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闽香鳢人工繁育及苗种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曦 《福建水产》2006,(1):48-49
闽香鳢(Channa maculata♀×Channa argus♂)是以乌鳢(Channa argus)为父本,斑鳢(C·maculata)为母本的杂交子一代,通过亲本培育、人工催产而产生。目前国内未见鳢科鱼类品种间的杂交及养成试验与生产的报道。闽香鳢是属于肉食性鱼类,以动物饵料为主要食物。闽香鳢在苗种培育阶  相似文献   

2.
乌斑杂交鳢     
正鳢科鱼类是我国重要优质淡水鱼类,产量高、肉质好,无肌间刺,药用价值高,经济效益好,在民间深受青睐。近年来养殖产量稳步增长,2014年已超过51万吨,为淡水鱼类第8大品种,在优质鱼类排名第一。我国鳢科鱼类主要包括乌鳢、斑鳢及月鳢等,养殖品种以乌鳢、斑鳢以及斑乌杂交鳢(斑鳢为母本、乌鳢为父本)为主,但每个品种都有其无法忽略  相似文献   

3.
杂交鳢俗称杂交生鱼,是以乌鳢(Channa argus)为父本、斑鳢(C.maculata)为母本通过鱼类种间杂交后代,该鱼具有优于亲本的远缘杂交优势,具有生长快、易驯食人工配合饲料、抗病能力强、成活率高、产量高、成本低、经济效益好等优点。近年来,杂交鳢的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其产量接近鳢科鱼类总产量的2/3,特别在珠三角地区,已取代乌鳢、斑鳢,成为鳢科鱼类主要养殖品种,一般亩产量都在3000~4000公斤。  相似文献   

4.
何辉成 《水产科学》1995,14(1):32-32,17
乌塘鳢的养殖技术何辉成(福建省宁德地区水产局)乌塘鳢俗称鲟虎、土鱼、鱼等。是种广盐性营洞穴生活的河口鱼类。该鱼无肌间刺,营养丰富,肉嫩鲜美,并具有使伤口愈合药效的质优价高的鱼类。同时具有皮肤呼吸的功能,是种易保活的出口创汇的鱼类品种。随着市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斑鳢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斑鳢(Ophicephalus maculatus)属鲈形目,月鳢科,鳢属,俗称“草厉”、“厉鱼”。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如福建、广东、湖南、广西,云南等省区。斑鳢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医药上还有补血、收敛作用,深受消费者喜爱。为优化淡水养殖鱼类品种结构,满足人们对斑鳢日益增长的需求,我们于2001年开展了斑鳢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研究,取得初步成功,为斑鳢的规模化育苗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朱瑜 《科学养鱼》2001,(5):16-17
月鳢 (Channa asiatica)俗称七星鱼,在我国南方、港澳及东南亚地区很受欢迎,市场价格较高。此外,月鳢具有抗低氧、低温能力强,疾病少,易养殖管理等特点,不失为一种投资小、见效快、经济效益显著的养殖品种。月鳢养殖在我国南方,特别是广东、广西一带已形成较大的规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月鳢的生物学特征  月鳢为底栖鱼类,喜欢生活在水草繁茂的江河、湖泊、池塘、沟渠、小溪中,昼伏夜出,白天潜伏在水草丛中或洞穴中,夜间出来活动觅食,为肉食性凶猛鱼类,喜食小鱼、虾和水生昆虫等活饵料,也摄食少量水生植物。…  相似文献   

7.
尖塘鳢,俗名笋壳鱼,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鲈形目、塘鳢科、尖塘鳢属,为暖水性、肉食、底栖、穴居性经济鱼类,原产地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湄公河流域的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家。虽然塘鳢科鱼类在我国的珠江、长江水系也有数个品种分布,如尖头塘鳢、沙塘鳢等,均因个体较小,只有150克/尾左右,其养殖的商品经济价值不高,  相似文献   

8.
塘鳢俗称虎头鲨、莆鱼,又称菜花鱼,在分类上隶属于鲈形目、虾虎鱼亚目、塘鳢科、塘鳢属,是长江中下游常见的一种小型经济鱼类。为了增加新的养殖品种,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人工繁殖和成鱼养殖技术的试验,现将塘鳢土池高产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华乌塘鳢俗称鲟虎、土鱼、鲳鱼,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种暖水性浅海咸淡水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是宾馆、酒楼和出口创汇的名贵鱼类。由于市场对中华乌塘鳢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市场价格达70~80元/千克,且供不应求。因此,开展中华乌塘鳢人工养殖,对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增加产量,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现笔者结合近几年来我县养殖实践将中华乌塘鳢养殖技术作如下简要介绍,供广大养殖户参考。一、池塘条件中华乌塘鳢是一种广盐性鱼类,对盐度适应范围广,但最佳生长发育的盐度范围为5‰~15…  相似文献   

10.
鳢科(Channidae)鱼类在亚洲分布广泛,其中中国的土著种类是重要养殖品种,国外很多种类主要作为观赏鱼引进我国。本研究利用线粒体COΙ基因序列,对分布于我国的鳢科鱼类不同种群样本序列,及在Gen Bank中获得其他鳢科鱼类的序列进行分析,探讨其作为DNA条形码基因对鳢科进行物种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的可行性。通过对本研究采集的149个鳢样本和122条Gen Bank中已有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所研究的鳢科鱼类的COΙ基因576 bp片段中不存在碱基插入缺失现象,其平均碱基含量A+T(51.4%)高于G+C含量(48.6%),存在偏倚性;多态位点占47.2%。利用Mega 6.0软件基于Kimura’s 2-parameter模型计算25种鳢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28,其中巴卡鳢(Channidae barca)种内遗传距离最大,为0.137,超过了某些种间遗传距离;种间遗传距离为0.030~0.302,平均为0.217。其中最大距离0.302为饰鳍鳢(Channidae ornatipinnis)和黑体鳢(Channidae melasoma)之间,甚至超过了与外群之间的距离。利用邻接法(Neighbour-Joining,NJ)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Tree,ML)分别构建系统进化树,同种个体获得较高支持率,而不同种间的关系支持率较低,同时发现存在由多个种组成的巴卡鳢和南鳢复合支系。本研究表明,进行我国土著鳢科鱼类物种鉴定时COI基因是有效的工具,而进行外来观赏鱼鉴定,尤其是巴卡鳢、斯氏鳢等物种进行鉴定时,需结合多方面信息;COI基因不适合鳢科鱼类种间遗传进化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月鳢(Channa asiatica Limnaeus),谷称七星鱼、点星鱼,分类上属鲈形目、鳢科鱼类。月鳢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含有增加人体免疫力的天然抗生素,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月鳢的当年鱼种可养成商品鱼上市,目前我国华南地区的许多农户都养殖月鳢,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月鳢在野生情况下很少生病,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特别是在苗种培育阶段,易发生疾病。现将常见的疾病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2.
泰国笋壳鱼是淡水鱼类经济价值较高的品种,学名褐塘鳢或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us),为暖水性经济鱼类,是国家农业部"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项目及科技部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所确定的淡水鱼类最新引进、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13.
郑守专 《科学养鱼》2012,(12):40-41
中华乌塘鳢隶属塘鳢科、乌塘鳢属,属暖水性鱼类,广泛分布在我国南方沿海海水比重低的河口区的浅水区域,有穴居的习惯。另外,该鱼最大特点为离水在阴湿条件下可保持一星期不死亡,是一种适宜活运远销和出口创汇的良好品种之一。目前,中华乌塘鳢养殖已初成规模,但其饲料加工及鱼病防治技术不够完善。  相似文献   

14.
前言 月鳢channa asiatica(Linn)属鲈形目Perciformes,鳢科鱼类中的一种,分布丁长江以南地区,为小型凶猛鱼类。有关它的形态及分类,早在十八世纪中期国外学者Linnaeus(1758)就作了阐述,后来Nichols(1943)也作了类似报道;国内鱼类分类学家王以康(1958)、  相似文献   

15.
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s sinensis隶属塘鳢科塘鳢属,为近岸暖水、小型、动物食性鱼类、营穴居生活,喜钻洞栖息于中低潮区浅海滩涂的咸淡水水域中。乌塘鳢肉质细腻,营养丰富,是经济价值甚高的地方性养殖品种。中华乌塘鳢的人工育苗已进入商品化生产阶段,李慧梅首先进行乌塘鳢胚胎及仔稚鱼发育的观察,陈兴乾、张维翥、钟田仁、苏跃中、陈波、肖东江等均先后进行人工育苗试验,  相似文献   

16.
乌鳢     
鳢科鱼类种类较多,据文献记载,在我国分为两个层:一为鳢层(Ophiocephalus)有乌鳢(O.argus Contor)和黑龙江亚种(O.argus warpachowskii Berg)、甲鳢(O.aspilotus Sauv.& Dabry),班鳢(O.maculatus(Lac.)),眼鳢(O.marulius Ham.Buch),点鳢(O.punctatus Bloch)、  相似文献   

17.
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s sinensislacepede))隶属于虾虎鱼科塘鳢属,俗称鲟虎或涂鱼,为近海暖水性小型鱼类,多栖息于中低潮区滩涂的洞穴中,适盐范围广,亦可在河口或淡水中生存。该品种易于养殖,适应性强,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经济效益高,养殖该品种具有广阔前景。近年闽东等地对中华乌塘鳢人工育苗技术和养殖技术进行研究,基本掌握技术要点,为了达到生产规模要求,进一步推广该品种的养殖,我们于2000年  相似文献   

18.
乌鳢养殖技术之一雄性乌鳢与雌性斑鳢杂交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鳢(Channa argus)和斑鳢(C.maculata)属于鲈形目、攀鲈亚目、鳢科、鳢属。杂交鳢是以乌鳢为父本、斑鳢为母本,通过杂交获得的子一代,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在生产上表现出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产量高、易驯食人工配合饲料、便于开展规模化养殖等优点,在珠三角地区已取代乌鳢和斑鳢而成为鳢科鱼类中最主要的养殖品种,然而由于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不成熟,难以稳定、规模化地提供优质苗种,制约了养殖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s sinesis(Lace Pede),为塘鳢科、乌塘鳢属的近内海暖水牲小型鱼类,营穴居生活,喜钻洞栖息于中低潮区滩涂,其肉富含蛋白,质细嫩,为名贵滋补鱼类。且生命力旺盛,耐干性强,长途运输易于保活,鲜活鱼出口畅销于港澳市场。乌塘鳢适应性广,抗病力强.易于养殖,饲料成本低,经济效益高。因此发展乌塘鳢增养殖业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0.
《水产科技》2004,(6):F003-F003
线纹尖塘鳢(0.1ineolatus)属尖塘鳢属,原产于澳大利亚,自1996年引进我国。“笋壳鱼”是尖塘鳢属鱼类的俗称,故线纹尖塘鳢又称为澳洲笋壳鱼,其外部形态与泰国笋壳鱼一样,体型美观,个体大于泰国笋壳鱼,最大可长至1kg/尾,该鱼肉质细嫩,骨刺甚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淡水鱼类中售价极高的食用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