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2 毫秒
1.
选28日龄健康仔猪16头,随机分为4组。1组为对照组,肌肉注射生理盐水;2~4组为试验组,分别肌注重组猪IFN-γ注射液(rpoIFN-γ)4万、40万、400万单位/头,注射液体积均为4 ml,研究rpoIFN-γ对猪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血清IL-2、IFN-γ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2组在试验第7天CD3 亚群比例、第7天和第14天CD4 亚群比例及CD4 /CD8 比值、第1天和第3天血清IL-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组在试验第14天CD3 和CD4 亚群比例、CD4 /CD8 比值、血清IFN-γ含量,第7天、28天CD8 亚群比例,第14天、21天、28天血清IL-2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组CD8 亚群比例在第28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注射rpoIFN-γ对仔猪的细胞免疫有促进作用,肌注的适宜剂量是40万单位/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IL-2、IL-6、IL-18水平与丙型肝炎病变的关系。方法:运用EL ISA法检测不同类型丙型肝炎感染者血清3种细胞因子IL-2、IL-6、IL-18的水平,观察感染者细胞因子水平与肝炎发展的关系。结果:慢性及重症肝炎感染者血清IL-2水平出现显著性下调(P<0.05),而慢性及重症肝炎感染者的IL-6、IL-18的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升高程度与病情相关。结论:血中细胞因子水平是判断丙肝感染者免疫状态及进行治疗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采用ELISA的方法检测35例泛发性皮肤瘙痒症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 (PBMC) 在体外经PHA诱导后T辅助细胞不同功能亚群细胞因子IL-4、IL-6及IFN-γ的分泌,同时以20例正常人的PBMC作对照. 结果表明: 泛发性皮肤瘙痒症患者PBMC中T辅助-2型 (Th2) 的细胞因子IL-4的产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 而T辅助-1型 (Th1) 的细胞因子IFN-γ的产生明显低于正常对照(P<0.05),细胞因子IL-6的产生在泛发性皮肤瘙痒症患者PBMC与正常对照的PBMC中无明显差异 (P>0.05).同时,患者的瘙痒程度评分分数与其IL-4的产生呈正相关,而与其γ-IFN的产生呈负相关(P值均<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自体血液照射回输的放射保护作用。方法将6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自体血液照射回输加放疗)和对照组(常规放疗),观察两组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和研究组患者血疗前后IL-2,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研究组为12.1%(4/33),对照组为60.6%(20/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变化(P<0.01);发生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平均放疗剂量(X±SxGy)研究组为4050±822,对照组2460±609(P<0.01);研究组血疗前后IL-2,T淋巴亚群都有显著变化(P<0.01)。结论自体血液回输可提高肺癌患者抗辐射的能力,低剂量辐射刺激诱发机体的适应性和免疫机能,提高正常组织对放疗的耐受量而对肿瘤组织无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外周血 4 种细胞因子(IL-2、IL-4、IL-15及IL-21)在HIV感染者/AIDS患者(HIV/AIDS)和正常人表达水平的区别及其与HIV RNA病毒载量和CD3+、CD4+细胞数量的相关性,分析其与HIV感染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 40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 和31名正常人,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4种细胞因子(IL-2、IL-4、IL-15及IL-21),使用流式细胞计数法检测外周血CD3+、CD4+ T 淋巴细胞数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测定血清中HIV RNA水平。结果 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外周血IL-2、IL-15及IL-21水平低于正常人,而IL-4水平高于正常人(P<0.05)。CD3+、CD4+细胞数量和各细胞因子水平显示出一定的相关关系,IL-2和IL-15水平均与HIV-1 RNA载量呈负相关。结论 提示外周血4种细胞因子都可能参与了HIV感染的致病机制,并与HIV RNA病毒载量及CD3+、CD4+细胞数量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IL-2、IL-4和TNF-α在二期梅毒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20例二期梅毒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IL-2、IL-4和TNF-α水平。结果二期梅毒患者血清IL-2、IL-4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IL-2、IL-4和TNF-α表达上调可能是二期梅毒发生Th1/Th2免疫应答失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CD44V6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6例喉癌组织中PCNA和CD44V6的表达,并与46例中的17例癌旁组织作对照分析。结果46例喉癌组织中PCNA和CD44V6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9%、71.8%,与17例癌旁组织的PCNA、CD44V6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年龄、临床分型患者喉癌组织中的PCNA、CD44V6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或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喉癌组织中的PCNA(CD44V6)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分级为Ⅰ级及Ⅲ级的PCNA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病理分级不同的喉癌组织的CD44V6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NA和CD44V6在喉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有望作为判断喉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干燥综合征(Sjgren syndrome,SS)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并比较SS患者与对照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以血沉及血清中IgG来判断SS病情活动,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与SS病情活动的关系。结果SS患者外周血中CD3 T淋巴细胞、CD3 CD4 T淋巴细胞、CD3 CD8 T淋巴细胞亚群及CD3 CD4 T淋巴细胞/CD3 CD8 T淋巴细胞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病情活动的SS患者的CD3 T淋巴细胞亚群和CD3 CD8 T淋巴细胞亚群均低于病情非活动者,而CD3 CD4 T淋巴细胞/CD3 CD8 T淋巴细胞的比值则较后者高(P<0.01)。结论SS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与对照组比较虽无显差,但当SS病情活动时T淋巴细胞亚群有显著改变,可能在SS发病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阻断ELISA法对单独接种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组(hpPRRS,B组)及PCV2人工感染21 d后接种hpPRRS疫苗组(PB组)不同时期血清中的PRRSV抗体进行检测,同时对不同时期前腔静脉血进行CD4/CD8流式细胞术及血常规分析.结果表明,在接种后32 d B组白细胞含量极显著高于PB组(P<0.01),接种后62 d B组淋巴细胞含量极显著高于PB组(P<0.01),接种后75 d PB组幼稚型Th细胞含量显著高于B组(P<0.05),接种后32、62及75 d B组Tc细胞含量为PB组的2.40、1.98和1.86倍,接种后32、48及62 d B组记忆/激活Th细胞含量分别为PB组的1.54、1.46及1.32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轮状病毒(RV)肠炎患儿外周血CD4+CD29+T细胞表达及其与治疗关系.方法 69例RV肠炎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分别给予抗RV免疫球蛋白及常规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29+T细胞、IL-2、IL-12水平变化,粪便内RV-RNA含量及腹泻天数差异.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CD4+CD29+T细胞、IL-2及粪便内RV-RNA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1),而IL-12水平显著增高(P<0.01).观察组腹泻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RV肠炎患儿粪便内RV-RNA、腹泻天数与外周血CD4+CD29+T细胞、IL-2水平呈正相关(P<0.01或0.05),而与IL-12呈负相关(P<0.05).结论 外周血CD4+CD29+T细胞、IL-2水平升高及IL-12水平降低是RV肠炎的细胞免疫特征,且与病毒数量及腹泻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1.
雏鸡经马立克氏病(MD)三价疫苗免疫后,脾脏和胸腺T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2(IL-2)诱导活性比未免疫健康对照雏鸡和火鸡疱疹病毒(HVT)疫苗免疫雏鸡显著升高(P<0.01,P<0.01和P<0.01,P<0.05),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诱导表达显著增加(P<0.01,P<0.01和P<0.01P<0.01);雏鸡经HVT疫苗免疫后,脾脏T淋巴细胞IL-2R诱导表达比未免疫健康对照雏鸡显著增加(P<0.05),脾脏和胸腺T淋巴细胞IL-2诱导活性和胸腺丁淋巴细胞IL-2R诱导表达虽见升高和增加,但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2.
周俭  曹杰  储晶 《勤云标准版测试》2017,37(12):1414-1417
目的 探讨自拟抑癌汤联合辅助化疗对胃癌术后血清肿瘤标志物、凋亡相关因子表达水平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收集常州市中医医院2014年10月-2016年9月收治的60例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实施常规辅助化疗方案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联合自拟抑癌汤治疗。观察治疗前后2组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凋亡相关因子[胃癌细胞原癌蛋白(Bax)、凋亡调控基因蛋白(Bcl-2)]、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生活质量[卡氏评分量表(KPS)]的变化及毒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2组CA125、CA199、CEA、TPS、Bax、Bcl-2、CD3、CD4、CD8、KPS评分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组CA125、CA199、CEA、TPS、Bcl-2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Bax、CD3、CD4、CD8、KPS评分明显升高(P<0.05),而干预组的各项指标变化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组毒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拟抑癌汤联合辅助化疗应用于胃癌术后患者,可有效调节机体血清肿瘤标志物、凋亡相关因子及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毒副反应更少,适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张家口地区食管癌、胃癌和大场癌组织中Bcl-2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张家口地区187例消化道癌中Bcl-2表达率。结果Bcl-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阳性率为51.16%(22/43);胃癌中阳性率为44.12%(30/68);大肠癌中阳性率为75.00%(57/76)。Bcl-2在大肠癌中阳性率明显高于食管癌和胃癌(P<0.05)。Bcl-2的表达与消化道癌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相关性不明显(P>0.05)。癌细胞深肌层浸润外膜组及有淋巴结转移组Bcl-2阳性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在张家口地区,Bcl-2与消化道肿瘤的细胞凋亡有关,在癌细胞浸润、转移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可作为消化道癌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在前期筛选出2株毒力强、抗原性好、遗传稳定的猪链球菌2型(SS2)疫苗菌株(HF2、HF3株)并分别制成灭活疫苗(采用ISA 201 VG矿物油佐剂)的基础上,进一步与SS2商品化灭活疫苗(HA9801株,铝胶佐剂)同步免疫小鼠,利用间接ELISA、流式细胞术、免疫攻毒试验、细菌定植试验和病理组织学观察等方法测定小鼠血清中IgG抗体效价,细胞因子含量(IL-4、IL-10、IFN-γ、TNF-β、MCP-1),外周血中CD4+/CD3+、CD8+/CD3+ T细胞亚群含量,攻毒保护率,组织荷菌数和病理组织变化等指标。结果显示,二免7 d后,HF2、HF3灭活疫苗组和HA9801商品化灭活疫苗组的血清IgG抗体效价分别为1:25 600、1:12 800、1:25 600;HF2灭活疫苗组的IL-4、IL-10含量显著高于HF3灭活疫苗组和HA9801商品化灭活疫苗组,IFN-γ、TNF-β含量显著高于HF3灭活疫苗组,但MCP-1含量显著低于HF3灭活疫苗组;HF2和HF3灭活疫苗组的CD4+/CD3+ T细胞比率均显著低于HA9801商品化灭活疫苗组,但CD8+/CD3+ T细胞比率差异不显著;HF2、HF3灭活疫苗和HA9801商品化灭活疫苗对小鼠的攻毒保护率均为100%;HF2灭活疫苗组小鼠的肺、脾脏组织荷菌数显著低于HF3灭活疫苗组;HF2灭活疫苗组小鼠的肺、肾、脾脏病理变化较HF3灭活疫苗组和HA9801商品化灭活疫苗组轻微。综合结果表明,由SS2(HF2株)制备的ISA 201 VG佐剂灭活疫苗免疫小鼠后不仅可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还可完全抵抗强毒株的攻击。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从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探讨白术多糖(PAMK)对环磷酰胺(CTX)诱导的雏鸡肝脏损伤的影响。试验选取1日龄岭南黄鸡240羽,随机分成4组:对照(Control)、环磷酰胺(CTX)、白术多糖(PAMK)以及白术多糖环磷酰胺联合组(PAMK+CTX)。试验结束后,采集雏鸡肝脏组织,用于形态学观察及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和蛋白表达水平检测。光镜结果显示,环磷酰胺诱导雏鸡肝脏组织细胞形态结构不完整、肝细胞索排列紊乱、空泡化。电镜结果显示,环磷酰胺可导致雏鸡肝脏组织细胞线粒体明显受损,并发生细胞凋亡。从分子水平探讨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结果显示,环磷酰胺可导致雏鸡肝脏组织中促凋亡基因Caspase-3、Caspase-8、Caspase-9、Bax和p53 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抑凋亡基因Bcl-2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白术多糖环磷酰胺联合组雏鸡肝脏组织中Caspase-3、Caspase-8、Bax的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Bcl-2 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此外,白术多糖环磷酰胺联合组雏鸡肝脏组织中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研究结果表明,环磷酰胺可诱导雏鸡肝细胞凋亡,白术多糖可通过调节线粒体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抵抗环磷酰胺诱导雏鸡肝细胞凋亡,对雏鸡肝脏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豆黄酮对仔猪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大豆黄酮对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并对有关血液生化指标进行了分析,以探讨大豆黄酮对仔猪促生长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大豆黄酮使仔猪平均日增重提高、料重比降低(P>0.05)。大豆黄酮20mg/kg组使血清T淋巴细胞CD4+、CD8+亚群比例均显著提高,各组CD4+/CD8+值、T淋巴细胞转化率有提高的趋势(P>0.05)。血清SUN浓度呈降低趋势(P>0.05)。20mg/kg组血清T3含量显著提高,10和30mg/kg组T3含量、各组血清T4含量、血清睾酮和雌二醇含量、血清皮质醇浓度均有提高的趋势(P>0.05)。血清MDA含量则呈降低势(P>0.05)。可见添加大豆黄酮可提高仔猪的生产性能,改善仔猪的细胞免疫水平和机体氧化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三维适形放疗(3D-CRT)同步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65例患者随机分为放化组(33例)和放疗组(32例)。两组患者均行3D-CRT。放化组分别于放疗第1、4、7周行化疗。观察两组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放化组CR、PR分别为18.2%和69.7%,而放疗组分别是6.3%和50.0%。两组CR、RR(CR P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组和放疗组1、2a生存率分别是69.7%(23/33)、48.5%(16/33)和65.6%(21/32)、28.1%(9/32),两组的1a生存率无明显差异,2a生存率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组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较放疗组明显(P<0.05)。结论3D-CRT同步化疗治疗局部晚期NSCLC疗效较好,毒副反应患者能耐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