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筛选适于鉴定易混淆种矩镰荚苜蓿(Medicago archiducis-nicolai)和花苜蓿(M.ruthenica)的DNA条形码,本研究采集了两近缘种的113个样本,对6个候选条形码序列(通用序列rbcL,psbA-trnH,trnL-trnF,trnK-matK,ITS2和新序列GA3ox1)进行PCR扩增、测序和序列比对,经过barcoding gap分析、wilcoxn检验以及构建NJ系统发育树评价各序列的鉴定能力。结果显示:6条候选序列的扩增和测序成功率在85%以上;rbcL序列在两近缘种间不存在变异位点,其余5条候选序列各有不同的种内变异和种间变异;5条候选序列的种间最小遗传距离均大于种内最大遗传距离,GA3ox1,ITS2和psbA-trnH序列在种内种间存在明显的“Barcoding Gap”区域;在候选序列构建的NJ系统进化树中,利用GA3ox1和psbA-trnH,矩镰荚苜蓿和花苜蓿均能各自形成单系,但trnL-trnF,trnK-matK和ITS2不能将两个近缘种区分开。通过分析,我们推荐使用核编码基因GA3ox1作为鉴定矩镰荚苜蓿...  相似文献   

2.
旨在筛选一种用于快速鉴定新疆兔属物种的DNA条形码。本研究以新疆4种野兔共计40例样本为研究对象,以CO1、ND4、16S rRNA和ITS2为候选基因,经PCR扩增和测序后,综合分析比较候选序列在种水平上的鉴定能力。结果表明,ITS2候选片段因未获得达到测序要求的PCR扩增产物最先被排除。相较于16S rRNA,CO1和ND4在序列特征、变异特征参数和秩和检验结果上均表现出更强的变异水平,遗传频率分布图有着更宽的gap,系统聚类树的鉴定结果有着更高的鉴定准确率。而从种间变异特征、种间秩和检验结果及遗传频率分布图来看,ND4均略优于CO1。本试验综合分析得到的最优DNA条形码为ND4,候补DNA条形码为CO1。该结论可为新疆兔属物种的分类分布研究和珍稀野兔资源的保护利用等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新疆野兔DNA条形码筛选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旨在筛选一种用于快速鉴定新疆兔属物种的DNA条形码。本研究以新疆4种野兔共计40例样本为研究对象,以CO1、ND4、16S rRNA和ITS2为候选基因,经PCR扩增和测序后,综合分析比较候选序列在种水平上的鉴定能力。结果表明,ITS2候选片段因未获得达到测序要求的PCR扩增产物最先被排除。相较于16S rRNA,CO1和ND4在序列特征、变异特征参数和秩和检验结果上均表现出更强的变异水平,遗传频率分布图有着更宽的gap,系统聚类树的鉴定结果有着更高的鉴定准确率。而从种间变异特征、种间秩和检验结果及遗传频率分布图来看,ND4均略优于CO1。本试验综合分析得到的最优DNA条形码为ND4,候补DNA条形码为CO1。该结论可为新疆兔属物种的分类分布研究和珍稀野兔资源的保护利用等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收集到的8种草地螟寄生性天敌昆虫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mtDNA COⅠ)的部分序列进行测定,通过比对分析,以邻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天敌昆虫系统发育树,以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天敌昆虫种内及种间的遗传距离。结果发现:与Genbank中寄生蝇及寄生蜂序列进行对比、剪切,共得到584bp的寄生蝇条形码基因序列49条、625bp的寄生蜂条形码基因序列45条。其中,49条寄生蝇的平均碱基含量中AT含量为71.1%,大于GC含量;45条寄生蜂的平均碱基含量中AT含量为74.0%,大于GC含量;均表现出AT偏向性。4种寄生蝇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15,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137;4种寄生蜂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15,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3010,两类天敌昆虫的种间遗传距离均远大于种内遗传距离;聚类分析显示每一种天敌对应一个分支。说明基于COⅠ基因的条形码技术可以用于草地螟寄生性天敌昆虫的鉴别。  相似文献   

5.
为了建立一种快速鉴别AIV的HA亚型的RT-PCR方法,本研究探讨了流感病毒血凝素裂解位点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对A型流感病毒进行亚型鉴定的可行性。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16种A型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基因全长进行比对,在HA裂解位点的两端高度保守区设计一对DNA条形码引物,RT-PCR扩增获得约170bp的核苷酸片段。利用MEGA5.0软件构建N-J系统树并计算亚型间及亚型内平均遗传距离。结果显示,不同A型流感病毒裂解位点氨基酸具有单系性,每一亚型可分别形成各自独立的分支。不同亚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277,相同亚型内平均遗传距离0.032。研究表明,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可在A型流感病毒分型方面进行有效的分子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6.
利用DNA条形编码探讨柞蚕饰腹寄蝇的分类学地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柞蚕饰腹寄蝇(Blepharipa tibialis Chao)是柞蚕的主要寄生性害虫之一。测定了柞蚕饰腹寄蝇的线粒体细胞色素酶C亚基I(COI)基因5′端的部分片段(657bp,GenBank登录号EU433559),并利用该DNA条形编码探讨了其分类学地位。将GenBank数据库登载的寄蝇科11个属的15个代表种的序列组成数据集,基于Kimura-2-Parameter计算了序列间的遗传距离,采用邻近距离法(Neighbour-Joining)构建了系统树。Blast检索表明这段序列可以作为DNA条形编码用于柞蚕饰腹寄蝇的鉴定。柞蚕饰腹寄蝇与饰腹寄蝇属内5个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0.122)是饰腹寄蝇属内种间平均遗传距离(0.063)的2倍,而11个形态学属间的平均遗传距离(0.122)则与柞蚕饰腹寄蝇和这11个形态学属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0.124)基本一致;柞蚕饰腹寄蝇在构建的NJ树中也没有与饰腹寄蝇属的种类聚在一起。基于上述结果,建议将柞蚕饰腹寄蝇从饰腹寄蝇属划分出来,单独作为一个新的属。  相似文献   

7.
用γ^33P对引物进行标记,首次对来自国内不同地区、不同宿主的片形吸虫线粒体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脱氢酶亚单位Ⅰ基因部分序列(pnad1)进行PCR扩增及DNA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结果76个虫体均成功地扩增出约200bp的基因片段;76个样品经过PCR-SSCP分析后,筛选出11个代表性样品进行测序。测序结果显示我国片形吸虫pnad1序列种间差异大于种内变异,表明nad1序列可以作为片形吸虫种内和种间遗传多态性研究的标记。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通过对阿坝藏鸡三个品系进行深入研究,利用COX1和D-LOOP基因某一特定区段作为DNA条形码对阿坝藏鸡三个品系进行分子鉴定,分析其遗传多态性并探讨DNA条形码在藏鸡分支鉴定工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阿藏1系、阿藏2系、阿藏3系三个品系作为研究对象,利用DNA测序技术测定了COX1和D-LOOP基因的部分序列。两基因在三个品系的单倍型数量、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均不相同,阿藏3系的平均核苷酸差异数高于阿藏1系和阿藏2系;三个品系核苷酸多态度(Pi)相差不大,其中阿藏2系COX1基因核苷酸多态度略高于其他两品系。三个品系内COX1和D-LOOP两基因测算得出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21~2.40、4.02~4.34,且各品系间相差不大。通过构建两基因的UPGMA树显示,三品系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利用COX1和D-LOOP基因某一特定区段作为DNA条形码的基础,各有其优势特点,两基因工具搭配使用可提高品系鉴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DNA条形码技术(DNA barcoding)是通过对标准目的基因DNA序列的分析来进行物种鉴定的技术.2003年,加拿大动物学家Paul Hebert首次将DNA条形码引入生物界.2003年3月份和9月份在美国冷泉港召开的两次国际会议拟定了国际生物条形编码计划的发展蓝图[1-2].2004年6月份成立生物条形码联盟...  相似文献   

10.
为新疆野生哺乳动物物种鉴定找出最好的方法并建立新疆哺乳动物DNA条形码数据库提供资料,本研究选取新疆野生哺乳动物的肌肉、血液、粪便作为研究材料,运用DNA条形码技术检测野生哺乳动物线粒体DNA COI基因序列。共检测片段长度为642~729 bp的52条COI基因序列,52条COI基因序列通过BLAST网站同源性比较,序列同源性达到98%~100%,相似度达到90%~99%。全部COI基因序列中A、T、C和G的平均含量为26. 3%、30. 3%、26. 0%和17. 4%,A+T的含量(56. 6%)高于C+G含量(43. 4%),有明显的碱基偏倚性。种内遗传距离为0%~2%,种间遗传距离为15%~42%,二者分离度高。邻接法和最小进化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两种方法所得的系统进化树拓扑结构高度一致,分支明显,都分配在单个支上。说明DNA条形码技术可用于新疆野生哺乳动物物种鉴定并弥补其他物种鉴定方法的不足和缺点,在新疆濒危野生动物的管理与保护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采用微型电钻研磨法提取了89株气载镰孢菌Fusarium菌株的基因组DNA.从30个RAPD引物中筛选出了扩增条带平均为5-10条的5个引物:S330(ccgacaaacc)、S29(gggtaacgcc)、S122(gaggatccct)、S129(ccaagcttcc)和S121(gggatatcgg),对待测基因组DNA进行扩增.通过对电泳谱带的标记和采用EPCLUST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遗传距离封闭在0.62时,基本可以将形态学鉴定的镰孢菌种区分开来,根据遗传距离还可以将不产孢的疑难菌种的分类地位加以明确.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斯氏副柔线虫(Parabronema skrjabini)种间遗传标记特点,从内蒙古地区骆驼皱胃中采集斯氏副柔线虫成虫,提取虫体DNA,利用线虫通用引物扩增细胞色素氧化酶1(CO1)基因,将其克隆到pMD19-T载体后,用PCR技术鉴定阳性菌落并进行测序,运用DNAStar 5.0和MEGA 4.0软件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公布的相关线虫CO1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斯氏副柔线虫DNA扩增出的CO1基因序列片段长度为689 bp。同其他相关属线虫CO1基因序列比对,斯氏副柔线虫与小口柔线虫(Habronema microstoma)、蝇柔线虫(Habronema muscae)的同源性最高,为86.7%,遗传距离为0.143;与加利西亚光丝虫(Litomosoides galizai)的同源性最低,为80.1%,遗传距离为0.229。通过两种不同方法建立的系统发育树比较,证实斯氏副柔线虫与柔线属线虫均位于同一分支,自展值都在47%以上。表明CO1基因不仅可以作为斯氏副柔线虫理想的种间遗传标记,也可为该线虫进一步的分子分类学研究提供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成熟的基因扩增及测序技术,结合比较发达的网络与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以DNA为基础的系统分类方法.一种新的DNA分类方法--DNA条形编码(DNA Barcoding)技术应运而生.本研究以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 Ⅰ,CD Ⅰ)基因的特定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对我国7个地方鸡种进行分子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选择的这段CO Ⅰ基因序列有22个突变位点,为13个单倍型,其中11个单倍型为各品种所特有;6个鸡种有其特异位点,这些特异单倍型和特异位点作为DNA条形码可以对其进行分子评估,并可以作为辅助各品种鉴定的依据.7个品种间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为0.017~0.389.7个品种的DNA分类和形态学分类基本一致,该基因可以探讨地方鸡种分类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是我国大蚕蛾科(Saturniidae)绢丝昆虫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采自云南省楚雄地区的一种野生绢丝昆虫进行分子鉴定,并调查其茧质性状。提取该野生绢丝昆虫的蛹基因组DNA,以昆虫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mt DNA COⅠ)片段通用引物PCR扩增,获得一段长度为574 bp的mt DNA COⅠ基因片段(Gen Bank登录号:KR812471)。基于mt DNA COⅠ基因序列比对,该野生绢丝昆虫与柞蚕属(Antheraea)的明目大蚕蛾(A.frithi)同源序列的相似度为99.47%。应用Kimura-2-Parameter模型计算该野生绢丝昆虫与2种明目大蚕蛾及其他19种柞蚕属绢丝昆虫的遗传距离,结果显示其与明目大蚕蛾的遗传距离仅为0.005;构建的进化树中,该野生绢丝昆虫也是最先与明目大蚕蛾聚在一起。此外,该野生绢丝昆虫的成虫形态特征与已有文献描述明目大蚕蛾的特征相符。综合分子鉴定结果与成虫的形态特征,确认该野生绢丝昆虫为明目大蚕蛾(Antheraea frithi)。供试明目大蚕蛾所生产的茧为黄褐色,有茧柄,无茧孔,平均茧大小为20 mm×38 mm,平均单粒茧质量6.55 g,平均茧层率10.8%,初步认为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PCR方法筛选布氏田鼠小片断插入微卫星文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登  施大钊 《草地学报》2007,15(3):278-282
  相似文献   

16.
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是鱼类常见条件致病菌,采用传统的形态分类和生理生化反应进行鉴别费时费力,有时还会错误判断,为了提高鉴别效率和准确率,有必要建立一种快速鉴别两种细菌的分子生物学方法。选取12株鱼源致病气单胞菌使用细菌16SrDNA通用引物扩增细菌目的片段,将所测得序列校正后构建系统发育树以明确菌种,并依据种间序列差异筛选合适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进行PCR-RFLP酶切图谱的鉴别分析。筛选出嗜水气单胞菌16SrDNA的特异性限制性核酸内切酶SnaBⅠ和可以鉴别维氏气单胞菌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BseNⅠ,建立了一种快速鉴别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的PCR-RFLP方法。研究结果对于淡水养殖鱼类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细菌性病害的病原快速鉴别具有参考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的目的是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人工养殖成年林麝粪便中古菌的结构和组成,并对比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选取12只3岁健康的林麝依据性别分为雄性组(M组)和雌性组(F组),每组各6只。采集其新鲜粪便,提取DNA,用古菌通用引物PCR扩增古菌16S rRNA的V4~V5区,用M i Seq 300 PE测序平台对扩增产物进行高通量测序,用QIIM E等软件对测序序列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在从门到属的各级分类水平上,F组与M组古菌的相对丰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M组和F组的组内遗传距离分别为0.16±0.03和0.27±0.06,组间为0.24±0.07,样品的相似度很高。林麝粪便中的古菌可以分为3个门,优势门为阔古细菌门(Euryarchaeota);在属水平上可以分为7个已知属,优势属为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其次为热裸单胞菌属(Thermogymnomonas)。结果提示,雄性和雌性林麝粪便中古菌的结构和组成都没有显著差异,Methanobrevibacter是林麝粪便中的优势古菌属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以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为切入点,研究建昌马的母系遗传多样性与系统进化。从建昌马(n=39)血液中提取基因组DNA,用PCR方法扩增mtDNA D-loop区并直接测序,分析其高变区247 bp序列信息,统计mtDNA D-loop区的单倍型及变异位点,计算单倍型多样性(haplotype diversity,Hd)、核苷酸多样性(nucleotide diversity,Pi)和平均核苷酸变异数(average number of nucleotide differences,K)。构建包括建昌马在内的19个品种马的NJ系统进化树,计算各品种间的遗传距离。结果显示,试验获得了清晰的PCR扩增产物,并通过直接测序方法获得了约1200 bp的序列。39匹建昌马mtDNA D-loop区247 bp序列(其中1个样品缺失1 bp)的AT碱基含量为61.45%,属AT碱基对富集区,检测到33个多态性位点,共显示26种单倍型,其中4种为共享单倍型,且Hap7和Hap1为优势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947,核苷酸多样性为0.02399,平均核苷酸变异数为5.901,显示丰富的母系遗传多样性;NJ系统进化树显示,建昌马分布在A、C、D、E、F、G共6个支系中,约50%的样品分布在A支系,显示出复杂的母系起源;建昌马与关中马的遗传距离最小(0.021),其次是三河马、文山马、韩国车巨马(0.024),与韩国济州岛马遗传距离最大(0.032)。本研究结果表明,建昌马的mtDNA D-loop高变区遗传多样性丰富,具有多个母系起源,且A支系占有明显优势,与关中马、文山马可能有共同的母系起源。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以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为切入点,研究建昌马的母系遗传多样性与系统进化。从建昌马(n=39)血液中提取基因组DNA,用PCR方法扩增mtDNA D-loop区并直接测序,分析其高变区247 bp序列信息,统计mtDNA D-loop区的单倍型及变异位点,计算单倍型多样性(haplotype diversity,Hd)、核苷酸多样性(nucleotide diversity,Pi)和平均核苷酸变异数(average number of nucleotide differences,K)。构建包括建昌马在内的19个品种马的NJ系统进化树,计算各品种间的遗传距离。结果显示,试验获得了清晰的PCR扩增产物,并通过直接测序方法获得了约1 200 bp的序列。39匹建昌马mtDNA D-loop区247 bp序列(其中1个样品缺失1 bp)的AT碱基含量为61.45%,属AT碱基对富集区,检测到33个多态性位点,共显示26种单倍型,其中4种为共享单倍型,且Hap7和Hap1为优势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947,核苷酸多样性为0.02399,平均核苷酸变异数为5.901,显示丰富的母系遗传多样性;NJ系统进化树显示,建昌马分布在A、C、D、E、F、G共6个支系中,约50%的样品分布在A支系,显示出复杂的母系起源;建昌马与关中马的遗传距离最小(0.021),其次是三河马、文山马、韩国车巨马(0.024),与韩国济州岛马遗传距离最大(0.032)。本研究结果表明,建昌马的mtDNA D-loop高变区遗传多样性丰富,具有多个母系起源,且A支系占有明显优势,与关中马、文山马可能有共同的母系起源。  相似文献   

20.
鳞翅目昆虫是柞树的重要害虫类群。为了提高柞园鳞翅目害虫早期测报效率和准确度,建立了以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OⅠ)为标准基因的DNA条形码物种快速鉴定技术。应用该技术对从柞园采集的11种鳞翅目害虫的卵和蛹基因组DNA样品进行PCR及产物测序,得到了供试鳞翅目昆虫卵和蛹594~708 bp长的DNA条形码标准基因。同一种昆虫卵和蛹的DNA条形码序列存在0~2个碱基差异,序列一致度在99.7%~100%之间。供试鳞翅目昆虫DNA条形码序列碱基A、T、G和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0.7%、38.5%、14.9%和15.9%。获得的DNA条形码序列与Gen Bank数据库中同源序列相似度性最高物种的DNA条形码序列一致度在91.4%~100%之间,差异度在0~8.6%之间,其中有10种鳞翅目昆虫的卵和蛹的样品(编号1~20)与Gen Bank数据库中同源序列的一致度在99%~100%之间,差异度为0~1.0%,只有1种鳞翅目昆虫的卵和蛹样品(编号21、22)与Gen Bank数据库中同源序列的差异度较大,为8.6%。结果表明:应用建立的DNA条形码技术,可以根据天幕毛虫等鳞翅目害虫的卵和蛹基因组DNA快速、准确地对害虫进行种类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