还发现了一些可能与病毒形成有关的特殊物质,如绒团物和冰晶状物等。  相似文献   

6.
陈细法  吴定虎  黄槐  陈平 《水产学报》1994,18(4):265-271
本文用改良的电镜固定液和新包埋剂制备超薄切片,在电镜下观察健康和感染MBV的肝胰腺上皮细胞的超微病理变化,结果发现感染细胞的核质中有1个或多个包涵体和大量病毒粒子。随着包涵体和MBV粒子增多,核染色质凝聚,核膜局部扩张,部份破裂,甚至完全消失,直至整个核崩解,使得MBV和包涵体游离出来。胞质水肿,内质网髓鞘样变性,滑面内质网增生,脂滴增多,线粒体绒团样变性和并发细菌混合感染。作者认为核内包涵体和病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眼柄内的胶质细胞,结果表明:这些胶质细胞呈圆形、椭圆形,直径4900—5100nm。细胞质无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结构。细胞核大,直径约3900nm。电子致密的异染色质位于核边缘,连成块状。核周腔有明显的增宽现象,细胞膜外有由3—4层组成的片层结构,片层宽度约20—33nm,层距宽度约15—50nm。  相似文献   

8.
大连地区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1994年-1995年大连地区由杆状病毒引起的自然发病和人工感染实验中国对虾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发病虾和人工感染的虾组织病理相同,在胃、皮下、类淋巴、造血组织、鳃、中肠、后肠、肝胰腺、心脏等组织器官的上皮细胞、干细胞和结缔组织细胞中都可观察到显著胀大,呈空泡状或被苏木精浓染的细胞核。胃是病理变化出现最早且最严重的器官。在电镜下,胃、甲壳下上皮细胞核中可见大量长270~350nm,宽100~120nm的杆状病毒颗粒,细胞核、线粒体出现胀大,嵴断裂、消失情况。干细胞、上皮细胞和疏松结缔组织细胞为靶细胞。  相似文献   

9.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对虾的病害问题日益突出和严重。目前,在我国的养殖对虾中,已发现的细菌、寄生虫、类枝原体、类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疾病达40多种,1992年又发现了以病毒为主,细菌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头胸甲白斑、肝胰腺坏死综合症”。此病来势猛、传染快、传播广、死亡率高,往往令发病虾塘对虾在短时间内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患鲫造血器官坏死症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体内不同器官组织中鲤疱疹病毒(CyHV-2)粒子的形态结构、分布和发生过程,采集患病异育银鲫体肾、脾脏、头肾、肝胰脏、肠道、鳃各组织样本,利用透射电镜观察疱疹病毒和组织细胞超微病理学。在所采集器官组织中均观察到鲤疱疹病毒Ⅱ型的DNA内核、空衣壳、实心核衣壳、含包膜成熟病毒共4种不同成熟时期的病毒粒子,不同时期的病毒粒子直径分别为65~90nm、90~180nm、90~180nm、170~220nm;体肾和脾脏中含有大量的Cy HV-2病毒,而头肾、肝胰脏、肠道和鳃中病毒粒子较少;CyHV-2病毒主要感染体肾、头肾、脾脏的吞噬细胞,导致机体免疫机能改变;组织细胞病理学观察发现吞噬细胞核边缘化,核内染色质变性,核膜溶解,线粒体嵴断裂,出现空泡,个别细胞溶解坏死。通过PCR检测和电镜观察病毒粒子结构特征,确诊异育银鲫感染Cy HV-2病毒,主要器官组织细胞中均有CyHV-2病毒,且在细胞核中完成复制和组装,在细胞质中获得外膜。感染Cy HV-2病毒的异育银鲫主要器官组织均受到一定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海捕中国对虾杆状病毒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常青山 《水产学报》2000,24(3):263-266
以海捕中国对虾为材料,利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和核酸探针技术,对从中国对虾杆状病毒核酸随机文库中筛选的4个片段(大小分别为800,1100,1500,2500bp)用地高辛标记作为探针,进行斑点杂交,检测对虾杆状病毒。结果表明海捕中国对虾的鳃、中肠、肝胰腺、卵巢等组织检测为阳性,肌肉组织为阴性。实验表明中国对虾村状病毒存在垂直传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虾形态性状对体重影响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测定519尾5月龄中国对虾体长、全长、体重、头胸甲长、头胸甲宽、第1腹节高、第5腹节高、第6腹节长、额剑上刺数目、额剑下刺数目10个指标,计算性状间的相关系数。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体重作依变量的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对各性状的影响大小进行剖分。结果表明,头胸甲宽对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额剑上刺数目、额剑下刺数目对体重的直接影响较小。经显著性分析,剔除与体重多元相关不显著的第1腹节高、第6腹节长、额剑上刺数目、额剑下刺数目,建立体长、全长、头胸甲长、头胸甲宽、第5腹节高与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对虾淋巴组织培养中的病毒及病理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中国对虾的淋巴器官和经过培养的养殖、海捕中国对虾的淋巴组织细胞进行电镜观察 ,均发现在细胞内存在一种形状为球形 ,有囊膜 ,平均直径为 136nm的病毒 ,病毒分布于细胞质内 ,或成团存在 ,似为一种虹彩病毒 ;在养殖对虾淋巴器官及培养过的组织细胞中还发现另一种病毒 ,病毒粒子为正二十面体 ,无囊膜 ,平均直径为 33nm ,分布于细胞质中 ,似为一种小RNA病毒。在体外培养淋巴组织过程中 ,病毒在细胞内没有明显增殖迹象。感染病毒的细胞呈现细胞核固缩 ,细胞质空泡化 ,线粒体内嵴模糊 ,粗面内质网水肿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对淋巴组织切片进行光镜观察 ,发现淋巴器官组织部分坏死 ,有些细胞核肿大 ,苏木精深染 ,严重的细胞核结构已经被破坏。  相似文献   

14.
Since 1992, mass mortalities among cultured giant tiger shrimp, Penaeus monodon (Fabricius), and kuruma shrimp, Penaeus japonicus (Bate), have been observed in Taiwan. The condition is known as 'white spot disease' (WS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white spots on the cuticle of diseased shrimp. With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wo sizes of white spots were observed. Each spot represented a protrusion on the inside surface of the carapace. The composition of white spots wa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cuticule, most calcium, as determined with an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 Histological studies of moribund, infected specimens revealed degenerated cells, characterized by hypertrophied nuclei, in various meso- and ectodermal tissues. Infected tissues included cuticular epidermis, connective tissue, lymphoid organ, antennal gland, and haematopoietic, gill and nervous tissue. Nuclei were Feulgen-positive and no occlusion body was found in the necrotic tissue.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rod-shaped and enveloped virions in the hypertrophied nuclei. The virions measured 298 ± 21 × 107 ± 8 nm in the giant tiger shrimp and 248 ± 12 × 104 ± 8 nm in the kuruma shrimp. In an experimental infection trial, cumulative mortality was 40% within 14 days under stress conditions. No mortality was observed in controls or in non-stressed infected shrimp. Experimental infections show that environmental stressors such as ammonia may enhance the severity of WSD virus infections in cultured shrimp.  相似文献   

15.
中国对虾幼体中肠腺的结构和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组织学、细胞学以及细胞化学等手段对中国对虾中肠腺的结构发生和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肠腺始于N4-5期,为中肠前端先后向两侧突出的2对盲囊,第1对中肠腺盲惠至M3期退化消失,成体中肠腺由第2对中肠腺盲囊发育而成。中肠腺小管上 Z2期细胞已有了分化,由4类细胞组成,即胚细胞(E细胞)、纤维细胞(F细胞)、泡状细胞(B细胞)和吸收细胞(R细胞)。电镜下,腺上皮细胞在发育的各个时期基本一致;E细胞的  相似文献   

16.
首次研究了单剂量注射磺胺间甲氧嘧啶在中国对虾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所得数据用MCPKP程序分析。结果表明,SMM在血淋巴、肝胰脏、鳃和肌肉组织中的代谢过程均符合二室开放模型,药时规律可用一级吸收二项指数方程来描述,分别是:C血淋巴=60.05e-0.18t 14.11e-0.06t,C肝胰脏=23.57e-0.27t 12.04e-0.04t-35.61e-5.5t,C鳃=18.78e-0.38t 4.79e-0.03t-23.57e-2.54t,C肌肉=32.11e-0.34t 14.96e-0.06t-47.07e-2.39t。SMM在中国对虾甲壳中的代谢过程符合一室开放模型,药时规律符合理论方程C甲壳=50.29e-0.06t。  相似文献   

17.
通过现场测定养殖日龄为16~18d的斑节对虾的体长、体重和全长,并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对被测虾的中肠腺中部进行细胞计数,研究了斑节对虾体长与中肠腺细胞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对虾体长与中肠腺中部每个高倍视野的平均细胞数呈密切负相关(r=-0.947),公式为:C=330.362323e-0.087384L。对虾体长与体重密切相关(r=0.948),可用对数回归方程描述:lgW=-1.923578+3.082832lgL。对虾体长与全长密切相关(r=0.995),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0.187137+1.316705X。通过这些公式,中肠腺中部每个高倍视野的平均细胞数可由体长直接推算出或由体重和全长间接算出,使斑节对虾杆状病毒感染度的计算更加简单和准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对虾“黄海1号”选育群体与野生群体的形态特征比较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黄海1号”人工选育群体和野生群体进行11项形态性状的测定,采用方差分析和2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比较2个群体的外部形态特征.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表明,2个群体在部分形态特征上表现出明显差异,主要反映在选育对虾的腹节1及腹节总长度增加,但头胸甲及腹节1的宽度降低.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分别为:主成分1为18.14%,主成分2为15.09%,主成分3为11.09%,主成分4为9.53%,累积贡献率为53.85%.分析结果显示,2个群体在横向体型因子方面差异最明显,结果与显著性检验的结论基本一致.判别分析显示,2个对虾群体的形态差异显著(P<0.0001).建立了2个群体的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62%~75%,P2为55.4%~79.8%,综合判别率为70.67%,可以认为逐步判别法对于中国对虾不同群体的初步鉴定是可行的.选育群体的判别准确率(75%)相对较高,从而从形态学方面体现了选择育种的效果.[中国水产科学,2006,13(3):384-388]  相似文献   

19.
鹰爪虾与中国对虾雌虾纳精囊的形态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长功 《水产学报》1999,23(3):223-228
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对鹰爪虾与中国对虾雌虾纳精囊的形态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鹰爪虾与中国对虾都具有封闭式纳精囊,鹰爪虾纳精囊表面被前两片甲壳板所覆盖,两板中间为一开口,交配后被胶体物质堵塞,纳精囊中部为单一的囊腔,囊腔向后部两侧延伸形成两个袋状的囊,为贮存精子囊的部位,中国对虾的精囊内为单一的囊腔,外面覆盖有两片圆型,左右对称的甲壳质薄片,囊腔内部由前向后伸出三个锥状的甲壳质突起,交配的雌虾  相似文献   

20.
中国对虾淋巴器官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光镜和电子显微镜对中国对虾淋巴器官的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研究表明,淋巴器官位于虾体胃两侧,呈管状。光学显微镜下,淋巴器官由许多封闭的盲管构成,盲管腔主要是内皮细胞和基质细胞,胞间隙充满大量血细胞;电子显微镜下,内皮细胞非核部分有伸向盲腔的突起,基质细胞中的高尔基体和内质网数量多、结构简单,血细胞大多为颗粒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